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法乳同源 和合共生:从佛教观点探讨中国传统文化智慧

2017-04-12 浏览次数:1517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澳大利亚墨尔本当地时间4月9日上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海南省佛教协会会长,深圳弘法寺、海南三亚南山寺方丈印顺大和尚应邀在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发表了题为:法乳同源,和合共生——从佛教观点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主题演讲。印顺大和尚也成为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建校130年来第一位登上这里讲堂的中国出家人。印顺大和尚演讲全文如下:
 
各位伟大的大菩萨,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阿弥陀佛!大家上午好!
 
感谢各位来听我的演讲。能来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这所世界著名高等学府演讲,我甚感荣幸,也是因缘殊胜。
 
佛教讲究“因缘”,虽然我们各自穿着不同的服饰,说着不同的语言,甚至还吃着不同的食物,连肤色都并不一样,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满心欢喜地相聚在一起,这不正是一种殊胜的因缘吗?
 
在一些文科大学里,我们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伟大的人文科学和人文著作,需要依靠伟大的读者来阅读和传播;在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这样的理工大学里,我想,所有伟大的科学发现,最新的技术发明,同样也需要伟大的知音和传承者来发扬和传承下去。在我们佛教界,也是如此:没有一代代持戒苦修的僧侣,佛教就不成为伟大的佛教;没有礼敬三宝、绵绵不绝的佛陀的信众,佛教也不可能产生无远弗届的巨大的影响力。
 
所以,作为释迦牟尼的弟子,我首先要真心地感谢你们这些伟大的菩萨们,感谢你们对佛家三宝的礼敬和护持。阿弥陀佛!
 
我今天的演讲,主要有三个话题。
 
第一个话题,我想跟各位菩萨和朋友们讲一讲,我的恩师、中国“佛门泰斗”本焕长老与澳洲这片土地的因缘。
 
有的朋友可能知道或者去过,在维多利亚州史宾威市有一片著名的佛教净地“维州佛学明月居士林”。三十年前,那里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地下车库。三十多年后,那里却矗立起了整个南半球最大的一座佛像。2014年11月16日,我曾来澳洲参加这座大佛像的开光暨大殿落成庆典。当时,澳大利亚的各级政府、党派要员和地方官员,还有来自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老挝、柬埔寨、越南、美国等世界各地的宗教领袖、社会团体贤达和护法居士,汇聚在此,共同成就和见证了这一盛事。
 
去年4月10日,我又来到澳洲,为墨尔本市首座本焕长老舍利塔在明月居士林启建仪式主法。一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一行又专机护送本焕长老舍利来墨尔本明月居士林永久安奉。
 
为什么要漂洋过海,把一位佛门长老的舍利护送到澳洲永久安奉呢?我想告诉各位朋友的是,1993年,本焕长老86岁高龄的时候,曾受邀来到这里传道弘法。他老人家把中国佛教的种子播撒在了这片大地上,到今天已经开花结果,不只成为了澳洲华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澳洲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得2014年我来澳洲的时候,正值G20峰会期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澳大利亚联邦议会发表的重要演讲中说到一句名言:“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太平洋、大西洋,还有印度洋、北冰洋,之所以浩瀚无边、辽阔无垠,真实因为它们都具有“海纳百川”的无限的包容性和容纳力量。
 
前些时,我从媒体上知道,地质学家们声称,在澳洲以东又发现了一块面积近500万平方公里的新大陆,其中94%都浸没在水中。提出新大陆说法的11位科学家,在美国地质学会上发布了这一研究报告,他们给这块新大陆命名为“西兰洲”,并希望认定它为世界第八大洲。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小学时学过的地理课本又要改写了。
 
这个新发现也在告诉我们:世界是多么广大!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又是多么有限!因此,我们更不应该用孤立、封闭和狭窄的心胸去看待和面向世界。
 
佛陀所创立的伟大的佛教,也像浩瀚无边的大海一样,具有无限的包容和容纳之心,所以佛教里有“众缘和合,万法归一”的理念。佛教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属于整个人类的智慧结晶。本焕长老把中华佛教的种子播撒在世界的南半球,播撒在澳洲这片多元文化并存的土壤上。因为有了他勤勉的行持和慈悲的愿力,所以,他播下的种子得以发芽、开花、结果了。长老与澳洲的因缘际会,为中澳之间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紧密的佛教文化交流史,又续写了一段新的故事。
 
本焕长老是中国亿万佛教徒敬仰的一代佛门大师,他在世106年,出家修行80余载,布道20余国,皈依弟子200余万人。作为中国现代佛教界的一代宗师,本焕长老数十年如一日地刻苦修行,一生践行“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修行准则,体现了一位佛门大德高贵的精神品质,高远的修行境界。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世界上第二位释迦牟尼!
 
在佛教领域,自有记载以来,除了佛祖释迦牟尼,还没有任何一位高僧大德在圆寂之后,他的舍利会被全世界这么多国家争相恭迎和建塔供奉。本焕长老的舍利,目前在澳大利亚、泰国、柬埔寨、老挝、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都已恭迎和正在建塔供奉之中。这也足以证明,本焕长老数十年如一日践行的“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修行准则和大乘精神,正在赢得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认识和敬仰。
 
我相信,长老的舍利来到澳大利亚永久安奉,他一定会福佑着澳大利亚人民,福佑南半球的众生,在今天瞬息万变的世界风雨中,有一片心灵安居之所,有一个灵魂憩息之家。
 
我还相信,本焕长老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传奇般的“中国故事”,也是一个能够感动全人类的“世界故事”。
 
这是我讲的第一个话题。
 
第二个话题,我想跟各位讲一讲,这些年来我一直在研究、也在致力于推动和交流的法乳同源的“南海佛教圈”的工作。
 
不久前的3月26日,在中国南海之滨举办的2017年博鳌亚洲论坛期间,在宗教分论坛现场,人们满怀期待和喜悦,共同见证了一个庄严和圆满的时刻:来自澜湄流域国家的六位佛教界长老和法师,缅甸国家僧伽大导师委员会(高僧会)委员班德塔长老,老挝副僧王、琅勃拉邦香通寺住持恩高长老,泰国副僧王、曼谷金山寺方丈、泰国海外佛教指导办公室部长、泰国僧伽最高委员会委员帕玛斯提长老,柬埔寨大宗派僧王狄旺长老,越南佛教大学副校长、越南佛教研究中心副主任、越南国家佛教僧伽会国际事务部副主任释日慈法师,再加上我本人,我们六个人分别把来自澜湄流域上、中、下游各段的江水,汇入了一道,象征着六国佛教界法乳同源,六水一心、和合共生;澜湄流域国家和人民的友谊水土融合、同甘共苦、山高水长!
 
当六瓶净水汇入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之时,六个人的手也紧紧相牵相握在一起,传递和感受着彼此心灵的温度与同愿同行的深厚法谊。然后,融合在一起净水,被各位长老带回了自己的祖国,将用来洒净。
 
当然,相对澜湄流域六国佛教界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美好愿力来说,六水合一,只是一个象征性的仪式。但是我们相信,从喜马拉雅山的雪山峡谷奔腾而下的澜湄之水,不仅是滋育沿岸国家人民的生命摇篮,也是汇聚伟大的佛教智慧与愿力的黄金纽带。
 
因为在澜湄流域两岸,诞生了我们六个国家众多的民族和灿烂多姿的文化,也诞生了人类最伟大的宗教之一的佛教,包括汉传、藏传、南传三大语系。我们澜湄六国的佛教领袖相聚在一起,共同探讨佛教慈悲与智慧的话题,我们同饮一江之水,有着共同的源头;我们敬仰着佛陀,有着共同的信仰;我们关爱无尽的众生,有着追求世界和平,人类幸福的共同愿景。我们文化相通,命运相连。澜湄流域各国高僧与贤达相聚于中国南海之滨,凝聚善愿,对话交流,手足同心,共创未来,这才是比任何仪式更重要的事情!
 
就在这次名为“法乳同源、和合共生——汇聚智慧与愿力的黄金纽带”的对话中,我们凝聚善愿,对话互鉴;手足同心,达成了多项可行的共识。例如,将创立一个常设的机构:南海佛教秘书处,作为常态化的办事机构与交流平台,促进区域发展与繁荣;又如,在我创办的南海佛学院,设立“澜湄合作学院”,结合各国寺院教育与学院教育特点,完善现代佛教学经体系、禅修体系、戒律体系,培养青年僧才;再如,共同讲好澜湄故事,庄严南海佛教。
 
这个课题,是我这些年来一直在思考和研究,并且全力推动的一个项目。澜湄流域和南海周边,是诞生了包括藏传、汉传、南传三大语系在内的佛教净土,也是融汇了瑰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物华天宝、灿烂的人类文明和人文精神、辉煌的历史传奇的辽阔舞台。
 
我提出的“南海佛教”是一个大概念,既有历史文化的元素,又囊括了大地理范围。具体地说,它的历史包括了佛教从海路传入中国之始,其流传区域超越了我国固有的领土,对外涵括了东南亚地区的佛教,对内包含了南中国的佛教,所以今天的“南海佛教”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不是一个空间概念,更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概念,而是一个以中国佛教为中心,向外广泛辐射,跨越了茫茫大海而互通曲直的辽阔和开放式的“大佛教圈”。
 
法国文学家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伟大的佛陀留给我们的,正是这种最广阔、最富有包容性的智慧和胸怀。
 
因为人类有不同的内心需要,世界才有了佛陀、耶稣、默罕默德;因为人类有不同的信仰,世界才有了寺庙、教堂、清真寺。面对同一个世界、同样的众生,一种宗教信仰不能代替另一种宗教信仰,一种文明也不能完全代替另一种文明。不同的文明互鉴,只会使世界变得更为多姿多彩;不同宗教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交流,只会使人类的智慧变得丰富和完善。古老的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就是因为和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融合与互补,才能落地生根,才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根系和巨大的力量。只要拥有了比天空、海洋更加宽阔的胸怀,就不会出现二元对立和文明冲突;只要我们认识到文明是多彩的,秉持平等的态度、包容的精神,就永远不会出现西方哲学中非此即彼的“文明冲突”。
 
中国和澳大利亚两国隔海相望。但是,深蓝色的海水并不能阻碍我们两国之间的情谊。在佛陀的慈悲加持下,在两国的佛教界共同努力下,我相信,中澳两国的人民一定会世代友好下去。大海的波涛永不止息,佛法的智慧之光、慈悲之心和行愿之力,就会交相辉映,照亮我们两国人民更远的未来。
 
第三个话题,我想给大家讲一讲,中国古代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以及今天我们正在推动的“一带一路”的故事。
 
研究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早在15世纪初叶的1405至1433年,也就是中国明朝时期,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先后七次出使西洋,带着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等等,也带着一颗寻求和平、广结善缘的友爱之心,先后到达和访问了亚洲和非洲的三十多个国家。
 
有的历史学家已经考证出来,认为郑和当年还到过澳大利亚、新西兰,甚至美洲和南极洲。
 
这位郑和先生的祖先,最初来自中国的西域地区,世代信奉伊斯兰教。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到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觐过。郑和自己也是一位伊斯兰教徒。但他同时也是一位佛教徒,接受过佛教徒的严格的戒仪,法名叫“福善”,是个地道的佛教徒。
 
正因为郑和的佛教徒身份,所以他在所到过的佛教国家开展外交活动时,格外受人欢迎,对中国佛教文化也起到了很大的传播作用。他在出使途中,每到一个佛教国家,就向寺院赠送财物。斯里兰卡(当时叫锡兰)是一个著名的佛教国家,1409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途经锡兰时,向当地寺庙布施金银钱币、丝绢、铜香炉和烛台等物,还立了一块《布施锡兰山佛寺碑》,刻有汉文、泰米尔文和波斯文三种文字,这块碑现在仍保存在斯里兰卡科伦坡博物馆里。
 
我想,古代的先贤们在那样艰辛的世纪里能做到的事情,我们这些现代佛教徒,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信息化时代里,在全人类、全世界都在追求和平、进步、幸福的文明进程里向前迈进的今天,难道还能做得不如我们的古人吗?
 
中澳两国在佛教和其他文化交流方面的活动日益频繁。尤其是佛教界的交流和来往,在增进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促进海外华人信仰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意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中澳两国之间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代替的独特作用。我们这些出家人,倘能尽自己所能,为两国人民的友谊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对于促进世界和平、共护人间和美,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中国有句吉祥的谚语:一花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大家都知道,中国正在倡导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现在,各国朋友们都公认,“一带一路”是一支不同凡响的促进人类文明和富足的大乐章。但是我想告诉朋友们的是,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各个国家共同的“合唱”;我们所开创和修建的,也决不是自己的“私家小路”,而是沿线各个友好国家同愿同行、共创幸福与未来的“阳关大道”!
 
“一带一路”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创举,是中国对世界历史规律和人类文明进程的深刻把握前提下,为当今世界给出的“中国答案”。
 
各位大菩萨,朋友们!最后,请允许我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来结束我的演讲。前年,我有幸应邀去英国访问,和伦敦教区主教马希尔进行了一次对话,本来是礼节性会见,结果我们谈了三个多小时,连晚饭都忘吃了。你们一定会感到奇怪:一个中国的和尚,和一位西方的主教,在一起会聊些什么呢?
 
我当时给他背了一首想必大家也很熟悉的约翰•多恩的诗:“没有谁像孤岛,在大海里面独居,每个人都是一小块泥土,连接整个大陆。如果海水冲掉一块,大陆就减少,像海岬失去一个角,一个领地或者一个亲人受到了损失。任何的伤害都使我饱受忧伤,不要问丧钟为谁敲响,就是为你敲响。”我和主教聊得很投入,晚上他邀请我去教堂做了一场弥撒,一个和尚到教堂里面做弥撒本身是很荒唐的事,更荒唐的是,他把大主教的金色宝座让给我,他自己搬一个小凳子坐旁边。
 
这件事情给了我很深的感触。就是说,我们虽然信仰的是佛教,但我们和其他的宗教也能有很好的沟通。
 
面对同一个世界、同样的众生,一种宗教信仰不能代替另一种宗教信仰,一种文明也不能完全代替另一种文明。不同的文明互鉴,只会使世界变得更为多姿多彩;不同宗教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交流,只会使人类的智慧变得丰富和完善。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我相信,只要秉持着佛陀的慈悲和智慧,秉持着佛教福佑众生、众缘和合的包容精神,我们就可以和任何一种宗教、任何一种文明,进行交流和对话,并且丰富和完善各自的体系,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让我们记住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澳大利亚说过的那句名言:“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太平洋、大西洋之所以辽阔无边,就因为它们有着广阔的胸怀和无限的包容性。
 
 
背景资料: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 University)(又称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是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其为学术界、政界、商界输入大量优秀毕业生,并因其就业率高居澳大利亚榜首而闻名遐迩。RMIT下设三个学院:商学院、设计与社会科学学院、科学工程与技术学院,其中多个专业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早在1887年创建之初,RMIT就因其专业课程水准大大超越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声名鹊起。二战期间,众多RMIT毕业生作为盟军指挥官,在一线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强大的个人能力,因此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为RMIT授予皇家Royal冠名权,并颁发了皇家特别基金,以鼓励其为盟军胜利所做的贡献。在130年后的今天,RMIT已经成为世界著名大学,跻身世界名校之列。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