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汉藏佛教文化交流——华南农业大学演讲

2016-12-20 浏览次数:2048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  2013年9月29日 』 
       主持人致辞:
       今天我们非常有幸,请到了索达吉堪布来这里座谈和交流。座谈的主题是“汉藏佛教文化交流”。索达吉堪布早年就读于师范学院,现在是著名的佛学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堪布曾经到欧美等国的著名大学,以及我国的清华、北大、人大、复旦、南大、浙大、中大等大学进行学术讲座,受到广泛欢迎。
       索达吉堪布佛学造诣非常深厚,对汉藏文化都有很深的了解。今天堪布将为我们讲解汉藏佛教交流的历史,以及佛教文化在汉藏民族融合方面所起的作用。现在就请堪布来给我们作演讲。大家欢迎! 
 
       今天我在这里简单谈一下,个人对汉藏佛教的一些认识。多年以来,我在学习和研究藏传佛教的同时,也一直在学习和研究汉传佛教。比如禅宗的《楞严经》《金刚经》《六祖坛经》等,律宗的《四分律》和道宣律师的相关著作,净土宗的《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等,这些都曾学习过。
        藏传佛教的超胜特色
        经过对比,我认为藏传佛教在辩论传统、系统闻思和次第修行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点。这些尽管在历史上受到一些破坏,但迄今为止,仍然完好无损地继承了下来。如今差不多每个藏传佛教寺院都有完整的学习体系,可以说是一所学校。依靠这种院校模式,藏传佛教和藏文化得到了广泛地推广和弘扬。相对而言,汉传佛教的弘扬并没有那么理想。尤其是商业介入宗教之后,寺院很难摆脱经济的浪潮。有些寺院是住持、佛教协会、旅游部门共同掌管,功德箱的钥匙就有好几把。这样一来,寺院应有的佛法的学习和传播就成了问题。
        现在内地的佛教徒中,有些对禅宗很有兴趣,禅宗是一个明心见性的高法,但若没有梯子直接上去的话,有一定的危险;有些人一心念佛,但对学习佛法一概排斥,这样一来,很容易变成一种形象上的修行人;还有些人,比较着重学习世间佛教,努力把佛教变得现代化和低俗化。这种种情况,都是一种衰败的迹象。
       因此我想,汉传佛教的大德、僧人和居士,以及研究佛教的学者应该从藏传佛教中吸取精华,学习系统闻思等优秀方法,令汉传佛教进一步发扬光大。
       同样,藏传佛教也需要向汉传佛教学习。现在,在汉地很多大城市里,经常会看到一些藏传佛教的出家人,包括活佛、格西、堪布、上师,还有一些普通僧人,但是他们并没有去学习汉传佛教优秀的理念和行为,比如素食观、明心见性的禅法以及其他一些甚深的教义等。这是不太好的现象。
        汉藏佛教适应时代需求
        现在很多年轻人,包括一些大学的老师和学生,还有社会上的各种成功人士,对佛教所蕴含的甚深文化都非常感兴趣。很多人不仅被它吸引,而且还亲身实践,在生活中得到了真正的利益。之所以有这么多人在学习、研究佛法,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佛教经得起几千年历史的考验,经得起逻辑和思辨的推敲与剖析,尤其是藏传佛教更为突出,这跟其他宗教有些不同。
       其实,佛教的理论非常高深。以中观思想为例,任何一个知识分子,用他最高的智慧进行分析都绝不可能超越。这一点,我在任何人面前都不会怀疑。
       而且,这些理论不仅仅是学术高阁的明珠,同时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现代人来说,传统道德说教已不能令人信服,人们非常需要一种善于剖析的智慧,建立一个更加合理的世界观。如果你肯去藏传佛教中探索,就会发现这种智慧俯拾皆是。尤其是其中因明的推理方法、中观的剖析方法、《般若经》的观察方法等,对于现代社会来说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汉藏《大藏经》的差别
       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如今藏传佛教保留了世界上最完备的佛教体系。民国时期有一位妙舟法师,出家前曾是厦门大学的硕士。他对藏传《大藏经》和汉传《大藏经》作过一些粗略的分析。他认为,在藏地的《大藏经》中有很多非常珍贵的资料。据他统计,藏传佛教的《甘珠尔》中,有佛经799种;而汉传佛教《大藏经》相对应的有335种,缺464种。藏传的论藏中,印度学者包括二胜六庄严的珍贵论典有547种;而在汉传的论藏中,印度高僧的著作总共有74种。藏传《大藏经》,多是佛经和得地菩萨的金刚语编成的;而汉传的《大藏经》中,除了佛经和印度尊者们的著述以外,还有不少本土论师的著作。从数量差别中我们可以看出,藏传《大藏经》中有很多汉地没有翻译的特别珍贵的经论。这一点,很值得学者们去观察研究。
       藏传《大藏经》中的有些经典是从汉文翻译过来的。比如,《楞严经》对禅宗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部佛经,唐朝时,藏文有译本,朗达玛灭佛后只剩下了两卷。乾隆年间,在章嘉国师的主持下,这部经又被重新翻译成藏文。还有《百业经》,以前也是从汉文翻译为藏文的。后来汉文经藏中却没有了。前几年,我又把它译成汉文。另外一部重要的经典《贤愚经》,也是从汉文译为藏文的。汉文《贤愚经》是北魏时期翻译的,总共有69章,除了最后18章,藏文的译本中都有。在藏地,这部经非常出名,里面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在生活中人们也经常运用。但在汉传佛教中,《贤愚经》流通得并不是很广,也许是文化差异导致的吧。
       汉藏佛教交流的见证——觉沃佛像
       除了《大藏经》,还有一尊佛像也与汉藏佛教有甚深的渊源——这就是拉萨大昭寺闻名遐迩的觉沃佛像。
       大家可能也听说过这尊佛像。他在整个藏地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这尊佛像具体的来龙去脉,在座的年轻人不一定知道,所以我今天简单地介绍一下。以后你们如果有机会去拉萨,最好去朝拜一下这尊佛像。不管你是出于研究的目的,还是好奇,或者内在有信仰而外面不暴露,无论以什么方式都可以去朝拜。因为这是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见证。
       在藏族人心目中,一个人临终之前如果朝拜过拉萨大昭寺的觉沃佛像,他就是非常幸运的。孝顺的子女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帮助自己的父母,在有生之年前往拉萨朝拜觉沃佛。此事若能完成,父母也会觉得一生中所有美好的愿望已经如愿以偿。
       为什么这尊佛像在藏族人心中如是尊贵呢?一方面因为他的历史非常久远,另一方面也因为他非常稀有珍贵。这尊佛像最初来源于汉地,是唐代的文成公主带过来的。文成公主在藏地被认为是绿度母的化身,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相关的纪念活动从来没有间断。前些天,大概在8月1日,拉萨上演了一个很大型的《文成公主》实景剧。据说制作费用高达7.5亿元,演得如何倒不是很清楚。
       据有关历史记载,2500多年前,有一次,释迦牟尼佛正在说法时,忽然放光、微笑,显现出种种瑞相。文殊菩萨等眷属向佛祈请。佛陀对一个非常著名的天匠特意加持,让他制造佛像。后来这位天匠把天界人间各种各样的宝物积聚起来,做成了几尊释迦牟尼佛的等身像,包括8岁、12岁、16岁和25岁的等身像。12岁的等身像,就是现在大昭寺的觉沃佛像;8岁的等身像,后来被尼泊尔公主带到藏地,就是现在小昭寺的觉沃佛像;25岁的等身像,是现在印度金刚座正觉塔的释迦牟尼佛像,不过在《大唐西域记》里,对这尊佛像的说法稍有不同;16岁的等身像,据说后来在印度消失了。
        12岁等身像是怎样来到汉地的呢?在中国的南北朝时期,印度国王达玛巴拉跟其他宗教进行了一场大战,结果印度著名的那烂陀寺被夷为平地,形势非常危急。于是,他向中国祈求支援,秦王苻坚对他提供了很大帮助,达玛巴拉因此而克敌制胜,保护了佛教。后来秦王希望印度国王把12岁的等身像送给他,以便在中国振兴佛法。达玛巴拉一方面非常感谢苻坚,另一方面考虑到佛像在中国可以利益很多众生,于是就把佛像送给了秦王。
       不过,也有不同的说法。据藏地著名史书——达仓巴的《汉藏史集》记载,当时秦王苻坚请求了三件事:第一件是12岁等身像,第二件是四部经典,第三件是四位比丘僧。达玛巴拉全都答应了。刘立千翻译的《西藏王统记》里说,当时秦王祈求这个佛像的时候,达玛巴拉国王本来不想给,但他后来看到这个佛像的面部已经转向中国,而其他佛像都没有转。达玛巴拉认为此像与汉地有缘,就把佛像送给了秦王。这是12岁等身像来到汉地的因缘。
       几百年后,到了唐朝,松赞干布想要迎娶文成公主。公主在出嫁前要求唐太宗把释迦佛12岁等身像送给她。一方面唐太宗非常疼爱这位公主,另一方面藏地王臣也特别请求,所以唐太宗便答应了他们。同时还派了两个大力士,一个叫拉嘎,一个叫鲁嘎,用车子将佛像从长安推到了拉萨。当时的交通非常不方便,据说从长安到拉萨用了3年时间,可以说历尽艰辛。这期间还发生了很多稀有的传说。
        佛像到了藏地以后,文成公主专门修建了小昭寺进行供奉。之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觉沃佛像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
       文成公主在离开人间之前说,这尊佛像将来很有可能被汉地的国王要回去,因此要用泥土把佛像封起来,表面还要画上文殊师利菩萨的像。
       果然,在芒松芒赞时期,武则天认为这是汉地的宝物,发动军队要把佛像抢回去。藏人想起文成公主的遗嘱,就按照她的要求,把觉沃佛像封在大昭寺的墙壁里面,又在表面画了文殊菩萨的像。后来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
       到了赤德祖赞时,国王迎娶了唐朝的金城公主。金城公主后来生下了赤松德赞。那时,金城公主很想看自己祖奶奶从汉地带来的佛像。经过调查发现,原来佛像藏在大昭寺的墙壁中。于是她把佛像请了出来,从此将其作为大昭寺的主尊佛来供奉。
       赤松德赞刚继位,年龄太小,他的舅舅不但把持朝政,排斥佛教,还派遣三百个藏族大力士,想把佛像送到汉地去。结果他们推不动,便把佛像埋到了泥沙里。过了一段时间,那些参与反佛的大臣,有好几个暴毙而亡,整个藏地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灾祸。占卜说这是由于把觉沃佛埋入地下而导致的,于是他们又把佛像挖了出来。他们想,这个佛像原来的家乡不是汉地而是印度,应该将其送到印度去。当送到芒域的时候,去印度的路不通,只好把佛像留在了那里。这样,觉沃佛像在芒域待了十四年,直到赤松德赞亲政以后,才把佛像迎请回来。
       朗达玛灭佛时,觉沃佛像又遭受到一次灾难。朗达玛要求把佛像送回汉地。很多大臣认为觉沃佛是藏人的福祉,不能送走,就把觉沃佛像藏在另一个地方,然后把一块很大的石头扔到湖里,发出了巨大的声响。当时朗达玛问是什么声音,他们说是觉沃佛像被扔在湖里的巨响。觉沃佛像因此躲过了这场灾难。
       后弘时期,印度的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他一方面在大昭寺的柱子下面,以伏藏的方式取出了一部著名的藏族历史经典——《松赞干布遗教》;另一方面使朗达玛时期隐藏的觉沃佛像再度重见天日。从此,千年以来,觉沃佛像一直是藏族人祈祷和依止的殊胜对境。“文化大革命”时,觉沃佛像虽然受到一点危害,但是在一些人的保护下,终能完好无损。
       小昭寺8岁等身像的遭遇却有些令人伤心。据有些史书记载,在“文革”期间,这尊佛像里面所有装藏的经书和珍宝都被掏了出来,身体也被切成了两半。后来班禅大师分别在天津和拉萨的仓库里找到了佛像的上半身和下半身,并在重新修复装藏后,将其继续供奉在小昭寺。
       大昭寺的觉沃佛像历经沧桑劫难,现在依然不间断地给予众生无偏而巨大的加持。这种加持,有些人可能不相信。但无论你相不相信,佛的加持和信仰所蕴涵的力量,其实都是一种客观事实。就像药的力量一样,除非不服用,如果服下去,一定会对疾病有效果。同样的道理,佛的威力和加持一直都存在,就看你用不用。2500多年后,现在信仰佛教的人仍然不断地获得各种殊胜的心理品质和快乐,这就是信仰的加持。当然,没有信仰的人,确实很难理解和体会。正如庄子所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很多人没办法感受,除了排斥以外,也别无他法。
       今天是一个很开放的交流,所以我毫无保留地把信仰的事实告诉大家。如今地球的轨道已经旋转到21世纪。21世纪是包容和开放的世纪,不仅商业开放,文化思想也是开放的,全世界东西方文化都在不断地交融。此时,每个人都应从狭隘、固执以及自私的束缚中走出来,主动接受文化的剖析,寻找思想的碰撞,这是一个无法阻挡的时代趋势。
        应以佛法充实心灵
        在很多大城市,不管什么样的人,常常抱有依靠外在物质来获得幸福的想法。有了这样的理念,幸福恐怕会非常遥远。我们不断地追求金钱和异性,想要依靠他们的力量让自己获得永恒的快乐,这是永远无法实现的。但如果我们关注内在价值,用佛教里所讲的信心和智慧来充实自己,那即使没有丰富的外在物质,所享受的快乐也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没有人不希望自己快快乐乐地生活一辈子,但是快乐也需要因缘。有些人一切外在资源都已圆满,但内心却始终快乐不起来。现在大学里自杀的人越来越多,甚至中学生都出现了跳楼的现象。昨天我在广州的大街上散步,路过一座桥,身边的人告诉我,经常有人从这座桥上跳下去。这说明现代人心里的贫乏和恐慌已经非常严重,急需一种力量来充实自己。
       所以我特别希望,今天在座的研究生们,一方面要研究藏文化和汉文化中的精华;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思考,怎样让这些精华在人类社会中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文字和口头上了解。尤其是佛教里面最重要的利他菩提心,对现代社会利益极大。它的传承、理论体系以及修行次第,在藏传佛教中非常圆满。希望在座各位以后多去了解。同时,你们也应该去藏地实地调研。一方面,那里有蓝天白云、鲜花绿草,还有清水河流等,美不胜收;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实地去了解藏文化的内在精髓。藏族人生活虽然比较贫穷,没有汉地这样繁华,但是他们的内心却始终蕴涵着善良淳朴的品质,尤其有一种非常可贵的信仰的力量。
       这种力量给你带来的利益,也许远远超过物质。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