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村民往缝好的袈裟上贴金箔
村民将制作好的袈裟送往寺院
释迦牟尼被披上村民织就的袈裟
佛宝网讯 10月30日上午6时许,天还未亮,位于中缅边境的贺乱寨子灯火通明。从29日开始,来自中缅两国的边民便因同一信仰聚在这里,共庆金袈裟节。经过近13个小时的制作,两国边民赶在太阳升起前,将通宵赶制出来的金袈裟送上了奘房(供奉佛祖的地方),供奉佛祖释迦牟尼披上。
缅甸贺乱寨子与中国云南省瑞丽市喊沙寨子相邻,两寨为同一民族跨境而居,因信仰相同,这里的节日均为“跨国”欢庆。
金袈裟节即“摆尚赶罕”。在傣语中,“摆”即节日,“尚赶”即袈裟,“罕”即金子。“摆尚赶”即袈裟节之意。金袈裟节,来源于释迦牟尼的传说。
相传,释迦牟尼的姑姑想亲自给他做一套新袈裟,然而却没有买到材料。于是姑姑祈愿,天神派来金牛犁地,森林猛兽来帮忙。棉花籽一洒,天黑之前就长出来大朵大朵棉花。民众也纷纷抬着家里的工具前来帮忙,女纺线、男染布,终于在天亮之前,把做好的金袈裟贡献释迦牟尼披上。
后来每到这个季节,所有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民族,都要过“摆尚赶罕”,即为释迦牟尼佛像披上金袈裟。组织此次节日的人,叫作“摆主”。按规定,一个人一生只能做一次“摆主”。
“因为这是大好事,好事必须轮着做,不能一个人霸占。”今年的“摆主”来喊亮解释说,“做‘摆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一心向善,只有善良的人才能做这个好事,对我们来说这是一辈子里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来自云南瑞丽的市民也静是第一次来参加金袈裟节。尽管道路泥泞难行,她却热情不减:“以前听说过有这个节日,但是前两年没有机会来。这次来感觉节日气氛非常浓,也看到了不一样的风俗。”
29日晚上10点半,第一匹布织好,礼花映亮夜空,村民们欢欣鼓舞。礼花越来越多,妇女们敲锣打鼓举着自己的布来到缝制台,大家异口同声跟裁缝数着自己织了几尺,欢声不断。
缝合、染色、贴上金箔,袈裟的制作完成了最后的步骤。村民在袈裟上洒下爆米花和功德钱,继而双手合十,虔诚的等待将袈裟送往奘房。
30日上午8时许,金袈裟节完成了最后的仪式。村民们连夜赶制出来的袈裟将一直披在释迦牟尼身上,一直到明年公历4月的浴佛节,即泼水节。
“如今传统节日的意义对于我们除了信仰更多的则是对本民族的文化传承。”也静说,参与此次金袈裟节后才明白了这个民族节日的意义。“愿我们的民族文化能不论地域,世代相传。”(文:刀志楠 崔汶 图:骆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