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延参法师:佛教文化的时代责任

2016-08-03 浏览次数:1885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天地苍苍,岁月悠悠,两千六百年的光阴,佛教,从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的觉悟,到达摩的九年面壁,到玄奘的西行求法,乃至到近代太虚大师人间佛教的倡导,它从遥远的岁月走到了今天的时代,它从恒河河畔走进华夏文明,它在岁月的长河里,缓缓地流淌,静静地延伸,渐渐地弥漫,它用一种宽博的胸怀,与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相融合,最终形成蕴涵慈悲,积极,包容,理解,分享,奉献等充满阳光、向上人文情怀的佛教文化。
 
  回顾佛教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历经艰难一路坎坷。
  西汉末年,当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虽然佛教受到皇室乃至士大夫阶层的欢迎,但是同时也让佛教仅仅在上层阶级信奉,没有能够在民间产生广泛影响,这个时期作为萌芽阶段的佛教,几乎还谈不上为社会、为百姓服务,当然,作为佛教传入中国初期,这也是必然现象。
 
  三国、西晋时期,大量佛教经典被翻译成汉文,这就为佛教在社会上层和社会的下层的全面传播奠定了坚定的物质基础。与其同时,三国时期的东吴佛教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六度集经》,在本书最突出的特色是,用佛教的菩萨行发挥儒家的“仁道”说,把佛教与儒家思想调和起来,会通儒、佛,标志着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的开始。
 
  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佛教石刻的兴起,这段时期著名的佛教石刻有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被这些大气磅礴的石刻所震撼。与其同时,佛教的繁荣,必然推动佛教文化的发展,虽然佛教与儒、道的论争非常激烈,但是佛教作为外来宗教,积极地与本土文化相融合,为后来的三教同源、三教合流说创造了理论条件。
 
  隋唐时期,是佛教发展的高峰,并与儒、道一起形成了三教鼎足而立的新格局。佛教文化,于内,不仅形成佛教各宗派(天台宗、三论宗、三阶教),于外,佛教文化真正地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完全融合,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朝,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发达的朝代,在佛教历史上,唐朝,也是一个佛教繁荣的年代,并且这一时期的佛教文化的繁荣是多方面的。
 
  首先,唐朝的佛教典籍的翻译远远超过以前。以玄奘为例,玄奘的翻译,从数量上来说,占唐代译经总卷数的一半以上,是中国佛教史上其他三大译经师鸠摩罗什、真谛、不空译经总数的一倍多。他所译的经典,精确得当,且能矫正旧译的讹谬,在佛经翻译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其次,唐代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又成立了许多新的宗派,如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等。在这一时期,佛教传入西藏,逐步形成了别具风格的藏传佛教。
 
  再次,与南北朝时期相比,佛教的发展更加深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
 
  隋唐佛教的鼎盛,在唐武宗灭佛之后逐渐衰弱。佛教除禅宗以外的各个宗派衰弱甚至中断。佛教中的禅宗,可以说是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完全相融合的最成功的例子,不仅在唐朝以后的宋元两代形成禅宗的黄金时期,一花开五叶,最终形成禅宗五宗七家,禅宗成熟的思想,反过来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更新,推动了后期宋明理学的发展。
 
  纵观佛教文化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佛教文化在每一时期,都有它特定时期的变更。从最初传入中国的译经时代,到后来活跃繁荣的各宗并存的百花齐放时代,再到后来禅宗的兴起,又到净土宗的普及,佛教文化的发展,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特色,在漫长的岁月里,佛教文化在创新和接纳中不断充实、完善,乃至到近代太虚大师提出“人间佛教”,直至今日,佛教文化彻底与社会、与百姓相融合,真正地“落地”了。
 
  佛法,我们也可以说它其实就是一种活法,一种活泼的、光明的、流畅的、通达的、人生向前的活法。佛教的活力,也就在其生活化,佛法,不仅仅是失意者的慰藉、悲观者的希望,它也是每一次困扰中的突破,每一次迷惑中的朗然,每一次烦恼里的觉醒,所以,佛法,需要走向每一个人,每一个人的生活也同样需要佛法,人间佛教的倡导,正是佛法真正的落地,佛法需要祛除的是其神秘性,需要保留的是其神圣性,而神圣的不是佛陀,是每个生命存在的无比珍贵。
 
  佛教的价值,并不在于被多少人信奉,而在于它能够为社会、为百姓做出怎样的贡献。当佛教能够为更多的人们带去积极、乐观、智慧、善良等精神上的力量,就是佛教存在价值的最大体现。佛法的根本就在于引导人们用一种温和的心态去面对眼前的生活,用一份生命的诚恳去融入生命的经过,规范自己客观的人生态度,不苛求生活按自己的期待去变化,而是随处存在、随处做主、随处自在,去活出生命的喜悦,活出生命的实践、观照和觉察。
 
  佛法中的慈悲,并不是应该去对别人做怎样的帮助,它首先是一种放下自我的认知,和承担生活责任的信念,然后是对社会众生的一种深深感恩,去承担生命的负重,做到生命的改观,随缘而行,自利利他,淬炼一种崭新的世界观,活出人生的进取与心安。
 
  慈悲,对个体而言,可以是一种信念,对佛教本身而言,则应该是一种担当。从宏观上说,中华文明的复兴,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佛教文化,需要有一种文化的自觉,去担当起中华文明复兴的大任,并以超越国界、超越肤色、超越种族的胸怀,去承担起为世界文明与世界和平提供精神滋养和正确的引导。
 
  当下的时代,是一个前人无法想象的时代,科技的发达,媒介的迅捷,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需求越来越积极,文化的繁荣,同时意味着佛教也将迎来一个继往开来的发展时代。只是机遇总是与危机并存,佛教如何在新时代下为传统文化的复兴担当起大任,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百姓,是目前整个佛教界需要认真思考并努力探索的新课题。
 
  当下的人们已经越来越客观地看待佛教,不再把佛教等同于迷信,不仅认可佛教文化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不可替代的影响,并且有越来越多有学识的年轻人对佛教持热情的学习态度,对目前的佛教而言,最大的问题在于和人们还有一定的距离,因为距离而产生误解,因为误解而产生隔阂,也因此对佛教的一些思想不能正确理解。
 
  例如佛教的空,并不是否定一切,而是用一种客观来看待世间万事万物,佛法的空不是消极,而是用更宽的视野对待生活的态度。平心处事,广结善缘,让生命活出不断的崭新,活出生命的禅机。
 
  再有就是对佛教出世入世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误读。入世,是一种慈悲,是对自己责任的一份坚持,出世,是一种智慧,是从烦恼中走出的超然。出世,是一种觉悟,入世,是一种奉献,二者并不矛盾,恰恰是相辅相成。而历代以来,佛教也从未推诿过自身需要担当的时代责任,这也正是佛教的入世情怀。
 
  佛教文化不是消极避世的山水消遣,更不是狭隘的自我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