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鸠摩罗什与佛教文化

2016-06-06 浏览次数:1983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说起佛教,中国人都知道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其实早在玄奘之前,还有一位鸠摩罗什,为翻译佛经事业做出不朽贡献,同为中国佛教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个伟人中的一个。
一千六百年前,中国历史上发生一场惊天动地的人才大战;佛学大师鸠摩罗什被中国皇帝以最隆重的方式“抢”到凉州,从此不但改写了新疆史,而且改写了中国的佛教史和中国文化史,由此翻开中华文明史上灿烂一页。
那年鸠摩罗什38岁,在凉州的十七年里发愤苦读,完全掌握了汉语,加上精通梵语、西域语和印度语,通晓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以及大乘佛教,鸠摩罗什一生翻译了380多卷佛经,大乘佛法从此传入中国,与世世代代的中国人结下不解之缘,他翻译的《金刚经》在中国家喻户晓,成为中国禅宗的根本经典;《维摩经》《大智度论》《妙法莲华经》《坐禅三昧经》等则是一切修习佛学者的必读典籍,今人似乎感受不到这些经典的力量,但正是有了这些经典,才有了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日常所使用的“世界”“刹那”“智慧”“意识”等等词汇,都是来自佛经,它不光是丰富了中国的语言文化,同时也开启了中国人的心智。尤其是唐、宋、明时期的文学、以及宋、明时期的理学等都受到这些经典的影响。可以说,如果没有鸠摩罗什,中国文化的发展情况将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就是这样一位伟人,却走过极其坎坷和磨难的人生,常年幽禁,三次逼婚,命运跌宕起伏,经历传奇不凡,鸠摩罗什于公元413年在长安圆寂。他在圆寂前曾发愿说,如果自己所译经典和说法无误,那麼在火化时舌头不烂。果然在法师圆寂后,他的舌头完好如初,如今被安放在武威鸠摩罗什寺中的舍利塔下。毫不夸张的说,鸠摩罗什是千年以来古今中外知名度最高、个人影响最为广泛的一位土生土长的新疆人。
由于鸠摩罗什精通汉语,采用了直译的办法,把原来翻译的晦涩难懂的经文进行重译,这样一来,佛经变得通俗易懂,流传起来变得容易许多,译本文字优美,有人评论说,鸠摩罗什的译本对于中国的文学创作打下了丰厚的基础。
对我们而言,鸠摩罗什的精神有三大亮点,一是习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已经成为重大国策,而丝绸之路上各国信奉的宗教文化是一堵看不见的文化隔阂。只要是宗教,就有“我执”,就有排外情节,新疆大开发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宗教纷争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严重问题,除了经济手段,更少不了文化融合,否则事倍功半。佛门“无我”,包容吸纳,曾是丝绸之路上相关国家国家上千年的历史承传,他们各自的如来藏中多生以前曾有过深厚的佛缘种子,一旦被自利利他与世无争的佛教因果文化唤醒,则能从根本上缓和民族仇恨,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
根据历史的真实记录;“西域诸国,咸伏神俊。每至讲说,诸王长跪高座之侧,令什践其膝以登焉。什道流西域,名被东国。”这段记载很有意思,西域那些国家对鸠摩罗什的学识风采无不服服帖帖。每到他开讲座时,国王们都跪在那里,请鸠摩罗什踩着他们的膝盖登座讲课。鸠摩罗什和大乘学说一时传遍了西域,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如来藏因果文化感召下,当地民风淳朴,社会和谐,风光秀美,物产丰盛,过了几个世纪的好日子,直到十一世纪才画上句号。
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的今天,这样一个巨大的无形资源却依然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听凭新疆一神教文化泛滥成灾,不能不说是“暴殄天物,资源浪费”。
另外一大亮点,则是小乘佛教于大乘佛教的融入,说白了,鸠摩罗什以自己“回小向大,千流归海”的亲身经历告诉后人;什么是佛子的必经之路。鸠摩罗什七岁就跟随母亲在各地参学,先务小乘,后习大乘。最后名满天下。龟兹王亲自前往温宿国,迎请鸠摩罗什母子回国教化。龟兹国原属小乘的教法,鸠摩罗什广开大乘法筵,听闻者莫不欢喜赞叹,大感相逢恨晚。周边国家受其影响全部转为大乘佛教,一直远达高昌。鸠摩罗什的师父盘头达多一直信奉小乘,不远千里从罽宾国来到了龟兹国。龟兹王问:师父为何从遥远的地方,冒着跋涉山川的艰辛光临本国?盘头达多说:听说我的弟子鸠摩罗什有非凡的体悟,又耳闻大王极力弘扬,所以专程赶到贵国。盘头达多问鸠摩罗什:“你如此崇尚大乘经典,是否见到什么妙义?”鸠摩罗什回答:“大乘的道理比较深妙,阐明我空、法空的真正空义;小乘偏于局部的真理,有许多缺失。”
鸠摩罗什苦口婆心,深入浅出,以各类比喻为师父详细说明大乘妙义,师徒之间往来辩论了一个多月,善根深厚的师父终于从内心信受了大乘佛法。盘头达多感叹道:“师父未能通达,徒弟反而启发了师父的心志。”于是便向鸠摩罗什顶礼说:“我虽然是你小乘法中的师父,但你却是我大乘佛法的师父”。大乘小乘互为师徒,传为一时佳话。
世人以为佛教徒都是“四大皆空”,毫无情趣,行为怪僻的“苦行僧”,其实这是天大的误会;小乘学人的确有厌世情节,因为对于他而言,这个世界苦多乐少。于是一心想要离开这个世间,证得了阿罗汉果,最终入无余涅槃,永不出生三界中,所以他们难免给人造成消极遁世的印象,这样不利于佛法的弘扬,容易让大众对佛教敬而远之。其实代表佛教核心组成的大乘佛教不是这样的,他们虽然知道这个世界是苦乐参半,未来世还会有烦恼,但是具有菩萨性的人总是常住世间,不愿像阿罗汉一样无余涅槃,知道那样做对自己、对佛法、对众生皆无益处,他们与生俱来乐于助人,帮助他人才会快乐。所以常会想: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法的真实。他没有丝毫厌世情节,友善地面对身边的每一个人,被人侮辱也不气馁,反而会历缘对境,消除自己累世的不良习气,亲证无染的真心如来藏并转依祂。一个行菩萨道的人,在世间活的很积极、很阳光、很自在,在步步走向身心解脱彼岸的同时,不忘担起如来这份家业,在积极入世的同时又有出世的功德受用。
第三个亮点,是鸠摩罗什为法忘躯随顺众生。历史记载,东晋前秦大将军吕光打下龟兹国后,强迫鸠摩罗什与龟兹王的女儿结婚,鸠摩罗什不肯,吕光就将鸠摩罗什灌醉,与龟兹王的女儿关到一起。鸠摩罗什被虏至武威后,吕光捉弄他“以伎女十人逼令受之”,鸠摩罗什虽已历劫累世修持佛法,但在这一世,仍然藉缘示现诸多烦恼:诸如被胁迫、遭受戏弄凌辱、乃至被逼成婚,历经恶意嘲讽等,直到五十九岁才得入长安城翻译佛经。正因经由如此人生历练,乃能担荷如来家业,成为中华文明史上一代巨匠。
鸠摩罗什自述中承认自己“业累障深”,但是一个人的一切如果都顺利,没有太多烦恼的时候,他也因此没有动力进一步去探究烦恼根源,没有机缘成就佛道。为了行大乘菩萨道,精修道种智,再来菩萨以其大悲心和誓愿力,留一分思惑未断,虽具烦恼相,但于烦恼得自在。由于菩萨愿力坚固,志心坚定,永不退转,故一切烦恼拘他不得。鸠摩罗什菩萨正是这样的人,他如若不“顺王意”,怎能“成大业”?后秦帝王姚兴亲率文武百官在长安草堂寺“肃容观听”,恭恭敬敬地聆听鸠摩罗什讲经说法。又组织了八百多位饱学僧人跟鸠摩罗什一起,在长安逍遥园开始大量翻译佛经。这一切,得自于鸠摩罗什的“忍”。
借鉴鸠摩罗什极不平凡的人生历程,现在我们应当发扬鸠摩罗什的这种伟大精神,充分发挥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献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特征,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多作贡献。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