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是个暖阳高挂的日子,天空飘着几丝白云,天气非常晴好。我们驱车顺着四(都)黄(石)公路前往鹿湖禅寺。在禅寺对面的公路上遥望,一座风景秀丽、长满修竹和杂树的大山把禅寺包裹得严严实实;四周人烟稀少,峰峦叠翠,绿树成荫,各种花草争妍斗艳;一条清溪像一把弯弓绕禅寺流过,清沏的溪水缓缓流入禅寺前面的大湖,再流向“铁扇关门”,注入东江。湖内碧水茫茫,晶莹剔透,近百个白鹤成群结队翱翔戏嬉,那浮影在湖中掠过,宛若天上的星星掉到湖底,忽闪忽闪的,煞是好看,忽然一阵凉风吹拂而来,使清澈如镜的湖水泛起圈圈涟漪。后来,我们沿着公路,迈步来到禅寺面前,进行面对面地对视交流,眼前,禅寺气势恢宏,古朴典雅壮观,什么天王殿、大雄宝殿、钟楼、鼓楼,什么地藏殿、观音殿、祖师殿、财神殿、僧寮、斋堂、客堂等一应俱全,全是仿明清风格,融古今建筑之精华、禅寺园林于一体而建……这时,我不禁喃喃地轻声细语:天下名山僧占多。在这种超越世俗的空间,我顿时神思轻盈,耳边不再是城市的喧嚣声,一切浮躁、一切丑陋全都远遁敛迹,只有欢乐相伴在身旁,仿佛走进了蓬莱仙境。
河源地区建寺较早的寺院
鹿湖禅寺坐落于四都镇鹿湖嶂下,距龙川县城仅有20公里之遥。据悉,鹿湖禅寺最早建于东晋年间,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2008年重修鹿湖禅寺时,曾在旁边的小山上发现有80多位住持方丈的墓穴,由此可见禅寺历史之久远。此寺原是一座砖瓦结构的小寺庵,名曰“懒庵”,后人谓之“鹿湖庵”,只有一个住持方丈和几个法师在此念佛诵经,是河源地区建寺较早的一座寺院。
历史进入南朝梁武帝时,因其热衷于建寺修庙,菩提达摩从印度来到广州,以一苇叶渡江,北上洛阳,不久,佛教渐渐流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此时,居住在“懒庵”的僧人到处化缘,进行扩修。扩修之后仍称“懒庵”,面积比原来增加了一倍,也经常有法师、和尚、尼姑云游到此诵经念佛。
相传,很久以前,风水大师赖布衣从江西沿东江赶龙,随着他的一声吆喝,龙当即从江西飞经龙川的东水嶂,然后跃过东江停在四都的黄沙阁。龙过之处,兽走禽飞。此时,适逢一只梅花鹿从天山摘取灵芝路过,被吓得不知所措,到处乱跑。赖布衣见此鹿很有灵气,疑是天上太上老君的坐骑,便从后面赶来,当来到四都北面的一座大山嶂时,那只梅花鹿跑得气喘呼呼,口渴非常,就到这座山下的湖里喝水。赖布衣见状,随即又大吼一声,那只梅花鹿瞬间跃入湖水里不见了。赖布衣走到湖边一看,原来那只梅花鹿是仙鹿,已经在“懒庵”结了大穴。他立即走入“懒庵”告知僧人,说这“懒庵”有仙鹿结了穴,是建造禅院、寺庵的圣地。闲聊中,僧人告诉赖布衣:“‘懒庵’始建成于东晋年间,据说佛教六始祖惠能大师也曾在此说法有一年之久,并留下“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千古绝句。”
仙鹿在“懒庵”结穴三年之后,这座大山嶂也绿黛了,山间还喷出一股清泉,湖里的水也不再浑浊了,变得晶莹如玉,僧人把这座大山叫做“鹿湖嶂”,也把“懒庵”也改为“鹿湖禅寺”。此后,鹿湖禅寺香火日渐兴盛,周边不少善男信女也到此躬身朝拜,寄托福禄,祈求佛祖保佑,且十分灵验。
明洪武年间,大量的人口迁入四都,至嘉靖年间的1545年,四都开墟设市,商业繁荣,为鹿湖禅寺的扩建带来契机。
明朝宗祯年间,四都邑人魏珊、骆奇璋竭尽全力发动众人捐资,重建“鹿湖禅寺”。落成那天,时任龙川知县沈瓒(1642年),亲自光临,并为禅寺题匾,匾曰:“鹿苑重光”。此后,鹿湖禅寺声名大震,成为东江上游的一处香火鼎盛之地。
游击队在禅寺背后的密林研究作战计划
魏珊当时为什么对重建“鹿湖禅寺”会有这么浓厚的兴趣呢?诸位,这还得从他的老祖宗说起。
据了解,明朝万历年间,落居在四都魏姓第四代老祖宗——直环公,他生有珊、瑚、珌、琯、琔、璜、珖七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因直环公中年丧失妻,他既当爹又当娘,一把屎一把尿把九个儿女拉扯成人。儿女们长大之后,一个一个各自成家另立门户,而直环公这个老祖宗却独居一室,心里常常感到孤单和寂寞,很不是滋味。
有一年除夕,老祖宗直环公的七个儿子都先后约请他到自己家中吃年夜(客家人把吃晚餐称为“吃夜”,年夜就是除夕的晚餐),老祖宗也一一应诺。但是到晚上“吃夜”时分,七个儿子却没有一个来叫他,原因是七个儿子相互依赖,珊以为瑚已请他吃了年夜,瑚认为珌先请他吃了,珌又以为琯先请他吃了,珌又以为……结果,除夕之夜儿子、儿媳、孙子个个酒足饭饱,唯独这个老祖宗直环公害怕丧失尊严,不敢声张而忍饥挨饿——“冇夜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