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天保年间,佛教十分繁荣,河北也是北朝的佛教重镇之一。灵寿县名源于“灵寿杖”,灵寿杖是用灵寿木制作的拐杖,是古代帝王赠送给老年人的宝物。《汉书·孔光传》就曾记载“赐太师灵寿杖”,颜师古注:“木似竹,有枝节,长不过八九尺,围三四寸,自然有合杖制,不须削治也。”唐代姚合《竹里径》诗云:“纱巾灵寿杖,行乐复相知。”柳宗元没有得到皇帝赠送的灵寿杖,干脆自己种了一株灵寿木,《植灵寿木》:“敢期齿杖赐?聊且移孤茎。”河北灵寿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地不爱宝”,北齐天保年间的佛像重新问世,特别是佛首、佛身分居两岸而又回归壁合,颇有象征意味。
2010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温家宝在答台湾记者提问时便提到:“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时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浙江)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次年,浙江省博物馆的《富春山居图》前段“剩山图”,前往台北故宫参加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这次北齐天保年间的佛首回归,再次展现了两岸佛教、历史文化“血浓于水”的亲情。
“物华天宝”,我国是历史文物古迹遗产的大国,宗教文化遗产也十分丰富,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宗教文化遗产是我们面临的重要历史责任。今年1月,国家宗教事务局召开了“宗教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研讨会”,会议指出,我国的宗教文化遗产是各宗教中承载文化传统的重要元素,是各宗教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见证,也是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中特殊而重要的组成部分。保护好我国的宗教文化遗产并使其在国家的文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无论对于各宗教自身的发展还是对于宗教工作,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实施,但在宗教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方面,仍有许多有待提升的空间。例如,很多有识之士都指出,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中没有独立的宗教类遗产项目,使得宗教寺院的建筑、音乐、造像、古文献等本来是寺院的有机组成部分,被归为不同种类人为分离,破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意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的特点。”例如这次北齐佛首的回归,最终并没有回归到河北省灵寿县幽居寺,而是进了省博物馆。当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目前,我国宗教文化遗产方面十分缺乏专业保护措施和专业人才,具有文物保护专业知识的教职人员同样缺乏。我国宗教文化遗产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种类丰富,今后在对教职人员培养方面,除了教理教义方面的研习,宗教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专业知识也亟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