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佛教与泰国佛教的关系
上座部佛教(巴利文:थेरवाद,IAST:theravāda;梵文:स्थविरवाद sthaviravāda;僧伽罗文:ථෙරවාද theravāda),佛教宗派,现今流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地,还有一些古印度传承残存在孟加拉吉大港山区(以及尼泊尔和印度米佐拉姆邦),与大乘佛教并列为现存佛教最基本的两大派别。
因其尊奉巴利三藏,以巴利文为圣典语言,因此又称巴利语系佛教、巴利佛教。因其由印度南传至锡兰与东南亚一带,又称南传佛教;与北传至中亚、中国与东北亚的北传佛教相对。现今上座部佛教,源自斯里兰卡上座部分别说系大寺派传承。
佛教发展于印度,后来向外传播发展,分成两大系统:向北方流传的,经过中亚转到中国汉地及西藏,再传到朝鲜半岛、日本、越南、蒙古等地,属于北传佛教;向南方流传的,传到斯里兰卡,然后再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中国云南傣族等地区,属于南传佛教。
在佛陀灭度之后百年,印度西部摩偷罗国的上座耶舍比丘,往东方毗舍离城,见当地的跋耆族比丘,在布萨日向民众求施金钱,此即“佛教毘舍离结集”。耶舍比丘认为此举非法,遂向民众宣说此为非法,却令当地比丘大怒而赶他出城。耶舍比丘回西方动员其他大德比丘前往东方,跋耆族比丘也动员,与西方比丘辩论戒律。结果有七百人集会,最后谈判破裂,而上座部则宣传东部比丘僧团对于戒律的十种看法是错误的(又称“十事非法”)。而在这个事件后,相传东方僧团也召集了一万僧众,自行集结出经典与戒律。由于他们人数众多,后世因此称他们为“大众部”。这是佛教僧团分裂的开始,揭开了“部派佛教”时期的序幕。
在阿育王时期,邀请目犍连子帝须长老来首都华氏城,召集一千名上座部长老,进行第三次结集,合诵三藏经典。在这次大会之后,阿育王又派遣僧侣四出传教,阿育王的儿子摩哂陀率领四位长老和一位沙弥,被派前往僧伽罗国(又称“师子国”,即今斯里兰卡)建立僧团,传入三藏经典,僧伽罗国王室将王室的亭园捐出,建立寺院,让僧团居住,称为大寺。其后摩哂陀的妹妹僧伽密多也前往斯里兰卡,建立了比丘尼僧团,她并且将佛陀在菩提伽耶成道时所在菩提树的分枝,带往斯里兰卡,种植于大寺之中,这是斯里兰卡佛教的开始。
上座部佛教在公元前3世纪已由孔雀王朝传入现属缅甸的孟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公元1世纪开始由印度向北方传入,部派佛教与大乘佛教同期传入中国。自东汉开始有了由犍陀罗语或梵语译成汉语的上座部佛经,最早为安息三藏安世高译出较多,这些佛经特别是《人本欲生经》、《阴持入经》和《安般守意经》有着重要的影响,带动了魏晋南北朝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魏晋南北朝时期四部《阿含经》和五部广律中的四部被先后翻译成了汉语。南齐外国三藏僧伽跋陀罗翻译了注释斯里兰卡上座部律藏的《善见律毘婆沙》,后秦罽宾三藏昙摩耶舍和昙摩崛多等人翻译了分别说部《舍利弗阿毘昙论》。南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翻译了优波底沙造的《解脱道论》,这本论著被认为是写于西元二世纪前后,可能属于分别说部无畏山派。到了隋唐时期后所有部派佛教在中国逐渐沉寂,法相宗文献中称楞伽岛的上座部为赤铜鍱部,并记载了其特色性的“有分识”和“意根”的学说。
另一方面,上座部佛教亦传至南亚和东南亚地区。11世纪缅甸阿努律陀王朝征服孟族直通王国,放弃阿利僧派信仰并引入孟族僧侣所传承的上座部佛教,其势力使南传佛教渗入暹罗北部和中部地区。经过斯里兰卡于12世纪举行第七次结集,整顿佛教教团,使上座部佛教于斯里兰卡臻于隆盛,期后透过比丘学习,传返暹罗,促使当时素可泰王朝倾向上座部佛教。14世纪中叶老挝国王法昂娶柬埔寨吴哥王的女儿为妻并引入上座部佛教,从而传播遍布于整个湄公河流域。
在公元1361年,斯里兰卡僧王被暹罗(今泰国)素可泰王请至国内建立僧团,这是泰国佛教的开始。此时,缅甸、暹罗和柬埔寨等地的僧人也不断进入斯里兰卡,学习佛法,并重新受戒。他们回国之后,也根据他们所受的戒律,在他们国内建立僧团,称为僧伽罗僧团。这些僧侣,将斯里兰卡大寺派的佛教传承,带往东南亚各地,成为南传佛教的开始。
随着南传佛教的快速发展,斯里兰卡因为国力衰弱,又受到外国势力侵入,本土的佛教反而衰落了下去。至11世纪时,毘舍耶婆诃一世(公元1055年-1114年)曾经派使者至缅甸,请阿努律陀王派遣僧人至斯里兰卡传戒建立僧团,并为三大派建立很多寺院。其后波洛罗摩婆诃一世(公元1153年-1186年)使三大派重新团结一致。至18世纪,斯里兰卡本土的佛教绝迹,教典散失,僧团、寺院也消失了。1750年,遣使至暹罗,请求僧人至斯里兰卡传戒。暹罗国王于1753年派优波离等十名僧侣至斯里兰卡授戒,并且将巴利文三藏重新携至斯里兰卡,这也是目前斯里兰卡暹罗派僧团的开始。1802年,摩诃格罗瓦‧匿纳唯曼罗帝须,自缅甸受戒,建立比丘僧团,名为阿曼罗波罗派。1865年,阿般格诃梵多‧即陀沙婆自缅甸传回蓝曼匿派。虽然现代斯里兰卡佛教可分为三大派系,但在见解上,他们都渊源于大寺派,所以教义仍然是相同的。
现今在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和柬埔寨有很多上座部佛教(当地教徒对南传佛教的称谓)教徒,当中泰国的上座部佛教徒占该国佛教徒的90%。
泰国佛教的概况
泰国位于中南半岛中央,古称堕罗钵底。居民为傣族,原住我国云南省西南部,由于受到汉人压迫,渐渐迁徙到湄南河、湄公河沿岸,公元7世纪左右,征服近邻,建立王国的基础。13世纪中叶,于湄南河上、中游分别建立兰那泰王朝与素可泰王朝,至14世纪中叶,两王朝合并定立国都,正式统一,建立阿逾陀王朝,我国称之为暹罗。统一之前,佛教信仰已颇兴盛,造佛建寺的风气也极普遍,据《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所载,唐朝义净大师西行求法的时候,泰国佛法已经盛行。傣族人立国前的佛教大约可分为上座部佛教(公元前3世纪)、大乘佛教(8世纪)、蒲甘佛教(11世纪)、锡兰佛教(14世纪)的传入等四个时期。
泰国佛教的历史
素可泰王朝初期的佛教兼扬上座部与大乘,第五代的立泰王精通内外典,著作《三界论》,详细论述佛教的宇宙观与人生观,又领导铸造佛像,就是现今供奉在彭世洛府大舍利寺的清那叻铜佛,与曼谷善见寺的大铜佛。十四世纪中叶,大城王朝取代素可泰王朝,曾兴建佛陀最胜寺、巴考寺;怛莱洛迦王更将旧王宫改为佛寺,命名为最胜遍知寺;拉玛铁波底二世更敕造十六公尺高的大佛;颂昙王少年时曾出家,法名净法,曾下令在 1767年,皇室倾轧,内乱频仍,缅甸乘机入侵,后由汉人郑信光复,建立吞武里王朝,但只维持了十五年就发生叛乱,郑信的部将昭披耶查克里,乘机杀害郑信,开创曼谷王朝。昭披耶查克里就是现今泰国王室之祖拉玛一世(1782年―1809年在位)。拉马一世曾校订三藏,改革僧团;拉玛三世(1824年一1851年在位)谕令翻译三藏及特别论典为泰文;他的弟弟是四世1851至一1868年在位),曾出家二十七年,法号金刚智,提倡严格持戒,创立法宗派,原有的众多僧侣就称为大宗派,泰国僧团自此分成两派,流传至今;五世朱拉隆功王(1868年一1910年在位)以泰文刊行巴利语圣典,创建大舍利寺学院为高级巴利文研究中心,皇冕学院为高级佛学研究中心,并发行《法眼杂志》迄今,是泰国佛教流通最久的刊物;拉玛六世(1910年―1925年在位)着有《佛陀觉悟什么》、《东方犹太》等书;拉玛七世(1925年―1934年在位)改编巴利三藏,成为泰国现行最完备、最新编的巴利三藏;拉玛八世(1934年一1946年在位)时,佛教僧伽组织曾仿照国会形式,僧王为最高领袖,下设僧伽部长、僧伽议会、僧伽法庭。拉玛四世到六世期间所修建的佛统大塔,高约120余公尺,周围240公尺,为泰国最大的佛塔。
泰国佛教的现状
佛教是泰国代代相承的传统宗教,也是泰国人的生活重心。在四千七百万人口中,佛教徒占了百分之九十五。泰国95%以上的人信奉佛教,据说全国有3万多所寺庙;而“天使之城”的首都曼谷便有“佛庙之都”之称。由于泰国历代国王都护持佛教,所以佛教成为泰国国教,僧侣备受敬重,在社会各阶层有很大的发言权。甚至王室仪式、国民教育及生活种种,都以佛教作为规范,而且规定男子结婚前,必须要出家,一般为一周至一个月,每天清晨出外托钵、过午不食。大部分青年僧侣是学生,泰国约有九千所教授巴利文和佛学的佛学院,另有两所佛教大学,只教授佛学,长老比丘指导静坐及修行,或致力于布教、教会行政和心理咨询。在泰国,寺庙是主要的社会教育和慈善机构,所以它有很多的社会功能,如供奉僧侣、信徒朝拜、摆设历史文物、接待外宾和游客,甚至还收受社会上无法生活的鳏寡孤独等穷人养老等。
泰国佛教文化
泰国佛教教育
和平无忧寺和法身寺的建立最为泰国信众瞩目。在曼谷那孔巴东占地一千英亩的佛陀曼陀罗公园,是为庆 现代泰国佛教备受泰王和人民护持。僧俗二众共同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与政府一起引进西方现代教育制度,建立新式教会行政,奠定佛教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泰国所出版的巴利藏经,称为“暹罗皇家三藏”,普获各界赞誉。另设立皇家图书馆,以保存佛教圣典。摩诃马固和摩诃朱拉隆功是特为僧侣设立的两所佛教大学,一者利于进修佛学,再者便于接受现代教育。
社区发展是泰国佛教另一重要课题。佛教大学和寺院均设有社会福利及乡区发展的课程,并安排课程训练农村弘法人员。各寺院及佛教寺院特别在假期举办短期出家。
泰国佛教节日活动
每年有四个佛教节庆,都是国定假日,法师们透过电视与广播开示佛法,民众要受持八关斋戒。佛教与泰国人的一生息息相关,如新居落成、婴儿出生、生日、结婚等场合,都要邀请法师诵经祈福,尤其重视超荐法会。
一般家庭通常设有佛龛,出外常带佛像项链。路经佛寺,必定恭敬礼拜。每日晨间,自动准备食物,供养托钵僧侣。每逢佛寺举办活动,人们便带着各种粮食前往供养,同时听闻佛法。
泰国有两个主要佛教教会,下设各省分会。一九三三年二月二十八日,“泰国佛教总会”在皇室赞助下成立,全国各地设有七十五个省分会。另有“泰国佛教青年总会”,在一九五○年创立,亦由皇室赞助,全国共有四十五个省分会。“世界佛教徒友谊会”是个国际组织,成立于一九五○年,以促进佛教发展、实践佛教理想为宗旨,永久会址设于曼谷。一九八八年,假美国佛光山西来寺举行第十六届世界佛教徒友谊会,星云被推为荣誉会长,这是该会自成立以来,第一次在西方国家举行大会,有中国北京与中华台北两岸的代表,在分裂四十年后,第一次同桌开会。
泰国纹身节:对许多年轻人来说,纹身是独特个性及自我的一种体现,许多人迷恋上这种疼痛的美丽,并将其视为性感和魅力的象征。而在全民信仰佛教的泰国,纹身也被赋予了一层神秘的宗教意义,由僧人在寺庙内为信徒纹上的经文和特殊的佛教图案更是被泰国人奉为保佑平安,驱除霉运的护身符。每年3月,曼谷近郊的佛统府都会举行大规模的纹身节庆典,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向佛教僧侣致敬并告诫人们遵从佛教向善宗旨。
泰国佛教国际交流
近二十年,青年僧侣赴国外,尤其是往印度深造的人数显著增加。由泰国皇家推荐来台湾佛光山研习大乘佛法的耀康法师,非但在佛光山接受大乘教育,并且完成了台湾大学的学位,今已返国弘法。另有满藏法师和觉和法师,亦完成佛光山丛林学院的课程。一九八八年,星云率领“佛光山泰北弘法义诊团”,深入泰北美思乐、金三角、热水塘等偏远地区义诊弘法,并成立佛光山信徒援助泰北难民村建设功德会,多次组团赴泰国参访,更在一九九六年设立佛光山曼谷道场,将大乘人间佛教思想带到泰国,为南北传佛教的融和播下种子。
西方人士亦纷纷来到泰国修习佛法,修行一段时日后,多数请求披剃出家,有些在曼谷的禅坐中心学静坐,大多数则入山林苦修。同时,泰国人亦掀起了研究佛教教义的热潮,禅坐中心四处林立,大专院校佛学社团亦逐年增加,许多受过优良教育,来自城市高阶层家庭背景的青年,也纷纷加入僧团。另一方面,高级研究机构对佛教学术研究颇有进展,各大学及研究机构都设有巴利文、梵文、佛教及其他宗教课程。此外,也有许多人研究阿毘达磨藏,师资多数为在家学者,尤以女性居多。
以国家教会组织而言,在国际间,泰国僧团可说是个完善的组织,目前有二万八千座寺院和四十万僧侣团结在这一组织下。全国僧侣获得政府全力资助,并能统一所有的教育行政,以及各种教育、庆典仪式等活动。在金字塔式的中央系统管理下,所有的教会活动皆经由适度的辅导督促,以保持佛寺的律法,并迅速将讯息由曼谷行政中心传遍全国寺院。泰国僧团与政府间有完善和谐的合作关系,尤其在团结民心、稳定国策上,僧侣提供了很多贡献。唯一欠缺的是:千年来,没有比丘尼教团的成立。
泰国佛教三宝的简介
(1)佛--成就圆满佛道,是为佛宝之条件,换言之,佛宝为佛陀从觉悟中发展的心灵力量和圆满智慧的德行。具足佛身、佛德的一切诸佛,才是真实的佛宝。一切诸佛,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及东南西北、四维、上下等十方成就圆满佛道的佛陀。
(2)法--以涅槃解脱、常乐我净为体性世间的种种烦恼,犹如毒热尘秽,常使众生陷于怖畏、痛苦、不自在的境界中,使众生获得清凉的涅槃解脱果实。
(3)僧--凡是佛教徒,如果能负起修行佛法并且传播佛教的责任,便称为僧宝,虽然不限定出家人或在家人,事实上只有出家人才能完成僧宝的使命。
泰国佛教三宝的形成
佛陀本没想为众生说法而直接进入涅盘。但诸天神和龙王知道他已成佛,都欢喜异常,散花歌舞,请求佛陀为众生弘演佛法。于是,佛陀在尼连河畔首先为诸大菩萨说了《大方广佛华严经》。
这是一部深奥的、高层次的经典,主要阐述大菩萨的境界,凡夫不容易理解和接受。佛陀考虑到凡夫的烦恼和障碍太多和对尘世的执着和贪恋,决定从出离心入手。他用佛眼观察到其父王派来追随他的5位大臣正在鹿野苑修行,便直奔鹿野苑而去。
5位大臣在鹿野苑修行,已对悉达多(佛陀为太子时的名字)感到失望,当他们远远看到太子(佛陀)走来时,便约定谁也不理他。可当他们发现走来的太子与过去有很大变化、周身放光时,又不约而同地站起身来,恭敬顶礼。
佛陀微笑着说:“你们不要再存有世间的偏见了。我现在已经不再是迦毗罗卫国的悉达多太子,而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利、利他,成就无上道心的佛陀。不要用世间的小聪明来猜测我的苦行与非苦行、成道与未成道。世间的见解多是偏执的、绝对的,世间的凡夫因为执谬于贪、嗔、痴、慢、疑而堕入无边的苦难中。”
听了佛陀的话,5位大臣都愿随佛陀出家。于是佛陀向他们教授了“四圣谛”和“十二因缘法”,很快,他们都证得阿罗汉果。佛陀高兴地说:“现在三宝已经具足:我已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为佛宝;我给你们教授的内容为法宝;你们5个出家人即是最初的僧宝。”
佛宝:
佛宝概况
成就圆满佛道,是为佛宝之条件。那么圆满佛道是什么呢?这又可分为两方面来说:
佛身
于无量阿僧祇劫,不惜身命,勤修六度万行圆满,获一切种智,具足一切胜妙功德的佛果者。此佛身有三:法身、报身、应化身。
法身是诸佛的清净无漏功德所依,为真如实相的理体,常住不灭。
报身是诸佛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显现相好庄严的身相。
应化身是诸佛以不思议神通力,为了因应一切众生的机缘,随类变化,示现六道,摄受一切众生于佛法生深信乐,逐渐证得道果的身相。
法身属于真身,而报身和应化身都是由法身所现起的。
佛德
成就佛果的诸佛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四无量心及寿命自在、神通自在等德相。综言之,即是智、断、恩三德。
智德,指佛的智慧圆满。
断德,指佛能断尽一切烦恼惑业。
恩德,指佛有救度众生的大愿大能。
法宝:
法宝概述
诸佛之教法是为法宝,此亦有三个要素。
涅盘解脱
世间种种的烦恼,犹如毒热尘秽,常使众生陷于怖畏、痛苦、不自在的境界中,而诸佛的教法就像甘露法雨,能除灭一切毒热尘秽,滋长一切善法种子,使众生获得清凉的涅盘解脱果实。
以三十七道品为方便
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四正勤:已生之恶令断、末生之恶令不生、已生之善令增长、未生之善令生。
四如意足:欲如意足、精进如意足、念如意足、思惟如意足。
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七觉分:择法觉、精进觉、喜觉、除觉、舍觉、定觉、念觉。
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共有三十七丈人道的修行方法,作前项清净法宝的方便助成,而能证得清净法身。
以八万四千法门为调伏众生的甘露法药
因为众生的根行不等,摄受的法门就有千差万别,但可概分为四悉檀教学法。
世界悉檀:即运用世间凡夫的思考方式、感觉、观念等解说佛法的知见,使一般世俗人也能随顺修行,如说持五戒十善可以往生善道,造五逆十恶便下堕三涂等。
为人悉檀:即依据众生各别的根机和能力,因材施教,令其生起善根,而逐渐的悟入佛法正知见。
对治悉檀:即针对众生的烦恼、应病设药,如对治贪欲修不净观,对治慎恚修慈心观,对治愚痴修因缘观,对治昏散修数息观,对治我执修界分别观,对治业障修念佛观。
究竟悉檀:即破除一切的言说、文字,直显诸法实相的理体,令利根众生顿悟第一义。
前三种为权教,后一为实教,循循善诱,成就了十二分教,使一切众生“闭恶趣门,开涅盘路”,得证解脱。
僧宝:
僧宝概述
依着上述诸佛之教法,如实修行的出家沙门,是为僧宝。
那么何谓出家沙门?何谓如实修行?
沙门,为梵语音译,原指一切出家修行的人,不论佛教或外道,都称做沙门,此处专指佛教的出家众为沙门。如,是契合。实,是真实。真实的教法,能契合真实的道理,依此修行,便能断一切诸恶,摄一切诸善,就是如实修行了。
而僧宝也可略分为三种:
义僧:
即诸佛如法而住于世间,随众生的机缘和悟境显现差别相,而其实相不可亲见、不可捉持、不可破坏、不可思议,为一切众生的良佑福田。
贤圣僧:
为见道位以上的贤圣。若在小乘,指证得初果以上的境界,大乘指初发心住以上的菩萨。
福田僧:
指在凡夫位的出家沙门,虽然未证道果,但亦能庇荫众生,能给予众生安隐快乐,所以为众生种福田的处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