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杨曾文 人间佛教慧命传承与当代文化发展

2016-02-29 浏览次数:1489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杨曾文老先生在首届博山文化论坛上作《在参加当代文化建设中加强佛教自身建设》主旨发言,讲述了中国佛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慧脉连结,与对当代文化建设的展望。
 
佛教与中华传统文化——适应、融入与丰富
 
公元前后佛教从古印度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在经历了漫长的传播和民族化的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民族宗教之一,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隋唐大一统的社会环境中,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华严宗、禅宗、密宗,标志着中华佛教格局的正式确立。7世纪之后,佛教从汉地和印度传入西藏地区,逐渐发展成为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的另一组成部分。
 
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佛教曾发挥重要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中国佛教宗派先后传入朝鲜、日本以及越南等国。中国成为北传佛教的传播中心。
 
佛教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极为深刻,贡献很大。
 
一、佛教在传入中国后的漫长传播过程中,与在思想文化领域占据支配地位的儒家以及富有哲学思辩的道家以及民间流传的丰富多彩的宗教习俗,一边适应,一边进行比较、会通和融合,逐渐实现了民族化,获得在中国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同时促进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丰富和充实,逐渐形成以儒、释、道三教鼎立为特征的民族传统文化结构。
 
二、中国以儒家为正统的哲学、名教,重视以家长制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道德伦理和教化,注重以治国安民为出发点的天(自然)人(社会)关系的考察,然而并不太注重对人和一切生命的本原、宇宙本体的探讨。虽主张“以神设教”,敬神祭祖,但不注重对人的灵魂和死后世界作神学论证。
 
佛教源自古印度,拥有庞大的佛菩萨和善神的信仰体系、大小乘教义、哲学理论和修行方法。在佛教庞大的教义体系中,诸如时空无限、因果缘起、体用相即、心性染净的思想,以及将宇宙本体(实相、真如、法性)与心性(佛性、真心、心)沟通的“道”与“理”的概念,对心性问题的细密分析,强调心在解脱成圣过程中的作用,论证生命轮回等理论,都对中国哲学的丰富与发展产生极大影响。佛教的大慈大悲、戒杀护生、施舍、忍、善恶报应等观念和“舍伪归真”“识心见性”等心性修行主张,也丰富了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和道德修养的理论。标志中国传统哲学高峰的宋明理学的形成,是与儒学大量地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分不开的。当然,佛教哲学本身也是中国传统哲学整体的组成部分。
 
三、历代佛教僧人重视在山高林深的清净地方建寺修行和传法,在寺院周围地区开辟农田果园,种植花果林木,为开发山林地区经济,促进各地人文交流和发展地方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佛教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学、美术、书法、雕塑、音乐、建筑的发展。
 
五、中国注重对文献整理分类和流通。佛教受此影响也重视编撰佛经目录,并且做出突出成绩。东晋道安所编撰《综理众经目录》,奠定了佛教目录学基础。此后南朝梁僧祐继之编撰《出三藏记集》、隋法经《众经目录》、唐道宣《大唐内典录》、智升《开元释教录》、圆照《贞元释教录》等等,将佛教典籍系统整理分类、集编收藏和雕印,促进了佛教文化的传播和佛教与儒、道的交流和会通。
 
六、随着佛教的广泛普及,佛教众多节日也逐渐融入民众生活和社会习俗之中,演变成中国的民族节日。
 
七、中国是世界上拥有图书文献最多的国家。唐代四部图书有5万余卷,佛教经典约有它的1/10;清代修《四库全书》收编图书3503种,79337卷,而大致与此同时编纂的《龙藏》收佛典4200种,23000卷,相当它的29%。此外还有很大数量的藏文和其他文字佛典。
 
八、在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中,佛教不仅是一种宗教,而且发挥了作为中华文化载体的作用。古代朝鲜、日本等国在接受来自中国的佛教同时,还通过佛教将当时中国先进的政治、文教制度和其他思想文化引入自己的国家。
 
当代佛教使命——实践人间佛教,改善人生和造福社会
 
据上述可知,中国佛教是在适应时代和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和发展的,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做出贡献的。
 
在当代,中国走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行动指南,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中国佛教要传播和发展,必须与这一社会环境相谐调,相适应。在这方面,中国佛教界经过集体探索并得到党和政府的指导,提出以实践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人间佛教作为当代的使命。
 
中国佛教协会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倡议全国佛教界实践人间佛教思想。此后,1987年全国佛协五届会议将“提倡人间佛教积极进取的思想,发扬佛教优良传统”载入《中国佛教协会章程》。2002年9月中国佛教协会第七次代表会议将“倡导人间佛教思想”写入“总则”。今年4月中国佛教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重新修订的《中国佛教协会章程·总则》第三条规定:
 
本会的宗旨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民族佛教徒爱国爱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扬优良传统,传承优秀文化,加强自身建设,维护合法权益,弘扬佛教教义,兴办佛教事业,践行“人间佛教”思想,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为维护宗教和睦、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祖国统一、世界和平作贡献,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这既是中国佛教协会的宗旨,也是各地佛教组织、寺院和信众应当了解和遵守的宗旨。
 
实践证明,中国佛教倡导并实践人间佛教思想有力地推进了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有利于佛教适应时代和民众要求加强自身建设,促进自我完善和发展。“人间佛教”的思想,虽肇始于近现代太虚大师的提倡,然而当代中国佛教界倡导人间佛教具有新的时代的和社会的内容。参考佛协前会长赵朴初居士的论述和佛协相关文件、各地佛教团体的实践经验,当代人间佛教大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爱国爱教,团结进步,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
 
(二)将佛教劝善止恶的戒规和伦理规范——五戒、十善及大乘菩萨四摄、六度等进行现代诠释,使之与社会公德、公民道德建设和思想教育相会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德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关心和贴近现实社会,以建设“人间净土”为己任,致力于利益人群,造福社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崇高的事业积极奉献;
 
(四)继承和发扬中国佛教的“农禅并重”、“注重学术研究”和“国际友好交流”等优良传统;
 
(五)致力“续佛慧命”,传承正信正法,维护佛法的神圣性和组织的纯洁性,严格修学戒定慧三学,为此必须加强自身信仰、道风、人才、教制、组织的五大建设,并且不断发展佛教的文化和教育事业;
 
(六)维护法律尊严、人民利益、宗教和睦、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祖国统一、世界和平。
 
可见,提倡人间佛教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让佛教贴近社会现实生活,将佛教信仰、佛教自身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密切结合起来。笔者相信,只有这样,中国佛教才能圆满实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相适应,才能焕发适应时代、与日俱进的创新活力。
 
在参加社会文化建设中加强佛教自身建设
 
中国佛教组织、信众在践行人间佛教,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首先应当对当代中国社会有正确认识,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三个确信,怀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理想。这样,才能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形式的弘法利生的活动,把佛教事业推向前进,并且为祖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大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为此,加强包括佛教组织、寺院和四众弟子在内的自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993年中国佛协第六届全国代表会议要求佛教界必须重视包括信仰、道风、人才、教制、组织五个方面的自身建设。笔者认为,在加强佛教自身建设过程中,应将文化建设置于重要地位。因为文化是灵魂,是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走正确的人生道路的精神资粮和保障。对于一般公民是如此,对于佛教四众也是如此。没有文化,没有基本的文化知识,如何理解佛教经典、教义和行为规范? 没有文化建设,也就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僧才,不能承担“续佛慧命”的根本使命。因此,在加强佛教自身建设的过程中,加强佛教的文化建设、教育建设十分必要。这样,佛教也就融入当代中国正在推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实践之中。在参加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中加强佛教自身建设,既能将佛教事业、文化和教育事业推向前进,也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众所周知,佛教既是民族传统的宗教,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发展者。因此佛教组织和四众弟子有责任承担当代文化建设的责任,加强对佛学文化和历史文化的研究,对佛教各类文献资源进行挖掘与整理,编印各类佛教图书,保护好寺院的各类文物,联合学界举办不同类型的学术交流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活动。寺院作为佛教的基层单位和中心,除开展修行、讲经、弘法活动之外,还可以组织教内外民众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这一切,当然属于发展、丰富和繁荣当代文化的组成部分。
 
当前,举国上下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大张旗鼓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提出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中指出:
 
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
 
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核心价值观是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提出的,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要素和凝练表达,具有便于理解和操作的实践性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确定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的方向和根本任务。
 
佛教的文化建设和自身建设,自然也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佛教每天讲经、弘法,举行法事活动,都在弘扬人生价值观,劝人行善止恶,培育慈悲、和谐和宽容精神。如果能够主动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融入佛教之中,运用佛教道德理念和规范加以诠释和弘扬,可以让四众弟子在接受佛教的教化的同时,增加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信念。其实,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文明、和谐、公正、敬业、诚信、友善等,与佛教的很多道德理念、戒条是相近或一致的。
 
对山东博山正觉寺的希望
 
仁炟法师在知命之年,从一位著名的食品生物化学工程师、豆制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毅然出家,跨上以弘扬佛法慈济群生的道路,20多年来坚持苦学苦修佛法,严守戒律,担当重建久已废毁一空正觉古刹的重任,携手广大信众践行“团结起来,在修行中建寺,在建寺中修行,我们和正觉寺一起成长”的修行理念,秉持“严守戒律、兼收并蓄、慈悲喜舍、禅净教律”的修法心要,将寺院建成,同时培育和建立了以正觉寺为弘法中心的僧团和教团,并且在进入花甲之年以后,不顾年迈体衰,怀着虔诚信仰,三步一叩地朝礼山西五台山和安徽九华山,激励四众弟子磨砺意志,确立坚定信仰和纯正道风,博得世人的钦敬。对于今后博山正觉寺如何运营,如何发展,如何向社会传送正能量?相信仁炟法师已经胸有成竹,有设置周全的规划。这里仅提出以下三点供仁炟法师和正觉寺信众参考。
 
(一)将加强佛教文教建设置于重要地位。联合学者和各界人士进一步挖掘和研究正觉寺遗迹,关注和参与对山东乃至全国佛教历史文化的学术研究,创造条件发展以寺院为中心的佛教文化教育,培养学德并优的僧才,提高四众弟子的素质。
 
(二)结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扬善止恶的传统道德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当地民众的精神生活。
 
(三)根据寺院实际条件,力所能及地资助社会教育和慈济事业,参与地方文化建设,为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贡献。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