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提示:
为了给喜爱藏传佛教文化的朋友们提供更多了解、学习、品鉴的机会,本届
藏传佛教文化论坛特别设置了“藏传佛教文化艺术展厅”。展品有极具观赏性的历史文物擦擦唐卡,也有古老的觉囊派唐卡;有珍贵的《藏区民间所藏藏文珍稀文献丛刊》精华版和藏学界翻译、研究的文库书籍;也有爱好者收集编纂、计有三千幅难得一见的《匝嘎利画册》;还有壤塘县传统藏传佛教手工石刻。 全方位多角度展示藏传佛教悠久灿烂的文化,以及社会各界对其保护、传承、发展、研究方面的成果。
展出时间: 2015年12月10日-11日
展出地点: 成都市金牛区金泉路 4号成都市金牛宾馆
|擦擦和匝嘎利珍品展示
擦擦,擦擦是藏传佛教模制泥佛像的藏语音译,源自梵语,意为"复制"。它是翻模制作的藏传泥质小佛像、小佛塔,因其便携且符合造像仪轨,是藏传佛教图像学及其艺术风格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与唐卡、酥油花、嘛呢石刻等一样是藏传佛教艺术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艺术种类。
匝嘎利是一种具备观想、传法、供奉、设坛等功能的形制较小的藏传佛教微型宗教绘画。作为藏传佛教所独有的艺术品,匝嘎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极高的美学价值,体现了藏传佛教文化圈特有的审美意趣。
本次展览的十件擦擦与匝嘎利是从汤绍波博士的千余件收藏中精选的具有代表性的精品,以飨参会嘉宾!
|《匝嘎利》画集
《匝嘎利》(上下卷),张晓威主编。该画集首次集中地展示了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的匝嘎利,共收入藏传佛教匝嘎利艺术珍品三千多幅,从公元11世纪到21世纪的匝嘎利均有收录。体量庞大,内容丰富,形制有长条形、方形、三角形、圆形等;题材涵盖各类佛、菩萨、护法、供养人、天龙八部、四相占卜等内容;也包含了各种功用的匝嘎利,如灌顶、供养、供奉、护身、占卜、天文历算、医学、教育、装藏等。这些图片从数量、质量、门类、功能等各个方面来说,在国内甚至全世界都属首次面世。本书的出版填补了藏传佛教美术研究的空白,将打开一片全新的研究领域。
张晓威先生多年对匝嘎利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国家级专家的高度评价, 本次论坛他亦将发言论文<匝嘎利的现状与发展>,值得我们关注和期待。
《藏区民间所藏藏文珍稀文献丛刊》精华版
中国藏区,一方净土,有着圣洁的信仰、深邃的文化、浩如烟海的古籍经典。千百年来,这些经典以条状经叶的形式传承下来,其中世代流传于民间的藏文珍本手抄本,有着直接的、极具魅力的藏文化特色。
为抢救这些散存在民间的孤本真迹,2013年四川民族出版社与光明日报出版社联手合作,启动了《藏区民间所藏藏文珍稀文献丛刊》系列丛书的策划组稿工作。
2015年9月,率先推出三卷精华版。第一卷《喜金刚吉祥正加行续王之注解》,第二卷《噶举巴/诸尊者/道歌集》,第三卷《三律仪之经义善说》。
三卷精华版具有如下四大特点:
第一,由作者降洛堪布率其团队,历经十余年,行路万里、深入藏区偏远之地搜集、整理。其中不少是从未示人的秘藏本,内容独特,版本价值高。
第二,所收版本系为历代高僧大德们的手抄本,是完完全全的真迹真本。
第三,有多种藏文书法形式,墨迹精美、书法绝妙。其中第一卷内容以梵、藏两种文字书写,极为珍贵,具有很高的研究和鉴赏价值。
第四,著名书籍设计家吕敬人先生及其团队,耗时一年酝酿,将藏族传统审美理念和艺术手法贯穿到全书的整体设计之中,完美再现了其原始阅读形态。
三卷精华版从内容到形式,堪称藏族文献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既是藏学研究、版本研究者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也是藏文书法爱好者和藏传佛教研修者的收藏珍品。这次出版的精华版都是存世的孤本,原先只有极少的人能够读到它们。通过这次的出版发行,能够让更多的读者去触摸、去领略藏文化的博大精深。
《藏族古籍经典系列丛书》之首套丛书《伯东班钦全集》(全书八箱,共95本)
伯东班钦大师生平
伯东班钦几乎修学或涉猎过当时西藏佛教各个教派的显密传承,对于一些在当时还不甚流行的教派及宗见,也做了深入了解。他精通诸家教法,而且谙熟释迦牟尼的言教和古印度佛学家们的释论。曾亲自绘画过五百幅唐卡,为伯东艾寺雕塑了多尊佛、本尊像,建立了立体坛城和各种仪轨。
1406年,西藏佛教后弘期,佛法的明辉再次照耀高原。而时三十岁业的伯东班钦并未选择在政教的中心开拓事业,而是隐居桑顶寺,沉潜著书。当时面对教派众多、传承繁杂的状况,他感到在翻译传播佛法方面,或相互交叠重复,或缺乏系统,使学人很难窥探到佛法的原义和精髓。对此,萌生了“对于诸学者和成就者所作的密咒论著,不明白的加以说明,不完整的加以补充,有谬误的加以调整,”正本清源,重新阐释佛法要义的想法。
伯东班钦究竟著书多少卷,至今众说不一。1967年伯东班钦手抄本全集流失国外,途中丢失数卷,目前存世一百四十三卷。所以无论是何说法,就其存世作品而言,已创造了个人藏文著作量之最。
关于《伯东班钦全集》
喜马拉雅文库依据一百四十三卷母本,按内容重新分为九十五分册,即一套《伯东班钦全集》含九十五分册,总字数逾四千万字。自2011年12月全集录入开始,经三十个月,如期完成了四次校对、二次校勘、排版装帧,及数十位专家对书稿的最终审读,在2014年10月终于圆满出版。
《伯东班钦全集》堪为藏文化的一部集大成的百科全书,亦可视作藏传佛教的一微型藏经阁。它涵盖了从凡夫地到佛地的全部教授。按四部入门之意来划分,这四部分既是修行的次第,也是根据不同根器传讲的不同教授。这四部之门是:
⊙ 孩童之门
为清净身、口、意三业的教授,此一阶段相当于佛教的蒙学教育,分为身学、语学、意学。身学又分母胎学和出生学;语学又分读字学和写字学,意学又分为世间论和辨别论。
⊙ 智者入门
大乘佛教积极主张利益众生,以五明为学人所必学,认为它是圆成佛果的“大智资粮”。这一部分即是详尽地阐述了工巧明、医方明、声明、因明、内明,并兼述了“小五明”,即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历算学。
⊙ 显教入门
分为佛法总安立和佛法别安立。佛法别安立又分为有部、经部、唯识、中观。从基道果三方面论述,大致为引发菩提心的殊胜教授。
⊙ 密教入门
分续部总安立和续部别安立。续部别安立又分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从诸部的曼荼罗、灌顶,及其定量、现观、各自的传承、外羯密集、内修习次第之秘诀等方面来分别论述。
洁静精微——觉囊唐卡艺术展
“唐卡”(Thangka)是我国藏地独特的绘画艺术,在其上千年的传承历史中,吸收、融合了汉、藏、印度、尼泊尔等多重地域文化的艺术元素,发展成为极具雪域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在世界绘画艺术殿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觉囊唐卡”缘起于佛陀时轮教法传承,形成于觉囊派僧侣的清净修行,在修行中绘画,在绘画中修行,出自清净梵行,秉持菩提悲心。其艺术特点融合印、藏、汉绘画艺术精粹,崇尚古朴禅韵和佛法义理的表达,又以线条笔法和色彩运用而取胜,是佛门审美意趣和高超绘画技艺的圆满交融。其古朴隽永的艺术特色,被专家、学者援引孔子对《易经》的品评来概括,即“洁静精微”。
为了传承觉囊唐卡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觉囊派当代传承法主健阳乐住仁波切,在阿坝州和壤塘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创办了觉囊唐卡艺术传习所,将寺院的千年传承免费开放给当地贫困牧区的青少年。在这里,绘画技艺的传授不是核心,对生命的启发、探索与求证才是最主要的功课,是善的相续,是美的品味,是真的探究,依真善美利己利他。
如嘉阳乐住仁波切(觉囊第四十七代法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所说:“从根本上来讲,唐卡并不是在表达宗教的什么内容,他所表达的是我们生命本具的,善的本能或心性的庄严,它是生命境界的一种呈现”。
壤塘县棒托石刻
公元1438年,壤塘县棒托寺活佛仁青达尔基召集六十多人,历时9年耗费近亿枚银元制成《石刻大藏经》分《甘珠尔》《丹珠儿》两部共50万片,后堆放于棒托寺,石刻经片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刻工程浩大、工艺精湛。此后,形成壤塘独特石刻技艺,到现在石刻技艺进入成熟期。为更好传承这项民间技艺,壤塘县成立了棒托石刻传习所。棒托石刻雕刻手法以阴、阳雕刻技法为主,在不规则片石正反两面画出所刻文字、图案模型、在用较小的小雕刀勾勒出所要雕刻文字图片轮廓,形成清晰的文字图案,然后把石片固定在木析上、左手用刀刻、右手持专用长石条,沿勾勒线条逐渐敲打石刻。在文字和图形上作深浅不同的剔地,以表现文字图形的起伏变化,增强作品效果,最后上色即可。融精湛的石刻技艺和传统绘画为一体,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再现,现有传承作品《藏经石刻》、《黄财神》、《六子真言》、《十相自在》、《格萨尔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