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藏传佛教和西藏文化

2015-11-11 浏览次数:1948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藏传佛教和西藏文化
1.简述佛教初传时寺庙僧团建立的情况
公元647年,吐蕃第32代赞普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之后,于逻些(拉萨)建“惹刹”,这时的惹刹实际上是一座佛堂,内供尺尊公主从尼泊尔带到吐蕃的不动佛。同时也为文成公主建了一座称为“甲达绕木契”的佛堂,内供文成公主从唐朝带到吐蕃的释迦牟尼佛像。后来,人们把“惹刹”译为“大昭寺”,把“甲达绕木契”译为“小昭寺”。松赞干布又建四如寺、四厌胜寺、四再厌胜寺等12座寺庙于拉萨四周各要地。此外还修了许多修定道场。公元710年,赤德祖赞与金城公主联姻。在金城公主的参谋下,赤德祖赞令高僧桑结桑瓦和桑结西瓦译了不少汉地佛经,又派藏人桑希去汉地取经,唐王朝赐经千卷。此后二次迎请印度大乘显宗大师寂护及大乘密宗大师莲花生入藏兴佛,,在藏王的支持下,莲花生首先为佛教建立了第一座剃度僧人的寺院—桑耶寺。桑耶寺建寺历时12年,莲花生多次主持大型“开光”;赤德祖赞请莲花生灌顶,并把王妃送莲花生作报酬;寂护当了桑耶寺堪布,试度贵族子弟7人首批出家,史称“七觉士”,接着王室妃子和大臣子弟相继为僧者300人。至此,佛教寺庙僧团正式形成。
2.简述藏文佛经翻译和大藏经的形成 
藏文佛经翻译,始于松赞干布佛教初传时期。当时的译师有汉人大天寿和尚,藏人吞米桑布扎、达摩廓霞、拉垅金刚祥,印度人有孤萨惹论师、商羯罗婆罗门,尼泊尔人有尸罗曼殊论师等。翻译的佛典有《宝云经》、《观音六字明》、《阎曼德伽法》、《摩诃哥罗法》、《吉祥天女法》、《集宝顶经》、《宝箧经》、《观音经续》、《百拜经》、《白莲花经》、《月灯经》等。8世纪时,在赤松德赞的大力扶持下,佛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兴建了桑耶寺,创办译场,分别从汉、梵文中译出佛教典籍4000多部,并编定目录,藏文大藏经的内容基本形成。藏文大藏经分为甘珠尔、丹珠尔和松绷三大类。甘珠尔又名佛部,也称正藏,收入律、经和密咒三个部分;丹珠尔又名祖部,也称续藏,收入赞颂、经释和咒释三个部分;松绷即杂藏,收入藏、蒙佛教徒的有关著述。
3.简述佛教传入西藏后与苯教的思想抗争与交融
佛教传入吐蕃初期,佛教的理论和仪轨等做为一种新的文化,没有受到大的冲击,也没有遭到苯教的全面反击。后来代表本土传统思想的苯教,开始对佛教进行攻击,并采取强硬措施将佛教的佛、法、僧,从根本上予以消除。而佛教得到了历代王室的支持,故而倒下去又站起来,并且站得更稳更高。佛教与苯教的思想抗争,实质上是两种政治势力的较量。但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相互冲突中又不免形成相互融合的趋势。从莲花生对佛教的“改装”,到朗达玛灭佛后苯教的佛教化,都体现了这种融合的趋势。因此,佛苯两教在外来文化、外来宗教与本土文化、本土宗教的斗争中最终采取了“取长补短”的战略,这就是佛苯两教的相互吸收、相互交融。 
 
4. 简述佛教的传入对于藏族文化发展的贡献 
佛教开始自汉地传入西藏,以后又直接自印度传入,在佛教文化的冲击和推波助澜下,西藏的文字和法律才得以产生;并以佛教为纽带,汉地高度发展的工艺美术和印度的工巧明、医方明、声明、因明、内明等五大明与历算、诗学、词藻、声韵、戏剧等五小明才得以输入西藏。如莲花生主持兴建的桑耶寺即采用印、汉、藏三式,这种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作风在藏族文化中随处可见。西藏文字虽仿梵文字母制造,但书法汲取汉字的正、行、草三体并行的方式。形成独具特色的藏医术综合会通了汉、印、藏的医学成果。此外,佛教的传入还发展了雕塑、绘画等方面的技巧。各种佛教造像形成特殊的艺术风格。还有藏族使用的历法,以无上瑜伽部时轮金刚经所传历法为主,参用汉地传入的历法,从1027年开始,每60年为一“饶琼”,用干支纪年与汉地农历同。可以这样说,佛教的传入,给藏族社会带来了文明的曙光,形成了新的藏文化。 
5. 简述藏传佛教派别产生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及原因  
西藏长期分散割据的形势,导致不同地区自立政权间的不断斗争,也促进了地区间的竟争和多方面开发。10世纪以来,农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开始兴起,特别是在河谷地带。阿里的定日、聂朗,后藏的拉孜、古尔莫等地,已形成商业市场;阿里的古格、北部的洛丁等地则开矿采金。财富有了相当的积累。在这些经济区域,据统计,仅由藏赴印留学的150余僧人,即化费黄金11万两。还有这个时期兴建的寺庙仅后藏即有200多座,且多由地方封建领主把持。寺主与领主相兼,成为地方世俗势力与佛教势力结合的据点。形成了许多各自为政的政治文化中心。这是产生藏传佛教派别的主要原因。此外,多财富和多职能寺庙的建立和稳定发展,特殊地增强了师徒间的传承关系,有些寺庙,甚至只在自己家族内授受继承。这些因素很容易造成带有宗法性质的派别观念。当时传入西藏地区的印度佛教,显密均有,流派很多,他们各有传承,自立门户这也是促进藏传佛教派别产生的重要原因。 
6.简述藏传佛教宁玛派的主要人物及理论特点  
宁玛派是藏传佛教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个教派,宁玛二字即为“古”、“旧”之意。该派奉莲花生为鼻祖,实际创始人是11世纪的“三索尔”。第一个是大索尔,因他建立了乌巴隆寺,所以又称乌巴隆大师。他曾向许多“旧密”行者学习密法并长期修炼,同时还学习显宗理论,收集和整理旧密经典,使之系统。第二个是小索尔,是大索尔的养子,因精于医道而又称为大神医王。其向大索尔学到了包括大圆满法在内的全部大法,并继承了乌巴隆寺寺主之职。第三个是卓浦巴,是小索尔的儿子。自幼习文诵经,19岁后学习密法,由四位法术高超的大师传授了以大圆满法为主的宁玛派法要。宁玛派的第四个代表人物是绒·却吉桑波,他与三索尔是同时代人。因为学识渊博,所以有“班智达”之称,这个称号是对通达“五明”的人的尊称。第五个代表人物是隆钦饶降巴,是显密皆通的大师,修订了宁玛派密法,还写过30余种宁玛派密法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七宝藏论》为宁玛派寺院僧人必读的经典。
玛派的理论以“九乘”与“大圆满法”为代表。“九乘”即(1)声闻乘;(2)缘觉乘;(3)菩萨乘;(4)事部乘;(5)行部乘;(6)瑜伽密;(7)大瑜伽密;(8)无比瑜伽密;(9)无上瑜伽密。“大圆满法”是宁玛派的最高大法,也是阿底瑜伽哲学观的集中概括。它主张人的自心是一切事物现象的本原,心体本来清净,因受无明熏染变成了妄心,这是导致轮回的原因。 
 
7. 简述藏传佛教萨迦派的主要人物及理论特点  
萨迦派是藏传佛教中第三个创立的佛教派别,因流行于萨迦地区而得名。此派的寺院多以红(代表文殊)、白(代表观音)、蓝(代表金刚手)三色线条涂墙,所以俗称为“花教”。萨迦派的创始人为贡却杰布,自称是吐蕃时期贵族昆氏家族的后代。贡却杰布原本是宁玛派的信徒,为萨迦寺寺主。贡却杰布圆寂时,其子贡嘎宁布才10岁,于是萨迦寺暂请巴日仁波切代管。贡嘎宁布从巴日仁波切等大师那里,学习了系统的显密理论及实践,成人后接管了萨迦寺,并成为寺主。贡嘎宁布也和其父亲一样是个居士,有四个儿子,长子英年早逝,二子索南孜摩继承法位,当了萨迦寺寺主,被称为萨迦派第二代祖师,其父贡嘎宁布为第一代祖师。三子札巴坚赞继承二哥的法位,称为萨迦派第三代祖师。四子白钦伟波的长子贡嘎坚赞出家为僧,学习佛经,号称“班智达”,是为萨迦派第四代祖师。也是把萨迦派推向全面发展并执掌西藏政教大权的人物。  
萨迦派以“道果法”为其理论核心。认为修行“道果法”要经过三个次第,第一步,要人们对没有投生“三恶趣”知足,以期来世转生到三善道中。第二步,应认识到转生三恶道并未超越轮回之苦的道理来断除“我执”。第三步,要在去除我执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一切都是有与无、断与常的统一。这样,才可断除一切烦恼,达到涅般境界。 
8.简述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主要人物及理论特点 
格鲁派是藏传佛教中形成最晚的一个派别,15世纪初由宗喀巴创立。宗喀巴本名罗桑扎巴,生于青海湟中,幼时从噶当派名僧顿珠仁钦出家,学习显密教法十年,16岁赴西藏深造,先后在前后藏各地投师求法,造诣颇深。鉴于当地佛教戒行废弛,僧侣生活放荡,遂以噶当派教义为立说之本,结合自己的见解,建立体系,从倡导戒律入手,进行改革。著有《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等书,阐明显密两宗修行次第,提倡不分显密都必须恪守戒律,形成一代宗风。明永乐七年在拉萨发起大祈愿法会,同年又在拉萨东建立甘丹寺,正式创建了格鲁派。宗喀巴去世后,大弟子贾曹杰·达玛仁钦继任领袖,大力推进宗教改革运动。贾曹杰去世前二年,把甘丹寺的住持之职传给了宗喀巴的第二大弟子克珠杰·格雷贝桑。以上师徒三人被西藏佛教徒尊称为“师徒三尊”。此后,法嗣采用历世达赖、班禅的活佛转世制度。 
格鲁派的理论特点是持中观学派的缘起性空说,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的原因条件下的产物,都没有自性,所以是空。在判定显、密二教的作用方面,主张显密同等重要,先显后密的修行程序。 
9. 简述藏传佛教噶当派的主要人物及理论特点 
噶当派是藏传佛教中除宁玛派外,产生较早的流派之一。在藏语中,“噶”字意为“佛语”,“当”字意为教授、教戒。噶当派源于阿底峡,实际创始人是仲敦巴,仲敦巴曾跟随阿底峡学习各种显密教法九年。阿底峡入灭后,仲敦巴被迎请到藏北热振传教,并在那里建立了一座热振寺。后来,以热振寺为基础,逐渐形成了噶当派。仲敦巴死后,其三大弟子分别传法,形成教典、教授和教诫三派。博多哇开创教典派,京俄哇开创教授派,他的弟子甲域哇继承了他的教授。甲域哇有两个较著名的弟子,一个是藏巴仁波切,一个是冲协仁波切。普里哇开创教诫派,以下单传数代,至仲童慧时,传承范围才稍广,直到达赖一世时才传布到全藏。 
噶当派的理论特点是比较注重佛教显宗理论,但也不排斥密宗的修法,只是强调修习次第,对大根器人方授以密法。所传密法以《真实摄经》为主,噶当派主弘瑜伽部,与主弘无上瑜伽部的萨迦、噶举两派以及包含大量苯教内容的宁玛派相比,有“纯净”的美誉。 
 
10. 简述藏传佛教噶举派的主要人物及理论特点 
噶举派是藏传佛教中支系最多的流派。在藏语中,“噶举”意为“言传”,因该派注重师徒间的口传而得名。该派僧人多穿白衣,所以又被人称为白教。噶举派最早有两个支系,主派是玛尔巴和米拉热巴开创的达布噶举,支系则是琼波南交巴传来的香巴噶举。达布噶举的玛尔巴译师15岁开始学法,后三次赴印度,四次赴尼泊尔,共参拜过108位密教大师,最后依止弥勒巴,证得“大手印”境界,并以此为传教核心。米拉热巴得到了玛尔巴的全部密法,香巴噶举的琼波南交巴20岁修密法,后7赴印度学习密法和梵语。曾向大空行师尼古玛和苏喀生蒂两位女密宗师学习“拙火”和“六法道次“,向弥直巴学习”大手印“法。 
噶举派的理论特点,即以龙树菩萨的《中观论》为基础,而创立独特的“大手印法”。这是一种显密兼修的教法,要求修行者把自己的心专注于境,使自己的思想不乱,不起分别,然后观察自己那颗安住于一“境”的“心”,并非实有而是“空”。在修法上,从“七支坐法”到“修拙火定”,是一种艰苦的修行法门。最高修法是无上瑜珈密法,即“双身修法”,通过男女修法者相合的形式去证悟“空性” 
11. 简述汉藏文化在佛教意义上的双向交流 
汉藏文化在佛教意义上的双向交流开始于公元七世纪吐蕃王朝时期。这个时期杰出的文化交流就是佛教从唐朝的传入,文化艺术的碰撞和相互吸收是这时期内的一大特色,小昭寺、昌珠寺和桑耶寺等寺院完美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文化交流成果。寺院集建筑、绘画和雕塑于一体,主体建筑则在藏式建筑的风格上融合了唐朝中原之风。藏族使用的历法,以无上瑜伽部时轮金刚经所传历法为主,参用汉地传入的历法,从1027年开始,每60年为一“饶琼”,用干支纪年与汉地农历同。元朝时,萨迦派首领八思巴被元统治者封为“国师”,并奉召入京掌管全国佛教和藏区事务。随他而来的有许多藏族工匠艺人,他们精通营造、工艺、绘画等,其佛像式样在内地广为流传。与此同时,内地的绘画、雕塑也传入西藏。元代时期的雕版印刷术的传入,为汉文化的传播和藏文化的创作运用注入了新的血液。如藏文大藏经也仿自汉文大藏经。西藏的门塘新画派等艺术流派,影响到中原内地的佛教艺术创作。元明两代的北京和元代的杭州成为中原内地两大重要的藏传佛教艺术创作中心。汉藏文化的双向交流,在清代走向了繁荣。由佛教传入而产生的人文、自然、文学艺术等在继承传统文化和吸收融合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成就卓著。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