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佛教传统的现代身影

2015-11-03 浏览次数:78462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一白三羯摩”——表决制度
佛宝网讯 “一白三羯磨”是佛教僧团中最重要的一种表决方式。在古代,印度佛教僧团遇到重要或疑难问题时,需要僧团大众表态而共同作出决定,这就是所谓的“羯磨制度”。实际上这是一种集体进行的口头表决办法,其中“一白”是表白、说明的意思,而“羯磨”在梵文中则是办事、作法的意思。
具体的羯磨程序是,首先由僧团主持人把事情向参加羯磨的僧人讲述明白,然后根据该事情的重要性,僧人们可以选择以单白(白一),或白二羯磨(一白一羯磨),或白四羯磨(一白三羯磨)的方式做出决定。一般常规事务或制度上规定过的事情,只要告白于大众就可以了,比较重要的事情则需要征询大家的意见。例如,传授三坛大戒,新戒受具足戒时,三师中的羯磨阿闍黎先向僧众告白某某新戒提出出家要求,此即为“白”(即白表文)。然后,三次问僧众赞成与否,称为三羯磨。如无异议,则准予其受戒为僧。
僧人表示意见也很简单,只要“默然”,没有人表示反对意见就通过。如果有人反对,那么就可以一票否决。这种佛教的原始民主制度,可以看作是近现代表决制度的雏形。
“计筹”——投票
寺院中的僧人之间也会因种种事情而发生争端,佛教中叫“诤”。那么,发生争端后如何裁定并判断是非(灭诤)呢?古代佛教流传有一种方法叫做“计筹”,即“多人觅罪相毗尼”:集合一些有德高僧或大家公认的有学问的僧人,取他们中的多数意见来决定是非,制止争端。所谓“筹”,是古印度时期的计数工具,长约八寸,拇指粗细,其形状为三角形或圆棍形。古代佛教中,这种用多数人的意见来裁判争端的做法,同现代人采取民主投票的做法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荼毗”——火葬、火化
荼毗,原文是巴利语,意译为烧燃、焚烧。《佛般泥洹经》载:佛入灭后,拘尸那城居民和佛弟子住民聚集。阿难遵佛遗言,依照转轮圣王的葬法而荼毗。当时有八国国王皆遣使来迎佛陀舍利,以供建塔供养。实际上,火葬法在佛陀以前就已盛行于古代印度,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以来对于火葬则是持排斥的态度。随着佛教的传播,这种葬法也由佛教僧徒传到中国。在广东、福建的一些寺院中,最早设置了化身窑以供佛教徒火化。上海过去也有佛教公墓。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火葬也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改革殡葬传统,我国广大汉族地区也普遍实行了火葬。
“知客”——公关
虽然“公关”一词对于现代社会并不陌生,但是在古代除了中央政府设鸿胪寺专门负责接待外国或少数民族宾客外,就只有在佛教寺院中才设有这样一种职务,即“知客”。
知客是寺院里非常重要的一种僧职,在寺院中地位很高,位列大丛林僧职西序六大头首之一,主管迎送与接待应酬宾客。他的住处,称为客司或知客寮。大丛林中的知客,又分大知客、二知客(俗称头担知客、二担知客)、知客的下属或助手、照客等。即使在一些小寺院,知客也是少不了的。
按照古代《敕修百丈清规》、《禅苑清规》等规定,知客的工作分为对内对外两部分。对外负责接待社会宾客,凡是官员、大檀越(大施主)、社会名流、头面人物或者各地知名人物到寺院参访,知客都要以香茶迎待,随即通报方丈。若来者地位尊贵,有时还要鸣钟集众于山门、大门或方丈室门口迎候。而对内则管理僧人的调入,即对挂单僧进行盘查,对考察合格者安排挂搭。按照丛林惯例,寺中有僧人入寂,知客亦可会同侍者点算其遗物、账务,料理丧事等。
“估唱”——拍卖
中国古时佛教寺院中的估唱与现代的拍卖交易,在形式上非常相似。
估唱,全称估衣唱衣。按照佛教传统,对于亡僧所遗轻物(个人零星生活用品),要先进行估价,然后在众人面前竞售,用以偿还该僧人生前负债或其疗养、送葬等费用。据《释氏要览》记载,唱衣是佛陀生前所定:“僧轻物差一五法比丘分与现前僧,为分不均故。佛听集众,先以言白众,和许可卖共分。”“就此分与而不得分与之均等时,则集僧众而竞卖之,平分其价,此竞卖,云唱衣。以先定价而唱呼几许也。”
据《丛林校定清规总要》介绍,估唱的规则为:一、“禀常规”,按既定的规矩。二、“新旧短长,自宜照顾”,事先想好需求和心理价位。三、“钱须足陌”,要带足现金。四、“磬声断后,不得翻悔”,出价后决不能反悔。
估唱的办法延续到什么时候已经无法考证,但是这种佛教传统与拍卖交易之间有多少渊源却值得探究。
“无尽藏”——当铺、质赁业
唐代寺院经济发达,大的寺院往往设“无尽藏”仓库,也就是寺院所经营的贷款机关。寺院将部分信徒奉献的财物贷与他人,以所得之利息充作伽蓝修缮、维持等费用,其收入是唐、宋时代寺院经济的主要来源之一。这种做法源于印度,据《有部毗奈耶》的“出纳求利学”条记载,佛陀住世时,比丘为修补伽蓝而接受佛教徒的无尽施物,然而,因为佛陀曾经禁止比丘转售信徒所施的钱物,所以把受施的财物置于库房中,后来施主们发现寺院未作修缮而有所责难。比丘将此事禀告佛陀,佛陀说:“若为修补伽蓝,可将无尽施物辗转生利。”
无尽藏设置的目的,本意是利用信众喜舍的钱财为基金,于水旱灾害发生饥馑时进行社会救济,借给贫民。由于借贷双方都有佛教信仰,所以无尽藏的手续十分简便,只约定归还日期。借贷时不须立字据,利息也极低,并以不定期限方式归还。由于这种库藏的中的钱又能生钱,所以又被称为“长生钱”。而古时候,人们又俗称社会上的典当铺为“长生库”。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