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省政协关于《加强佛教文化交流·促进云南“一带一路”建设》的课题研究也随即拉开序幕,该研究目标明确:充分发挥云南的区位优势和佛教文化优势,在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过程中,用足用好国家政策,用5年至10年的时间,把云南打造成在南亚东南亚有较大影响力的佛教文化交流中心。
发现
云南在佛教文化交流中有独特优势
自古以来,云南因气候宜人和文化资源丰富,成为佛家修行的圣地。有1200多年建寺历史的昆明圆通寺、以饱含极高艺术造诣的五百罗汉泥塑而誉满天下的昆明筇竹寺、以“灵山佛都”著称的大理鸡足山、南诏古国和大理国时期东南亚最大的皇家寺院大理崇圣寺……一系列极具盛名的名山名寺成为云南佛教文化的象征。
课题组在调研中看到,从昆明到曾被誉为“妙香佛国”的大理,从南传佛教传承地西双版纳到拥有各式各样佛教建筑的保山市,以及丽江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临沧市、普洱市等边境和少数民族地区,佛教文化均得到了良好传承和发展。与此同时,云南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形成了有较高关联度的佛教地缘文化。
调研组成员认为,在佛教文化传播过程中,可以从不同层面促进旅游、珠宝、工艺品等产业的发展,我省也在这方面具备了良好的基础。
“云南应该发挥地理区位优势,为推动‘一带一路’战略作出积极贡献。”调研报告指出,佛教文化所特有的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与云南作为实施“一带一路”战略重要省份所需要的开放包容精神相融相通。
建议
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
多年来,我省在对外文化交往中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课题报告提出,云南在加强佛教文化交流中需要进一步挖掘整合资源,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把交通基础设施作为优先领域,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加快建设连接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形成与周边国家通畅便捷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积极推动通关便利化措施,在检验检疫、海关制度、国际运输法律等方面形成一系列制度安排,促进货物和人员往来的便利化。完善云南沿边重点城市的佛教活动场所建设,并争取将其纳入国门建设项目,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
充分发挥宗教团体的作用。省佛教协会应不断加强宗教团体自身建设,夯实宗教团体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制度基础。充分发挥省佛教协会在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佛教文化交流中的主渠道作用。
着力打造世界级佛教用品展、佛教艺术展等佛教会展品牌,使之成为我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支撑。政府有关部门应给予相关政策支持,积极扶持各种协会办好展会。
引导社科研究机构、院校和宗教界加大对南亚东南亚佛教文化的研究力度,通过与国外佛教圣地、学院的沟通交流,提升云南佛教的影响力。
加强佛教外语人才的培养。建议省委、省政府给予相应支持,搭建省佛学院与高等院校合作办学的平台,积极培养宗教外语人才,努力提高僧众的综合素质,为对外交往打下坚实基础。
目标
打造成南亚东南亚佛教文化交流中心
通过深入调研,课题报告提出,云南作为三部派佛教的交汇地,应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在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过程中用好国家相关政策,用5年至10年时间,把云南打造成在南亚东南亚有较大影响力的佛教文化交流中心。同时,通过加强佛教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合作,促进各国人民间的相互了解,进一步推动我国与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和政治交流,实现互利共赢。
对此,课题组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及佛教分布特点,综合考虑经济、政治、社会等因素,规划采用“一个中心、一个品牌、四个基地”的形式,加强云南佛教文化对外交流。
“一个中心”即充分发挥昆明作为省会城市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把昆明打造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佛教文化交流中心。
“一个品牌”即依托享誉南亚东南亚盛名的大理鸡足山,秉承“开放、包容、和谐、适度”的原则,以佛教文化传承引导旅游经济开发,将鸡足山打造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佛教文化圣地。
“四个基地”即大理白族自治州以汉传佛教为特色的佛教文化交流基地、迪庆藏族自治州以藏传佛教为特色的佛教文化交流基地、德宏州以南传上座部佛教为特色的主要面向南亚地区的佛教文化交流基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南传上座部佛教为特色的主要面向东南亚地区的佛教文化交流基地。
同时,课题组还提出,应重点推进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佛教文化研究中心,每年举办一次佛教论坛和一次佛教文化用品展览,培育和扶持民族宗教文化产业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