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20年募资2亿收回五千文物,法师厦门打造佛教文化博览城

2015-07-10 浏览次数:2266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倾尽所有收回文物,只是想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尽一份力。出家人本就没什么家产,所有寺庙都是我们的家,饿不死。”
上世纪80年代,前往香港修行的净雄法师接触到不少遗落海外的中国文物后,便决心以出家人的身份毕其一生,推动文物回归。
此后20余年,在广大信徒的资助下,他先后募资2亿多元,收回了5000余件珍贵文物。
7月1日,在香港担任佛教三德弘法中心主席的净雄法师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2008年他携宝归来,在厦门重建石峰岩寺,并计划在寺院按六个朝代的风格建设博物馆,安放文物。“现在,明清的一座殿堂已经建好了。因为石峰岩寺始建于清朝,我们只需要恢复原来的历史建筑模样。”
在净雄法师的心愿中,石峰岩寺不仅是寺庙,也是文物、教育、安老、慈善等结合的佛教文化博览城,既能弘扬传统文化,也是海外佛教文物回归的一个渠道。
至于,何时能全部修建完成,净雄法师则表示随缘,“佛教里靠因缘。我们不是一个企业,不是来投资的。这些都是靠大家来成就,靠四方善济。支持力度大,推进就会快一点。”
出生于佛教家庭,在香港结缘中国文物
“家族五代里都有人出家,是一个佛教家庭,从小在这影响下,自然而然就会走到佛教中。”净雄法师告诉澎湃新闻,佛教讲究佛缘,自己从小在佛教的熏陶下长大。
1962年,净雄法师出生于福建省福安县;高中毕业后,他曾做过两年教师;18岁时,一段因缘让他选择到厦门南普陀寺出家。
提起过往,净雄法师言语不多,但非常感激长老们对自己的帮助,“出家后,遇到一些长老们,他们的慈悲感化了我。从小受他们熏陶,要有爱国之心,爱民族、爱国家、爱众生。所以在此后过程中,我都比较顺利。”
1982年,净雄法师前往中国佛学院学习,与刚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学诚法师同班;后来,正要前往美国法界佛教大学进修的净雄法师应师父召唤,前往香港继承衣钵。
当时,正值香港回归,在净雄法师看来,回归更重要的是人心回归和文化回归。“以前在英国殖民统治时,传统的中国佛法在香港受到种种制约。我想,回归后有了用武之地,可以在香港展示传统文化,所以就留下来了。”
而正是在香港的一次偶遇,让净雄法师与中国文物结缘。
据报道,1990年初,净雄法师在香港摩罗街旧货市场看到一张老式紫檀画案在出售,卖家见到僧侣装束的净雄法师后连连作揖,声称应物归原主。后来才得知画案是明代江南某古寺老方丈的用具,从庙里搬出已几百年。如今,这张画案已回到内地。
“国内曾经历十年浩劫,传统的东西几乎在寺庙里看不到了。到了香港,遇到流落海外的文物,希望收回它们。”净雄法师这样感慨道。
此后,无论是在香港,还是在异国他乡,净雄法师在念佛、弘法之余,都会遍寻中国文物。
“在弘扬佛法时,希望把传统文化一代代传下去,而文物是一个载体,反映了祖先的智慧、每个朝代的背景及文化,很重要。”净雄法师介绍道,自己认识的一些海外华侨也大多认为,这些文物毕竟都是中华民族的,想把文物“完璧归赵”。
可身为出家人,怎么有收回文物的经济实力呢?
净雄法师表示,这要感谢全社会的支持、华人信徒的捐助和华人收藏者在价格上的让步。“还有侨胞打电话给我说,等博物馆盖好了,他们有些收藏也想捐回来。”
20余年里,净雄法师省吃俭用、倾其所有,并动员广大信徒四处觅宝,先后收集了古佛像、古家具、古字画、古砚台、金石等系列文物5000余件。
倾尽所有收回文物,以后自己怎么办?在净雄法师看来,这并不算个事儿,“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行。我来香港时,也是两手空空。不会去考虑这个问题。”
五千件文物安家厦门,按六朝建筑风格建院
在香港时,曾有信徒问净雄法师,“为何神仙不做,做乞丐?明明可以在香港过上很好的生活,为何要这么做?”
“其实,对于宗教人士来说,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在哪里。”
净雄法师向澎湃新闻谈及想法时表示,“国家现在提出文化大繁荣,这是一个百年难遇的机会,我们刚好可以发挥作用,当然选择这样做。在哪里做文化更有利于众生的,我们就在哪里。”
因此,净雄法师决定把文物带回厦门。同时,他还表示,选择厦门的原因是,厦门乃“华夏之门”,面对台湾地区与海外,既可以吸引台湾地区的中华文物回归,也可以辐射、影响东南亚地区。“这里得天独厚,就像一把打开沟通大门的钥匙。”
据报道,在2008年,做好“回家”准备的净雄法师给福建省领导去信,阐明了自己的想法。厦门市海沧区随即敞开怀抱,并拿出钟山村蔡尖尾山东麓300余亩土地给予支持。而此处恰好留有明代古刹石峰岩寺,这也是净雄法师中意的选择。
2014年,净雄法师经过考虑,在此前博物馆与寺庙一体联动的基础上,萌生了打造佛教文化博览城的构想。同时,净雄法师还表示,希望用佛教文化感化那些利用文物牟利的人,希望唤起国人对文物的保护与热爱。
“我们会从汉、唐、宋、元、明、清六个朝代的建筑去体现博物馆,因为经过战乱等原因,现在很多传统建筑特色失传了。我们想做一个有传世价值的建筑,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现在的精品就是未来的文物。”
对于文博城的构想,净雄法师找来社会各界专家进行论证,大家都认为,按六个朝代最原始的建筑风格和艺术来建,将会是一个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台。
“它既是一个建筑博物馆,也是艺术博物馆,这才能承载五千年的文化。现在的社会如万花筒一般,如果以单一的文化去弘扬,影响不大。”净雄法师还表示,希望将散落各地、即将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收集、传承,如民间传统手工艺等。
“建文博城是我的心愿,同时,我也想在教育、慈善、安老、孤儿等事情上做些事。”
其实,净雄法师在希望工程和慈善上,曾贡献不少力量。2006年,湖南南部遭受严重洪灾,为帮灾民尽快重建家园,净雄法师拿出盖寺庙的钱,与爱心居士一同捐赠100万元。
净雄法师表示,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做文化需要长时间积累,可以慢慢做。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平台,能为社会做更多事。
“当初选择出家是为了渡众生。尽自身所学,让人们在生活中得到佛法滋润,有信仰、相信因果、安居乐业,并对民族、国家有信心。”净雄法师认为,如今国家重视文化,而一个民族更重要的是体现文化影响有多大,“因此,佛教要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勇担文物回归重任。”
【对话】
澎湃新闻:近年时有报道,不少人在功成名就或遭遇挫折后选择遁入空门,您怎么看?
净雄法师:这应该从几方面去说,如果真是碰到一点挫折就出家,那么人的一生中会碰到的挫折太多了,难道每一个人都出家?不可能的。
其实,披起袈裟,事情更多。出家人并不是像一般媒体说的,无所事事。真正有责任的出家人,忧国、忧民、忧众生,要考虑国家、民族、众生,要考虑每个人都向善向上、安居乐业。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宗教人士所想。并不是一般人所说,受到什么刺激、打击就出家。
有一些人可能在碰到挫折时,看到这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短暂的,看破了幻象。也有些人在事业上很成功,但最后可能发现,成功之后也不过如此,就放下一切,遁入空门,找一个清净,好好去务实。
当然,佛教里很多高层次的东西,世人可能并不了解,而以世间普通想法来衡量,这可能就会造成误区。
澎湃新闻:当下不少人感慨,社会缺失信仰,人们对历史没有敬畏,佛教在此方面有何助益?
净雄法师:人为什么没有信仰、敬畏之心,因为他们认为没有因果。所以在佛教里,根本要义就是因果。
如果一个人相信因果,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这样在做任何事情时,起码有敬畏之心,就不会没有道德底线。其实,不仅仅是佛教,在传统宗教和文化里都是劝人向善的,但一定要弘扬好。所以,我希望构建类似文博城的综合平台,将文化、慈善、教育等结合起来,这很重要。
澎湃新闻:在互联网时代如何传播佛教中的正能量,您是否也使用网络?
净雄法师:我也会上微信、网络。毕竟生活在这个时代,对这个时代的动向都不了解,社会上人们需要什么都不明白,那我们怎么渡众生?
佛教要与时俱进,与时俱进不是跟着潮流走,而是要把佛教里的传统内容结合当下社会的每个环节、众生所需所想所知的东西,才能把佛教最好的内容传播好。
传播要靠媒体。如何宣传正能量?
我看网络上、微信上不时在传播负面的内容,其实这不是在引导,是在误导。在互联网时代,如果能把传统文化的内容通过互联网传播,这个效果应该很好,但一定要把握好度。比如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国家文化大繁荣的方向来做宣传,儒家的孝文化、道家的养生、佛教的养心等,都是对当今社会、民族、国家有益的内容。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