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约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被佛教徒尊称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其母是摩耶夫人。据传释迦牟尼生于蓝毗尼花园,长大后,深感人生之苦,所以29岁时出家,决心探求解脱之理。35岁后在菩提迦叶得道,在鹿野苑初转法轮,80岁圆寂于拒尸那迦。
佛教在印度,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2世纪,大约1800年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四个时期:
第一为原始佛教时期(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即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传教阶段。
第二为部派佛教时期(公元前4世纪—公元1世纪)。释迦牟尼你涅槃后,弟子们对佛教教义,戒律发生争议。后分为两大派系:传统一派被称为上座部佛教;改革派称为大众部佛教。
第三称为大乘佛教时期(公元1世纪中叶—公元7世纪)。大众部佛教演化为大乘佛教,在印度迅速发展。大乘佛教认为十方世界都有佛,修行果位分为罗汉、菩萨、佛三级,修行的最终目的在于成佛。提倡“菩萨行”即寓自我解脱于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践行之中。
第四为密派佛教时期(公元7世纪—公元12世纪)。印度密教是大乘佛教部分派别吸收婆罗门——印度教及民间信仰诸神因素而形成的特殊宗教形态。它以高度组织化了的咒术、仪轨、世俗信仰为其特征。这一时期密教在印度佛教中占主导和统治地位。其后,伊斯兰教传入,佛教逐渐在印度灭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