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素食,不仅仅是吃素

2015-11-18 浏览次数:2570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说到素食,和佛教的关系非常密切。在中国,传统的素食者多半是出于信仰而作出这个选择。中国佛教协会曾对僧人有过生活上的要求,即“素食、独身、僧装”。从中,可以看出汉传佛教对素食的重视程度。但在南传和藏传佛教中,却没有相关规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南传继承原始佛教的传统,托钵乞食,施主们给什么就吃什么,对饮食没有特别禁忌。至于藏传,虽和汉传同属大乘佛教,理应素食,但藏地气候寒冷,少有蔬菜,也没有形成素食的习惯。
 
到了今天,随着三大语系佛教相互交流的深入,随着交通和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有不少南传和藏传的大德们开始提倡素食。因为素食不仅代表了一种饮食习惯,更是源自佛教慈悲精神的一种修行。所以,素食虽是作为汉传佛教特有的生活方式,但它的影响正在不断扩大。
 
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动物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对健康、营养等问题的重新认识,还有不少人因为宗教以外的原因选择了素食,其中不乏文体明星和各界知名人士。可以说,素食正在呈现世界化的流行趋势。
 
 
 
 
虽然素食是汉传佛教特有的传统,但这一选择并非独出心裁,而是以大乘经教为依据的。佛教在西汉哀帝时传入中国,当时来华的印度僧人并未严格吃素,汉地自然也没有素食之风。直到梁武帝时期,经过他的大力倡导,素食才成为僧人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
 
梁武帝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精通教义,经常搭上縵衣为王公大臣们说法,甚至几度入寺,舍身为奴。国不可一日无君,所以朝廷只能以重金将皇帝赎回,僧团因此积累了大量财富,广修道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这一时期的写照。
 
梁武帝在研读经典过程中发现,大乘经典明确提出,佛子应断除肉食。如佛陀在《涅槃经》中说:“善男子,从今日始,不听声闻弟子食肉。若受檀越信施之时,应观是食如子肉想。”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佛陀接着告诉我们:“夫食肉者,断大慈种……其食肉者,若行、若住、若坐、若卧,一切众生闻其肉气,悉生恐怖。譬如有人近狮子已,众人见之,闻狮子臭,亦生恐怖。”作为大乘佛子,在成就智慧的同时,还要成就慈悲。而食肉会令众生心生恐惧,不敢接近,有违慈悲的修行。
 
而在《楞伽经》中,佛陀也告诉我们:“夫食肉者,有无量过,诸菩萨摩诃萨修大慈悲,不得食肉。”接着,佛陀进一步阐述了肉食的过患和素食的功德:“贪著肉味,更相杀害,远离贤圣,受生死苦;舍肉味者,闻正法味,于菩萨地如实修行,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外,本生故事还记载了许多佛陀在因地为救助众生不惜舍身的壮举,比如我们熟悉的割肉喂鹰、舍身饲虎等。作为大乘学子,我们要闻佛所言,学佛所行,如果做不到舍己救人,反而为贪口腹之欲以众生为食,不觉得太惭愧了吗?
 
除了经典依据,“梵网菩萨戒”明确规定:“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断大慈悲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若故食者,犯轻垢罪。”禁止肉食的原因就在于,吃众生肉会影响慈悲的修行,令众生对你心怀恐惧。菩萨要摄受众生,令众生欢喜,令众生乐于亲近,如果使他们感到恐惧之心,就不能与之广结善缘,进一步度化他们。
 
是以,梁武帝根据这些大乘经律撰写了《断酒肉文》,劝勉四众弟子勿饮酒食肉,并明令出家众必须戒除酒肉:“若食肉者,障菩提心,无菩萨法,无四无量心,无大慈大悲。以是因缘,佛子不续。”
 
因为梁武帝的大力倡导,汉传佛教开始形成了素食的传统,并延续至今。
 
 
 
 
佛教有声闻乘和菩萨乘之分,亦称小乘和大乘。为什么会有大小之别?其实,两者都是以解脱为目标,即解脱生命内在的无明、迷惑和烦恼。区别只是在于,是追求个人解脱还是带领一切众生走向解脱。如果你的目标只是希望个人解脱,那是声闻乘的发心,是为小;如果你的目标不仅在于个人解脱,也希望带领一切众生走向解脱,那是菩萨乘的发心,是为大。
 
根据不同的发心,又形成了相应的戒律。声闻戒主要偏向止恶,比如五戒,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每条戒相之前都有一个“不”字,告诉我们不可以做什么。五戒如此,八戒、沙弥戒和比丘戒同样如此。其重点在于对恶的否定,要我们积极阻止自身的不善行为,亦称止持,通过止息某种行为来持戒。
 
五戒中的前四条为性戒,即行为本身就是不善的,是需要禁止的,这也是出家戒的四条根本重罪。可见,不杀生是声闻戒的重要内容。或许有人感到疑惑,前面不是说过南传佛教不禁肉食吗?须知这是有前提的,惟有三净肉才允许吃。
 
所谓三净肉,即不见、不闻、不疑。不见,就是没有亲眼看到这个动物为你杀;不闻,就是没有听到这个动物为你杀;第三,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个动物是为你而杀。具备这三个条件,属于可食用的净肉。反之,就涉及杀生范畴,是不能食用的。
 
虽然声闻戒允许吃三净肉,但事实上,只要有人消费,就会出现相关从业人员,就会有动物因此遭到杀戮。虽然不是直接为你而杀,也是间接为你而杀,追溯起来,还是难辞其咎。如果对肉食消费得少,乃至完全不消费,那么从业者自然随之减少,很多动物就可以摆脱被屠宰、割截的厄运。
 
当然,在传统乞食制度下,几乎没什么选择空间,所以不禁肉食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要知道,如果有条件吃素,才是究竟的不杀生,才能更好体现佛教的慈悲精神。
 
 
 
 
汉传佛教属于大乘,但从目前来看,并未彰显大乘积极利他的精神,反而予大众消极、出世的印象。因为多数佛教徒关心的都是自己,念佛人想赶快往生极乐,修禅者想赶快了脱生死,很少想着如何让更多的人走向解脱。所以说,社会对佛教的误解并非空穴来风,在很大程度上,和我们自身的所作所为有关。
 
原因何在?就是因为我们对大乘不共声闻的精神认识不足,实践不足。这个不共的精神,就是菩提心。作为大乘佛子,我们要不断告诫自己:不仅自己要走向觉醒,也要帮助一切众生走向觉醒,以此作为尽未来际的生命目标。惟有建立起这样的愿望,才是菩萨行者。否则,不论学了多少大乘经典,都不能算合格的大乘佛子。如果说皈依三宝代表着我们对信仰的选择,那么发菩提心就标志着我们已跻身大乘行列。
 
在汉传佛教地区,不少人热衷于受菩萨戒,但往往只是作为一种走过场的形式。却不知道,菩萨戒的关键是菩提心,如果不曾发起菩提心,这种所谓的“菩萨”是不合格的,是有名无实的。而在发起菩提心之后,还要进一步受持菩萨戒,遵循菩萨的行为准则。所以,受菩萨戒不是意味着我们有了更高的“级别”,而是意味着我们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
 
菩萨戒和声闻戒的不同在于,声闻戒偏向止恶,而菩萨戒包括止恶、行善、利益众生三个方面,分别为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也就是说,作为菩萨的行者,不止恶是犯戒的,不行善是犯戒的,有机会帮助众生却不闻不问也是犯戒的。
 
为什么呢?因为菩提心代表着崇高的利他主义愿望,也代表着觉醒的心。我们知道,成佛是成就生命的觉醒。发菩提心,就是以佛陀为目标,发愿成为像佛陀那样的觉悟者。那么,成为觉悟者和利益众生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凡夫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反而会因此陷入我执,迷失自己。当我们将生命重心从自己转向他人,就能由此弱化我执,明心见性。所以,利他不仅能成就慈悲,也能成就内在的觉醒。
 
在大乘佛教中,任何一个法门都离不开菩提心,离不开慈悲的修行,而素食正是一种慈悲的修行。只要做出这个选择,不必多花时间,就可以日日修、月月修、年年修。儒家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个人都渴望生存而害怕死亡,因为自己会感到害怕,就要将心比心,不再把这种恐惧带给其他众生,而是给它们以关怀,以慈悲。
 
所谓慈悲,慈是予乐,悲是拔苦。一方面是创造条件,使众生获得快乐;一方面是施以援手,将众生从痛苦深渊中拯救出来。从发起菩提心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要坚持不懈地拔苦与乐,最终成就佛菩萨那样的大慈大悲。
 
这种大是有标准的,那就是对任何众生都能生起平等无别的慈悲。如果还有一个众生是你不愿慈悲的,就说明慈悲的修行尚未圆满。如何将我们现前的、充满分别而微不足道的慈悲扩大到无限?佛教中有四无量心的修行,就是将“慈悲喜舍”四种心逐渐扩大至无量,具体内容是:“愿一切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慈),愿一切众生远离众苦及众苦因(悲),愿一切众生永具无苦之乐、身心愉悦(喜),愿一切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舍)。”
 
如果觉得四无量心的修习不够具体,可以多听听南传佛教的《慈经》,在听的过程中随文入观,把经中所说的每句话变成自己的愿望:愿我远离痛苦,愿我的父母远离痛苦,愿我的朋友远离痛苦,乃至愿天下所有的人远离痛苦。这种思维需要不断重复、不断熏习,每天这样告诫自己,慈悲的力量就会随之增长。
 
在佛教中,慈悲心是作为菩提心的生起之因。有了慈悲心,才会真诚地利益大众。反过来,菩提心又是慈悲心的圆满之因,有了菩提心,才能使有限的慈悲扩大为无限。
 
《普贤行愿品》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告诉我们:佛菩萨所成就的菩提之果,离不开众生这个土壤。惟有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慈悲心才能不断成就,乃至圆满。而从世间法来说,慈悲心增长了,福报就会增加,事业就会顺利,众生就会越来越欢喜我们。所以说,慈悲心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大乘佛教之所以禁止肉食,就是因为重视慈悲的修行。不仅自己要走向解脱,还要和一切众生广结善缘。如果伤害众生,以众生为食,何以度化他们?所以素食和大乘精神是完全吻合的,是培养慈悲的直接途径,也是对大乘精神的切身实践。
 
 
 
素食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戒除杀心和嗔心。佛教有一部《十善业道经》,其中讲到戒杀的十大利益:“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噩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首先,一个没有杀心的人,任何人都不会害怕你,这是对众生普遍给予无畏施;第二,有利于慈悲心的生起,因为不忍,所以不杀,内心常怀柔软;第三,可以永远消除内在的仇恨心理,所谓仁者无敌,当世间再没有人与你为敌,又需要去恨谁、恼谁呢;第四,使我们身体健康,远离病痛,因为除四大不调之外,很多疾病都和我们伤害众生而感得的恶业有关;第五,因为你没有使众生早早夭折,所以能感得长寿的果报;第六,不论走到哪里,都有很多护法在保护你;第七,因为不伤害众生,所以也不用担心被伤害,不会被恶梦缠绕;第八,不结冤仇,即使以往结下的冤仇也会因此化解;第九,不必担心将来堕落恶道;第十,命终之后,可以因这一善业得生天道。
 
在这十大利益中,包括了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健康,是现代人最关心的热点。我曾接受过一个关于健康主题的采访,我给他们提供了一句话:“身体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财富,修心养性是人生最有价值的工作。”现代社会,虽然物质条件有了极大改善,但国人的幸福感却普遍不高。不仅如此,心理疾病患者正在日益增多。根源何在?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
 
科技的发达,商业的繁荣,为我们带来了一种貌似丰富、实则混乱的生活。我们每天都要面对无数选择,经受种种诱惑,所以多数人都是活在一种躁动和混乱中,无法自控。现代人其实挺可怜,很多人甚至丧失了休息的能力,每天不停地忙碌着,忙着工作,忙着家庭,忙着娱乐。这种忙碌已形成强大的串习,根本就无法让自己静下来。而且,这种生活方式多是以牺牲身心健康为代价的。这种代价是如此沉重,往往在我们发现时,就已经覆水难收了。
 
这种生活不仅使我们的身心混乱不堪,也使生态环境受到毁灭性的破坏。我们今天讲环保,不是种几棵树或是做一场宣传就能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生活方式就与环保背道而驰。如果不改变这种现状,所谓的环保,只能是亡羊补牢式的被动追赶,根本无法遏制环境的继续恶化。
 
很多时候,我们虽在说着环保,但依然过着极不环保的生活。这种生活正是构成身心疲惫和环境恶化的关键所在。说到这个问题,使我想到佛教的戒律。为什么修行要从持戒开始?就是帮助我们建立一种健康而有益身心的生活方式,使我们拥有宁静平和的心态,然后就能进一步修定发慧。修行如此,生活也是如此。有了健康的生活方式,才会有健康的身心,才不会对环境构成太大破坏。
 
素食,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中国,民众对素食有种种的误解和偏见,总以为吃素会导致营养不良,或以为吃素是生活窘迫的无奈选择,等等,这些观念严重阻碍了素食的推广。其实,近代的种种研究表明,不论从人体的生理结构,还是蔬果的营养成分来说,素食是远比肉食更适合人类,更有益身心健康。相关资料网上很多,不再一一细说。
 
而从环保的角度来说,素食也是拯救环境危机的不二选择。诸多研究表明,养殖业的大规模发展,正是导致气候变暖的最大元凶。造成全球温室效应的气体排放,有二成来自养殖业,超过世界所有交通工具的排放量。同时,养殖业还消耗了大量的土地和水资源。查阅一下相关数据,相信大家都会感到震惊。如果不加以改变,我们每天的生活就是在破坏地球,就是在让世界末日提前到来。
 
所以说,素食不仅有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全球的环境保护,是一种文明、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事实上,这种生活方式正在成为更多有识之士的理性选择。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