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院长从2001年起每周无偿录制《大爱医生馆》节目,甚至从文学、艺术角度,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帮助观众更了解健康知识,至今已累积有6000多集。
与素结缘
说起自己吃素的因缘,简院长表示:“我个人吃素的因缘,跟身体没有特别的关系,而是2001年那一年,台湾有桃芝、纳莉风灾,美国又发生911事件,接连在世人眼前发生的爆炸冲击,震惊全球,导致死伤无数,后续更造成社会的不安。证严上人那时呼吁:惊世的灾难,警世觉悟,一人一善弭灾殃。 ”跟随着上人的呼吁,简院长从那时开始吃素:“起初最不能适应的问题是,开刀时间一长会感觉饥饿,后来想想也不是太困难的事,感觉饿了就多喝点水,后来胃也慢慢适应,最终接受进食的节奏,想不到一眨眼,吃素也20多年了。”简院长粗茶淡饭几近纯素后,也将健康饮食观念传达给父母,希望他们适度调整。原来,他的父母出身农村,经历过物质匮乏、营养不良的年代,当台湾经济起飞、有能力享受富裕生活时,“有鱼有肉,才有营养”的观念根深蒂固。每当家人聚餐或年节,父母往往准备很丰盛的菜肴。
简院长认为,从人类组织器官的特征——牙齿的形状,就能轻易分辨一个事实——我们本来就是倾向吃素的动物。“看看狮子、老虎牙齿的形状,跟我们大不相同。人类的臼齿可以用来磨东西,狮子、老虎没有臼齿,那是因为它们根本不需要,它们的牙齿功能只是把肉咬下来、吞下去而已。”
吃素更健康
简院长也指出,吃素可以促进身体健康是有医学根据的,慢性病、癌症的发生都与饮食有关。他提及一位30岁的女病人,在生完小孩后被诊断为大肠癌末期,原本宣告只剩下半年寿命,在医疗团队的努力下,多活了两年。
中国大肠癌年轻化趋势特别明显,临床上30岁以下的青年人罹患大肠癌的比例逐渐升高,约占总患病率的10%。为什么大肠癌年轻化?跟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许多大肠癌患者都是不爱吃蔬果的肉食者,肉类等蛋白质食物经过高温烧烤,容易产生致癌物质,再者也使用许多加工食材,有碍健康。而蔬菜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纤维,可以增加粪便的体积,同时可以稀释致癌物质。另外,纤维还可以促进肠胃蠕动,让排便正常,可降低致癌物质与肠道接触的时间。
根据研究,膳食纤维摄取不足的人,罹患大肠癌的几率较高。“现代人大鱼大肉吃多了,吃素反而‘补’。如果我们能够吃素,大肠癌至少减少一半的发生率。”
简院长表示,“愈简单、愈原味、愈当令才是对人体愈好的食物,这是非常重要的饮食原则;也要注意尽量少吃腌制或过于加工精制的食材,特别注意神经系统的控制,避免影响食道与胃,甚至小肠、大肠的消化系统,达到预防肠胃疾病的目标。”
建议每天少吃一餐
简院长指出:“营养过剩,是这个时代的慢性杀手,绝对会造成我们身体上更多的负荷。”
简院长提醒,为了健康,其实每日的三餐可以少吃一餐,少了三分之一的卡路里,身材能做好水土保持,继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机会自然增加不少。回溯历史,农业时代早餐和晚餐是主角,中餐只是意思意思。工业革命后,人力大量由农田移向工厂,为了管理方便,就有了共同的上下班时间。1980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将上班时间分为两段,中午有一小时空档,让中餐摇身一变与早餐、晚餐分庭抗礼。
到了现在,饮食习惯演进至今,已经不只“三餐鼎立”,加上宵夜、下午茶、早午餐等等进食名堂琳琅满目。
“八分饱”也是维护身体健康不能忽略的原则,简院长说:“为什么是八分饱?在医学生理上有明确支持的基础,人之所以会产生‘饱足感’,大部分是胃以及血液吸收营养素后,回馈到大脑,其中最重要的机制就是胃靠近十二指肠的地方,被消化的食物撑起来的这个讯号,被传送到大脑去,当大脑接受‘已经吃到撑起来’的讯号,向下视丘发出叫停指令,下视丘再发出指令让人明白‘你吃太多了,不要再继续吃’,这时都太慢了。”
简院长认为,医生是推广素食的重要角色,因此常以身说法告诉病人吃素是很健康的饮食:“唯有改变饮食,才能预防疾病的发生。素食,我们不但要身体力行,更要让更多人知道。”
简院长表示,素食推广要有一些策略、一些想法和变化,让大家能够接受。“推素还是要境教,多让家人、孩子去接近大自然、亲近动物,自然有那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