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丧葬礼仪篇

2014-12-20 浏览次数:93722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丧葬礼仪篇
  一、临终关怀
  二、撰写遗嘱
  三、殡葬奠礼
  讣文范例
  四、附录
  祭文范例
  在很多的礼仪中,丧葬礼仪和我们大家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生自古谁无死,所谓"生死无常"、"生死事大",生死是每个人必经的过程,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生死看成是人生的两件大事,尤其"慎终追远"的孝亲思想一直是中国固有文化中为人所称誉的美德,此与佛教的报恩思想颇为符合。
  不过,中国民间的丧葬礼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很多不合时宜的观念、作法实在应该净化、改良。例如:看风水、择日、死后八小时以内不能入殓、出殡时安排电子音乐、花车、游街、哭墓等,不但浪费,而且有失庄严。因此,特别订定丧葬礼仪篇,说明往生前的临终关怀、撰写遗嘱,以及往生后的助念、入殓、殡葬等礼仪,作为我佛子处理人生大事的准则。
  不过,中国民间的丧葬礼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很多不合时宜的观念、作法实在应该净化、改良。例如:看风水、择日、死后八小时以内不能入殓、出殡时安排电子音乐、花车、游街、哭墓等,不但浪费,而且有失庄严。因此,特别订定丧葬礼仪篇,说明往生前的临终关怀、撰写遗嘱,以及往生后的助念、入殓、殡葬等礼仪,作为我佛子处理人生大事的准则。
  一、临终关怀
  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佛教认为:生、老、病、死,人之常情,而死并非生命的结束,只是另一场轮回的开始,所以说"生死一如",要我们看淡生死,进而勘破无常。但是在大限将至之际,如何让病者身心安乐,无苦而终,才是最实际的一种做法,这也就是所谓"临终关怀"。
  《佛说无常经》说:老病死三种法,于诸世间是不可爱,是不光泽,是不可念,是不称意。若比丘、比丘尼,若优婆塞、优婆夷,若见有人将欲命终,身心苦痛,应起慈心,拔济饶益。又说,对于临命终人的照顾必须:
  注意环境的整齐清净、光线的柔和、空气的流通。
  供养佛像,使病人观相而生善念。
  为病人宣说阿弥陀佛的慈心悲愿及西方极乐净土的种种庄严,使病人生起乐生佛土之心。
  引导病人念佛,其余探病者亦应为彼病人称念佛号,声声不绝;病人命渐欲终,即见化佛、菩萨执持香花接引,心生欢喜,必无退堕恶道之苦。
  若命终后,眷属应止哀,不宜大声哭泣,当取亡者新好衣服及随身受用之物布施,乃至礼请法师或自行诵经,以此功德回向亡者往生善道。又姚秦鸠摩罗什大师说,外国习俗中,一个人从出生至临命终时所作的善事平时都要一一记录下来,等到往生前,由家属为其讲说一生的功德,使亡者仰仗行善的福德,生起欢喜心,而不恐惧害怕死亡。可见佛教对"安宁照顾"、"临终关怀"是非常重视的,而且佛门对于"死"也有一套情理兼顾的处理方法。而作为佛教徒,平日热心修行,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实是往生善道的最佳资粮。
  "临终关怀"并不是消极的等死,而是积极的拔济饶益。透过对死亡的认识,让人从死亡的恐惧中解脱死亡的认识,让人从死亡的恐惧中解脱出来,坦然欢喜地面对死亡。我们也希望家属对临命终人给予种种的协助,如舒适的环境,整洁的衣单,调和的饮食,乃至以庄严的佛号引导病人走完人生最后一程,不但人生无有遗憾,更拥有死亡的尊严,以及充满着移民的欢乐。
  一般人提到死亡,总会产生种种恐怖、可怕的想象,担心自己会上刀山下油锅,受种种的苦刑。其实如果我们了解死亡的真相之后,死亡对我们而言,就像领了一张出国观光的护照,到处可以海阔天空,悠游自在。死亡是人人所不能或免的,对于这必然经过的大限之期,吾人应该抱持什么样的态度,才能胸有成竹,不惊不恐呢?
  认识死亡
  死亡的种类:
  人类,乃至一切众生,无论智愚贤不肖,死是人人必经的过程,只是死亡情况千差万别,各各不同。经典上将死亡分成四大种类:
  寿尽而死:这是一般所谓的寿终正寝,好比灯油燃烧完了,灯火自然就消灭了。一般人所期望的延年益寿,其实也有上限。人命在呼吸之间,到头来还是黄土一坏,所谓"有朝生而暮死者,有春夏生而秋冬死者,有十年、百年、千年而死者,虽有迟速,相去曾几何时?"就是说的人寿有限,在劫难逃。
  福尽而死:经上说:"世人无知生死,肉眼无知罪福。"一切众生的寿命像水上的气泡一样,气散则灭,自己所有的福报一旦挥霍尽了,自然就会人死神去。这就和千金散尽的富翁沦为乞丐,终久会饿死、冻死的道理是一样的。
  意外而死:就是一般所说的"横死",是本来不应该死,因为遭受意外,回避不及而身首异处,例如:战死、车祸亡故、被人刺杀,乃至被虎豹豺狼咬噬??等,都是事先难以卜知的,俗语说:"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就是形容这种变故。
  自如而死:前三种死都是不可预料,不能自主的,而这种自如的死法,却是可以把握,能够自主的,也就是佛门中"生死自如"的境界。佛教里面有很多修持深厚的古德,要生就生,要死就死,以因缘聚散及道法圆满为生死,不受一般生死大限的箝制。
  死亡的现象
  上面所说的四种死亡,或多或少都会有征候。根据经上记载,一般人的死亡现象有三种征候:
  地大增上:如果这个人是因为肉体、骨骼的毛病而死亡,他在临死时会觉得全身像大地陆沉于海中一样,缓缓慢慢的一点点沉没、掩埋,有一种很大的压迫感,如同"地大落入水大之中"一样。
  水大增上:如果这个人是因为血液循环系统不顺畅而去世的话,他在临死时会觉得全身浸在水中一样,先是有茫茫一片的湿冷感觉,然后逐渐变为火焰燃烧一般的高热感,如同"水大落入火大之中"一样。
  火大增上:这是因呼吸系统障碍而去世的征候,像野火在暮色中燎烧,全身感觉到烈风吹刮,碎为微尘,片片烟飞灰灭,如同"火大落入风大之中"。
  死亡后的情形
  死亡是躯壳形体从有形有限转化为无形无限,因此,人死后的境况与生前有所不同,可从下面几点来比较:
  时空的限制:人在生前受了时间和空间的限隔,不能随心所欲,万里遨游,也无法返老还童,纵情恣性,可是一旦死亡而脱离形体的桎梏,他的道心真性就可以自由自在来去,穿越三界时空了。
  肉体的负担:《法句经》上说:"天下之苦,莫过有身,饥渴寒热,嗔恚惊怖,色欲怨祸,皆由于身。"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我们的大负担,饿了要找东西喂他吃,冷了要替他加衣,生病时要忍受病苦的痛楚??。这个身体所带给我们的烦恼,远比带给我们的快乐多。而死亡之后,神识不再受躯壳的牵制,不必再去侍候这个色身,就没有饥寒、病痛的生理折磨,也没有种种触受压迫的负担了。人天的神通:活着的时候,人的种种能力都受到躯体的限制,死后则不受物理世界的拘束,能够穿墙越壁,看到肉眼所看不到的事物,听到耳朵所听不到的讯息。而且神识具有浮留在空中的能力,能够自由自在地飞行,其运动的速度可以随意念所生而无远弗届。除了佛陀的金刚座、母亲的子宫胎不能穿越之外,其余物理世界的任何阻碍都可以穿梭自如,真是"念动即至"了。
  死往何处去
  我们常想念死去的亲人,不知道他们死后情形是怎么样的,所以逢年过节就替他们诵经超度,祈求他们的安宁。这种超度、祭祀如果是表示慎终追远的孝心,当然很好,可是一般人常常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亲人去世了就会到地狱去,所以要赶快请法师来替他诵经超度,给他念上几声"南无阿弥陀佛",死者的神识就可以安息了。这种想法真是大错特错,对父母长辈也太不恭敬了。因为堕入饿鬼地狱的,都是作恶多端、罪孽深重的众生,难道我们的父母亲人在我们心目中是个人间的大恶人吗?我们为什么不会想:父母亲人去逝,是到天界去享乐,或者是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呢?
  世界上许多宗教都认为:人死后必然会先受审判。例如:我们民间的道教,就相信人死以后要受十殿阎罗的审判,要上刀山、下油锅、进鬼门关。天主教和基督教也说人死了以后要受上帝的审判,那时万民仆伏在上帝座前静候判决。我们佛教对于人死后的去向,不是这样安排的。道教审判的大权操在阎罗王手里,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最后审判权操之于救主上帝,而我们佛教相信:死后审判我们的不是佛陀,不是菩萨,也不是阎罗王,而是由我们自己的业力来审判我们自己。未来投胎转生的好坏,要依过去作为的好坏决定;未来轮回六道的去向,要看自己过去造业的因果而定。在佛教里,我们每一个人未来的幸福与痛苦不是被神祇操纵左右的,而是在自己手里。
  人死了以后,往何处去呢?唯物论者认为人只要一死,就什么也没有了,谈不上什么去向,因此生命是短暂的,是容易消灭的,这种论调使许多人对生命的本质起了怀疑和恐惧,不懂得珍惜人生。既然人死了什么都没有,因此有人就纵欲享乐,有人杀盗淫妄,无所不作,这种遮无因果的人生观,实在是一种肤浅可怕的邪见。基督教对于死后审判的看法虽然与佛教不同,但是他既有升天国、下地狱主张,就表示死后生命还是存在的。
  所以人死了以后,会随着各人业力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归宿,有的可以升天成圣,有的转世做人,不一定都会下地狱或变成饿鬼。而死后究竟轮回到五趣六道的那一处呢?这就要完全看自己平生所做的善恶业报如何了。所谓"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人死后所能依凭的业力也有三种:是随重受生:好比银行查帐,债务欠得最多的人要先查先还,人死了以后,依照各人生前积聚最多的重因,而随从去轮回受生。譬如善根深厚的人,出生善途享乐;恶业盈贯的人,轮回恶道受苦,也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是随习受生:佛教相信人死后会随着平日的某种习惯去受生。例如一个人平时念"阿弥陀佛"念得习惯,成自然了,一旦遭到意外事故而死亡,在濒临弥留的一剎那间,也是一句"阿弥陀佛",便能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是随意受生:人死后受生的去向,与日常自己的所思所念关系很大。如果平日专心致志想成佛道,死后便能随这个意念往生净土。如果平日一心一意想跻登天堂,死后便能随这个意念往生天界。所以日常修持的时候,如何念念相续不断是非常重要的关键。
  真正的佛教徒,如果平日能摄心正念,行善去恶,就不怕审判,也不怕死亡!
  坦然面对死亡
  佛经说,我们人活在世上,好比乌龟背着躯壳一样,负担沉重,行止笨拙,而死亡就是脱离了这个滞重的躯壳,转化了有形的身命。
  不过,在面临死亡的时候,有的人苦苦恋栈世间的七情六欲,放不下子孙家产,不想死,不肯死,这时就好比乌龟脱壳一般痛苦。反之,如果能够认识佛法,能够放下自在,则死亡就像脱离了千钧万担的躯壳,感到无比的轻松。
  其实,人死了又何必恸哭呢?就把他当成出国去旅行,他会玩得很愉快很舒服;或把他想成升天堂或成圣作佛,从此安住在极乐净土,不必再受这个无常人间种种风波的折磨,不是也很好?在佛教来讲,死亡是另一个新生的开始,如蝶破蛹,如虫化茧,如鸟出壳,进入了另一个更光明祥和的世界,我们在世的人又何必私念结执而为他恸不欲生呢?
  法国大革命思想先驱卢骚在临终时对夫人说:"可别太伤心难过!你看那天空多透明,我就是要去那里。"一代思想家能如斯勇敢地面对死亡,竟然毫无惧色,令人佩服。法国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代表性人物拉伯雷,知道自己将不久人世,对探望他的朋友说道:"笑剧已经演完,是该闭幕的时候了!"同样表现得潇洒豪迈,没有丝毫依恋。而在佛门中许多禅师大德的眼里,死亡不是一种结束,也不是一切的终止,更不是消灭,死亡是生的转换,另一个生命的开始,因此,死亡不足惧。面对死亡,要顺其自然,处之泰然。
  所以,当病人临命终时,应该告诉他,死亡不是消灭,也不是长眠,更不是烟飞灰灭,无知无觉,而是走出这扇门进入另一扇门,从这个环境转换到另一个环境;经由死亡的信道,人可以提升到更光明的精神世界里去。佛经里面对于这种死亡的观念,有很多譬喻,现在大略说明其中的六种观念:
  死如出狱:众苦聚集的身体如同牢狱,死亡好象从牢狱中释放出来,不再受种种束缚,得到了自由一样。
  死如再生:"譬如从麻出油,从酪出酥",死亡是另一种开始,不是结束。
  死如毕业:生的时候如同在学校念书,死时就是毕业了,要按照生前的业识成绩和表现,领取自己的毕业证书和成绩单去受生转世,面对另一个天地。
  死如搬家:有生无不死,死亡只不过是从身体这个破旧腐朽的屋子搬出来,回到心灵高深广远的家。如同《出曜经》上说的"鹿归于野,鸟归虚空,真人归灭"。
  死如换衣:死亡就像脱掉穿旧穿破了的衣服,再换上另外一件新衣裳一样。《楞严经》云:"十方虚空世界,都在如来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一世红尘,种种阅历,都是浮云过眼,说来也只不过一件衣服而已。
  死如新陈代谢:我们人身体上的组织,每天都需要新陈代谢,旧的细胞死去,新的细胞才能长出来;生死也像细胞的新陈代谢一样,旧去新来,使生命更加珍贵。有了正确的观念之后,就会知道死亡并不可怕,死亡之后到那里去才是最要紧的。一般人活着的时候,就只知道吃喝玩乐,只知道争名逐利,像行尸走肉般了无意义,不知道为自己的生命寻求方向,安排归宿,只知昏昏庸庸的得过且过,一旦大限来到,就什么都是一场空了。所以,要先懂得如何生,才能懂得如何死,孔子说的"未知生,焉知死",就是这个道理。肉体的死亡不要紧,心灵的昏昧迷失,虽生犹死,才是最可悲的!
  经典中有一段说:波斯匿王在母亲去世后,极度哀伤的请佛陀说法,佛陀告诉他,世间有四件事甚可怖畏:有生就会老。病了就容颜枯槁。死后神识就会离体。死后就要永别亲人。世间上凡事都靠因缘存在,缘聚则合,缘灭则散,即使亲如父子母女,一旦缘尽,终要分离,所以人要把握有缘时,好好相携相助。尤其当父母健在,就应该好好孝顺,千万不要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徒留遗憾。
  病危须知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过程,但却很少人能坦然面对死亡,因此常常忽略了"临终"这重要的一刻;它是决定"往生"最宝贵,而且具有决定性的一刻。因此,家里有人住院,当医疗罔效而病人的神智清楚,有所指示时,家属应依其指示办理,直至往生后移灵到殡仪馆或家里为止。
  原本在家里养病者,若有回光返照的现象,通常会有"托孤"及立遗嘱的行为,此时应通知亲属及家人返家筹备后事。情况允许的话,应替病人沐浴净身,若已皈依三宝者,可为其着海青,并在身旁小声引导病人跟随念佛。若是意外死亡者,尽量在安顿好遗体后,不可以任意移动。此外,并应注意下列数事:
  在病重时,登门探病,与病者及家属谈论佛法,安抚身心,甚至可诵经祈福。若因此康复,则前往道贺,并且观机逗教,举事证理。
  病人所讨厌的人,避免于临终时出现,以免引起困扰。
  病人病危,可鼓励他:人只要一息尚存,就怀有无限希望,希望是生命最美好的特质。能心怀希望的往生,也是愿力的显现。
  保持宁静,不可于病人前商讨事情,或发生争执。
  病者若已药石罔效,可放弃插管、强心剂、心肺复苏术等急救处理,因为这些只有徒增患者身心的痛苦及医疗浪费。若此时主治医师不肯放弃,应会同其它医师及眷属做决定。
  人一过世,不宜哀嚎大哭、摇晃、塞手钱、拜脚尾,甚至马上替亡者更衣等,因为此时亡者神识未离,会令其留恋不舍,增加痛苦。
  医生宣布病人死亡后,可稍待片刻再移往殡仪馆,或作其它处理。
  判断是否死亡:可请医生或有经验者诊断检视(瞳孔放大、无脉搏、全身冰冷)。
  病人病危,可礼请法师或道友前来助念,亲人亦应在旁一起助念,帮助亡者往生极乐净土。
  可请病人敬重且善说法要的有德长者,安慰开导病人,劝其一心念佛,求生净土。
  请病人预立遗嘱,并为其布施行善。
  准备后事,如:决定土葬或火葬?由何人具名印发讣文?是否成立治丧委员会?整理病人随身衣物、备购棺木等,一切准备就绪,免得往生后手忙脚乱。
  临终是"升"、"沉"的最重要关头,眷属若在此时大声哭泣,引起病人悲痛的情绪,累他堕落,失却往生善道的机会,那是无益而有害的,此当切戒。
  助念须知
  "临终助念",是帮助临终者提起正念的意思。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quot;人两手空空的来,又两手空空的去,世间上的一切名利、荣华富贵,在无常到来时,任谁也带不走,唯有所做的善恶业缘随身。所以一般民间佛道混合铺张丧仪对亡者毫无意义,唯有为亡者超度累积功德,才有益于亡者往生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尤其,临命终时,身为佛教徒,更应该助亡者一臂之力,为其助念。
  助念的功用
  在临终乃至往生时,为其助念,使之安然离去。
  有的人于临命终时,或为病痛所苦,提不起心念佛,或因家属悲哀哭泣干扰,或为恋念世俗舍不得,于是临终最后一念,竟随烦恼而去。所以此时需要有人为其助念,增加善缘。
  有的人念佛只为求佛保佑、延寿,如念佛可祈求病愈,如临终害怕死亡,病人心烦痛苦,可为其助念安慰之。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临终之人听闻佛号,一心不乱,即得往生西方净土。
  注意事项
  供奉佛像,使病人观见圣像,发菩提心。
  助念的佛号声需高低适宜,快慢适中,字字分明,句句清楚;助念的法器以引磬、木鱼为宜,能令亡者闻之心地清净。
  助念人数多时,可轮班助念;人数少时,可用念佛机辅助。主要是令佛声不断,眷属亦应加入助念。
  病人如出现各种不善的状态,或口出不善的语言,应随时善巧导正,勿使发生烦恼。
  眷属切不可对病人说眷恋话,或临床挥泪,以免扰乱病人的正念。
  若亡者挂念家人未回、心愿未了,眼睛不闭,家人应以手轻轻帮亡者闭上。动手前先以问话方式告知,若有未完成的事,帮你完成,请放心。
  一般有往生后必须助念八小时才入殓之说,这是过去农业时代,一般儿女在外求学、工作,闻讯后不能实时赶回,因此,定八小时是以等候亲人,使能见亡者最后一面。现今时代背景不同,所以不必执着一定要八小时后才入殓。
  善导大师《临终正念诀》载,凡一切人命终,欲生净土,须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净恶业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超生净土,受无量快乐,解脱生死苦趣,乃是称意之事,如脱弊衣,得换珍服,但当放下身心,莫生恋着。
  凡遇有病之时,便念无常,一心待死,叮嘱家人及看病人、往来问候人,凡来我前,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闲杂之话、家中长短之事,亦不须软语安慰祝愿安乐,此皆虚花无益之语。
  若病重将终之际,亲属不得垂泪哭泣及发嗟叹懊恼之声,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一时同声念佛,待气尽了,方可哀泣。才有丝毫恋世间心,便成罣碍,不得解脱。
  若得明晓净土之人频来策励,极为大幸。若依此者,决定超生,即无疑也。
  二、撰写遗嘱
  生、老、病、死在人生是一个过程,尤其是在面对"死亡"时,很多人都会事先作好安排。其处理方式很多,有人喜欢土葬、火葬、海葬、空葬、或提供给医学界作解剖研究之用。在印度,还有一种习俗,是将往生后的身体放在荒郊野外,与鸟兽结缘??。为达成这项与自己切身的最后一件事,又无奈的不能亲自完成,只好借着遗嘱来阐述心愿。
  报载美国前总统布什夫妇立下遗嘱,愿于逝世后,将身上任何器官捐作科学实验之用。贵为一国领袖,都要事先普告世人自己的意愿,可见大家对遗嘱的重视。
  "遗嘱",通常指人在逝世前所遗留的心愿言辞,或为使自己的最后意思,在死亡后能发生法律上的效力,而依法定方式所为之无相对人之单独行为。
  现今社会上有许多遗产纷争问题,皆源于未在生前预立遗嘱,不懂得预立遗嘱的重要性。以下就民法有关规定,列出几点注意事项:
  遗嘱通则
  无行为能力者及未满十六岁者不得为遗嘱。
  遗嘱人于不违反关于特留分规定之范围内,得遗嘱自由处分遗产。
  遗嘱的种类
  自书遗嘱:应自书遗嘱全文,记明年、月、日,并亲自签名,如有增减涂改,应注明增减涂改之处所及字数,另行签名。
  公证遗嘱:应指定二人以上之见证人,在公证人前口述遗嘱意旨,由公证人笔记、宣读、讲解,经遗嘱人认可后,记明年、月、日,由公证人、见证人及遗嘱人同行签名。遗嘱人不能签名者,由公证人将其事由记明,使按指印代之。前项所定公证人之职务,在无公证人之地,得由法院书记官行之,侨民在中华民国领事驻在地为遗嘱时,得由领事行之。
  密封遗嘱:应于遗嘱上签名后,将其密封,于封缝处签名,指定二人以上之见证人,向公证人提出,陈述其为自己之遗嘱,如非本人自写并陈述缮写人之姓名住所,由公证人于封面记明该遗嘱提出之年、月、日及遗嘱人所为之陈述,与遗嘱人及见证人同行签名。
  代笔遗嘱:由遗嘱人指定三人以上之见证人,由遗嘱人口述遗嘱意旨,使见证人中之一人笔记、宣读、讲解,经遗嘱人认可后,记明年、月、日,及代笔人之姓名,由见证人全体及遗嘱人同行签名,遗嘱人不能签名者,应按指印代之。
  口授遗嘱:遗嘱人因生命危急或其它特殊情形,不能依其它方式为遗嘱者,得依左列方式之一为口授遗嘱:
  由遗嘱人指定二人以上之见证人,并口授遗嘱意旨,由见证人中之一人,将
  该遗嘱意旨,据实作成笔记,并记明年、月、日,与其它见证人同行签名。
  由遗嘱人指定二人以上之见证人,并口述遗嘱意旨、遗嘱人姓名及年、月、
  日,由见证人全体口述遗嘱之为真正及见证人姓名,全部予以录音,将录音
  带当场密封,并记明年、月、日,由见证人全体在封缝处同行签名。
  下列之人不得为遗嘱见证人:
  未成年人。
  禁治产人。
  继承人及其配偶或其直系血亲。
  受遗赠人及其配偶或其直系血亲。
  为公证人或代行公证职务人之同居人、助理人或受雇人。
  遗嘱的效力
  自遗嘱人死亡时发生效力。
  遗赠无效或拋弃时,其遗赠之财产仍属于遗产。
  遗嘱的执行
  遗嘱人得遗嘱指定遗嘱执行人或委托他人指定。
  未成年人及禁治产人不得为执行人。
  遗嘱未指定遗嘱执行人,并未委托他人指定者,得由亲属会议选定之,不能由亲属会议选定时,得由利害关系人声请法院指定之。
  有封缄之遗嘱,非在亲属会议当场或法院公证处不得开视。前项遗嘱开视时,应制作纪录,记明遗嘱之封缄有无毁损情形,或其它特别情事,并由在场之人同行签名。
  遗嘱的撤回
  遗嘱人得随时依遗嘱之方式,撤回遗嘱之全部或一部。
  前后遗嘱有相抵触者,其抵触之部分,前遗嘱视为撤回。
  遗嘱人于为遗嘱后所为之行为,与遗嘱有相抵触者,其抵触部分,遗嘱视为撤回。
  遗嘱人故意破毁,或涂销遗嘱,或在遗嘱上记明废弃之意思者,其遗嘱视为撤回。
  继承人之特留分,依左列各款之规定:
  直系血亲卑亲属之特留分,为其应继分二分之一。
  父母之特留分,为其应继分二分之一。
  配偶之特留分,为其应继分二分之一。
  兄弟姊妹之特留分,为其应继分三分之一。
  祖父母之特留分,为其应继分三分之一。
  以上仅就民法继承编有遗嘱之部分规定略作说明。欲究详情者,仍请参阅民法继承编第三章遗嘱(自第一千百八十六条至第一千二百二十五条)之规定。
  遗嘱范例
  佛陀遗嘱
  《佛遗教经》云:"诸比丘弟子!我涅槃以后,你们要尊敬珍重波罗提木叉,善为受持,不要遗忘。戒就是指导你们的大师,你们持戒,如贫穷的人得到宝物,如黑暗中燃起明灯。这和我住世,没有甚么不同。
  "诸比丘弟子!你们要弘通正法,从事自利利他和救人救世的真理运动,不要贪图财利,不要贩卖贸易安置田宅。你们修道利人,自有人供养,不用为生活操心。
  "诸比丘弟子!你们要奉行正法,不要占相吉凶和咒术仙药,不要结好贵人,亲厚媟慢,你们应该节身时食,清净自活;要端心正念求度,不要显异惑众。
  "诸比丘弟子!你们更应该节制六根,不要让六根追逐六尘,以免放逸堕落。好像管理凶悍的恶马,一定要用辔制,不然,将会把人牵坠入陷坑之中。恶马之害,只有一世,六根之害,殃及累世,这是不能不谨慎注意。
  "诸比丘弟子!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是以心为主,大家要好好制心,心的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好象人的手中拿着蜜器,动转轻躁,观看到蜜,不见前面举步就有陷坑。放纵心意,好象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能够丧失一切善事,所以你们要精进修道,把心栖于安静的境界。
  "诸比丘弟子!你接受到饮食供养,应当作服药之想,好和坏都不要增减。不要起贪嗔之心,饮食不过是为资养色身,除去身体的饥渴。受食要如蜜蜂在花上采蜜,但取其味,不损食香,不要多求,以免坏其善心。
  "诸比丘弟子!假如有恶人前来伤害你们,你们当自摄心,不要起嗔恨的念头;更要护口,不要说恶毒的语言。你们要知道放纵嗔恚的心,就能妨碍修道,破诸善法,坏好名闻,失去一切功德之宝。忍的美德,持戒和苦行都不能及。能够行忍的人,才是有力大人!假若不能用欢喜之心,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就不能称做有道的智能之人。
  "诸比丘弟子!你们不要有骄慢的心,不要有谄曲的心,不要有欺诳的心,不要有悭吝的心,心宜端正,以质直为本。
  "诸比丘弟子!你们应当知道多欲的人,苦恼亦多;少欲的人,才是住于安稳的世界。你们要脱离苦恼,就要知足,知足之法,才是幸福安乐之道。
  "诸比丘弟子!你们要勤于精进弘法修道,则事无大小,就没有困难之处,好象涓涓的细流,也能凿石穿山,进入大川巨海;否则,对于弘法的家务,利生的事业,常常懈废,如同攒木取火,未热而息,虽然要想得火,火怎能自动跑出来呢?
  "诸比丘弟子!你们要不忘正念,一切烦恼恶魔就不能侵入。你们要做勇猛的将军,披着重铠,持着禅定的刀刃,征服六尘境界的魔军;佩着智能的利剑,知道世间生灭的法相,降伏一切诸有的苦患。
  "诸比丘弟子!在生死的大海中,你们要撑好智能的法船,渡过愚痴爱执的浊流,燃着智能的灯光,走过无明闇冥的世间。常以闻思修的智能,才能进入三摩地。
  "诸比丘弟子!你们要记好我说的法,不要忘失。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咎不在医;我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者不行,过不在导。"
  鸠摩罗什大师遗嘱
  鸠摩罗什向大众告别说:"我们以法相遇,时光如梭,世缘已尽。我以才智闇昧,谬充传译经典之任,至今译有经论三百多卷,仅《十诵律》来不及删繁就简,存其本旨,必定不会有所差失。希望凡所宣译的经论,都能流传于后世,共助弘扬流通。
  现在我于大众前发诚实誓言:"如果我所传译的经典无有错谬,我火化之后,舌头必定不会焦烂。""
  六祖大师遗嘱
  六祖:"汝等好住,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着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复说偈曰:"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
  玄奘大师遗嘱
  玄奘大师云:"我的色身已染重病,所做的事也告一段落,再也不能在尘世久住。希望我所修的福慧回施一切众生,随同众生一起转生为忉利天弥勒佛的净土,奉事慈尊,将来追随弥勒佛下生人间,广作佛事。"又云:"色蕴不可得,受想行识亦不可得;眼界不可得,乃至意界亦不可得;眼识界不可得,乃至意识界亦不可得;无明不可得,乃至老死亦不可得;乃至菩提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
  国父遗嘱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着《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印光大师遗嘱
  印光大师云:"念佛见佛,决定西生。你们要维持道场,弘扬净土,不要学大派头。"
  弘一大师遗嘱
  弘一大师致书予夏丏尊诀别,赋二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慈航法师遗嘱
  慈航身无半文,身后事一切归静修院住持料理,众信徒帮助。
  慈航一切经书衣物,全归静修院住持保存,学僧徒众不得争执。
  在未回大陆前,弥勒内院所有学僧照常安住,由静修院及护法会维持。
  请道安法师及律航法师为弥勒内院永远导师,指导学僧一切。
  请白圣法师代我付圆瑛老法师法派七人:自立;印海;严持妙峰;常证;会性;真性为曹洞宗传法。
  圆寂后不发丧,不讣闻,不开追悼会,凡起龛或安葬,莫请法师封龛说法种种仪式。
  遗体不用棺木,不用火化,用大缸跏趺盘坐于后山,三年后开缸,如散坏则照样不动藏于土,如全身,装金入塔院。
  圆寂后,一切礼忏放焰口超荐佛事莫做,唯念大悲咒及观音圣号。
  后山纪念堂如禅堂然,四围大椿凳可趺坐,中间佛龛,遗像在后面。
  关房照样,不可搬动,派人照应香灯茶水,可在内念《法华经》礼忏。偈曰:"空手而来,空手而去,来来去去,永无休歇?quot;
  中华民国四十五年夏历十二月二十五日,早晨四时慈航遗嘱。
  虚云老和尚遗嘱
  虚云老和尚谓弟子云:"身后事,数日前已向众说,不必赘言。今问我最后语,祇有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又曰:"正念正心,养出大无畏精神度人度世。"
  林语堂先生遗嘱
  林语堂云:"古人没有被迫说话,但他们心血来潮时,要说什么就说什么,有时候论重大的事件,有时抒发自己的感想,说完话就走,我也是这样。我的笔写出我胸中的话,我的话说完了,我就要告辞。"
  佛光山故住持心平和尚遗嘱心平自去夏旅美归来,医师即告患有肝癌之症,自知世缘已了,将要先走一步。心平自民国五十二年二十六岁出家,承师父上人栽培,大众兄弟护持,七十四年被选为佛光山第四任住持之职,尽心尽力,随顺师教,为佛教发心,为常住奉献,又续当选连任,但不幸尚有二年才到任期,今未能圆满,此为我最对不起师父上人者,尚祈宗务委员会选派宗务委员一人代理未完任期,以免耽误常住法务之进行,并有数事奉告如下:
  我之任何所有,乃至衣物,来自常住,今乃交还常住,一切由宗务委员会议决处理。
  我无储蓄金银宝物,但我名下有常住登记之不动产,自应交常住管理。
  敬请遵守佛教制度,给予火葬,骨灰存放万寿堂中任何一地,不必造墓,以免浪费,凡事节约为尚。
  不发讣闻,不作焰口佛事,希望大家厚爱心平的心,继续护持佛光山就好。
  我俗家弟妹人等,皆虔诚佛教信徒,千万不可过问我的事,僧事僧决,一切皆依佛光山决定,并望弟妹后人永远护持佛教,如我在世。
  佛光山道场如今已是国际化、制度化,希望同门师兄弟体谅师父开山立规之辛苦,务望全体大众必信必忠,同心同德,为人间净土而继续发心。
  本山男众比丘、沙弥,更要争气,传灯楼早晚课诵望能不懈,外出必须请假,北海道场要继续发展;师兄弟间要互相爱护,互相尊重,为佛光大学、国际佛光会以及推展文化教育等,务期日有所成。
  师父上人常言:"集体创作,有教无我"的开示,希望凡我佛光人要一体遵守!师父著作应用心细读!师父所推动之"人间佛教",要继续努力!心平不胜馨香企盼!
  民国八十三年十二月十五日
  心平口授慧龙记录
  慈庄慈嘉见证
  在家居士遗嘱(佛教徒)
  我之所有储蓄金银宝物、不动产,依照生前所嘱办理,捐献佛教团体或慈善机构部份,务请照办。
  病重时不要送医急救打针,保持原状,不要用力摸我、动我。
  不要哭喊、讲话,但请大家小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通知法师或莲友助念,若逢七日之期,有心纪念者可以到寺院参加随堂超荐。
  停放遗体时,请帮我沐浴更衣,穿著海青、罗汉鞋,皈依证放置身旁。
  最后盖陀罗尼经被于海青上。
  三日或七日火化,骨灰捡后装入坛内。
  请全家茹素,随力布施,造福众生。
  人生本无常,死亡是另一个新生的开始,如蝶破蛹、鸟出壳,进入另一个更光明祥和的世界。所以切莫过度哀伤,应该体悟人生无常,知及时修行,布施造福。
  三、殡葬奠礼
  "人死为大",这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因此,一般民间对葬礼都极为讲究,认为葬礼办得风光体面,才能表示对亡者的尊重与孝顺。其实,丧礼应以简单隆重、庄严肃穆为宜,若有需要,得成立治丧委员会,依佛教仪式举行入殓、火葬,而后奉安寺院纳骨塔。往生佛事则可至寺院参加随堂超荐,亦可自己在家诵经念佛,把省下的丧葬费用,以亡者名义捐助文化、教育、慈善、公益福利事业,如此不但让亡者德泽人间,也可以此功德回向亡者莲品增上,可谓自利利人,实乃最值得提倡的丧葬典范。以下就佛教的丧葬礼仪,分往生佛事、告别奠礼、安葬仪式、安位洒净等,概略述之。
  往生佛事
  病人往生后,入殓前,安放亡者之处应用布幔围起来,以区隔内外,以示对亡者的尊重。
  此外,应于门口张贴布告:男众严制。女众慈制。佛教徒可用黄布条写"南无阿弥陀佛",并张贴布告:"吾家信佛,严(慈)往生,承蒙诸位亲友莅临吊祭,但请上香念佛,可以不必问话,不烧纸箔,不用乐队,不用花车,不游街。"
  人往生后,若欲停灵于家中,或者迁移他处,家属应安详念佛,等待入殓。入殓后,于家中停灵二、三天,最多以不超过一个星期为宜,而后择期举行告别奠礼,发引安葬。在此期间,应该处理的事项,依序列举于后:
  入殓佛事
  事前准备
  为亡者整装。准备棺木内部陪葬用品。
  将亡者移入棺木内。
  土葬棺木四周要油漆,以免漏水。
  可用腊烛检查棺木是否漏洞,顺棺木的封口检查,见火苗晃动,表示棺木有漏洞,当修补。
  程序:(列举三种,可依情况选择其一。如一时不方便邀请法师,亦可由家人自己念佛入殓。)
  ●莲池赞
  南无西方接引阿弥陀佛(三称)
  阿弥陀经
  往生咒
  变食真言
  赞佛偈
  念佛(入殓)
  三皈依
  回向
  ●赞佛偈
  念佛(入殓)
  三皈依
  回向
  ●莲池赞
  南无西方接引阿弥陀佛(三称)
  心经
  往生咒
  变食真言
  三皈依
  回向
  注意事项:
  入殓封棺前,必须取得死亡证明书。
  棺木不必太昂贵,不宜浪费,适当最好。
  亡者不一定要穿新的衣服(寿衣),只要穿上生前喜欢的衣服即可,剩下的衣物可捐给贫苦者。不一定要特别备办陪葬物,只要亡者生前所喜爱之物即可。
  曾皈依三宝,受过五戒、菩萨戒者,入殓时可穿海青,披缦衣,亦可将缦衣折叠,与戒牒、皈依证、念珠放入棺木,陀罗尼经被应覆盖于亡者身上。
  入殓时,不必看时辰,以眷属方便为要,不必忌讳犯冲,但不宜选在他人认为不方便的时间入殓。
  往生后,在适当的时间可为亡者沐浴、化装、更衣,以方便亲友瞻仰遗容。更衣时,若身体僵硬,可用热水敷关节处。
  入殓前可于灵前供饭菜、花果。
  入殓封棺须通知亲友参加,尤其应礼请长辈主持入殓,以免事后纷争。
  亡者在银行存款,须要在开死亡证明书之前领出,否则会产生意外事故,土地财产则要缴遗产税。
  亡者需要诸佛菩萨的接引,不必将厅堂供奉之佛像及祖先牌位遮掩。
  书写牌位
  牌位的写法:
  ┌─────────────────┐
  ││
  ││
  │佛力超荐显考○公○○府君往生莲位│
  ││
  │阳上:○○叩荐│
  └─────────────────┘
  佛力超荐显考○公○○府君
  显妣○母○○太夫人往生莲位
  故妻夫人
  先夫君
  称谓类别:
  佛力超荐,
  父:显考(先考)弟:亡弟、故弟
  母:显妣(先妣)姐:先姐
  祖父:显祖考妹:亡妹、故妹
  祖母:显祖妣丈夫:先夫
  外祖父:外祖考妻子:亡妻、故妻、先室
  外祖母:外祖妣朋友:故友
  兄:先兄子女:亡子、亡女
  阳上的称谓写法:
  亡者为长辈时:阳上○○叩荐
  亡者为平辈时:阳上○○敬荐
  亡者为晚辈时:阳上○○荐
  灵堂布置
  事前准备:佛像或画像、灵桌、牌位、鲜花、烛、果、供菜(饭)、
  香炉、接引幡、遗相。
  印发讣文
  讣闻称谓:
  年过六十岁者:女众:寿终内寝。男众:寿终正寝。
  六十岁以下用"享年、享寿"。
  三十岁以下用"得年、存年"。
  "恸于",用于长辈。
  "悼于",用于平辈。
  车祸、意外身亡须用:死于非命、终于非命、卒于非命。
  未亡人:丈夫往生,妻子尚存。
  杖期夫:妻子往生,丈夫尚存。
  讣文范例
  例一
  佛光山传临济正宗第四十九世心平和尚赞颂法会通启本山第二代住持心平和尚,恸于民国八十四年四月七日(农历三月八日)凌晨二时四十七分,化世因缘圆满,于台北荣民总医院安详示寂。和尚生于民国二十七年六月十三日,世寿五十八,皈依四十载,僧腊三十三,戒腊三十二。同门慈庄、心定、慧龙、慧军等,及弟子道悟、宗谦、乘有、乘通等多人均随侍在侧,遵礼入龛,引灵回山,停龛于本山万寿堂圆满厅,常住大众日夜念佛。本山谨遵遗嘱,一切从简,不设治丧委员会,不个别发讣闻,不做焰口佛事,并恳辞香奠、花圈、花篮、花车,谨择于民国八十四年四月十六日上午十时假本山如来殿大会堂举行赞颂法会。
  谨此奉
  闻
  恕不另讣
  佛光山宗务委员会谨启
  例二
  星云敬告各方师友:
  家母李刘玉英居士于一九九六年五月三十日凌晨四时二十分,于念佛声中,安详往生于美国洛杉矶惠提尔医院,享年九十五岁。子孙及星云之弟子多人在侧。是日,随即移柩玫瑰岗,并择定于六月三日上午九时遵仪举行殡葬奠礼;六月九日上午十时,于佛光山美国别院西来寺法堂举行怀恩法会;六月十六日于佛光山高雄本山举行上供;灵骨则奉厝于西来寺。遵母嘱不发讣文,不受挽幛、奠仪、香花、礼品等。向昔多承各方师友信徒关怀,谨此奉闻!
  星云合十一九九六年六月六日
  例三
  孙张清扬居士往生讣文启事
  敬告故孙立人将军之夫人孙张清扬女士之亲友:
  在五年前,清扬居士将其后事交由星云处理,现清扬居士已于民国八十一年七月廿二日下午九时舍报往生。谨遵其遗嘱,由佛光山僧众,于七天内,每日廿四小时佛声不断,以助其上生佛国。现订于民国八十一年八月二日下午二时,假第二殡仪馆景仰厅举行殡葬奠礼,特此敬告孙夫人之各位至亲好友。
  佛光山星云暨孙天平、孙安平、张孙义贞、张天麟、张成勋等孝眷敬启
  例四
  以子女之名义发讣闻(父母已往生)
  考○公○○府君(或讳○○)
  显恸于中华民国○年○月○日(农历○月○日)○午○
  妣○母孺人闺名○○
  正孤
  时寿终寝距生于民国(前)○年○月○日享寿○十有○岁子○随侍在侧亲视含殓
  内哀
  遵礼成服停柩在堂谨择于中华民国○年○月○日(农历○月○日)星期○○午○时○
  分假○地举行家奠礼○时○分公奠后随即发引安葬于○○公墓叼在
  姻
  亲
  戚谊哀此讣
  友
  闻
  孤(哀)子○○○○泣血稽颡
  媳妇○○○○○○泣血稽颡
  孤(哀)女○○(适○)○○泣血稽颡
  女婿○○○拭泪顿首
  孙○○○○抆泪稽首
  孙媳○○○泣泪拜
  外孙○○○○○泣泪拜
  外孙女○○○(适○)挥泪拜
  曾孙○○○挥泪拜
  护丧夫(妻)○○○顿首(稽颡)
  男顿首
  胞兄弟(妯娌)姊妹(姊夫妹婿)
  女敛衽
  姻亲代表鞠躬
  例五:妻丧讣闻例
  先室○○○女士恸于中华民国○○年○月○○○日上午○时寿终内寝距生于民国○○年农历○月○○日享寿○○○岁○○率男○○女○○随侍在侧即日移灵○○○○殡仪馆遵礼成服谨择于民国○○年○月○日(星期○)上午○时假该馆○○厅举行家奠礼○时○分公奠○时○分大殓随即发引○○山公墓安葬叨在乡夫○○○世孝男○○○○○学孝媳○○○友谊哀此讣孝女○○(适○)泣姻孝孙○○亲孝孙媳○○○族戚孝孙女○○○○(适○)闻孝婿○○○外孙女○○○○(适○)孙婿○○○外孙婿○○○启外曾孙○○○○○○外曾孙女○○○丧居:○○○○○○○○联络处:○○○○○○○○
  例六
  先慈○○○太夫人,恸于民国○○年○月○日上午○时在○○(处)往生莲邦,享寿○岁,不孝男○○不孝媳○○不孝女等随侍在侧。
  亲视含殓,谨遵佛制,于○年○月○日上午移灵自宅正厅,诵持佛号,遵礼成服,择吉○○日先行敬奉遗嘱火葬,谨遵于国历○○年○○月○日(农历○月○日)上午○时在高雄寿山寺二楼礼堂,举行追悼哀思,随即迎灵于佛光山万寿花园公墓。叩在姻亲戚教,谊哀此讣孤哀子○○孝媳○○孝媳○○孝女○○
  例七
  先某某传○○正宗第○○世,○○堂上○下○老和尚圆寂于民国○年○月○日○时,距生于○年○月○日○时,世寿○○岁,僧腊○○,戒腊若干,法腊○○秋。
  嗣法某某等,谨遵佛制悲悼说法,亲视封龛,倘蒙大护法诸赐唁,曷胜顶感之至,谨此讣山尊宿闻
  嗣法门人○○顶礼
  法孙○○顶礼
  法曾孙○○顶礼
  薙染徒○○顶礼
  薙染徒○○顶礼
  护龛○○与○○和尚
  例八:佛教徒
  显考○公○○讳○○府君恸于中华民国○○年○月○日下午○时○○分(农历○月○○日○时)在○○(处)往生莲邦,享寿○○岁,不孝男○○不孝女○○等随侍在侧。
  慈亲在世,笃信佛教,民国○○年于佛光山乞受在家五戒。受戒后更精进修持,护持文教。同年亦加入佛光会,积极推展会务,参加佛学会考○次,皆得满分,此精进精神足堪家族模范。翌年便常往寺中发心帮忙,且积极劝人皈依向善,为邻里所赞扬。今亲视含殓,谨遵佛制,于上午○月○日移灵自宅正厅,诵持佛号,遵礼成服,择吉○○日敬奉遗嘱火葬,谨订于国历○○年○月○日(农历○月○日)上午○时在高雄县佛光山寺万寿园,举行追悼哀思,随即迎灵进塔,叨在姻亲戚友,谊哀此讣。
  孤哀子○○孝媳○○
  孝媳○○孝女○○
  七期追念法
  七旬算法与种类:
  七七:人往生当天算起第七天,七周为四十九天。
  百日:往生后整整一百天为百日忌。
  周年:往生一年为周年忌。(如有闰月,闰月不算)十月二十日,明年就是九月二十日。
  合炉:即将往生莲位焚化,并将其名字写在祖先牌位上,将炉灰取一小份至祖先香炉中,称为"合炉"。
  程序:将新亡者的莲位及祖先牌位请下。
  将亡者的名字抄录至祖先牌位中。
  七七佛事
  根据经典记载,人往生后四十九天之内,如果阳上眷属能为亡者诵经做佛事,仗此功德,能令亡者罪障消除,得生善道;如果亡者生前已多植善业,则可莲品增上。因此,佛教徒每于亲人往生后四十九天内,每逢七期举行超荐佛事,称为做七。一般依斋主的时间、因缘而分,有的只做头七、满七;有的做头七、三七、五七、七七;有的则七个七全做。
  启建佛事所需时间,依诵经、拜忏、三时系念,乃至启建瑜伽焰口等各种佛事的不同,而有一小时、二小时、半天、一天不等。做七虽有超拔先人,表达孝思的深远意义,但因传统的作法费时耗财,实有改良的必要。例如:
  诵经佛事宜庄严不繁琐,最好以半小时、一小时即可,不一定要半天、一天。
  做七不一定要放焰口、拜忏,只是上香、拜佛也可以,应视能力、时间而为,不要勉强。
  七七日诵经是古老传统,不一定照办,可变通为:
  可以集合家人一次做完,即算圆满。
  可在短期三︱七天内做完七七。
  可参加随堂超荐。
  亦可以亡者名义成立奖学金或设立教育基金,乃至护持文化、慈善等公益事业,以此为亡者植福荐拔,更有意义。简化七七佛事的意义,可以改善社会风气,具有教化社会之功,实有必要大力推动。最好是到寺院参加随堂超荐,或由家人在家中早晚诵经、念佛均可。
  以下列举数种简单的课诵程序,以资参考:
  ●杨枝净水赞(或炉香赞)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三称)
  开经偈
  普门品(或阿弥陀经、金刚经、地藏经等)
  三皈依
  回向
  ●炉香赞(或莲池赞)
  南无西方接引阿弥陀佛(三称)
  阿弥陀经(或般若心经)
  赞佛偈
  念佛
  三皈依
  回向
  ●莲池赞
  南无西方接引阿弥陀佛(三称)
  心经
  往生咒、变食真言
  赞佛偈
  念佛
  三皈依
  回向
  告别奠礼
  "告别式"就是替别人解决生死问题,对"生"者安慰、节哀,对"死"者慰灵、祝福,就是了生脱死。功德佛事最能"度生"、"慰死",是真正的了生脱死。了生脱死是心理的世界、精神的世界,能"广结善缘"本身就是了生脱死。
  告别奠礼程序:
  告别奠礼开始,奏哀乐遗族就位
  遗族上香
  遗族献花果
  遗族献供(饭、菜)
  遗族复位
  恭请法师诵经
  法师退席
  公祭
  亲友吊祭
  亲友吊电
  亲友拈香
  遗族致谢词
  礼成,奏哀乐
  起灵安葬
  团体公祭程序:
  ○○团体公祭
  奏哀乐
  主祭者就位
  陪祭者就位
  与祭者就位
  上香
  献供
  恭读祭文
  向○○老先生(老夫人等)遗像行三问讯礼(一问讯、再问讯、三问讯)
  礼成
  遗族答谢
  事前准备
  灵堂的布置:可依会场大小布置灵堂,以简单庄严为要。
  灵堂布置相关事宜,如搭帐蓬、插花、灯光、音响、桌椅等,亦可联络葬仪社代办。
  灵堂布置的佛像、遗像、"奠"字、横匾、挽联、灵旌、轴幛等,适当即可。
  每日可酌量拜饭,以表哀敬。
  文具用品:讣闻、谢帖及帐簿、签名簿数本、礼簿数本、原子笔、签字笔、毛笔、墨汁、大小胶带与钉书机(挂联轴用)、浆糊、刀片、各色纸张与记事簿、识别证、白信封、红礼袋、零钞、出殡路线图、行程表以及工作人员名单。
  奠礼用物:香(分线香与香末两种)、大烛一对、小花圈一只、水果一盘、遗像、拈香炉、亲友座椅、灯光与音响等。
  答谢用物:毛巾或手帕、白纸花,协助奠礼人员(服务员)之礼品与服务费,或佛书、佛像、念珠。
  可酌量供给餐点。
  酌量准备车辆。
  安葬仪式
  佛教东传后,僧侣多用火葬;日本在道昭和尚提倡下,也以火葬为主;在墨西哥,上层阶位以火葬为安葬仪式,下层阶位则用土葬;台湾因民俗文化,安葬仪式多为火葬与土葬二种。
  火化:
  所须用品:
  供菜、供饭等祭品。
  蜡烛、香、花、果。
  准备三份:告别式、火葬场、返家安灵位用。
  火葬场诵经程序:
  清凉地菩萨摩诃萨(三遍)
  南无西方接引阿弥陀佛(三称)
  心经
  往生咒、变食真言
  通知火葬场工作人员点火
  回向
  火葬的特点:
  方便、卫生、干净,不占空间。
  奉安寺塔,专人管理。
  可避免日后捡骨等麻烦。
  于寺院中,亦可作随堂超荐。
  土葬:
  所须用品:
  六菜一饭等祭品。
  蜡烛、香、花、果。
  准备三份:告别式、墓园、返家安灵位用。
  起灵:
  等灵柩绑好后,举佛号起灵。
  法师引导灵柩至灵车前,等灵柩上车后,收佛号。
  法师上车(法师车排在灵柩车之前)。
  墓园诵经程序:
  清凉地菩萨摩诃萨(三遍)
  南无西方接引阿弥陀佛(三称)
  心经、往生咒、变食真言
  赞佛偈
  念佛
  回向
  安位洒净
  先请孝眷整装。
  将牌位供奉在案桌上。
  若告别式场的灵桌尚未拆除,可帮忙拆除。
  除灵法语:
  接引先灵到西方,红莲台畔礼法王,
  仰仗三宝加持力,往生净土应万邦。
  安位程序:
  清凉地菩萨摩诃萨(三遍)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三称)
  大悲咒
  变食真言
  回向
  四、附录
  1?奠仪
  一般社会人士,遇亲友往生,往往以奠仪、花圈、花车等表达哀思之情,其作法如下:
  香仪:即白礼袋内装礼金,又称"奠仪"。礼袋正面书写:
  ┌─────────────────┐
  │恭悼蓝公○○居士上生佛国│
  ││
  │奠仪│
  ││
  │晚宋○○敬挽│
  └─────────────────┘
  ┌─────────────────┐
  │林母李夫人归西│
  ││
  │香仪│
  ││
  │弟李○○敬悼│
  └─────────────────┘
  礼券:各地邮局皆有流通,电信局的交际电报附有礼金。
  花圈:赠送者大都是机关团体。
  花篮:赠送者与内容均和花圈相同,对数不宜多,太多反而浪费。
  花车:以轿车前挂一小花圈或车上悬挂两条白长布参加殡葬行列。
  果盘:通常用水果、罐头、食品、饮料等物品包装而成,通常是成对地排列灵堂两侧,其上书写:
  ○公○○居士生西
  奠德重如山
  姻弟洪○○敬悼
  佛教徒则以助念为最佳的结缘。
  谢帖范例
  宜用黄色或白色纸,勿使用粉红色或其它颜色。
  谢帖上不必将家族名单全部印上,只须印上家族中有社交关系之人即可。
  范例一
  先夫君○○○之丧渥蒙
  ○○○先生惠赐
  花车○辆仪仗○队香仪○元
  花篮○对旌旗○帧唁电○通
  花圈○只奠品○付奠文○通
  孤子○○
  妻○○○率鞠躬
  孤女○○
  谨择于中华民国○年○月○日○时假○地举行奠礼
  范例二
  哀启者先慈○母○○○女士之丧荷蒙惠赐厚仪奠品盛情幽明殁荣存感因守制期中未克踵府致谢谨具寸楮聊申谢悃端此鸣谢
  厚仪○元
  挽轴○帧
  花圈○只
  花车○辆
  花篮○对
  哀子○○○○○○
  ○○○○○○鞠躬
  范例三
  先考○公讳○○府君之丧于民国○年○月○日在○市○街○号之○丧宅
  举行奠礼渥蒙
  ○○先生花车○辆果盆○托
  惠赐花篮○对奠仪○元尚容敬
  ○○公司花圈○只挽轴○帧
  谢
  谢启范例
  范例一
  谢启
  本山传临济正宗第四十九世佛光堂上第二代住持
  心平和尚圆寂仰荷
  总统副总统特颁挽额褒扬各界人士诸山长老大德
  世界各国佛教团体护法檀那亲临拈香惠赐
  祭文隆情厚谊谨申谢悃伏维
  矜鉴
  佛光山宗务委员会谨启
  范例二
  先夫○公○○之丧辱蒙
  长官亲友贲临吊唁殁荣存感谨申谢悃伏维
  矜鉴
  未亡人○○○率子女泣叩
  范例三
  先严○公讳○○府君之丧渥蒙
  总统副总统五院院长赐颁挽额长官亲友躬临吊唁宠锡厚仪云天高谊殁荣存感谨申谢悃伏维
  矜鉴
  子○○○○○○○○
  女○○○○叩启
  挽幛范例
  挽帐(轴)乃各界贵宾所馈赠的挽词,一般皆用白布(或黄布或其它颜色布匹)
  所写成。分横式与直式写法。
  范例
  ○○居士生西(往西)(上款)
  ○○○○(中款)
  ○○寺敬挽(下款)
  年老者:
  ○母老太夫人生西
  ○公老先生往西
  中款词句:
  得大自在悲愿宏深入佛圣域法性不坏
  乘愿再来垂范人间大德可风痛失法将
  解脱无碍花开见佛慧炬长明入如来地
  高登莲品往生莲邦化满西归心无罣碍
  上品上生泽在人间永居安养往生净土
  上生佛国净土可期华枝春满莲华化生
  功德圆满般若清净莲池海会
  挽联范例
  挽联是将对亡者的追思感怀,藉由诗句联对写在白布或黄布上以表哀慞。
  范例一
  敬爱的母亲大人
  历经民国缔造北伐统一国共战争吾母即为现代史
  走遍大陆河山游行美日终归净土慈亲好似活地图
  国华
  不孝男星云拜挽
  国民
  范例二
  代挽傅斯年(张龄)
  读先生文章能使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论名贤节概足令亲者信疏者无间言
  范例三
  代挽戴季陶
  河汾承一贯心传缅志业辛勤问礼亭边遗事在
  京阙黯万方兵气想精魂依恋紫金山畔墓云封
  范例四
  代挽陈太夫人
  垂范继欧柳郝钟言为当世法行为当世则
  教子作皋夔伊吕其生天下荣其没天下哀
  范例五
  代挽陈太夫人
  旷代仰伟烈丰功岂知机杼当年大本原从慈孝出
  百世作女宗阃范历数古今贤母高风已并孟欧传
  范例六
  挽刘泳闿
  簿书长是损宵眠早知神瘁形劳滴雨定穿檐下石
  膏润何曾丰俭?太息扬清激浊从今莫觅火中莲
  范例七
  挽刘慕曾
  交谊在相忘濡呴之间病榻倾谈许我片言能证道
  勋勤践尽瘁劳谦之实中途竟蹶抚棺一恸更何辞
  范例八
  代挽曾琦
  道援天下志在斯民即论名世文章万古江河知不废
  梦断关山心萦邦国缅想平生怀抱年风节最堪师
  其它
  童真入道六十余年龙善寺创实业利行旅重望称贤德
  茹苦含辛八十二岁殿堂楼行善争广交游归去见如来
  教子爱民无愧贤者母救贫救难德泽亲和称邻里
  慈善修心归去见如来教忠教孝慈悲仁爱有家声
  八十有七母仪贤德世间少乐善好施三从四德成家业
  百余遗春忠忱孝悌节义多茹苦含辛教子疼孙无尽恩
  教子教女功成道就无愧称贤母娑婆少了慈悲母
  修福修德世缘已满有愿见如来净土多一善女人
  荣总长庚阳明多年义工称贤德净土华开报说我母西方去
  禅净慈悲喜舍长久修持见如来娑婆道场祈请慈亲乘愿来
  八十年岁月心中有佛舐犊爱难亡对境时忧心益痛
  千万人入道尔乃因缘箧书香乍散伤情处血唳何穷
  泰山俄颓万壑悲云添别恨椿树忽凋芝萼双双归大觉
  东床发叹千秋暗雨续离音莲花正茂金渠朵朵现全身
  秋色满林峦谁谓椿容暗改
  愁云弥院落顿令桂子深悲
  祭文范例
  意义:奠礼仪式进行当中,在灵帏之前,对亡者因怀念而诵读的追悼文词,统称为"奠文"。依内容不同可分成二类:
  家奠文:即在家祭奠礼当中,由家族在灵前所读诵的怀恩文章。公奠文:即在公祭奠礼当中,由亲友及机关团体在灵前所读诵的追悼文章的统称。
  范例一
  维元佑八年,岁次癸酉八月丙午朔初二日丁未,具位苏轼,谨以家馔酒果,致奠于亡妻同安郡君王氏二十七娘之灵。呜呼!昔通义君,没不待年,嗣为兄弟,莫如君贤。妇职既修,母仪甚敦,三子如一,爱出于天。从我南行,菽水欣然,汤沐两郡,喜不见颜。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顷,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柰何!泪尽目干,旅殡国门。我实少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尚飨!
  范例二
  维万历四十四年,岁次丙辰,十一月庚子朔,越十有九日丙戌,前海印沙门辱教德清谨陈香积之供,致祭于紫柏尊者达观大师之灵曰:呜呼!惟师之生也不生,乘愿力而来;师之死也不死,顺解脱而去。去来不落常情,生死岂同世谛?以师之住世也,秉金刚心,踞坚固地,三十余年家常茶饭,脊骨纯钢,千七百则陈烂葛藤,鼻孔残涕,推倒弥勒、释迦,不让德山、临济。为人极尽慈悲,临机绝无忌讳,誓护法若惜眼睛,求大事如丧考妣,不与世情和合,便是真实行履。晏坐水月光中,独步空华影里。初访予于东海也,顿脱形骸;既再晤于西山也,搜穷骨髓。当予祸之未形也,备告之以隐微;及予难之既发也,将为我以雪洗。且酬夙约于曹溪,将扣阍于帝里,冒炎蒸于道路兮,望影响而进止,乃设法以多方,冀出予于九死。
  呜呼!师之为法门也,实抱程婴、杵臼之心;师之为知己也,殆非管鲍、陈雷之比。予荷皇仁之薄罚兮,师之心犹未已;予被放岭表兮,师伫候于江沚,一见欢若更生兮,如九原之复起。予与师作永诀兮,甘为炎方之厉鬼。师嘱予以宁志兮,冀幽之再启。予挥涕以临长路兮,师执手含悲而不语。维时关山一别兮,日月若矢。心知师之不我忘兮,每叮咛其无以。师以愿力所持兮,誓不负其本始,乃敛太阿之光焰兮,不顾放身于尘滓,冀和璧之必信兮,不惜隋珠之轻抵。
  将扣君门兮九重,倏遇飙风兮四起,陆海波腾,龙蛇披靡,玉石俱焚,法幢倾圮。师登八道之康衢兮,忽遇长蛇与封豕。皇天实鉴其衷兮,唯见逞于庸鄙。幸此心之白兮,聊以发其蕴底。师实旷然,何忧何喜?逆顺随宜,死生游戏,何夙负之相寻兮,信前缘之固尔。师悲五浊之不堪,直一行之可恃,乃盥漱以趺坐兮,遂寂然而长往矣。
  呜呼痛哉!师既不以祸患撄宁,又何以去来为事?故撒手便行,全无拟议。惟师以金刚为心,故留不坏之体,有予弟子奉师以南旋兮,就双径以归止。予闻讣以摧心兮,望长空而殒涕,欲亲礼于龛室兮,奈业系之羁縻;拟生还以慰师灵兮,忽星霜之踰纪。匪此心之暂安兮,第因缘之不我与。顷幸遂其本怀兮,始得陈辞而致诔。呜呼痛哉!师何死兮我何生,我不来兮师不宁,形骸异兮共此心,幽冥隔兮终合并,誓同归兮践深盟,寂光朗兮师安住。我顶礼兮展哀慕,陈香积兮洒甘露。师临机兮愿来赴,光明兮照曜,翘勤兮延伫。哀哉尚飨!
  范例三
  干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鸣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流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纪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一分则忧。后虽小差,犹尚殗?,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惙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今而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尚未谋耳。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其旁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旷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
  呜呼!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悟一和尚为心平和尚主持火化法语
  空有双敷见中道事理两融称高招
  色身乃是缘生物归本还原在今朝
  时维
  中华民国八十四年国历四月十五日岁次乙亥农历三月十六日山僧率众前来恭为传临济正宗第四十九代佛光堂上第二代住持心平和尚主持荼毘而说法曰心平和尚籍隶宜兰俗族吴姓出现此世五十八年僧腊三十有三戒腊三十零二皈投星云大师座下谨从佛制薙发圆具为首席之男众具纲领之栋材受教寿山深造研院历参耆宿履叩真宗洞达玄旨体证法源遍任要职备尝艰辛弘化"以师志为己志"接物"以师心为己心"听命驰驱从无难色事师为父毕露真情山上诸事躬理僧中领众龙头悲化缘之有尽遂示疾以西归梦中佛事镜里空华缘尽则散大事已了兹值举火请为法语实相无相真说非说和尚为过来人毋庸老拙置喙虽然如是俗不能免今者遵制荼毘
  大众一心念佛恭送举火一句作么生道
  觉海扬帆世尘外莲池乘鹤倒驾来
  火中金刚粒粒灿脚下莲花朵朵开火!
  佛光山传临济正宗第四十九世心平和尚圆寂赞颂法会程序
  日期:民国八十四年四月十六日
  时间:上午十时
  地点:佛光山如来殿大会堂
  程序:
  法眷就位
  上香、献花、献果、献供
  法眷向心平和尚法相顶礼三拜、法眷复位
  主法者就位
  上香唱香赞(僧宝赞)
  宣读心平和尚生平行状
  宣读遗嘱
  拈香公祭
  吊词、吊电
  贵宾致词
  宗务委员会致谢词
  回向: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结缘利人天
  禅净戒行平等忍惭愧感恩大愿心
  恭送舍利奉安
  回向: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礼成
  生与死是人生两大课题,禅宗有谓"生死未明,如丧考妣"。生与死不仅是人生两件大事,也是一般人所难以解开的谜。当初佛陀出家证悟的,正是解答这两大谜题的真理,这也正是佛教的教义所在。今日的人间佛教,也不外乎解决生、死两大问题。生,就是养与教;死,就是丧葬事宜。谈到丧葬的礼仪,主要的是要做到下列几点:
  不要虚荣:现在的人遇到丧葬事宜,大家竞以虚荣心处理,要作得比人家好,很多人家在互比虚荣心,其实,应当要尊重死者心愿才是最重要的。不要铺张:丧葬事情,讲究你有多少乐队,我有多少花车,不一定要这样,丧葬是个人家庭的事,何必劳师动众呢?庄严、哀伤、肃穆胜于吹吹打打。
  不要迷信:治丧无非求死者安,生者孝,一尽哀心悼念而已,不必刻意造作。
  不要执着:中国社会里,一到婚丧喜庆的节骨眼上,每一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不同的习惯,大家都执着不改。其实许多风俗都是人为的,如看地理、风水、日期,都是迷信,太过执着,于事无补。比方说:看日期,一定要什么日子,日子不好就不吉祥,其实世间上哪有什么一定的日子?我们这里是白天,美国倒变成晚上了,所以不一定迷信时辰,也不一定执着地理,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只要你心好,时时处处都好,诚意比虚节重要。
  不要让死者和活人争地:现代的丧葬,动不动要买多大的地,建多大的墓园,我认为没有必要。生前与人争地,死后还要与活人争地,这不是棺材里伸尺,死要地?我们佛教里有一位东初老曾经说过:"人真是贪心,在生的时候要地要地,死了以后还是要地要地。"他说:"我死了以后,你们不要把我土葬啊!最好把我烧化以后,骨灰放进海里喂鱼、喂虾,让无用的身体再和鱼虾结缘。"
  火葬最好:父母死后,再用火烧化,有的儿女总觉得舍不得,实在不忍心。可是,不用火化,让父母尸骸深埋土里腐烂发臭,任由虫蚁啃囓,难道就忍心吗?土葬要捡骨,从土里挖出的骨骸,再良善的孝子贤孙都觉得腐臭,不敢接近;火化后的骨灰,你就是把他摆在床头跟你一起睡,都没有什么不好。脏的东西,水可以洗净;破铜烂铁,火炼一下又成为新器皿;家中供的佛,诵的经书,不用了,就用火化,表示尊重;同样的,腐朽死亡的身躯火化以后,成为更清洁的灰骸,岂不更好?
  佛教自印度开始即主张火葬。火葬比天葬、海葬、林葬、土葬都好,当初佛陀涅盘后,也自以三昧真火荼毘。目前火葬的观念已渐被一般人所接受,尤其一般佛弟子在火葬后,将骨灰奉安在寺院的纳骨塔,这实在是人生最圆满的归宿。
  佛教的纳骨塔不同于一般世俗的灵骨塔,它除了实质解决现实的问题外,更蕴涵着深刻的信仰意义。因此,佛光山的慈善事业中,除了开办有育幼院、养老院、云水医院外,并设万寿堂,供信徒安放灵骨,周全的照顾信徒的生老病死,让人的一生都能在佛法里获得圆满的照顾。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