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曹洞宗思想——性为本寂

2015-01-30 浏览次数:34799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一)公案本文
洞山禅师问:「 黎名什麽?」
(缘起於现象界,禅师欲寻机度化机熟之人矣。)
僧对曰:「本寂!」
(本寂者,涅盘也;本寂者,体性之实相,湛然寂静也。)
师曰:「向上更道!」
(本寂向上,更有可言也无?)
僧曰:「不道!」
(向上一路,已离言说相矣!)
师曰:「为什麽不道?」
(为什麽不再言说呢?)
僧曰:「不名本寂。」
(既有言说,已离本体,故不名本寂也,能达此境界者几稀?)
洞山深器之。
(本是法器,终成一代宗匠也。)
(二)玄祥释解
1. 前言
曹洞宗的建宗禅师为洞山禅师与曹山禅师,後人称为曹洞宗。当曹山亲近洞山禅师参学已有些时日後,洞山禅师观其因缘已成熟,故有日,以曹山的派名「本寂」来勘验他。曹山的派名叫本寂,禅师就假借他的名字来演译、考验他。
第一个公案里头,我们学到了:本性像苍天一样,空无一物。第二个公案告诉我们 体性本来就是寂静不二,不落於语言、文字相,故曰「本寂」。故「本寂」者,吾空体之行相也。
2. 释题
「性为本寂」者系指吾人本性就像「空体」,空体无因缘来时,本是「寂寂然」,故说「本寂」。若有因缘来时,却有 照的功能,但不会有所黏、有所住,哪有烦恼可言?佛性本俱足两部份,一是「体空」,体性是空的,故云「如实空的体」;二是能映现如实不空的境,故云「如实不空的有相(现象)」。而本公案题目是在阐述「空体」的行相,但这也是修行的第一阶段,要证入空、悟得空,我们认知以後,再读下文就更能进入状况。
3. 语体文解
洞山良禅师看到一个出家众,问他说:「 黎!你的名字叫什麽?」 黎是指有德行的人,堪为修行者模 的人,所以禅宗祖师大德随自本性而发,不是说你在学习中,就看成是他的徒弟,他尊敬你是个有德行的人。在悟道者而言,众生本是平等,无有高下。禅师问:「尊者,您的本名是叫什麽?」这句问话是刚要引起法而已,刚开口问答,因还没有谈到本来的体性,所以我们按语说:「缘起於现象界。」只是假借着问答来显发禅机。
禅宗祖师教化学人,很少主动发问,而是有问才答,率性而言,不假思虑。故禅师很少会主动攀缘,定有什麽事须他开口,他才会发问。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亦要学习随缘,但不要太主动攀缘。
这位僧人就答说:「我的名字叫『本寂』!」本寂者就是涅盘,涅盘就是「寂静」、就是「不二」。在「空」的行相中,才有「不二」,只为一行相;在一切法起的时候,就是「不一」。故「不二」就是指「一」,「不一」就是二、叁、四…的法尘境。所以,我们住在空体之间,只有一个行相;如果,进入现象界里面,就可以变幻(化)千万亿法,可以变成现象界的事事物物;我们的人生、因果报应,都显现在这里。所以我们说「本寂」者就是涅盘,如果你在打坐之间,一念不起,住在空寂之间,这时候就是进入涅盘的境界。
「涅盘」不要搞错了,有的人说「涅盘」就是死亡,你看很多经文说「世尊要入涅盘了」,以为是世尊要死了;真正的涅盘意义是入「寂灭不二」的境界,与虚空一体;故说世尊法身无所不在,因与虚空一体。涅盘之时,是人自认为色身(肉体)都是假相,他进入真正空体的时候,可以脱离色身进入涅盘,也可在拥有色身之下进入涅盘,所以涅盘分「心」与「身」的状态,那是一种空、无心之状态。不是涅盘就是死亡,不要把涅盘划等号,说等於死亡,不是的!
本寂就是涅盘,本寂者,体性之实相也。我们常说的「实相非相」,没有一个「相」时,是我们体性本来的面貌。现在我们举六祖开示惠明「本来面目」的公案,来说明本寂、涅盘的境界。
六祖慧能大师悟道时,他的师父交予衣钵,叫他赶快南下,不然同门师兄弟会抓他、害他,仅为了「有相」的衣钵而起害心,修行人还没从根本去掉贪心,才会这样。隔数日师父均不上堂,大家觉得怪怪的,一问才知道正法已经南传矣。
正法南传,代表禅宗的法已经被人取走了,大家就追赶,结果被一个叫惠明的人追到,因为六祖个子小、体力不够,知道争不过他,只好把衣钵放在大石头上说:「如果你拿得动这衣钵,就代表法嗣是你的,你要拿就拿走吧!」惠明刚开始心中在想,那有拿不起来的道理?结果惠明上前一拿,这衣钵根本拿不动。这显示事情不是那麽简单,所以他赶快上前说:「我不为衣钵而来,我是为法而来的。」六祖就说:「既然为法而来,现在当下你站好,我跟你说法,你知道:心在不思善,不思恶时,那个就是惠明上座您本来的面目。」
这道理对悟者来说很简单,不起心动念,住在空寂之间,那个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你如果能回复到本来的面目,不思好的、不思坏的,那个空空洞洞里,还有一个了了知觉的我,这个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这样还不简单嘛!问题是我们还不清净,还有贪、 、痴、慢、疑等一大堆的毛病。虽然一觉知有烦恼能转,但是要证到真的可以空掉一切,没有丝毫的烦恼,是要很用功的。一个行者清净时,就可以起神变,现大圆镜智,所以一觉跟圣觉所证者,不可同日而语。惠明懂了以後,因为六祖是度了他,後来其他人追赶上时,他虚说没看到六祖,可能跑到别的地方去了。
六祖在八个多月就开悟了,怎麽开悟的?他在厨房舂米时开悟的,舂米时他怎麽舂呢?他个子矮、年纪轻没有重量,舂米是用根横而长的棍子,在棍子这边他为了增加自身的重量,就绑了一块石头在身上。结果他就这样上上下下的做功,如此帮助他气脉的通顺,所以八个月就悟道了。
六祖悟道时,五祖知道,但不能明讲,因当时大家都在抢这个法脉,抢得太过份了、太利害了,所以五祖弘忍大师有一天晚上到六祖的房间,问他筛米筛熟了吗(开悟了吗)?如果没有智慧的话,就会答已筛几斤了?但六祖却说:「我筛好了(开悟了)」,五祖说:「筛好了,那很好。」就以 杖敲地叁下,就出去了。六祖马上知道师父叫我今晚叁更去他那里,因不能讲,一讲,隔壁的人就听到了,只能用心通、意会的。
结果当晚叁更,六祖就到五祖的房间去,五祖教以《金刚经》,教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他就悟了。其实没有一法可修,如果有法可修的,那不是佛法。六祖悟後即说:「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五祖见他已见性後,将衣钵传给他,且叫他赶快跑,不然会被人加害的,因为人心很坏,虽然在修行,但为了衣钵争夺来争夺去。并叫他如果是众生根基成熟时,把传衣钵事废除,不要再以衣钵为信物。达摩祖师来震旦,许以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达摩祖师来的时候,因正法无人认知,故仅择一而传,以衣钵为信物。达摩祖师是一枝花,花瓣具有五叶,故传到六祖刚好五个传人。六祖以前为什麽都是单传?概因缘不够成熟。待到六祖後,大乘根基在中国建立了,所以那时候能广为传播,不必再用法衣钵等表信,法衣钵只能一个传一个,到六祖的时候,就把法衣废掉。如此,大家都可以学无上心法了,这是真正的正道正法,阐述说明「本寂」真正的样子如上述。
「向上更道!」,洞山禅师又说了,你的名字叫本寂,再往上去有没有可说的?有没有可再阐述什麽呢?结果这个年轻人就说了:「不道」,本寂再上去就没有可说了,不能言说了,因已离言说相。所以我们修行第一个阶段要悟入体性的话,要离文字相,离言说相。
禅宗的修法是直驱入体性空相,离开文字相,离开一些语言,这些都不能用,一直在说「空、不二」,没有一个「体」;修行法门也都是直接来体会这个「空体」。很多人找到这个以後,变成执着这「空」,如此就变成「顽空」。殊不知道体会「空」,只是找到了佛父,尚未开发出佛母,佛母才能产生一切的「有相」,才能有神通变化,十方国土来去自如。故第一阶段是修空,修到「空」而不能回「有」,这样也不圆融。有的时候,某些禅宗行者证到这里就变成诳妄不羁,因为他认为一切什麽都没有,一切现象、一切法都没有,所以他就进入顽空、偏空,这还是小乘的境界。所以这时候不去了解经典的话,就很容易滞留在这里,还是个半调子,没有完全修到真正的、完整的佛法。
「向上更道!」。你再说说看,往上去还有没有得说呢?他说:「没有什麽该说了。」再上去说了,就不对了,这是在认识我们的本体的样子。
禅师就说了:「为什麽不道呢?」这位圣人就说了,如果有所道就不能叫「本寂」了。有所言说,有所法相生起,就不叫「本寂」了。所以按语说:既有言说,己离本体,故不名本寂也。如果有言说的话,法相就升起了;法相升起,但我的名字本来就叫「本寂」,所以不能相应故。其实勉强去挑他的毛病还是有的,为什麽呢?因为「本寂」不是这个寂寂不动,我们的本体是不二的,不生灭的,这是没有错,但是我们常讲的因缘法来的时候,一切因缘来到本体的时候,现诸有相、现法相给他;我的性空的体,面对一切法相,能够如如不动,不被一切境界所转,这才是真正我们圆融的佛性,有空、不空的两面。
如果光有「本寂」而起不了一切法,永远这样下去,就变成顽空;如果有一切法,而本寂却现不出来,就是烦恼境,是一切的妄想,这是一切的烦恼法,而不能够离开一切法,不能够如如不动,就会变成散乱。所以这个公案虽然在讲「空」的这一部份,但不是绝对的圆融,只是现在修到此境界而已。我们如果扩而大之,还是可找到更完美的解说,但禅宗行者先要证到这里。这个人证到这里,可六亲不认,都不被一切法耍来耍去的话,就解脱了。所以要解脱,也要证到这个境界。
洞山良禅师深器之。禅师非常的器重他,这个人不错,智慧力够,本来是个法器,终成一代宗匠──曹山本寂禅师。洞山禅师是他师父,後来曹山本寂和他俩个一起去创立禅的法脉,所以他们合名叫做曹洞宗。
( 85 年 4月 30 日 讲於 龙潭 )
[注一]、 行相─起、不起现行诸法之法相。不起现行法时是空体,空体本不生灭之体。起现行的法是依空而起因缘法,是诸有为之法相,是现象界中法之相。[ 回文中之「行相」 ]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