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此稿原为《苏州通史·志表卷》而撰,因不合编辑体例,不见采用。今题为《苏州佛教概说》发表,原稿附“苏州历代寺院表”于此略去。“苏州佛教”但就区域说,尚非指具有区别于其他区域之本质规定性而言。也就是说,“苏州佛教”若要作为一个概念,尚须做大量论证工作,但这里显然还做不到。2017年4月1日,聂士全记。
苏州居民一般信仰佛教,每年正月初一烧头香、朔望二日入寺院烧香祈福、结伴赶庙会等佛教活动已为成例,由香头组织的信众团体至佛教名山名寺朝拜亦屡见不鲜,另外,普遍于祭日供请僧众超荐并祭奠亡灵以表达慎终追远之意。其显著特点之一是与民间祠祀紧密融合,亦常有或自发或有组织的念佛、诵经、听法、持斋、拜佛、修禅等比较纯粹的佛教行为。如此等诚笃淳厚的佛化风尚其来有自,以下五节,题曰寺塔像设、佛学讲筵、宗门盛场、明清化迹、近世志变,追溯其源流,依主题与时间谨为志。
一、寺塔像设
赤乌间,吴大帝母吴夫人舍宅造通玄寺,位于城北陲,为苏州有佛寺之始,迄今犹存,乃浙西诸刹中最久最大者。据同治《苏州府志》,盘门内有普济院,五代时名瑞光寺,赤乌四年,僧性康自康居国来,吴大帝造寺居之。又,府治北东华严讲寺、陆墓镇白莲寺、黄埭兴国寺、城东南镇国院、吴江兴宝院、常熟圣像院等,俱托赤乌间肇基。娄门内宝光寺,原为陆绩故宅,舍为寺,赤乌间赐额。
西晋建兴元年(313),渔人发现两尊石像浮于松江沪渎,奉佛居士朱应、东云寺帛尼及信士数十人,发现像背有铭文,一名惟卫,一名迦叶,迎请至通玄寺供奉。建兴八年,渔人又在沪渎沙滩发现石钵,亦送入通玄寺供于石像前。东晋有僧慧达,以朝礼塔、像、舍利为功课,止通玄寺,前后三年,昼夜礼拜,未尝暂废。南齐永明七年(489),有瑞石浮海,朱应曾孙朱法让获得,献于齐武帝,雕为释迦佛像,奉置建业禅灵寺。此等瑞迹,常为后世赞咏,若梁简文帝《石像铭》、江淹《吴中礼石佛》、皮日休《开元寺佛钵诗》等。
西晋佛寺见于僧传者有二,谓通玄、东云,见于方志者还有普同院,在黎里镇,里人施氏舍宅建。东晋时,见于僧传者有闲居寺、支山寺、虎丘寺,见于方志者不少于十二所。琅瑘王珣、王珉兄弟奉佛,咸和二年(327),舍宅造寺,有虎丘山寺、吴县治西北景德寺、昆山县治西南宝马寺。在虎丘山者,即剑池分立东、西二寺。
灵岩山寺亦肇基于晋,由太尉陆玩舍宅建。时至梁天监十五年,有游方居士,夜宿灵岩山寺,向僧厨借笔砚,僧众未加留意,天明,遍寻不见其人,但见殿隅多出一尊梵僧画像,远近来瞻,梵香礼敬,祈福攘灾,乡人呼为灵岩和尚或灵岩圣僧,并于每年三月三日,以茭白叶包裹黍米煮熟,称为茭粽,送入寺院供施。有梵僧来寺礼画像,谓是智积菩萨,自此人皆以为智积菩萨应化身。
士族施建外,郡人建寺亦有多例。建兴二年(314),里人赵罕舍宅,于昆山县南三十五里沪渎,创圣像教寺。隆安二年(398),吴县城内,郡人朱明舍宅创朱明寺。即高僧行履处创寺亦屡见。晋僧支遁,字道林,持即色空义,游历南北,“后还吴,立支山寺”(《高僧传》)。支硎山寒泉上有支公古刹,后为中峰寺;传遁蜕骨地,后世立北峰寺;东麓有遁所居石室,后世立观音寺;中峰北有觉海庵,亦托为遁开山。穹窿山西有白马禅寺,皋峰山坞有晋庆寺,皆托为遁开山。法华院在长洲县半塘彩云里,传谓竺道生有诵《法华经》童子,死葬此,义熙十一年(415),诏建稚儿塔。东晋时所创寺,城内尚有净寿院、天宫寺、普福寺等。
道宣《关中创立戒坛图经》,谓竺道生于虎丘,竺道壹于洞庭山,尝创立戒坛,则即两处求具戒者应非少数,可知晋末佛化已广播此区。
南朝宋时,华山寺见僧传、方志,在洞庭西山之龙头山,元嘉二年(425),里人徐正甫施,僧常安建。方志载齐寺有慈悲、唐慈、禅房、兴福,前三分别由吴人薛昙、高士将军、刺史张岱舍宅建,兴福寺在常熟虞山,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初名大慈寺,梁大同二年易额兴福。
苏州寺院托于梁建者夥,方志所载不少于六十所,遍及区内诸山、城、镇。洞庭东山有灵源寺、高峰寺、华严院、能仁寺,西山有福源寺、小湖院、水月寺、只园寺、齐星寺、西小湖天台教寺等。吴县锦锋山有昭明寺,上方山有楞伽寺,岝㟧山有思益寺,皋峰山有天宫寺,宝华山有宝华寺,穹窿山有福臻禅院,武山有永福寺,横山有姑苏寺,支硎山有报恩寺。宝华寺旧名宝林院,有来自天竺僧号憨憨,以锡卓地为井,创为寺院,旧迹憨憨井、憨憨桥、憨憨塔、智显塔等,已荡然无存,唯憨憨泉迄今不枯。城中有重元寺,宁境华严讲寺,均为陆僧瓒施建,流水寺,陆襄舍宅建,禅兴寺,刺史孙文舍宅建,永定寺,顾彦先舍宅建,还有大中祥符尼寺、宝积教寺等。光福寺,在吴县光福镇,顾氏建,普明禅院,在吴县西枫桥,迄今犹存。吴兴僧慧响,在昆山西北马鞍山下造慧聚寺,在常熟县治北造慧日寺。常熟虞山有白龙庵、中峰讲寺、延福寺、顶山寺等,城内有白雀寺、天宁寺、高乐尼寺、寿圣晏安禅院等,境内河阳山有永庆教寺,支唐市有明因禅寺,福山镇有大慈教寺。昆山城内有新安尼寺、泰柱山有延福教寺,石浦镇有宝乘寺,鸡鸣塘北有延祥教寺。陈寺见于方志者,有寿圣晏安禅院、妙清教寺,一在常熟许浦镇,一在常熟莫城。
张弓《汉唐佛寺文化史》据方志统计,南朝苏州佛寺有122所。
隋唐五代,新创佛寺不少于六十所。若隋将军莫厘在洞庭东山舍建法海寺,唐僧西遇于吴江县建法喜寺,武则天在吴县治西置龙兴寺,唐阎将军于常熟梅里镇舍建胜法寺,太湖三山岛僧本超、真铨分别建中峰寺、三峰寺,晚唐席温于洞庭东山舍建翠峰禅寺,五代建无碍讲寺、灵鹫院、崇吴院、明月寺、罗汉寺、明因禅院等。唐会昌间,有寺院被停废,不久即复。后唐、后周时,钱镠致力创修,如将开元寺(原通玄寺)额移予盘门内新建寺院,又重修旧开元寺,易额为报恩寺(原在支硎山)。
《汉唐佛寺文化史》据方志及史传统计唐代寺院在150-250所的地区有四,苏州为其中之一。陆广微《吴地记》及《吴地记后集》录吴县、长洲、昆山、常熟、吴江五县寺院60余所,均有历史渊源,且规模较大。
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谓《吴郡图经》录寺院139所,《续记》又录《图经》未载寺院31所,至于在湖山郊野间而难查证者则付诸阙如。范成大《吴郡志》录府郭寺30所,规模较大者有能仁、瑞光、报恩、开元、双塔等,郭外寺50所,府城西部及太湖东岸诸山均有寺院。
元代新建寺庵不完全统计在25所以上。著名者有归源寺,里人为虎丘寺僧建,明代易额戒幢律院;幻住庵,陆德润舍地,中峰明本建;昭庆寺,宣政府阿咱剌建,内中设阿咱剌夫妇生祠,明初并入北禅寺。
吴赤乌中,普济禅院内造舍利塔十三级,宋崇宁四年重修时赐名天宁万年宝塔。建于梁天监二年的昆山县秦柱山南延福教寺内有塔七级,元末寺毁,惟塔存。同县马鞍山顶,沙门惠响于梁天监中建至尊多宝塔五级,后名凌霄塔,元大德三年重建,明嘉靖末增修为六级,万历三十二年再增修为七级。隋文帝于天下三十州分建舍利塔,仁寿九年,于虎丘建塔七级。大业四年,吴郡太守李显于横山顶起七层宝塔,藏舍利九颗,名楞伽塔。吴县光福寺内舍利塔,唐咸通中建,七级。宋太平兴国二年,孙承佑为姊钱王妃修冥福,于灵岩山建九级砖塔。孙承佑又即普明禅院建塔七级。宋雍熙中,王文罕即罗汉院建两砖塔,坊间呼作双塔。常熟县虞山西麓宝岩禅寺,宋端拱中重造七级浮图,相传泗洲僧伽塔第一,此塔为第二。通玄寺旧有塔十一级,后毁,宋元丰中重修,改为九级,苏轼舍铜龟以盛舍利。宋元祐四年,里人姚得瑄施钱于吴江宁境华严讲寺建七级浮图,名方塔。崇教兴福寺,俗称塔寺,在常熟县寿星街,宋咸淳间,建塔九级。常熟梅李镇梅林东塔院,宋绍兴间建浮图七层。望江庵在昆山县宾曦门外,内有玉柱塔七级,万历十一李同芳建,纯以砖石筑成,不施丹雘,越十五载而成,俗称白塔。新塔福城禅院,在常熟迎春门外西南背半里,万历间,邑人萧应宫建七级浮图。
唐太和三年,僧清晃、清海、南容、契元等于重玄寺别院造石壁经,刻《法华经》等八部,白居易撰《苏州重玄寺法华院石壁经碑文》。石梁外尊胜石幢,其上刻经,在常熟破山兴福寺,宋平原陆展书,清劲有法。苏州半塘寺有二宝,一为雉儿塔,今不存,一为血书《华严经》八十卷,由半塘寿圣寺善继禅师于元至正间沥指血而书,自元迄民国,屡有名家题跋,今供于西园寺所立华严经幢。
宋代官刻大藏经四部,其中《碛砂藏》6362卷为平江路陈湖碛砂大藏经院募刻。
慧聚教寺,在昆山县治西北马鞍山下,初创于梁天监十年,梁武帝敕张僧繇绘神于两壁,图龙于四柱,时著灵异。甪直保圣寺所立有“江南佛像无双”之称的壁塑罗汉像,由“塑圣”杨惠之于唐中元年间造。洞庭东山紫金庵所供彩塑佛像,由南宋雕塑家雷潮夫妇造。西园寺罗汉堂肇始于明代,清末民国初形成三进四十八间的格局,供全身罗汉像七百尊左右。
吴区河湖交错,许多灵异传说与水有关。昆山县南三十五里沪渎有圣像教寺,晋建兴二年有迦叶、维卫二石像从海逆水而来,止于此,众信士迎像置郡城开元寺,里人赵罕复舍所居建寺于此。永庆教寺,在常熟河阳山,梁大同二年建,相传有僧肉身泛海而来,状貌奇古,僧徒迎置于寺,固以胶漆,甚著灵验;山顶有石井泉,清而甘,大旱不竭,乡人目为圣井;庭有八桧,为雷震倒,一株断附他杆犹生,为寺中三绝,元代寺毁,惟石井存。福山镇有大慈教寺,旧名法水禅院,相传海中有巨木荡漾,诸寺求不可得,大慈僧祷而得之,遂以为栋,名曰泛海梁。常熟县莫城有妙清教寺,陈祯明二年,僧宗梵开山,初名妙清院,相传有钟泛海而来,缁徒迎置寺中,寺东有迎钟塘。洞庭西山缥缈峰北有西小湖天台教寺,传唐乾符中有沉香观音像泛太湖而来,小湖寺僧迎得,有草绕像足,投于小湖,生千叶莲花。莲花教寺,在阳山西太湖之滨,唐神龙二年居民刘氏井中生青莲花,因舍宅为寺。
二、佛学讲筵
早在黄武初,佛徒支谦于汉末入吴,孙权拜为博士,辅导东宫,并译经数十部,及太子御极(252),退隐穹隆山,“不交世务,从竺法兰道人,更练五戒,凡所游从,皆沙门而已”(《出三藏记集》),后卒于山中。
梁僧宝唱《名僧传》,录有晋通玄寺僧表,晋虎丘竺道壹、竺道宝、道施,晋绍灵寺惠护,宋闲居寺僧业、惠光,宋虎丘僧诠,宋吴县南寺僧智等。唱撰《比丘尼传》,载尼玄藻,吴郡人,居吴太玄台寺。尼法胜,少出家,住吴县南寺。宋元嘉中,河内司马隆为毗陵丞,战亡,其妻山氏入吴投法胜,深获眷顾。
虎丘讲筵可上溯至支昙龠,出家后居虎丘,擅转读,制“六言梵呗”,至晋孝武帝初年,始奉勅入都。竺道壹,俗姓陆,吴人,少年出家,为王珣兄弟所敬事,太和中止瓦官寺,从竺法汰受般若学,法汰卒后,还吴,居虎丘东山寺,反对沙门系籍、与编户同役,遂隐居若耶山,与帛道猷定交林下。博通内外,律行精严,四方僧尼咸来咨问,时人号为“九州都维那”。晚年还虎丘,隆安中卒,寿七十一,葬于山南。有弟子道宝,亦吴人,俗姓张,善演佛义,为时贤推重。
竺道生亦依法汰披剃受业,依六卷《泥洹经》比知一阐提人皆得成佛义,孤明先发,为京师旧学沙门排挤,据慧皎记,道生先投吴,入虎丘山,“旬日之中,学徒数百”,后方息迹庐山。道生在虎丘时,虎丘有僧法纲,俗姓殷,亦擅涅盘佛性学,曾与谢灵运讨论顿悟义。另有慧琳,与法纲齐名,亦止虎丘。道猷,吴人,为道生弟子,随师往庐山,师殁遁迹临川郡山,阅新译《胜鬘经》,感先师所持义与经相同,遂撰《注胜鬘经》五卷。后宋文帝请猷出山,大集义学僧,令猷申述顿悟义,引发新一轮辩难。孝武帝造极,勅猷为京师新安寺法主,每称曰:“生公孤情绝照,猷公真辔独上,可谓克明师匠,无忝徽音”(《高僧传》)。元徽中卒,寿七十一。有弟子道慈,传述猷义。
擅《涅盘》者,还有僧镜,俗姓焦,本陇西人,迁居吴地,以孝称,出家后初住吴县华山,后入关陇,寻师受法,南还居京师,阐扬经论,又东返姑苏,于涅盘学、毗昙学均有深造,宋元徽中终于上虞徐山,寿六十七。僧迁,俗姓严,吴郡吴人,师事钟山灵曜寺道则法师,游谈讲肆,锐辩如流,擅《胜鬘经》,平生讲《涅盘》、《大品般若》各数十遍,并制义疏,流通于世,天监十二年殁,寿七十九。
罗什译出《成实论》,讲传者夥,庄严僧旻、光宅法云、开善智藏,为一时名宿,皆深究《成实》,并称“梁代三大法师”。僧旻(467-527),吴郡富春人,俗姓孙,七岁出家,住虎丘西山寺,从僧回受五经,后往庄严寺,师事昙景,与法云、禅冈法开一起禀学于僧柔、慧次、僧达、宝亮四公,名扬京师,琅瑘王仲宝、吴人张思光等常相过从,齐末,避居徐州,不久便受请至吴,大开讲席。道安以后,讲前诵经之风久废,僧旻重振此风,又修缮主持庄严寺、虎丘西山寺,常行放生、布施。弟子有智学、慧庆等。著有《成实义疏》十卷,另有《论疏》、《杂集》、《四声指归》等百余卷。智藏(458-522),吴郡吴人,俗姓顾,本名净藏,出生名门,十六岁代宋明帝出家,泰始六年(470)敕住兴皇寺,师从僧远、僧佑、弘宗诸名德,并受学于僧柔、慧次二师。弘法于会稽、吴郡,数年后,梁武帝勅住京师开善寺。梁大同中,武帝欲自充白衣僧正,依律立法,整饬僧团,时无人敢抗,唯智藏谏止,上书谓:“佛法大海,非俗人所知”(《续高僧传》),帝因歇意,藏亦劝众遵循戒律。普通三年九月卒,寿六十五。平生讲习《涅盘》、《般若》、《法华》、《金光明》、《十地》、《成实》、《百论》、《阿毗昙心》等经论,并各撰义疏。僧旻有弟子道超,吴郡吴人,俗姓陆,为吴丞相陆敬风六世孙,与同县慧安从僧旻习《成论》,陵俗放达,天监初卒,寿三十六,慧安则三十二岁殁。
南朝律学一门获系统关注,明律师多居建业,亦常来东吴弘宣,疏释律典,纂集经籍,有多种珍贵文献遗世。僧业,俗姓王,河内人,游长安,受业于鸠摩罗什,专攻新译《十诵律》,颇有心得,什叹为“后世之优波离也”(《高僧传》)。后避乱京师,吴国张邵请入姑苏,为造闲居寺,弘化一方,三吴学士辐凑受学,影响深远。业于讲导之余,专意禅修。元嘉十八年(441)卒于吴中,寿七十五。承其风教者,有弟子慧光,亦讲学不辍。吴国僧璩,俗姓朱,依僧业出家,学通众经,尤明《十诵律》,谙熟史籍,始住虎丘,宋孝武帝敕为京师僧正悦众,止中兴寺。因学兼内外、律行无疵,道俗钦服。殁于庄严寺,寿五十八,撰《诫众论》、《僧尼要事》,又述《胜鬘经》义。僧璩兄子僧若,十五岁出家,初住虎丘东山精舍,后住京师治城寺二十馀年,长于义学,为吴郡陆惠晓、陆澄所钦重,末返虎丘,放生为业,时王斌守吴,常为法集,普通元年(520)卒,寿七十。若有兄僧令,经律通明,亦一时硕学,英年早逝。来就僧业习《十诵》者有南阳昙斌,又擅《涅盘》、《华严》、《杂心》等经论。道营,宋僧,初习禅,善《僧只律》,张永请入吴郡,后居京师闲心寺。僧佑(445-518),住建业建初寺,专弘戒律,勤于著述,南齐永明年间,奉敕入吴,简试僧众,并宣讲《十诵律》,又申传戒之法。宝唱,俗姓岑,吴郡人,十八岁依僧佑出家,天监四年,勅为新安寺主。尝参与译事,僧伽婆罗于京师译《大阿育王经》、《解脱道论》时,宝唱为笔受。勤于撰述,于律制、佛籍集录、僧史编纂卓有功勋,有《续法轮论》七十馀卷、《法集》一百四十卷、《经律异相》五十五卷、《饭圣僧法》五卷、《名僧传》三十一卷、《比丘尼传》四卷等。道宣《续高僧传》将其列入译经科。
弘《十诵律》,僧业、僧璩一系建功厥伟。《四分律》自吴兴道宣于盛唐专弘以来,播传三吴,讲导者夥。齐翰,字等至,亦吴兴人,天宝八年(749)依制度配名永定寺,次年登五分律戒坛受具,移名开元寺,大历中转隶名武丘东寺,皆应两州道俗所请。专研《四分律》相部宗《义疏》,明《法华经》,主持苏、湖两州戒坛,充“请首”(坛长)。大历十年(775)入流水寺念佛道场,是年终于本院,寿六十八,腊二十六,受业门人有如隐、宣兑,与吴兴皎然结为法门昆弟之交。辩秀,师事灵隐谋禅师,天宝四年,受戒于东海鉴真大师,又从会稽昙一习《四分律》。昙一依相部宗法砺《疏》,参以南山宗《钞》,撰《发正义记》。至德中(756-757),隶名吴郡开元寺,乾元中,下诏天下二十五寺,各定大德七人,长讲戒律,秀应其数。弘律外,更修净业。主持坛场十六番。建中元年(780)卒,塔于武丘西寺松门之右,门人有道亮、道该、清会等。志鸿,本名俨,志鸿其字,住吴郡双林寺,裒集有关南山《钞》的记钞四十馀家,勒成《搜玄录》二十卷,《华严》疏主澄观为序。享年一百零八岁,勅署长寿大师。双林寺累遭兵革,北宋时已不存。神皓,字恒度,俗姓徐,吴郡人,天宝六年降诏,一州许度三人,皓居荐首,遂隶僧籍于包山福愿道场,从昙一通《律钞》,十讲《律钞》,五升昙场。后归包山,增修屋宇。乾元元年(758)诏天下二十七寺,各奏大德七人,长讲戒律,皓因请住开元寺。晚年心向天台圆教,另置西方法社,诵《法华经》九千馀部。贞元六年(790)卒于开元寺,遗嘱“可归洞庭故山置塔”,寿七十五,腊四十三。门人有维亮、道超、灵俊、道浚、道稜、维让、维诚等,皆一时英迈。慧则,俗姓糜,昆山人,大中七年(853)出家,游讲南北,后梁开平二年(908)卒于明州,平生讲南山《律钞》七十遍,《俱舍》、《丧仪》、《论语》各数遍,有《三界图》一卷、《塔记》一卷、《集要记》十二卷。彦偁,常熟人,住破山兴福寺,研《行事钞继宗记》,得其户牗,乃于家乡讲导,号为“毗尼窟宅”,后梁贞明六年(920)卒于山房,寿九十九。
南朝及以降,虎丘常为义学僧所聚止,讲筵时开,研经辩义,道声振隆。僧诠,本辽西海阳人,“精练三藏,为北土学者之宗”(《高僧传》),过江止京师,盛开讲席,吴郡张恭延请入吴讲学,先居虎丘,晚止闲居寺,姑苏士人慕德归心,敷讲之馀,给施贫乏,又造金像,于虎丘东山奉置,后终于馀杭方显寺。昙谛,祖先康居国人,东汉时来中国,定居吴兴,谛十岁出家,博览经籍,晚入虎丘演法,讲《法华》、《大品般若》、《维摩》经各十五遍,讲《礼》、《易》、《春秋》各七遍,后还吴兴,宋元嘉末年卒,寿六十馀。智聚,俗姓朱,住虎丘东山寺,初投虎丘胤法师,胤之道艺,羽仪当世,故来从学,请益深旨。同郡顾希凭、会稽谢峻岳,皆东南俊才,深相钦重。自此“儒墨通弘,真俗具举”(《续高僧传》)。陈至德二年(584),奉勅于太极殿讲《金光明经》,翌年,丁外母忧,还归旧里,止虎丘东山精舍,仍讲说不辍。入隋后,亦为皇室所重,充任僧职,大业五年(609)卒于虎丘,窆于山南。平生讲《大品般若》、《涅盘》、《法华》等各二十遍。又专志净土,殁时,容貌不变,顶暖身柔,一如生时,此乃感果之征。
另有名僧惠响,吴兴人,姓怀氏,天监中,居虎丘,不得甘泉,乃俯地侧听得泉,今名虎跑泉,后驻锡马鞍山。
僧弼(365-442),吴人,年少时曾至长安从学于鸠摩罗什,后弘化于江南。
慧頵,俗姓李,祖籍陇西,南游金陵,又杖策游吴,广开法筵,八方学士来从,苏州刺史刘权亦预闻。大业初(605),朝廷诏征,以疾辞,唯逸情山水,吴士请住通玄寺,畅演法义,大兴通玄讲席。寺有沙门智䂮、智猛,亦风猷警迈,但遇通人,亦倾心北向。其间,曾入帝都,为唐高祖演法。离京后,止金陵,余杭沙门道愿、法济等,先学《成实》,亦来谒论学。遭隋末军乱,通玄寺奉二石像殿毁,惠仪法师感伤石佛无殿,乃于贞观元年(627)出寺募化,頵受感回寺,造殿兴功。吴县令陈士绰请讲《法华》、《涅盘》。时贞观四年十月,将后事付嘱学士智奘,殁于通玄,寿六十七,葬于虎丘南岭,次年,弟子法韶于坟前建砖塔五层。姑苏从頵学者千馀人,讲筵之盛可知。
法恭,俗姓顾,吴郡吴人,事武丘聚法师为弟子,受具后,从余杭宠公受《成实》、屺公受《毗昙》,又游建业,历访宗匠,还归旧壤,幽居武丘。贞观十一年,应召赴洛阳,贞观十四年殁于西京大庄严寺,春秋七十三,次年归葬于武丘南岭。
天台宗。释玄光,新罗人,就南岳慧思受法华安乐行门,后驻锡江南。释慧旻,河东人,九岁出家,十五岁请法于玄光,初于海盐光兴寺演《法华》,又止通玄寺,结徒行道,十七年足不出寺,逢婴隋末之乱,吴中饥馑,四众四散避难,唯师禅诵守死,唐初迁居建康南涧寺。
智琰,字明璨,俗姓朱,吴郡吴人,祖、父分别为官于梁、陈二朝。母怀妊时曾梦登通玄寺塔,八岁师事通玄寺璩法师,十二岁能通诵《法华》,十四岁入京师报恩寺听受《成实》,还归本寺弘经一载。又回京受具,时年十九,依大庄严寺爝法师研习《成实》。陈至德三年(585),建仁王斋集,质难耆德,锋芒毕露,深得嘉许,时年二十二。陈氏丧鼎,琰息影武丘,聚众弘道,达三十载。入隋,为杨素、杨广所见重。唐时入帝都弘化十载,武德七年(624),苏州总管李世嘉与众人迎返山寺。琰于讲导之馀,常行法华、金光明等忏;诵《法华》三千余遍;造弥陀像,行三种净业,求生净土;修十六妙观,与州内檀越五百馀人,每月一集,建斋讲观,将近十载,《续高僧传》将其比拟为庐山慧远所结莲社。贞观八年(634)十月迁神于武丘东寺,奉葬南岭。与陈临海王弟道安法师、沙门遍知交游,时号“三英”。琰平生讲《涅盘》、《法华》、《维摩》各三十遍,讲《观经》一百一十遍。道宣说他“托质华宗”(《续高僧传》),然于天台谱系中未详师承,故《佛祖统纪》列入“未详承嗣传”,其时当于天台章安灌顶诸师之世。
道遵,字宗达,俗姓张,吴兴人,从天台八祖左溪玄朗修习法华三昧,欲广写《法华》,就姑苏支硎山创置经院,并与沙门二十七人,持诵《法华》,秉烛继昼。大历元年,苏州刺史韦元甫、尚书刘晏表奏,赐名法华道场。之后长江以东所置经院十七所,皆效法道遵而立。遵于山中铸像写经,行净业,造弥陀佛像,写天台教典,平时讲《法华玄义》、《摩诃止观》、《四分律钞》等,临坛度人,岁无虚度。天宝年间,就灵岩道场行法华三昧,并以所见向释湛然咨问。兴元元年(784)七月卒于支硎山寺,门人有灵输、法盛、道忻、灵源,皆善弘禅法。
九祖荆溪湛然,俗姓戚,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开元十八年(730)依左溪玄朗受经,并获传止观,天宝七年始解儒服而著僧衣,就越州昙一习律,寻居吴郡开元寺习修止观,盛弘一心三观之旨。天宝十三年(754),玄朗殁,感于时人荡空胶有,潜心注疏,撰《法华玄义释签》、《法华文句记》、《止观辅行传弘诀》、《止观义例》、《金刚錍》等,阐发圆顿密奥,令天台宗学中兴于唐。天宝末、大历初,朝廷降诏赴阙,均辞疾不就。晚年入天台山,建中三年(782)二月卒于佛陇道场,世寿七十二,法腊三十四,建塔于智者大师塔之西南隅。
赞宁录荆溪门人云:“入室弟子吴门元浩,可谓迩其人近其室矣”(《宋高僧传》)。元浩(一作皓),俗姓秦,字广成,吴门人,依晋陵灵山寺慧日出家,住本州龙兴寺,不久师从湛然受《法华》、《止观》,后住开元寺,常随侍左右,于师所析义理、注疏,必默记暗诵,一言不失,“耽学味道”,不涉余事,数年之后,始为人知。此种高而不名的典型,正是僧传采录的标准。浩平日宴居,唯道是求,罕与人言,湛然引“回也如愚”语评价他,后经梁肃、田敦劝请,始撰《涅盘经解述》,将自家所证之意形诸文字。元和十二年(817)十一月十一日有疾,安祥而逝,次年阇维,塔于虎丘东山之南,崔恭为撰《塔碑》,受业弟子有智恒、子瑜、道儒、仲仪、仲良五人,另有识微、道巽、志真、悟极四位大比丘尼。
晤恩(912-986),字修己,俗姓路,常熟人,投破山兴福寺出家,后往昆山慧聚寺习南山律,末就钱塘慈光院释志因研习天台教典,于因所授,能剖析幽微,时称“义虎”。经会昌一难,天台典籍多有残缺,圆顿妙旨鲜有人论。恩矢志寻绎,讲天台三大部二十余遍,又著述以解智者、荆溪之疏论。时智者《金光明经玄义》有广、略二本行世,恩撰《金光明经玄义发挥记》,专解略本,弟子奉先源清、灵光洪敏阐发师义,不论广本中的观心文,引起天台十七祖四明知礼质疑,源清弟子梵天庆昭、孤山智圆坚持师门主张,参与辩难,以真心观反驳妄心观,此即北宋佛学史上影响深远的山家山外之争。这场诤议,不仅引发学人对天台学真实意趣的思考,更是天台学与华严、禅宗教学的一次正面对话,而实由晤恩肇其端,堪谓有功,实现了昭彰《法华玄义》的本怀。恩于雍熙三年(986)八月坐化,享年七十五,腊五十五。
四明知礼以后,天台教观弘播于宁波、杭州、天台及三吴诸区。净梵于元祐初年(1086)主姑苏大慈寺,讲天台三大部十馀遍,受业门人遍及吴地。曾领二十七人修法华三昧,以二十八日为期,如此三会,感现异相,长洲令黄公彦刻记于石,所制“期忏规式”,流行江浙。又制《金光明忏仪》,与众同修。宣和初(1119),郡守敬其高行,补为管内法主。建炎元年十月坐亡,阇维后得舍利,藏塔于横塘般若寺。弟子惠深继主北禅寺,建炎兵毁之馀,致力修复寺院,说法未尝因事废止一日。蕴齐,号清辩,尝主常熟上方寺、姑苏东灵寺与广化寺,末归上方,述《顶山记》、《释天台式疏》,建炎四年正月,集众诵《弥陀经》,称佛号毕而化,塔于上方寺。门人法清、法云传其道业。法云(1088-1158),字天瑞,自号无机子,俗姓戈,长洲人,赐号普润,住平江景德寺,后住松江大觉寺,讲《法华》等经,修习净业,又集道俗弟子结净土莲社,倡念唯心自性弥陀,绍兴十三年(1143)撰《翻译名义集》七卷行世。可观,字宜翁,乾道七年(1171),丞相魏杞镇苏州,请主北禅寺,升堂指法座云:“胸中一寸灰已冷,头上千茎雪未消。老步只宜平地去,不知何事又登高。”(《佛祖统纪》)著述颇丰,大慧宗杲赞为“教海老龙”。可观有弟子宗印,字元实,号北峰,尝主北禅寺。上述诸师均四明苗裔,属山家派。
华严宗。释法诜(718-778),擅《华严经》,并在江东诸地敷讲,初讲于天竺寺时,释澄观尝就席咨疑,天宝六年于苏州常乐寺绘卢舍那像,以化示群品。华严四祖澄观,游学期间,参天竺法诜外,大历十年(775)至苏州就湛然研习《摩诃止观》、《法华文句》、《法华玄义》、《维摩诘经玄疏》等天台教典,后游心普贤境界,宗依《华严》。
希圆,俗姓张,姑苏人,受具后便游讲肆,光启中(885-887),吴苑乱于军,由通玄寺往宁波,住会稽宝林山寺,著《玄中钞》数卷。
晋水净源,受《华严》于五台承迁,学《合论》于横海明覃,南还从长水子璿听《楞严》、《圆觉》、《观音》,学成归乡省亲,住泉州清凉寺,游吴,住苏州报恩寺、观音寺,后又住杭州、秀州、华亭诸地寺院,元祐三年(1088)冬卒,寿七十八,被华严宗人奉为“中兴教主”。
义和,赐号圆澄,宋乾道中(1165-1173)住慧因寺,又迁平江能仁寺,撰《无尽灯》。
三、宗门盛场
苏州域内诸山,虽不高挺,然葱郁秀丽,田园拱卫,湖碧溪绕,尤为倡导农禅并重之南宗禅师所喜居,若虎丘、灵岩、穹窿、尧峰、虞山、阳山、支硎及洞庭诸山,禅院隐其间,禅众往来频繁。尤其是南宋、元、明、清诸朝,禅僧云集吴地,士绅施助,民众慕随,或本土出生,或他方来寓,皆景仰顿悟旨趣,令南禅一脉于此灵秀之区盛传。
四祖道信下传法融一脉,以金陵牛头山为中心,向长江下游幅射,流传江、浙一带。昙璀,吴郡人,俗姓顾,四祖下第二世,初谒牛头法融,后诲迹钟山,天授二年(691)入灭。道钦,昆山人,俗姓朱,早年习儒,二十八岁依鹤林玄素出家,为四祖下第七世,后止径山,朝廷赐号国一,贞元八年(792)去世,寿七十九,谥大觉。
仪凤元年(676),六祖慧能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讲《涅盘经》,闻二僧争论风动幡动,云“非风动、幡动,仁者心自动”,印宗闻而竦异,延为上座,为其落发。(《佛祖统纪》卷二十九)印宗,俗姓印,吴郡人,擅《涅盘经》,咸享元年(670)弘化于长安,后至东山向五祖弘忍咨受禅法,遇慧能后还乡,尝住会稽妙喜寺,天台八祖左溪玄朗曾与之商榷佛法秘要,奉敕在江东诸寺各置戒坛度人,著《心要集》,先天二年(713)二月去世,寿八十七。
六祖下传南岳怀让与青原行思二系。昆山定觉嗣马祖道一,为南岳下二世。苏州西禅和尚嗣南泉普愿、苏州法河嗣永泰灵湍,为南岳下三世。藏廙,俗姓程,参马祖法嗣潭州龙牙山圆畅禅师,为南岳下三世,初住嘉禾,又入姑苏,崔钧请居南禅院。苏州宪禅师嗣黄檗希运,为南岳下四世。酒仙遇贤,长洲人,俗姓林,参龙华彦球得悟,为青原下八世,回乡后居明觉院,唯事饮酒,醉则以歌颂警醒道俗,有偈云:“生在阎浮世界,人情几多爱恶。只要吃些酒子,所以倒街卧落。死后却产娑婆,不愿超生净土。何以故?西方净土且无酒酤。”大中祥符二年(1009)上元日,浴罢入室,“合拳右举,左张其口而化”。
由南岳流出沩仰、临济二宗,由青原衍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其中云门、法眼、临济宗杨歧派在苏州域内流传尤广。
沩山灵佑创沩仰宗,苏州文约嗣灵佑,为南岳下四世。清化全付,昆山人,嗣仰山慧寂法子南塔光涌,为南岳下六世,吴越忠献王钱氏赐紫袈裟,付累辞,谓:“吾非荣其赐而饰让也,恐后人仿吾而逞欲矣”(《宋高僧传》),遂改赐纳衣,寻赐号纯一禅师,开运四年(947)卒,享年六十六。
洞山良价(807-869)创曹洞宗。法安,苏州人,嗣越州天衣法聪,住苏州慧日寺,为青原下十四世,问“如何是和尚为人一句”,答“狗走抖擞口”,又问“意旨如何”,答“猴愁搂摗头”。
法眼宗由清凉文益(885-958)开创。希奉,苏州人,俗姓谢,嗣文益,为青原下九世,居常州正勤院,谓“古圣道,圆同太虚,无欠无余”。(《五灯会元》卷十)绍明,亦嗣清凉,州将钱仁延请为苏州荐福院住持,立家风谓“一切处看取”。
清凉法嗣天台德韶国师法子众多,其中有明彦广法,永嘉人,住持苏州长寿院,为青原下十世,宋建隆二年(961)令门人法齐为住持,四月去世,寿四十九,腊三十五。法齐,婺州人,擅《百法明门论》、《因明》,青原下十一世,继明彦为长寿院住持,卒于咸平三年(1003)十二月,寿八十九,腊七十二。又有希辩禅师,苏州人,曾住持杭州普门寺、越州清泰寺,太平兴国四年(979),朝廷赐紫衣,号慧明,端拱年间回故里,于常熟本山院创建七级浮图,高二百尺,至道三年(997)八月去世,寿七十七,腊六十山,建塔于本山院西北隅。又有永安道原,住持苏州承天寺,常以“咄,这旃陀罗”句答僧问语。道原注重禅史,辑有《景德传灯录》。杨亿序云:“有东吴僧道原者,冥心禅悦,索隐空宗,披弈世之祖图,采诸方之语录,次序其源派,错综其辞句,由七佛以至大法眼之嗣,凡五十二世,一千七百一人,成三十卷,目之曰《景德传灯录》,诣阙奉进,冀于流布。”
翠峰洪禅师,嗣云居道齐,居姑苏翠峰山,为青原下十一世,有僧问“如何是翠峰境”,答以“只闻莺鸟语,不见报春来”。颢暹,嗣功臣觉轲,为青原下十一世,居苏州尧峰山,僧问“如何是平等法”,则答以“尧峰高,宝华低”。觉轲另一法子志升禅师,居吴江圣寿寺。
云门宗由文偃开创,文偃(864-949)是苏州嘉兴人,为青原下六世,其禅法以“云门三句”最为著名,谓“函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有弟子香林澄远,香林传智门光祚,智门传重显(980-1052)。重显,俗姓李,出道后初住苏州翠峰山,后明州知州请住雪窦山资圣寺,阐扬云门宗风,被尊为“中兴之祖”。重显法嗣众多,天衣义怀为上首,义怀(993-1064)俗姓陈,早年参学四方,后至姑苏翠峰谒重显,因汲水折担而悟。水月惠金,住平江府水月寺,亦嗣重显,为青原下十世。
慧林宗本(1020-1100),无锡人,俗姓管,十九年往姑苏承天寺,依永安道升禅师,十年后祝发受具,又侍师三载,始游参,至池州景德寺谒义怀而为法嗣。义怀退居吴江圣寿院时,令宗本住持苏州瑞光寺,遂开法苏州,影响日盛。杭州太守陈襄请住净慈寺,苏州信众坚留,陈太守允以借师三年,始入住净慈。元丰五年(1082),苏州信士将其请回,入住穹窿山福臻院。元丰六年(1083),宋神宗召住京师慧林禅院,为第一祖。元丰八年(1085)七月二十八日,高丽僧统义天至慧林向其请法。元祐元年(1086)三月,请辞获允,宋哲宗敕诸处丛林不得请为住持,任其云游,遂归休苏州灵岩山。元符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1100)去世,就山顶建塔安葬,朝廷赐谥法空禅师,塔号瑞光。宗本继承云门宗旨,又长于援教释禅,倡导禅教一致,有语录传世。
另外,平江府澄照慧慈、定慧云,亦嗣天衣,为青原下十一世。智觉广灯,本郡人,俗姓梅,嗣天衣法子长芦应照,为青原下十二世,住平江府慧日寺。广慧宝林,苏州人,嗣天衣法子法云法秀,曾住持皖、湘、赣诸丛林。
法晏嗣宗本法子法云善本,为青原下十三世,住吴江圣寿寺。法海比丘尼,嗣宗本法子本觉守一,住平江府西竺寺,名儒屡请出世说法,皆不从。尼文照禅师,温陵人,嗣甘露仲宣,住平江府妙湛寺。如璝证悟,嗣长芦崇信,住平江万寿寺,有问“如何是苏台境”,答以“山横师子秀,水接太湖清”。天衣如哲,亦嗣长芦,退居平江万寿寺。建隆原禅师,嗣法云惟白,姑苏人,俗姓夏,居杨州建隆寺。
临济义玄(787-866)为南岳下四世,创临济禅风。慧月禅师,嗣谷隐蕴聪,为南岳下十世,居苏州洞庭翠峰。慧月有法子亮,居苏州荐福寺。惟广,嗣石霜楚圆,为南岳下十一世,居苏州南峰。超信海印,嗣琅玡慧觉,住持苏州定慧院。瑞光月禅师,嗣大愚守芝,住持苏州瑞光寺。善端,嗣金山昙颖,居昆山般若寺。智圆,嗣定慧超信,为南岳下十二世,住穹窿山福臻禅院,上堂云:“福臻不说禅,无事日高眠,有问祖师意,连擉两三拳”。虎丘文湛,嗣大中立志,为南岳下十三世。
石霜楚圆膝下出两员法匠,一为慧南(1002-1069),创黄龙派,一为方会(992-1049),创杨歧派。黄龙系有普蕴佛慈,嗣真净克文,为南岳下十三世,住平江府宝华寺(今旺山村),本郡周氏子。元正传灯,嗣报本慧元,为南岳下十三世,住平江承天永安禅院。智通惟久,范珣之女,又称空室道人,幼年聪慧,长大后嫁给苏颂之孙,不久还家,请求祝发,父不允,遂清修,参黄龙死心,为南岳下十四世,后出家为尼,挂锡姑苏西竺寺,弟子甚多。默庵兴道,嗣胜因咸静,为南岳下十五世,住平江慧日寺。
杨歧系在虎丘绍隆时兴起于苏州,自南宋至清,绵延不绝。五祖法演嗣白云守端,为南岳下十三世。法演有法子龙门清远,清远传道场明辩。觉报清禅师,嗣明辩,为南岳下十六世,住平江觉报寺。又有法子开福道宁,开福传大沩善果,善果传大洪祖证,祖证有法子月林师观,住苏州府万寿寺,为南岳下十七世。
五祖法演法子中“三佛”最著名,其中佛果克勤儿孙遍天下。佛智端裕,吴越王后裔,参佛果得悟,为南岳下十五世,曾住持虎丘又应平江道俗之请,住西华庵数载,又住苏州万寿寺。云辩,本郡人,曾谒瑞峰章、穹窿圆,后参圆悟,住平江府南峰。灵隐慧远,随侍圆悟多年,后东下,途中曾住持虎丘。明因昙玩,温州人,住平江西山。雪庭元净,双溪人,住虎丘。显禅师,本郡人,居平江宝华寺。
宗杲与绍隆二法子则令圆悟血脉绵延不衰。大慧宗杲(1089-1163),于建炎元年(1127)至虎丘,阅《华严经》至“菩萨登七地证无生法忍”悟过去参湛堂一段因缘,(祖咏编《大慧普觉禅师年谱》),后于径山弘禅,专唱“看话禅”。无著妙总,丞相苏颂的孙女,三十岁出家,参大慧得悟,隆兴元年(1163),郡守张孝祥请为平江资寿寺住持。遂翁处良,嗣大慧法子东林道颜,为南岳下十七世,住昆山资福寺,淳熙十四年(1187)卒。大慧有法子育王德光,德光传径山如琰。枯椿昙,嗣如琰,为南岳下十八世,住虎丘。东山道源,亦嗣如琰,先住奉化清凉寺,后迁虎丘,上堂云“德山棒,临济喝,总是用过了底,闲家泼具,且道虎丘将什么为人”,拄杖云“不假钳鎚烹佛祖,惯将折筯搅沧溟”。淳熙十六年(1189)卒,寿五十九。
虎丘绍隆(1077-1136),和州含山县(今安徽含山县)人,十五岁祝发,参克勤得悟,建炎四年(1130)入住虎丘,此时圆悟归川,禅客多依绍隆学,遂令圆悟禅法大兴于吴地。绍隆“从容示露,一味平等,随根所应,皆惬其欲”,(徐林《宋临济正传虎丘隆和尚塔铭》)握南禅直指意趣,“一句定乾坤,一剑平天下”,“会则便会”,(嗣端等编《虎丘隆和尚语录》)从不拖泥带水,遂分圆悟一脉而为虎丘派。绍兴六年(1136)五月八日去世,终年六十岁,于虎丘山阳建塔安葬,有《虎丘隆和尚语录》一卷传世。绍隆遗嘱首座、圆悟克勤的另一位嗣法弟子宗达主持虎丘院务。
绍隆传应庵昙华(1103-1163)。应庵,蕲州黄梅人,俗姓江,十七岁出家,先礼圆悟,圆悟回蜀时嘱咐他就绍隆学,遂至虎丘谒绍隆,顿明大事,晚年住持平江报恩光孝禅寺,隆兴元年(1163)六月逝于天童山景德禅寺,寿六十一,腊四十三,有嗣法释守诠等编《应庵昙华禅师语录》十卷行世。
应庵传密庵咸杰,有嗣法松源崇岳、破庵祖先、万庵致柔。虎丘双杉元禅师,嗣万庵致柔,为南岳下十九世。松源崇岳(1139-1209)参密庵得悟,为南岳下十八世,开法于平江阳山澄照禅院,后住虎丘云岩禅院等各处丛林,嘉定二年(1209)年八月四日,书偈曰“来无所来,去无所去,瞥转玄关,佛祖罔措”,趺坐而逝,寿七十一,腊四十,陆游为其撰写《塔铭》,有释善开等编录《松源崇岳禅师语录》二卷行世。松源有子蒺藜昙,初住四明延庆院,迁苏州穹窿、震泽普济寺、镇江甘露寺、真州长芦寺,后住虎丘。
破庵祖先(1136-1211),四川广安人,俗姓王,游参至平江万寿禅寺,因举头见“照堂”二字,而顿释疑情,嗣法密庵,曾住持平江秀峰禅院、穹窿山福臻禅院,有《破庵祖先禅师语录》一卷行世,法嗣有石田法薰(1171-1245)、无准师范(1174-1249)等。
石田法薰,俗姓彭,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往苏州穹窿山依止破庵祖先禅师,彼此相契,遂为虎丘派儿孙。淳佑五年(1245)卒,寿七十五。生前有《五会录》二卷梓行,逝后有门人了觉、师坦等将之增编为《石田法薰禅师语录》四卷行世,一生“五迁望刹”,住持枫桥达八年之久,时与无准师范、高原祖泉、即庵慈觉、石溪心月等圆悟苗裔共同栖止。
虎丘派至密庵咸杰分出松源崇岳、破庵祖先二系,门庭兴旺。
云畊靖禅师,嗣松源法子天目文礼,住虎丘云岩禅寺,为南岳下二十世。觉庵梦真,嗣松源法子大歇仲谦,住平江承天寺。
讷堂辩、清溪义,俱嗣松源法子云巢岩,前者住苏州万寿寺,后者住虎丘。高峰岳,嗣松源法子谷源道,住苏州万寿寺。竺元妙道,嗣天目文礼法子横川如珙,为南岳下二十一世,住昆山荐严寺。竺云景昙、东州寿永,俱嗣文礼另一法子石林行巩,前者住苏州北禅寺,后者住虎丘。松源另有法子运庵普严,普严传虚堂智愚,智愚有法子闲极云,住虎丘,亦为南后下二十一世。
天目文礼有法子横川如珙,如珙传古林清茂。了庵清欲,别号南堂遗老,嗣清茂,为南岳下二十二世,俗姓朱,祖籍台州临海,后住持苏州灵岩禅寺,至正二十三年(1363)八月卒,寿七十三,有《了庵清欲禅师语录》九卷行世。大方因禅师,亦嗣清茂,至正十六年(1356)入住苏州定慧寺,至正十八年九月卒于灵岩,于灵岩建塔安葬,郑明德撰塔铭。
无准师范有嗣法退耕宁禅师,为南岳下二十世,初住嘉兴崇圣寺,次迁苏州报恩、慧日、承天、万寿诸院,后居灵隐,有“极目千峰锁翠,满空柳絮飞绵,可怜无位真人,一向草宿露眠”语。无准又传雪岩祖钦。石屋清珙,常熟人,依兴教崇福寺披剃,先参高峰原妙,无所发明,又参祖钦另一法子及庵信,豁然有省,后住湖州福源寺,喜吟咏,有《山居诸偈》流传丛林间,至正十二年(1352)卒。
高峰原妙,吴江人,俗姓徐,南宋嘉熙二年(1238)出生,十五岁投嘉禾密印寺,拜释法住为师,十七岁受具,修学天台教、禅,二十二岁请益断桥妙伦,有省,后入住西天目山师子禅寺,元贞元年十二月(1296)去世,寿五十八,腊四十三,弟子约百人。弟子辑有《高峰原妙禅师语录》二卷、《高峰原妙禅师禅要》一卷行世。
中峰明本(1263-1323),钱塘人,俗姓孙,至元二十四年(1287)依高峰原妙披剃,次年受具,高峰迁化后,游历四方,大德四年(1300),吴郡人陆德润施阊门西一块松林地,名为雁荡,造茅庵其中,命为幻住庵,并撰《平江幻住庵记》,求法者日众,后回天目山师子院,为避院事,隐于吴地,就船而居,至大四年(1311),又于吴江船居,陈子聪为建顺心庵,请中峰开山,延佑四年(1317),朝廷赐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至治三年(1323)十一月迁化,寿六十一,腊三十七,门人释慈寂编《天目中峰和尚广录》三十卷行世。
天如惟则,吉安府人,俗姓谭,得法于中峰明本,为南岳下二十三世,不愿领院事,遁迹吴淞间,随缘施化,僧俗弟子在苏州按丛林规制为建师子林,居十三年,道声日隆,僧问“禅门一派分为五宗,其间还有优劣否”,答“五五二十五”,又问“临济一宗儿孙遍地,他有何长处”,答“细鱼咬断鸬鹚脚,白鹭惊飞上树梢”,至正十四年(1354),朝廷赐号佛心普济文慧大辨禅师。
四、明清化迹
明洪武初分佛寺为丛林寺、讲寺等,并予以归并。王鏊《姑苏志》只录丛林寺,其中,城中17所,共并入寺15所、院8所、庵67所;郭外40,共并入寺31、院11、庵170;昆山县10,共并入寺2、庵13;常熟县10,共并入寺3、院6、庵38;吴江县21,共并入寺5、院5、庵123;太仓州11,共并入寺4、院5、庵30。
清咸丰十年及前后,佛寺大多被毁,虽经同治间重兴,废者仍有不少。同治《苏州府志》虽不录无名迹可考者,但分录存、废二类,表列如下:
表一.清代寺院存废表
区划
城内丛林寺
城外丛林寺
城内院庵
城外院庵
存
废
存
废
存
废
存
废
吴县
12
5
42
25
4
6
18
22
长洲县
8
2
12
4
6
2
7
3
元和县
8
4
13
4
10
4
11
8
昆山县
4
3
5
3
3
5
新阳县
1
1
3
1
3
6
常熟县
1
2
11
3
5
7
昭文县
1
3
3
2
6
吴江县
1
1
6
3
5
4
震泽县
8
9
3
2
合计
30
20
99
59
21
15
57
63
临济宗大慧宗杲一系,经育王德光,传至径山行端,有法嗣以中智及,为南岳下二十世,吴县人,俗姓顾,幼年出家穹窿海云院,住持径山,朝廷赐号明辨正宗广慧禅师,明洪武六年(1373),诏有道沙门十人集大天界寺,智及居首,因病未到,赐归穹窿,洪武十一年(1378)九月卒,寿六十八,腊五十一。行中至仁,自号澹居子,又号熙怡叟,亦嗣行端,住苏州万寿寺,洪武十五年(1382)卒,寿七十四,腊六十七。愚仲善如,吴江人,嗣行端,住苏州开元寺,晚年退居万寿寺,曾居葑门直指庵,故人呼“直指和尚”。佛初智淳,嗣行端,住苏州万寿寺。
空叟忻悟,吴县人,俗姓纽,九岁入龙兴寺,依白云闲祝发,至正十八年(1358)至杭州净慈寺参径山行端法子以中智及,为南岳下二十一世,朝廷赐号圆慈正济,明洪武三年(1370),相继住浙江崇宁、中天竺、灵隐,洪武二十四年五月卒,临终书偈云:“我年五十五,尝把虚空补,踏破生死关,夜半日卓午。”道衍,长洲人,俗名姚广孝,十四岁出家,参智及,叩问禅要,后入朝,进爵太子少师,著有《道余录》一卷行世。南石文琇,昆山人,俗姓李,出家于绍隆庵,嗣径山行端法子万寿至仁,应诏参修《永乐大典》,南还后主席径山,一生凡四坐道场,影响卓著,著有《增集续传灯录》六卷行世。西白力金,苏州人,俗姓姚,幼年于宝积院出家,嗣行端法子古鼎祖铭,住嘉兴天宁寺。
育王德光有法子北磵居简,传至径山元熙,有法嗣梅屋念常,华亭(今上海松江县西)人,俗姓黄,至元十九年(1282)出生,嗣元熙,为南岳下二十世,十二岁依平江圆明院释体志出家,至杭州净慈寺参晦机元熙得悟,住嘉兴大中祥符禅寺,后主姑苏万寿寺,擅佛史,著有《佛祖历代通载》二十二卷。石室祖瑛,吴江人,俗姓陈,嗣元熙,住明州雪窦寺。
用真辅良,苏州人,吴县范仲淹十世孙,十五岁于迎福院祝发,嗣径山元熙法子金陵大龙翔寺笑隐大诉,至正二年(1342),住嘉禾资圣寺,后住杭州中天竺、灵隐,洪武四年(1371)卒,寿五十五,腊四十。
虎丘系传至万峰时蔚,温州人,俗姓金,嗣中峰法子千岩元长,为南岳下二十四,晚年游姑苏邓尉山,喜其山水盘结,驻锡于此,四众云集,遂成大伽蓝,即圣恩禅寺,洪武十四年(1381),自知时至,说偈云“七十九年,一味杜田,悬崖撒手,杲日当天”,语毕而逝,寿七十九,腊六十,于院西建永世塔安葬。万峰有法子宝藏普持,继席圣恩,为第二代。无念胜学,至姑苏参万峰得悟,后居武昌九峰。海舟普慈,常熟人,俗姓钱,嗣万峰。月江觉净,吴郡人,俗姓沈,十五岁祝发,参邓尉普持法子东明慧旵得悟,为南岳下二十七世,先居天目,天顺年间(1457-1464)迁苏州水心庵,成化十五年(1479)卒,寿七十九,腊五十一。东明慧旵又有法子翼善永慈,宝峰智瑄,吴江人,俗姓范,早年做木工,为永慈建塔院,斧落伤足,痛极要酒喝,因永慈一言得悟,遂披剃为僧,为南岳下二十八世,成化八年(1472)卒,建塔金陵翼善寺左。
无准师范下断桥妙伦一系,传至福林智度,有嗣法古拙俊,吴江松陵人,十五岁披剃,参学无果,回乡壁观,后至福林参智度得悟,为南岳下二十四世,洪武年间,奉旨剃度千僧,永乐五年(1407)奉旨归金陵天界寺终老。古拙俊下东普明悟一支传至无趣如空,有法嗣古湛性冲,秀水人,参无趣得悟,为南岳下三十一世,在径山结茅,集《无趣语录》,后住苏州车溪无幻庵二十余载,万历三十九年(1611)卒于车溪,建塔径山,寿七十二,腊三十。
中峰明本下千岩岩长一枝,经万峰时蔚、邓尉普持、东明慧旵、翼善永慈、宝峰智瑄、天奇本瑞、无闻明聪、笑岩德宝、幻有正传,至密云圆悟,为南岳下三十三世。皋本豫,昆山人,俗姓陈,依尧峰湛川出家,后嗣幻有正传另一法子磬山圆修,住镇江竹林寺。松际通授,浙江乌程人,俗姓严,参圆修,闻画眉鸟声而豁然大悟,吴江士绅请住明庆寺,崇祯十五年(1642)卒,寿五十,腊三十四。
牧云通门,常熟人,俗姓张,参圆悟于金粟山得悟,住嘉兴古南寺,晚年引退,居无定所,康熙十年(1671)冬卒于石湖静室。浮石通贤,平湖人,俗姓李,十九岁出家,参密云,得其旨,出住吴江报恩寺,常以“马祖一喝,百丈因甚三日耳聋”语堪验禅人,康熙六年(1667)卒,寿七十五,腊五十六。
汉月法藏,万历元年(1573)生,无锡人,俗姓苏。幼年习儒,十五岁入德庆院为行童,十九岁祝发,与顾端文、高忠宪等交游。二十六岁创莲社于虎溪、开利寺。二十九岁至云栖袾宏处求戒未果,是年因读《高峰语录》而心仪南禅,翌年闭关,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三十五岁住苏州北禅寺。三十七岁受具。翌年。寓居虞山东塔寺,弟子包福明等十余人施资,为其建三峰禅院。四十岁,与释朗泉掩死关于三峰,病中闻窗外夹竹声大彻。天启四年(1624),至嘉禾金粟山广慧寺谒密云圆悟而得印证,遂嗣圆悟,为南岳下三十四世。次年正月,受吴郡邓尉圣恩寺请,写诗纪事,有句云“千岩正脉国初来,圣祖恩碑石半苔,列嶂拥身屏画展,具区临槛砚池开”,是年夏著《五宗原》。天启六年,姑苏檀越请法藏入主北禅寺。崇祯八年(1635)六月去世,有门人释弘储辑《三峰藏和尚语录》十六卷行世。法藏一生于吴地弘化,大批禅僧、文士追随左右,门人众多,影响深远,所著《五宗原》遭到圆悟批驳,引起明末禅史上一次大讨论,后来清雍正携帝威撰《御制拣魔辨异录》,判汉月一系为邪魔。
汉月嗣法有十二位。梵伊弘致,常熟陶氏子,参三峰法藏,初为侍者,深夜闻松涛大作,有所省悟,天启七年(1627)住三峰清凉禅院。一默弘成,钱塘人,崇祯十四年(1641)卒,建塔邓尉。在可弘证,无锡朱氏子,悟后于三峰开法。顶目弘彻,金陵柏氏子,二十四岁依法藏披剃,悟后先继三峰法席,后迁苏州瑞光寺,历主七大刹,晚年,法嗣佛音昙为建拈花院于穹窿,请休老于此,顺治戊子(1648)卒,塔在拈花院右。弘彻法嗣济范继席瑞光寺,后主三峰,晚年退居拈花,世寿七十五。澹予弘垣,姑苏朱氏子,十岁出家于太仓圣像寺,追随法藏二十年,出住杭州显宁寺。剖石弘壁,住邓尉圣恩寺。于盘主鸿,住吴江华严寺。
退翁弘储,通州李氏子,依法藏祝发,初住常州祥符寺,后遁迹天台,住国清寺,历住台州兴化灵石,天宁瑞严,苏州灵岩、尧峰、虎丘,淮阳龙华,秀州金粟,南岳福严诸刹,所至皆云拥雨集,然唯喜灵岩峻立,创“六成就八要门”,又“以六不容定法禁”,康熙十一年(1672)卒,建塔吴中尧峰山顶,塔名大光明藏,有《诸会语录》百余卷行世。檗庵志禅师,俗名熊开元,字鱼山,明天启乙丑进士,历任吴江、崇明知县,后出家,为弘储法嗣,继主三峰凡三年,后主圣恩、灵岩、灵隐、江阴之兴济、太仓之潮音、崇明之大寺,后住华山,归吴江穹窿北真际院,乙卯十月卒,寿七十七,著《诸方语录》、《檗庵别录》、《鱼山剩稿》。弘储有嗣法晓青,字僧鉴,号碓庵,吴江朱氏子,祝发郡之休休庵,嗣法灵岩继起储,储游广西,令主灵岩,康熙戊申主三峰,退居灵岩。延音,字椒庵,康熙甲子主三峰。
具德弘礼有法子原志,曾主席三峰。慧刃弘铦,常州武进人,参法藏于邓尉圣恩寺。潭吉弘忍,四川人,至吴中参法藏,后住杭州安隐寺。
据《五灯全书》统计,能确认在苏州出生、住持的禅师,临济宗南岳下三十五世有27位,三十六世有71位(含少数居士),三十七世有28位,曹洞宗青原下三十七世有4位。
天台宗徒有大佑,字启宗,号蘧庵,俗姓吴,吴县人,先学贤首教,后学天台止观,洪武十年,住北禅寺,讲《心经》、《金刚经》、《楞伽经》,洪武二十六年为僧录司右善世,后升左善世,洪武三十二年还乡,永乐三年应召至京,撰成《般若要义》,永乐五年卒,寿七十四,腊六十二,著有《净土指归注解》、《天台授受祖图》等。弟子有慧澈、德完。祖儞,字日章,别号用拙,常熟张氏子,曾住昆山广孝、嘉定净信二寺,主教吴下垂五十年,洪武初,应选至南京天界寺说法,赐号慈忍,后归故里。弘道,字竺隐。别号存翁,吴江人,俗姓沈,擅天台教部。
在苏州讲《华严》的有祖住(1522-1587),字幻依,万历十二年(1584)隐居苏州莲华峰,依澄观著作讲《华严》,兼弘多种经典。
于佛典深有造诣者有善启,长洲杨氏子,永乐六年(1408)出家,次年应召纂修《永乐大典》,并校《大藏经》。
教通诸宗而行归净土者,首推明末四高僧。云栖袾宏(1535-1615)为净土宗第八代祖师,为苏州信众所仰赖。
紫柏真可(1543-1603),字达观,号紫柏,俗姓沈,世居吴江太湖之滨。性格雄猛不群,十七仗剑远游,至阊门,遇虎丘僧明觉,至寺中,闻佛号声,起越俗志,依明觉披剃,尝为师至平望巨室化铁万斤铸大钟。平日闭户读书,足不出阃,见违戒僧则加痛斥,僧皆惮惧。二十受具,至嘉兴东塔寺阅《华严经》,又往武塘景德寺(在吴江)掩关三载,后回虎丘拜辞明觉,游历参学。因闻“断除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而生疑情,参究不已,忽然而悟。往匡山,究相宗义理。经五台山,至京师参遍融,明习讲以贯通经旨之志。后回虎丘拜望明觉,又往松江掩百日关。往吴县,至天池,与傅光宅、管东溟相过从。由少林南还至嘉禾,嘱托侍者密藏道开恢复郡城之楞严寺,由太宰陆五台、陆云台兄弟施助,二十余年后,得太守蔡槐亭助,始克其功。感于佛教衰弊,佛藏卷帙浩繁,信众难寻,遂偕同陆五台、冯梦祯、曾同亨、瞿汝稷等,命道开董事,于万历十七年(1589)创刻经处于五台山,意在刻印方册以便流通。苦于北方严寒,四年后移于径山寂照庵,道开以病隐退,弟子寒灰如奇等继刻藏事。桐城吴用先为入室弟子,后修复化城寺,贮藏经板。即后《嘉兴藏》是。在嘉禾刻藏有成,乃返吴门,责劝已经还俗行医的明觉师易服,过吴江,沈、周两族尽数归依,至曲阿金沙,贺、孙、于、王四姓亦合族归礼,在于园书《法华经》以报亲恩,供于芦芽铁塔中。万历二十八年,南康太守吴宝秀因不执行朝廷征收矿税令而系狱,紫柏时在匡山,闻此事后入京师,多方调护,尝曰:“老憨(德清)不归,则我出世一大负;矿税不止,则我救世一大负;传灯未续,则我慧命一大负。”(《憨山大师梦游全集》)紫柏在京师住西山潭柘寺,不久,“妖书”案发,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被构陷入狱,并被东厂诬为“妖书”制作人,受杖刑,十二月十七日殁于狱中,初葬于西郊慈慧寺外,后移葬径山寂照庵。道友德清为撰《塔铭》,记其平生重兴佛寺十五所,其中有姑苏天池寺、华山寺与吴江永福寺,除刻大藏外,又搜刻禅师语录等数种。遗著由德清集《紫柏老人集》二十九卷、钱谦益集《紫柏尊者别集》四卷行世。
憨山德清(1546-1621),全椒人,思复禅宗,与云栖、紫柏有深交,创牢山(青岛崂山)海印寺,后以“私创寺院”罪被逮,紫柏尝声援施救,遣戍雷州,晚年致力于兴复曹溪祖庭。
蕅益智旭(1599-1655),俗姓钟,名际明,又名声,字振之,先世汴梁人,始祖南渡,居古吴木渎。十二岁习儒书,辟释老,十七岁阅云栖撰《自知录序》、《竹窗随笔》,乃不谤佛。二十岁父丧,闻地藏本愿,发出世心。二十四岁,于一夜中三梦憨山,时憨翁在曹溪,遂依其门人雪岭峻师披剃。出家后,于苏杭诸寺参禅、阅藏,著述不辍,严持戒律。感于教界乱相,讲戒者未达持犯,习禅者则堕无闻之诮,禅、教、律、净等但为门户计,各自经营门庭,扬己抑他。以震旦逸民自许,尝以金阊逸史、八不道人为号,五十五岁时自述传记,谓:“古者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既蹵然不敢;今亦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士又艴然不屑,故名八不也。”(《蕅益大师全集》)为消弥诤议、超越门户之见,蕅益提出“五门次第”的融通主张:“欲游佛海,先资戒航,戒净则解行可遵,行圆则秘密斯证,证入则依果自严。故首律宗,明造修之始。次诸教,明开解之途。次禅观,明实践之行。继密宗,明感应之微。终净土,明自他同归之地也。”(《灵峰宗论》)于净土一门最为用力,为后世奉为净宗第九代祖师。
著名居士若瞿汝稷,常熟人,自幼好读佛典,万历三年(1575),依竹堂寺管东溟学禅,后住那罗延窟,万历二十三年,编集《指月录》32卷,曾参与刊刻《嘉兴藏》工作。
周永年(1582-1647),字安期,吴江人,矢志刻藏、饭僧,编纂《吴都法乘》三十卷,收古吴地区佛教事文,另编著《邓尉圣恩寺志》、《虎丘山灵岩寺合志》等。
彭际清(1740-1796),名绍升,字允初,号尺木,又号知归子、二林居士,际清为法名,长洲县人,因读《紫柏全集》而归心佛法,专修净土法门。乾隆三十八年(1773)依华藏庵闻学受菩萨戒,乾隆五十年(1785)居苏州文星阁,专修一行三昧,嘉庆元年(1796)殁,寿五十七。撰有《无量寿经起信论》、《观无量寿佛经约论》、《阿弥陀经约论》、《一乘决疑论》、《华严经念佛三昧论》、《居士传》、《善女人传》、《二林居集》、《一行居集》、《二林唱和诗》、《观河集》、《测海集》等。另外,发起编纂《净土圣贤录》,最终由其侄彭希洓等完成。
五、近世志变
1904年,太虚因误乘舟至吴江平望小九华寺,缘及于斯,由士达和尚领至灵岩山一小庵中祝发,法名唯心,居数月,被送至宁波修学,一代佛教革新家由此起锚。
关于市区寺庵、僧尼情况,1922年统计寺庵255所、僧尼869人,1927年统计有名寺庙148所,1939年统计寺庵206所、僧尼600人。1913至1934年间,西园、北寺、承天、宝积、狮林、圆通各寺,均有不定期传戒,每次一、二百人不等。如1926年西园寺自2月15日至4月8日期间开坛传戒,同时启建水陆、普佛等佛事。
为应对庙产兴学风潮,教界开始创办僧教育,丛林学院化于是肇始。“清末宗门四尊”之一治开的弟子月霞(1857-1917)1917年夏天奉师命任破山兴福寺住持,并续办华严大学,去世后,由同学应慈(1873-1965)继任住持,创办“法界学院”,亲任院长,培养的学生遍及大江南北。1918年,月霞弟子持松继任兴福寺住持,两度传戒,并主讲于法界学院,致力于弘扬《华严经》。观宗学社毕业的常惺(1896-1939)亦曾于兴福寺讲经。华严宗学因月霞得兴,此脉学人鉴纳现代教育、学术方法,薪火相传,扬化于江、浙、台湾,逝后亦多归葬于兴福寺塔院。
弘法方面,1925年至1946年,在苏州讲经的法师有太虚、月屏、瑞僧、谛闲、圆珠、宝静、慧舟、静权、芝峰、守培等,居士则有季圣一、王小徐、陈依仁、范古农、张一留等。1935年5月16日,苏州觉社通过百灵电台播送佛学节目,请王小徐讲佛法,9月27日、11月3日,又请王小徐连续播讲《佛法与科学之关系》。1926年,校长文乃史于东吴大学设佛学课程,每周两次,聘请佛学会会长本醒任讲师。1925年,高检厅令监狱悬挂佛像,罪犯茹素念佛,请印光、张一留至监狱弘法,感化犯人,张一留还印有《弘法记》赠送。1933年成立的苏州觉社还出版《觉社年刊》。1941年成立的“佛学图书馆”,于1946年特设赠书部。
组织方面,1927年2月,成立“中华佛教会苏州佛教分会”,寄莲任会长,1929年10月更名为“吴县佛教会”,1935年11月解散。1937年4月,在西园寺成立“中国佛教会吴县分会”。抗战期间曾成立“吴县佛教支会”。解放后,吴县佛教会主要承担寺庙登记、处理庙产纠纷等事务。其他还有1922年成立的湘城莲池会,1925年成立的莘庄佛学推行社、中华佛教宣讲社,1927年成立的净业社,1928年成立的苏州佛经流通处,1934年创办宗教哲学研究社等。1930年2月,印光从上海迁到苏州报国寺闭关,创办“苏州弘化社”,专印佛典及弘法书籍,并致力赈灾济贫事业,1937年,应妙真、了然、德森等请求,入住木渎灵岩山,1939年,将住持职位传于妙真,嘱咐他弘场净土,不久离世,后被净业行人尊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在苏州主持成立莲社组织有十二处。
交流方面,班禅活佛于1925年4月来苏,1926年10月日本佛教代表团62人至虎丘、西园、寒山寺礼佛,除地方官员外,昭三、广慧等长老参与接待,1935年5月日本佛教净土宗大僧正林彦明等,代表日本佛教会来华访问,在苏州时,印光法师借吴县公署木兰堂设宴欢迎,日僧赠觉社《大正藏》一部,赠灵岩山寺《华严经》一部。
公益方面,1926年2月,太虚与苏州佛学会会长本醒发起创办“佛化第一国民小学”,招收儿童入学。1947年9月,王慎轩居士设“慈风补习学校”,招收失业青年。1935年,王慎轩还设立诊所,免费送诊,不收贫者医药费。1938-1949年间,灵岩山妙真与潘子亮等,在木渎办“施粥场”,冬寒开办,春暖时停,每日施粥以600人计。1946年,静权发起在阊门准提社设“施粥场”。
抗战期间,日僧在苏州设置净土宗别院、知恩院苏州别院等布教所六处,另设明照幼稚园、宗教事情研究会、敬爱佛教青年会、立正日语技艺讲习所等机构。
解放后,吴县佛教会停止工作,1951年4月成立临时佛教组织“抗美援朝工作组”,改组前一年半时间内,主要做的事情有捐款购买飞机大炮、在佛教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运动、慰问伤兵、宣传宗教政策、领导僧尼生产等。1952年12月,僧尼、居士一百余人在华严寺集会,成立苏州市佛教协会筹备委员会,选出委员27人,范成任主任,明开于1956年春任秘书长,1958年任主任委员兼秘书长。1962年7月4日,苏州市佛教协会在西园寺召开成立大会,僧尼、居士代表一百多人参加,选举妙真为名誉会长,明开为会长,明学、谢祖培为副会长,安上为秘书长。1981年7月8日,在西园寺召开第二届代表会议,选举明开为会长,明学、安上为副会长,安上兼秘书长,次年补选性空为副秘书长。
原来的12处莲社至1958年合并为居士林,推选谢祖培、吴树人为正副理事长,每月组织四次宗教活动,经费源于林员所交会费,除设立林员“往生互助金”、每周一次政治学习,还设立生产小组,接受工厂来料加工。1966年10月终止,1984年6月恢复活动。
据1956年市佛协登记,市区有僧庙125所,僧216人,尼庙108所,尼202人,另外,灵岩山寺僧150人、尼1人。1958年,221所寺庙交公,计有房间七千余间,每月得房租3200元作为僧尼生活费用,保留西园、寒山、灵岩、虎丘云岩、报恩、华岩、文山、上方楞伽等寺12所。
各寺僧众开始全面从事生产,筹资兴办产业。寄叶禅院住持妙岩于1948年初创寄庵酱园,生产春不老牌萝卜干,工商改造时期合并到临顿路敦号酱园。灵岩山寺下院报国寺由妙真主导办了小型草绳厂,早晚课诵外做草绳。灵岩山寺僧众130余人创办了灵岩农场,种植水稻一百多亩,山地近六十亩。1952年,华严寺成立六和毛巾厂,厂长陆觉新,从业僧尼32人,因对陆觉新管理不满,又于1953年在宝积寺成立大雄毛巾厂。另外还有宏德毛巾社、西园火葬场、六和纽扣厂等。随着佛事减少,除各寺部分青年僧尼转业外,皆要从事劳动,至1970年3月,僧尼被分配到各单位工作,领取工资。
1958年,西园寺将各寺文物集中保存,与灵岩山寺一起,先后开辟了佛教文物室,直至文革开始,又收藏保管。1966年秋,保留下来的十余所寺庙遭受劫难,佛像、文物、法器遭破坏,大量经书被当作废品卖掉。西园寺因为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又是对外开放单位,经寺僧力争幸免被毁,但文物法器亦被毁不少。同年10月5日,市红卫兵总部派六十人袭击佛协,财物、帐册、档案等被抄走,工作人员被驱逐。1968年,明学、净持、皖峰等僧被戴高帽游行,同年迫令西园、寒山二寺僧人一律去苏州农校农场劳动,灵岩寺僧则在该寺农场劳动。1969年,灵岩、西园、寒山、云岩寺僧130余人都集中到灵岩山农场,边劳动边清队,同时工宣队队员进驻灵岩山寺,进行斗、批、改,全用俗家姓名,不称法名,并强迫开荤,念佛堂改为泥塑收租院,期间被迫害致死者达11人,73岁的高僧妙真则被诬为地主恶霸、特务而自缢身亡,最后,工宣队勒令僧众写决心书,20多人回乡,20多人留园林处,80多人去上方山果园。文革前保留的寺院,除西园寺、灵岩山寺、寒山寺、云岩寺、报恩寺由园林处接管外,其他七所被当地政府或工厂占用,居士林则被当地居委会占用。
文革开始,保存在西园寺、灵岩山寺的一些重要文物主动交给市文管会保管,幸免被毁。1971年10月将明开从天平果园调回西园寺,边劳动边整理经书文物,至1973年12月,将西园、寒山二寺经书整理完毕,分类编目,共83274册,另有字画、铜器、瓷器等各种文物520件。
1979年7月,市民族宗教事务处恢复工作,次月宣布恢复苏州市佛教协会,同年9月在西园寺举行妙真法师追悼会,同时给予平反。次年1月,将西园寺、寒山寺、灵岩山寺交还佛教协会管理,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同时欢迎被赶出寺庙的僧众回寺。1980年,三大寺分别设立“寺庙服务部”,工作人员由园林处划拨,内设办公室、素斋部、小卖部、照相、维修等部门。此后,各寺除对旧有建筑进行维修外,还收回被占用地,予以扩建。西园寺对前花园做了改造,修建了山门、钟楼、鼓楼、宿舍楼,2010年竣工的三宝楼,集教学、办公、图书、修行、关房于一体,在传统寺院建筑基础上完成了功能转换。寒山寺则建造了象征自身文化沉淀的大碑与大钟。许多停废寺院被陆续收回重修。如西园寺在1998年接收了被一家工厂占用的定慧寺,予以重修开放。配合城市规划、旅游开发,在旧址重建寺院,或修造佛菩萨像,成为佛教复兴的一个模式,如上方山大佛、重元寺观音菩萨像,有些寺院纯为旅游公司修建,或请僧居住,或无僧人,仅为景点之一,如上方山治平寺、洞庭西山罗汉寺、洞庭东山紫金庵等。迄今为止,在市佛教协会登记的寺院约在140所以上。
1980年12月,灵岩山佛学院成立,招收青年学僧44名,三年后毕业,分配到灵岩、西园、寒山等寺院工作。1996年,西园方丈安上、监院普仁、闽南佛学院法师济群等筹建戒幢佛学研究所,并进行试招生,2001年获国宗局正式批准,以培养中高级佛学人才为目标,经历长期研究与调整,逐渐形成具备预科、本科、研究生三级教育模式的完全佛学院,下设教学、研究、弘法等部门,融僧教育与居士教育、佛法熏修与佛教研究为一体。依托于寒山寺的寒山书院创办于2003年,设有男众部,学制二年,同时置在家佛学班。
弘法方面,1999年,西园寺创办“戒幢佛学教育网”,开始了网络弘法的尝试。2007开始,每年5月、10月,西园寺借法定假期,举办菩提静修营,让在家信众到寺院进行短期集中闻法修行。2011年,济群以西园寺为依托,创立菩提书院,面向在家信众,以初、中、高三级模式渐次传授佛教教义与实践,个人自修与集体共修相结合,短时间内,在苏州、厦门、上海、杭州等城市组织多个班级。
苏州佛教协会下设佛教安养院,与一般敬老院、福利院不同,居住在这里的老人都是佛教居士,修学念佛法门。2006年,张家港永庆寺建成老年佛教信徒安养院,内设念佛堂、素斋馆,初步开设20多间标房46张床位。2012年,灵岩山寺创建佛教安养院,专门接收老年佛教信徒,占地46亩,内设念佛堂、斋堂、宿舍楼,还另辟蔬菜基地,可容纳150人入住。寒山寺通过苏州和合文化基金会在下院白鹤寺内建苏州市和合安养院,占地10余亩,第一期设48间房,床位80张,有食堂、医务室、健身房、阅览室,还有生态菜园。苏州佛协下设弘化社除流通经书外,另设义诊,每周请知名中医坐诊。2004年,寒山寺设慈善超市以救济贫困。
著名居士除上述外,还有高鹤年(1872-1962),佛教居士,一生游历名山大寺,撰有《名山游访记》,致力救灾等慈善事业,1946年隐居苏州香山观音崖,礼佛诵经,1962年病逝苏州。尢智表,1901年出生,苏州北桥人,大学工科毕业,佛教居士,探讨佛教与科学的关系,撰有《一个科学者研究佛经的报告》、《佛教科学观》等。(2017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