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承认香烟的“美妙”,是戒烟的第一步

2015-06-17 浏览次数:2243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我个人不抽烟,一直以来也很难理解为什么别人会喜欢抽烟。小时候,我偷尝过爷爷的烟丝,躲在稻草堆后,和小伙伴们分享那种触犯禁忌的快感。长大之后,偶尔也会礼貌性地接过别人递过来的香烟,但我始终还是提不起对香烟的兴趣。我觉得那股烟草的味道难闻、刺鼻、恶心,尤其是感冒的时候,周围浓重的烟味会把我呛得难以呼吸。
 
人类与烟草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一对怨偶,有多少欢喜,似乎就有多少怨恨。面对烟草的诱惑,人们的需求时而强烈,时而警惕和排斥。一部吸烟史,也是一部戒烟史。最早的欧洲观察家们,跟随哥伦布来到美洲大陆,第一次见识了印第安人享受烟草的样子,想不通“野蛮人”为什么会喜欢这种又脏又臭的东西。不过当他们把这玩意带回欧洲,让“文明人”也尝尝鲜的时候,便无意间开启了一部怎么也割不断的漫长爱恨史。
 
陈道明谈到如何成功戒烟时,讲到一个词,叫做“心戒”,不过我怎么也想不通怎么个“心戒”法。现在还有代表委员主张在烟盒上印上烂肺、黑牙的恐怖图画,以威胁、震慑吸烟者。据说这种方法已经在很多国家实行,效果还不错。其实,从道德、法律、健康和环境的角度要求人们戒烟,是非常普遍的。而且,从文明社会开始接触香烟,并爱上抽烟,这样的要求就从未断过。1604年,英王詹姆斯一世写文章批评臣民沉迷于香烟,还把刀伸向初次把香烟引入英国的瓦尔特·雷列爵士。不过,最终无论人们再怎么禁止、要求,抽烟似乎从没有在任何一个社会和时段被禁绝过。
 
而且,自16世纪以来,就没有人相信过香烟有益健康,它对健康的损害,人们自始至终非常清楚。尽管在过去,有一些巫医,说香烟是灵丹妙药,不过这样的骗术,没有多少人相信。中国人对烟草危害的认识也很早,在明朝崇祯16年,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便说:“烟草久服则肺焦,诸药多不效,其症为吐黄水而殁”。问题在于,人们为什么明知道它有害,却依然喜欢它、割舍不掉它?
 
萨特在他晦涩难懂的哲学著作里,曾经以轻松的笔调说起他的一段戒烟的经历:“对香烟的毁灭性的占有,其实象征性地满足了我毁灭性地占有整个世界的幻想。吸烟的时候,仿佛整个世界都被点燃了,变成了烟雾,并被我吸入体内。为了维持我戒烟的决心,我必须改变某些根深蒂固的思想,不再去细想它,将烟草还原成其本来面目:它不过是一些燃烧的叶子。” 
 
萨特是个老烟民,但他确实有过短暂的成功戒烟的经历。萨特的这段话,非常有启发性。他说明了一个烟民对于烟的“象征性”的欲望和幻想,才是他吸烟的真正动力。香烟在各种文学作品、电视电影中大量出现,附着其上的想象,我们并不陌生。这些想象或许不是像萨特那样的“毁灭性地占有整个世界”,但在很多文艺作品中,香烟确实早也不是“一些燃烧的叶子”,而是硬汉、潇洒、酷帅、魅惑的象征。一句话,人们抽的不是烟,而是香烟带来的文化象征。
 
文化象征这种东西,是历史积淀的结果,想要祛除它,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在人们谈戒烟、禁烟,很少人会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总是倾向于从个人的偏好立场出发,进行谴责和控诉,甚至是威胁和恐吓,但是这样的生硬做法,收到的效果却并不佳。不仅每年的吸烟人数在增多,而且有数据说明,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加入了吸烟的行列。原因就在于,这种生硬的“否定法”,不仅无益于消除附在香烟上的文化象征力量,反而这样的强烈反应,会凸显这种“文化象征”的价值和它的特殊性,很多吸烟者追求的恰恰就是这种另类和独树一帜。
 
美国的作家理查德·克莱恩,写过一本书,叫做《香烟:一个人类痼习的文化研究》。这哥们在序言里提到,此前他自己也是一个老烟民,但通过写这本书,认识了香烟的美学和历史的价值之后,反而让他成功地戒了烟。他得出一个看起来非常悖论的结论,说认识甚至承认吸烟的“美妙”之处,或许才是走向戒烟的第一步。意思就是,当你承认吸烟、不吸烟或正在戒烟,都是一种并无特别之处的生活方式时,反而会让更多人觉得,原来吸烟并不“酷”。
 
这样的道理,不知道在我们这里是不是也能行得通?(文/曾玮)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