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印光大师文钞》学习笔记之示修持方法篇总汇(1-10)

2015-04-26 浏览次数:1737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印光大师文钞》学习笔记之示修持方法篇-1
200751
净菩
前言:《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前两部分为:赞净土超胜诫信愿真切,第三部分则为修持方法篇,诸多净土宗学人(包括末学净菩),信愿勉强可谓具足,但具体落实到修行方法,便有许多疑惑,虽说一句老实念佛便可,但遇到了具体问题时,可就不知道该如何对待,如何是专心,如何是散心,念六字还是念四字,出声念还是默念,自由念还是做功课念…………等等等等,问题可就多了,所以,末学在此次学习《文钞》的时候,又重点在于学习此修持方法篇(虽然末学以前已经学过这部分,但学而时习,温故知新,修行一段时间再看此文,感受与先前又不尽同)。
原文
念佛之时,必须摄耳谛听,一字一句,勿令空过,久而久之,身心归一。听之一法,实念佛要法,无论何人,均有利无弊,功德甚深。不比观想等法,知法者则得益,不知法者多受损也。(续)复刘惠民书二
净菩笔记:
念佛的时候,必须集中注意力仔细听取自己念的佛号(无论出声还是默念,默念也可以听),一字一句,不可以滑过(每字每句都念得清清楚楚,听得也清清楚楚,滑过一字,说明开了小差,注意力不集中,走神了,要么外随境转跟着境界跑了,再要么就是打妄想,跟着妄念跑了),久而久之,身心归于一处(六根都摄)。用听的这个方法,实在是念佛的重要方法,无论对什么人,都是有利无害的,有很大功德。不像观想(念佛也有很多方法,有持名念佛、观想念佛、观相念佛等很多方法)等其他方法,知道正确方法的会得益(有助于修行,修行进步),如果不知道正确方法的,大部分就会受损(比如伤气、伤身乃至着魔等害处)。


小结:此文着重讲持名念佛之时,要认真听自己的念佛之声,从而摄住耳根,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耳根摄住了,其他五根也就容易摄住了,谓之“六根都摄”。这种念佛方法最好,有利无弊,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而其他的念佛方法--比如观想念佛,如果能掌握要领,是可以的,修持下去会有好处有进步,但假如不懂得其中要领的话,反而会有坏处。所以念佛方法中,以口中念(或者默念、心念)耳朵听的方法最为稳妥。

《印光大师文钞》学习笔记之示修持方法篇-2

《印光大师文钞》学习笔记之示修持方法篇-2
200752
净菩


原文
念佛之人,当恭敬至诚,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果能如是,纵不能完全了无妄念,然亦不至过甚。多有只图快、图多,随口滑读,故无效也;若能摄心,方可谓为真念佛人。大势至菩萨,以如子忆母为喻,子心中只念其母,其余之境,皆非己心中事,故能感应道交。(续)复又真师书
 
净菩笔记:
念佛的人,应当诚心诚意恭恭敬敬,每字每句,都要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如果真能做到这样,纵然不能完全的没有丝毫妄念,却也不会有太多妄念。有很多人只是一味的图念的快、图念得多,读的时候佛号只是滑口而过,所以没有什么效果;如果真的能集中注意力摄住心,才能称的上是真正的念佛之人。大势至菩萨,用子女忆念母亲来做比喻(就是说,念佛之人念诵佛号就像儿女思念忆念自己的母亲一样),子女的心中只挂念他们的母亲,其余的境界,都不放在心里,不去理睬,所以才能感应道交。


小结:
大师在此文中告诫念佛之人念佛的时候要注重质量,而不能单纯的只求数量,比如有人制定功课,每天要念多少万遍佛号,为了凑数往往念得很快很随意,佛号滑口而过,根本没起到摄心的作用,造成只有数量没有质量,这样念佛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必须每念一遍都起到一遍的效果,把心放在佛号上,心才能摄住,自然也就不会心随境转了。

《印光大师文钞》学习笔记之示修持方法篇-3

《印光大师文钞》学习笔记之示修持方法篇-3
200752
净菩
原文
修习净土,随分随力,岂必屏除万缘,方能修持乎?譬如孝子思慈亲,淫人思美女,虽日用百忙中,此一念固无时或忘也。修净土人,亦复如是;任凭日用纷繁,决不许忘其佛念,则得其要矣。(三)复江有传书

净菩笔记:
修习净土的人,只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安排就好,难道一定要屏除万缘,才能修习么?就好像孝顺的子女思念自己的父母亲人,淫欲心重的人思念美女,即便是在平时的百忙当中,这个念头也是没有一时一刻能够忘掉的,修学净土的人,也是同样的道理,任凭平日里面怎么个忙碌法,决不可以忘掉佛念,这样就掌握其中的要领了。
小结:
有人说我平时工作忙,没空打坐没空念佛,等我有时间的时候吧,要不然没法念。其实这是没领会念佛的要领。大师在此文做了一个比喻,孝顺的儿女经常挂念着自己的父母,再忙再累也会经常想起;好色的人经常想着美女,再忙再累也会惦记着美女,何尝还等到有空的时候才想?念佛也是这个道理,再怎么忙也不可以忘记佛,要时时能提起佛号,这样才算是掌握了念佛的要领。
《印光大师文钞》学习笔记之示修持方法篇-4
200752
净菩
原文
出声念,则可念六字;心中默念,字多难念,宜念四字。从日至夜,睡著则任他去,醒来即接著念。以念佛为自己本命元辰,决不片时放舍,庶可超凡入圣,了生脱死,往生西方矣。(续)复汤慧振书
净菩笔记:
出声念佛,可以念六字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如果是在心里默念,六个字比较多比较难念,适合念四字佛号(阿弥陀佛)。从白天到夜晚,念到睡过去了就随它睡过去,醒来就继续接着念。把念佛当作自己的全部生命,绝对不可以有丝毫大意,不可有丝毫忘掉的时候,这样就可以超凡入圣,脱离生死轮回(在此处应该是特指分段生死),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世界了。
小结:
大师建议出声念六字,默念念四字为好,要把念佛当成最重要的事情,一天二十四小时里面,抱定一句佛号不松口,晚上睡觉前也照念不误,念着念着睡过去也不用担心(这里应当是指晚上睡觉之前也仍然念佛不缀,并不是说让我们白天念佛或者打坐的时候犯昏沉睡觉),早晨一醒来争取第一个念头就是念佛,念佛不断。
《印光大师文钞》学习笔记之示修持方法篇-5
200752
净菩
原文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在六道中,无业不造。若无心修行,反不觉得有此种希奇古怪之恶念;若发心修行,则此种念头,更加多些。此系真妄相形而显,非从前无有,但不显耳。此时当想阿弥陀佛,在我面前,不敢有一杂念妄想,至诚恳切,念佛圣号。或小声念,或默念。必须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朵听得清清楚楚。能如此常念,则一切杂念,自然消灭矣。当杂念起时,格外提起全副精神念佛,不许他在我心里作怪。果能如此常念,则意地自然清净。当杂念初起时,如一人与万人敌,不可稍有宽纵之心;否则彼作我主,我受彼害矣。若拼命抵抗,彼当随我所转,即所谓转烦恼为菩提也。汝能常以如来万德洪名极力抵抗,久而久之,心自清净。心清净已,仍旧念不放松,则业障消而智慧开矣。切不可生急躁心。无论在家在庵,必须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说而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三)复叶福备书
净菩笔记:
一切众生,从无时劫以来,在六道轮回当中,真是没有不造的业。如果没有开始修行,反而没感觉自己有这么多稀奇古怪的坏念头,如果发心开始修行,反而会感觉自己这种坏念头增多了,其实这些念头原本就有,只是以前没去注意所以才没发现而已。这个时候应当想着阿弥陀佛就在自己面前,不敢有一丝儿妄想,毕恭毕敬,至诚恳切,持念佛号,小声念默念都可以。必须字字句句,口里和心里都念的清清楚楚,耳朵听得也要清清楚楚,能这样坚持不懈的念下去,一切杂念自然会自动消灭,如果有了杂念,这个时候应该格外的打起十分的精神来念佛,不让它在心里作怪。如果真能这样坚持念佛,则自然清净。杂念刚刚出现的时候,要如同一个人和一万个人作战一样,不能有一点儿松懈大意,否则就会被它做主,而自己反受其害了。如果拼命抵抗,妄念就会被我所转,这就是所说的“转烦恼为菩提”了。你要是能经常的用佛号来抵抗妄念,这样修行的时间长了之后,心自然就清净了。心清净了,依旧念佛不放松,就会业障消除而智慧(此智慧应该是指般若智慧,真如本性,念佛三昧,而不是世间法里面的世智辨聪)现前。万万不可以产生急躁心理。无论在家还是在寺院里,必须对别人尊敬和善,忍别人所不能忍受的,做别人不能做的;替别人做事,成就别人的好事;静坐的时候要多反省自己的过错,闲话聊天的时候不要说别人的是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早到晚,从晚到早,一句佛号不要间断;或者小声念或者默念,除了念佛之外,不起其他的念头,如果妄念一起,立刻就要让它消灭,常常抱有惭愧心忏悔心。就算有点儿修为,也要总感觉自己功夫很浅,不要自己夸奖自己以免生骄傲傲慢之心。只管自己不管别人(只管自己老实修行,不要看别人的过错,而不是袖手旁观不帮助别人的意思),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只学好的,不学坏的,不要随便乱批评别人的错处),把其他一切人都当菩萨看待(对他人存恭敬心),只有我自己一个才是凡夫俗子(可以避免产生贡高我慢之心),你要是真的能按照我的话认真去做,那你绝对可以往生西方极乐。
小结:
大师在此文中也是强调心念耳闻的方法,可见此法是念佛法门的基本要领,除此之外,重点讲述如何用念佛的方法来对治妄念,同时指出修行当中对人对己的态度和方法,总体来讲,无非就是善护口业,常有惭愧心,一定要谦和,不可认为自己有修行从而导致贡高我慢,将别人看成菩萨自己看成凡夫,也是为了避免产生感觉自己比别人强而看不起别人的念头。谦和谦和再谦和,恭敬恭敬再恭敬。
《印光大师文钞》学习笔记之示修持方法篇-6

2007年5月3日  净菩

原文

【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正)复高邵麟书四】

净菩笔记:

至于念佛,如果心很难集中一处,应当集中注意力认真的念,自然能够集中心思。摄心的方法,最好的就是至诚恳切了。心如果没有十分的诚恳,想摄心是不可能的。如果心已经达到至诚,还是没法集中心思的话,就应该专心认真的听自己念佛的声音。不管出声念还是默念,都要求念从心里发出,声音从口中念出,又从耳朵听入,(这些是指对出声念的要求);默念虽然不动口,但意念当中还是会有用口来念的形象/动作。心和口念的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用这种方法来摄心(摄心:集中心思专注于一处,不妄动,也不散乱也不昏沉),如果妄念还像大海里面的波涛一样涌动的话,就用十念法来计数,全心的力量就集中在一声佛号上,即便想起妄念也起不来了,这是摄心念佛的最根本的好办法了。以前那些弘扬净土的人,没谈过这个方法,因为那个时候的人根性好,用不着这样就可以集中心思。我(“光”是印光大师自称)因为心难制服,才认识到这个方法的妙处。每次用,每次都生效,不是我随便乱说的,希望可以把这个方法和天下后来的根性差的人分享,以便让所有修净土的都能往生。“十念记数”,就是指念佛的时候,从一句到十句,要念的清楚,到了第十句念完,再从第一句念到第十句。(也就是说,要十句十句的来记数,每次念十句)念一句就记一句,不要用掐佛珠的方法记数,全靠用心来记如果记十句比较困难,可以分成两次,从一到五,然后从六到十,如果这样还感觉费力,就从1到3,从4到6,从7到10,分成三次来念来记,念的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没有地方落脚(生不起妄念),时间久了自然可以达到一心不乱的程度。要知道这种十念法,与早晨的十念法相比(印光大师曾经给非常忙的人介绍过一种早晨的十念法),摄心除妄的功能相同,但用处和效果却差别很大。早晨十念法,是把一口气当成一念,不管这一口气当中念多少遍佛号,而现在这方法是以一句佛号当成一念,那种早晨十念法,念十念还可以,如果念二十或者三十,容易伤气导致疾病,而刚才这种方法是念一句佛号心里知道一句,念十句就知道十句。从1到10,从1到10(循环记数,每次都是1到10),就算每天念好几万佛号,都是这么个记法。不但可以消除妄想,而且还是养神的最好办法。不论快慢都可以,从早到晚都可以。用这方法和掐佛珠记数的方法来比较,利益实在是有太大的差别了。那种(指掐佛珠记数)方法身体劳累容易分神;这种方法身体安逸而且心能安定,做事的时候可能不好记数,那就尽管认真诚恳的念佛号就行,等做完事之后,再恢复摄心记数,这样一来,无论外面的境界怎么变化,都可以专注在佛号里面。大势至菩萨说(在《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面):“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根性好的人就不用说了,像我们这些根性差的人(印光大师自谦,说自己也是根性差),如果不用这种十念记数法,想要达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地步,太难太难了。还要知道,这种摄心念佛的方法,讲起来可深可浅,可大可小,不可思议,一定要听从佛的话,千万不能因为自己的见解不够,而生疑惑,以致于多劫以来的善根因此丧失,无法亲自获得其中的实际利益,那就实在可悲了。掐佛珠念佛,最好在走路或者不动的时候,如果用在静坐养神的时候,因为手动的缘故(掐珠的时候手肯定要动),精神无法安定,这样时间久了容易得病。而这种十念记数法,行住坐卧,全都可以用。

小结:

此文中,印光大师还是强烈推荐心念口念耳闻的念佛方法,并且对于妄念多、无法集中心思念佛的人,详细介绍了一种叫做“十念念佛”的方法,这个方法以前的大师们没有介绍过,是印光大师在自己念佛的实际修行过程当中总结出来的,而且效果很好,并把这个方法告诉我们,以便后世这些根性比较差的人也能借助此方法念佛往生。后面还将此法和掐念珠念佛法以及在其他文章中介绍过的一种“早晨十念法”相对比,介绍了优点和缺点的对比。此文实在是念佛之人极好的参考。
《印光大师文钞》学习笔记之示修持方法篇-7

2007年5月4日  净菩

原文

【追顶易受病。大声、小声、金刚、默念,随自己精神调停而用,何可死执一法,以至受病乎?随息不如静听,以随得不好,也会受病。静听不会受病。(三)答幻修学人】

净菩笔记:

用“追顶念佛法”容易得病。大声念、小声念、金刚持(嘴唇动而不出声或声音很小只有自己能听见)、默念,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感受进行适当调整,怎么能死守一种方法而以致于得病呢?跟随呼吸不如静静的听自己念佛的声音,因为跟随呼吸念佛如果随的不好,也会得病。而静听的方法(指前面屡次提到的心念口念耳闻的方法)不会得病。

此文估计是来信者采用了追顶念佛的方法,导致了身体受损,印光大师劝其最好改为耳闻的方法(随息法如果掌握真正要领,倒也无妨,文中说的是随的不好的情况下会受病。追顶念佛法:就是念佛的时候,类似追逐的意思,前后两句佛号之间基本无间隔,前句佛号最后一个字刚念过去,后一句佛号的第一个字立刻紧跟上。有很多念佛的人采用这种追顶念佛法。但这种方法反正末学自己感觉不太适应,不如印光大师的十念记数法对机。)
《印光大师文钞》学习笔记之示修持方法篇-8

2007年5月4日  净菩

原文

【学佛之人,一举一动,皆须留心。至于念佛,必须志诚。或有时心中悲痛起来,此也是善根发现之相,切不可令其常常如是,否则必著悲魔。凡有适意时,不可过于欢喜,否则必著欢喜魔。念佛时,眼皮须垂下,不可提神过甚,以致心火上炎,或有头顶发痒、发痛等毛病。必须调停适中。大声念,不可过于致力,以防受病。掐音恰珠念,能防懈怠。静坐时,切不可掐;掐则指动而心不能定,久必受病。(续)诫初发心学佛者书】

净菩笔记:

学佛的人,一举一动,都需要留心。而念佛,必须心志诚恳。有的时候心里会突然悲痛起来,这是善根发现的迹象,但千万不要经常这样,否则的话容易着于悲魔。凡是有比较舒服比较好的感觉时,也不要过于高兴,否则的话必然着欢喜魔。念佛的时候,眼皮需要垂下,不可把精神劲儿提得太足,容易导致心火上升,出现诸如头顶发痒发痛等毛病。必须要调整到适中的分寸。大声念佛,不可以太用力,防止身体得病(容易伤气)。用掐念珠的方法念佛,可以防止懈怠。静坐的时候千万不要掐,因为这个时候掐珠,手指头必然要动,而心无法安定下来,时间久了必然得病。

此文大师讲述念佛当中需要注意的一些着魔问题,念佛气力要掌握合适。
《印光大师文钞》学习笔记之示修持方法篇-9

2007年5月4日  净菩

原文

【念佛修持,如服药然。能明教理,如备知病源、药性、脉理;再能服药,所谓自利利他,善莫大焉。若不能如是,但肯服先代所制之阿伽陀药,亦可愈病。亦可以此药,令一切人服以愈病。只取愈病,固不必以未知病源、药性、脉理为憾也。(续)复念佛居士书】

净菩笔记:

念佛修行,就好像服药一样。如果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念佛的道理),就好像知道病的来源、药的特性、脉象的原理;再来服药,就是所说的自已得利也利益别人,这就非常非常好了。如果达不到(不明白念佛的根本道理),但只要肯服用前辈们开的好药方(阿伽陀药,梵语,意思是不死药,解毒药,灵丹妙药,此处用来比喻念佛是灵丹妙药),也可以治病。也可以用这个药让所有人服用来治愈疾病(指念佛法门,三根普被,皆可得度)。只取能够治病的好处,不一定因为不知道病的来源,药的特性、脉象的原理而感到遗憾(意思是只要达到治病的效果就已经很好)

大师此文用药来比喻念佛法门,如果既能明白念佛法门的道理,又能采取具体行动坚持念佛,这样当然就是最好的了。但如果不明白念佛的道理,只要你肯老实的听从以前大德们的教导,肯照着去做去老实念佛,同样可以达到效果。用不着因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而感到遗憾(并不是劝人不用明白道理,能同时明白道理当然更好,但如果实在根性不合适,暂时无法掌握念佛的根本原理,只要老实照做,同样会达到目的,往生西方后跟随阿弥陀佛等佛菩萨,不愁不开悟)。
《印光大师文钞》学习笔记之示修持方法篇-10

2007年5月5日  净菩

原文

【若凭空造楼阁,妄说胜境界,即犯大妄语戒;乃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其罪甚于杀盗淫百千万亿倍。其人若不力忏,一气不来,即堕阿鼻地狱;以其能坏乱佛法,疑误众生故也。汝切须慎重。所见之境有一分,不可说一分一,亦不可说九厘九;过说亦罪过,少说亦不可。何以故?以知识未得他心道眼,但能以所言为断耳。此种境界,向知识说,为证明邪正是非,则无过;若不为证明,唯欲自炫,亦有过。若向一切人说,则有过;除求知识证明外,俱说不得。说之,则以后便永不能得此胜境界;此修行人第一大关,而台教中屡言之。所以近来修行者,多多著魔,皆由以躁妄心,冀胜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其境的是胜境,一生贪著欢喜等心,则便受损不受益矣;况其境未必的确是胜境乎。倘其人有涵养,无躁妄心,无贪著心,见诸境界,直同未见;既不生欢喜贪著,又不生恐怖惊疑;勿道胜境现有益,即魔境现亦有益。何以故?以不被魔转,即能上进故。须知学道人,要识其大者,否则得小益必受大损。勿道此种境界,即真得五通,尚须置之度外,方可得漏尽通;若一贪著,即难上进,或至退堕,不可不知。(正)复何慧昭书】

净菩笔记:

如果在半空中建造楼阁,随便乱说殊胜境界,就犯了大妄语戒,就是没有得到却说自己得了,没有证道却说自己已经证道,这个罪过比杀盗淫还要厉害百千万亿倍。这个人如果不努力忏悔,一口气不来(指命终、死后),就会堕入阿鼻地狱,因为他败坏佛法误导众生的原因。你千万要慎重。所看到的境界有一分,不能说有一分一,也不能说九厘九,多说了是罪过,少说了也不可以。为什么呢?因为善知识虽然没有得到他心通,但能够根据对方所说的加以判断。这种境界,向善知识说,为了证明是否正确是否走了偏路,是没有过错的,假如不是为了证明,而是单纯为了炫耀,也是有过错的。如果对所有人公开讲,就有过错,除非是为了求善知识帮忙证明,否则不可以说。如果说了,那么以后就再也得不到这种殊胜境界了,这是修行人的最大的障碍,而台教(此处不理解,可能是指天台宗的教义)多次提到这个。所以近期的修行人,很多着魔的,都是因为内心焦躁不务实,期盼出现殊胜境界造成的。先不用说这个境界是魔,就算是真正的殊胜境界,一旦心生贪恋执着欢喜,那么就会有坏处而没好处;何况得到的境界还不一定就真的是殊胜的好境界。如果这个人有涵养,没有急躁不务实的心理,没有贪恋执着,见到各种境界,就好像没有看到;既没有贪恋执着,也不会感到恐怖害怕和疑虑;别说好境界有好处,就算魔境出现也有好处。为什么呢?因为他不会被魔所转,所以能趁机上进的原因。需要知道修行人要知道什么才是重要的,否则会得到小好处却受到大的损失。别说这种境界,就算是真的得到五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都还要置之度外不予理睬,才能得漏尽通;假如一旦贪恋执着,就很难进步,甚至反而会退步堕落,不能不知道啊。

印光大师此文主要是针对如何处理念佛修行期间出现的殊胜境界,比如见光见佛之类。看见此类境界不可以随便乱给人说,除非是讲给善知识听,为了让他帮自己指证,才可以说,否则不可以对外人说,否则果报很严重。对待境界,最好的办法就是不予理睬,也不欢喜也不害怕,就像没发生一样,这样才会有进步,否则不会有进步,甚至还会退步或者堕落,不可不慎。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