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什么是菩萨?外道善行可以称菩萨行吗?

2015-04-24 浏览次数:1885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佛教导人慈悲,但是慈和悲是一体的。缺少某一个那就不是佛法的教导。

《未曾有因缘经》讲:云何行慈。见苦厄人。当起慈心。为作救护。皆令得所。何谓为悲。见诸众生。无明爱故。造生死业。五道受苦。不能自免。是故我今不应懈怠。当勤精进。修习智慧。速成佛道。得佛道已。当以智慧光明。照除众生无明黑闇。令见大明免众苦缚。虽未成佛。凡所施为。一切善业。回施众生。令得安乐。众生有罪。我当代受。是名悲心。

怎样施行慈心呢?见到人有灾厄,应当起慈心,帮助救护,令其得到安乐。什么是悲呢?见到众生因为无明爱渴,造作生死业缘,轮转五道,受苦无休,不能解脱,所以不能懈怠,应该精进修习智慧,速证佛果。成佛后用智慧光明破除众生无明黑暗,令见光明,免除种种痛苦,业因缠绑。虽然没有成佛,凡是所做的一切善业都回向众生,愿其安乐,众生罪业,我来代替,这是悲心。

慈和悲是不能分开的,单单是慈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单单是悲就缺少了慈爱的行动。

接下来:何谓为喜。若见世人修行善业求三乘果。劝助随喜。见受乐人。心亦随喜。见端正人。见勇健人。见富贵人。见智慧人。见慈心人。见孝顺人。以要言之。一切善人。劝助随喜。是为喜心。何谓为舍。凡所施为。一切功德。行恩于人。不望现报。不望生报。不望后报。是名为舍。

什么是喜呢?如果见到世人修行善业,求三乘佛果,一定鼓励帮助、随喜赞叹。见到他人欢乐,自心亦喜,见到貌美端正的人,勇敢健壮的人,以及富贵的、有智慧的人,见到有慈悲心的人,孝顺的人,总之一切善人,都鼓励帮助,随喜赞叹。这是喜心。

什么是舍呢?凡所做一切功德,有恩于人,不希望得到现报,不希望此生得报,也不希望将来的回报,这是舍。

我们都知道,菩萨是慈悲喜舍的实践者。实行这四无量心的才能是菩萨。而外道的宗教中,却不是这样,他们虽有慈善的举动,却无正确的见解,更不会随喜我们求证菩提的发心,更不会劝助我们学习佛法教导,甚至还会横加毁谤。而且其慈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其天主的关爱,得到基督的恩赐。决不是不希望得到报偿。和我们所说的三乘圣果中的菩萨绝对不可同日而语。任何随意把菩萨的称谓胡乱运用的人都并没有打心中真正尊敬菩萨,或者是根本不了解菩萨代表的含义。

有的人觉得佛教似乎没有其它宗教那样兴办什么慈善事业,似乎作得不足。这恰恰是佛法和世间外道的不同之处。世尊释迦牟尼佛以王子之尊出家为僧,如果举办慈善事业,可以救度众生,以其福德智慧完全可以继承王位,治理国家。把国家中的老幼病残都照顾的好好的。但是他没有,相反,出家受人供养。还让其弟子也乞食为生。因为佛法智慧才是真正的良药,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以佛法的角度看越是贫穷的人越要鼓励其布施。才能脱离贫困的境地。事实上世尊教导我们的布施,是不求什么回报的布施,更不是有什么特定目的的布施。

由此我们知道外道中的善行,和我们所说的菩萨相去甚远,外道中的慈善事业可以赞叹随喜,但是其教义、教派却不可随喜赞叹。更不能随意以菩萨称之。

有人说佛经中,常不轻菩萨对任何人都尊重,何况是人家在行善呢?这是大错特错的。希望大家好好了解原文:是比丘凡有所见。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

请注意他对什么人顶礼,那是有条件的。常不轻菩萨之所以尊重每个人的原因是:他们都是佛弟子,都行菩萨道,(菩萨道是什么,上面已经写了),将来都要做佛。这是肯定的,无论是谁,将来都会获得佛法的教化,最终成佛。我们尊重的原因在此。甚至我们会因为其和我们一样有佛性而尊重,平等相待,但决不是因为其外道而尊重。更不应随意就认定其为菩萨,如同儿戏。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