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玄奘精神 第10节:第二章 随机而变,智慧胜于机巧(3)

2014-12-30 浏览次数:12045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玄奘当去之时,已再三表奏,但诚愿微浅,不蒙允许。无任慕道之至,乃辄私行,专擅之罪,唯深惭惧。无任慕道之至,乃辄私行,专擅之罪,唯深惭惧。"
  唐太宗问得厉害,玄奘回答得既诚恳,又巧妙:自己当年离开大唐的时候已再三上书表奏,只不过是因为诚心不够,才没有被允许。玄奘没有把不被允许出关的责任归咎于当时的国策和各级地方官员,试想一下,假使玄奘辩解说是皇帝陛下您下旨不允许百姓出关,而现在我功成归来,那岂不是说唐太宗当年的国策有误,让皇帝大大的下不了台阶?当然,玄奘也可以说是各级官员没有审批通过我的请求,这样一来,唐太宗该怎么办,是打哈哈不闻不问,还是顺着玄奘的意思惩治那些当年坚决执行自己命令的官员?
  自己是没有责任了,却得罪了一大批当朝官员,这是玄奘愿意看到的结果吗?
  显然不是。
  所以,玄奘这前半句回答,听起来是在打马虎眼,实际上却包含了很多层意思--当时的情况我都明白,现在事情都过去了,皇帝陛下您大可不必多想,所有的责任只在我"诚愿"不够。相信任何一个领导都愿意听到这样的回答,但是玄奘没有一味示弱服软,他的后半句话才是绵里藏针:但是实在是因为我太想去学习最精神的佛法,所以才私自偷渡出关,这完全是我个人的罪过,至今仍然感到非常的愧疚和害怕。
  实际上,玄奘是在用诚恳的表白向唐太宗表明不论在哪种条件下自己都一定会出关取经的决心,这种决心的流露,本身就是一种刚强的表现,聪明如唐太宗者又岂会感觉不到。
  人与人相处有很多巧妙的地方,像唐太宗这等英名强势的君王,他未必喜欢唯唯诺诺只会听命应承的臣子。唐太宗有脾气,更有气度,他能容人,所以才会欣赏像魏征这等刚直倔强的大臣。正所谓英雄惺惺相惜,玄奘在谦恭中隐藏着的坚毅与决心,也许在当时就已经打动了唐太宗。
  所以,这一问只不过是唐太宗的一个小小的"见面礼",想看看玄奘有什么反应,他当然不会真的去追究玄奘私自出关的罪过,所以又说:
  "师出家与俗殊隔,然能委命求法,惠利苍生,朕甚嘉焉,亦不烦为愧。"
  玄奘回答得妙,唐太宗给自己找台阶下的话就更妙:他既不说当年的国策是对是错,也不说玄奘偷渡出关的行为是对是错,而是话锋一转,说法师您是僧人,怎么能跟那些凡夫俗子相提并论,这等于给当年的国策又做了一次解释--那是针对俗人的,与法师您无关,对您不起作用。再说,法师您不顾危险西行求法本来就是对天下苍生有好处的事,我赞许感激还来不及,您大可不必为这个担心害怕。
  一问一答一转折,是玄奘和唐太宗的第二次"过招",两个人什么都没有明说,偏偏又把所有要说的意思都表达得清清楚楚,还顾及了对方的面子,给彼此台阶下,这就是智者的对话。
  第二次"交锋",双方又打了一个平手,唐太宗显然意识到坐在自己面前的这个和尚不好对付,于是放下试探吓唬的心思,把对话的重心转到了西行上来,好奇的问道:
  "但念彼山川阻远,方俗异心,怪师能达也。"
  意思是说,从大唐到印度路途遥远、山川阻隔,还要经过风俗民情完全不同的地方,法师您又是如何到达西天的呢?面对领导和上级的关心和好奇,大多数人在首先会松一口气,然后暗自庆幸,终于到自由发挥的时候了,于是就会滔滔不绝的讲述一路上发生了什么事情、经历了哪些艰难困苦,由此博取更大的同情心。但是玄奘没有这么说,而是避实就虚的把唐太宗又夸赞了一番:
  "奘闻乘疾风者,造天池而非远;御龙舟者,涉江波而不难。自陛下握乾符,清四海,德笼九域,仁被八区,淳风扇炎景之南,圣威镇葱山之外,所以戎夷君长,每见云翔之鸟自东来者,犹疑发于上国,敛躬而敬之,况玄奘圆首方足,亲承育化者也。既赖天威,故得往还无难。"
  这段话的前面一大半都是玄奘对唐太宗的恭维,关键在最后一句,意思是正因为有了陛下的德威,所有出发和回来都谈不上有什么特别的困难。玄奘这样说可能是出于两点考虑: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