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阿难达的声望
在巴利藏经中,出现许多次对阿难达的赞叹。
擅长说法的老师
例如,有一次萨罗国(Kosala)的巴谢那地王(Pasenadi)会见阿难达尊者,并询问他正确身、语意行的标准。阿难达以一贯的颖慧回答,国王听了很高兴,就送他一件贵重的衣服。之后,阿难达向世尊禀报这次会面,于是佛陀对全体比库大众说:
比库们!这是高沙喇国巴谢那地王的收获,他很幸运能得到会见与供养阿难达的机会。(MN88)
阿难达是个擅长说法的老师,因此在佛陀觉得自己身体不适的场合,会毫不迟疑地请他代替,此事发生在咖毕喇瓦土城(Kapilavatthu)佛陀与释迦族的亲属之间。
当释迦族要启用一间新别墅时,他们邀请佛陀与比库们在那里度过首夜,为那个地方祝福。佛陀在那里说法许多个夜晚,然后对阿难达说:「阿难达!对释迦族人说弟子修道的进阶训练。我背痛,需要休息一下。」
于是,阿难达对行者的完整修行做了详细的说明,从基本的戒律到究竟的阿拉汉果智。当结束时,佛陀站起来说:「萨度(sadhu),阿难达,萨度(sadhu)!你已针对声闻的进阶训练,为释迦族做了一次杰出的开示。」
好几次阿难达说法时,佛陀并不在场。习惯上,佛陀有时会先做一段简短而扼要的开示,然后就起身回房,似乎要让比库们自行梳理他话中的意义。这时,比库们会去找博学多闻的长老,请他们详细解释佛陀谜一样的谈话。
通常他们会先去找「论议第一」的马哈咖吒亚那(Mahakaccayana)尊者,如果他不在,就会去找阿难达,「因为阿难达尊者受大师与睿智道友们的赞叹」。然后,阿难达就会完整的解释佛陀开示,事后比库们会将阿难达的话告知佛陀。佛陀总是会说:
比库们!阿难达是智者,深入法义。如果那么问我这件事,我的回答就将会和阿难达一样,就是那个意思,你们应将他牢记在心。(见SN 35:116,117;AN 10:115)
(法)的活化身
阿难达通达「法」的程度,佛陀甚至称他为「法」的活化身。有一次,一个在家弟子问佛陀,在他对「佛」与「僧」礼敬后,他应如何礼敬「法」——当时「法」尚未被记录在书籍中。佛陀回答:「善男子!如果你想礼敬『法』,就去礼敬佛法司库——阿难达。」
于是,在家弟子邀请阿难达应供,并供养他一疋贵重的布料。阿难达将它献给沙利子,沙利子则又转献给佛陀,因为只有他才是诸福之因(Jat.196)。
另一次,阿难达回答完佛陀的问题而离开之后,佛陀告诉其它比库:
阿难达虽然还是个有学者,但要找到智能和他一样相同者,并不容易。(AN3:78)
在世尊般涅槃前不久,他说:
就像刹帝利、婆罗门、吠舍与沙门见到转轮圣王很喜欢,比库、比库尼、近事男(upasaka)与近事女(upasika)对阿难达也是如此。如果有四众之一去见阿难达,单是他的风采,就会带给他们喜悦。当他说法时,他们则会因为他的话而喜悦。当阿难达恢复静默事,他们则犹嫌不足。(DN16)
没有敌人的人
鉴于如此众多的赞誉与欣赏,不难想象阿难达背后所遭遇的嫉妒与憎恨一定也不少,不过事实并非如此,因为阿难达是个没有敌人的人。这样稀有的好事绝非偶然,他在许多前世就已是如此。阿难达毕生对佛法的投入如此彻底,名声根本无法触及他或令他骄傲。
他知道这些好处都是拜佛法之赐,秉持这样的态度,他的内心毫无骄傲与自满。不骄傲的人没有敌人,也不会遭人嫉妒。如果有人如阿难达同父异母兄弟阿奴卢塔(Anuruddha),避开一切社交而完全转向内在,那么没有敌人就很容易。
但阿难达夹在佛陀与他的众多信徒之间,经常将自己暴露在心胸狭隘者的敌意与憎恨之下。因此,他没有敌人、对手。冲突与紧张的生活,可说是近乎奇迹。这真的是阿难达独一无二的特质。
受到同修比库告诫或批评的例子
虽然阿娜也曾遭到善意的批评,或偶尔受到告诫,但那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为了改变个人的行为,友善的提醒或警告,或甚至是实质的责备,都有助于达到更高的净化。
如果认真看待,这种批评将能带来更多内在的清明,以及他人更高的尊敬。但阿难达受到告诫的例子,大多是社会行为或戒律的小细节。它们很少触及自我净化的事,以及他对法义的理解。兹举例如下。
不得为自己烹煮
有一次,当佛陀深为胃胀所苦时,阿难达为他煮稀饭,之前这么做都有效。
佛陀告诫他:「对沙门来说,不宜在屋里准备食物。」在此事之后,佛陀便制定一条比库不得为自己烹煮的戒(Vin.1:210_11)。阿难达从那时起便谨遵此戒,因为他完全了解对于真实此戒而言他的必要性。
去村庄须著三衣
有一次,阿难达去托钵事未穿桑喀帝(sanghati,重复衣)。同修比库提醒他注意佛陀所制的戒,比库去村庄时一定得穿三衣。阿难达衷心接受,并解释他只是忘了。由于这两件事,都和简单的戒律有关,因此很快就解决了(Vin.1:298)。
如阿难达这样拥有最杰出记忆力的人,还是可能忘记一些事,那是因为入流者不圆满的缘故。然而,佛陀要求比库们要时时专注与日常生活的小细节,因为更高的精进修行就是建立在这样的戒律基础上。者有助于消除纯粹智力上的理解与我慢。
须注意他人贪著于己的危险
另一种针对阿难达的批评,是马哈咖沙巴尊者所作的两个例子。
有一次,阿难达请马哈咖沙巴陪他去尼众道场为比库尼开示。起初马哈咖沙巴有些迟疑,后来还是同意了。当开示结束时,一位任性的比库尼责怪马哈咖沙巴作了所有谈话,而未让阿难达说一句话。她说那就犹如卖针的小贩想卖针给制针的人一样。
阿难达乞求马哈咖沙巴原谅她,但马哈咖沙巴回答,阿难达应有所约束,否则僧团(sangha)就会开会检讨他的行为(SN 16:10).马哈咖沙巴希望这次责备能提醒阿难达,在他热衷于教导比库尼佛法时,别忽略了个人贪著的危险。这个批评无疑对阿难达的未来很有帮助。
须照顾新出家者的道心
第二件事发生在佛陀入灭后不久,三十位阿难达的弟子舍戒还俗时。马哈咖沙巴责备阿难达并未照顾好这些年轻人。他和他们一起去游行,而他们当时都仍无法自制,饮食无度,缺乏正念、正知。因此,马哈咖沙巴捉他是个「践踏新粮,破坏施主信心,徒众正在分崩离析者」。最后,马哈咖沙巴说:「这个年轻人真是不知道他自己的分寸。」㈠
对这个更为严厉的指责,阿难达只是回答他头上都已长出灰发,而马哈咖沙巴却还称他为「年轻人」。也许在这情况中,阿难达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而低估弟子们的世俗习气。阿难达并没有为自己辩护,毕竟他还不是阿拉汉,仍有些烦恼习气,他只是对批评的方式有些意见。
然而,如马哈咖沙巴这样的阿拉汉,一定知道何种批评形式对阿难达最有帮助。无论如何,马哈咖沙巴在这两个例子中责备阿难达,都是出于对他的关爱,他们之间一直都维持着绝佳的关系。
须注意自己的觉悟
另一个伍达夷(Udayi)比库,曾批评阿难达如下。
阿难达曾问世尊,他的声音会在宇宙中传多远。世尊回答,诸佛是不可测度的,可以传得比一千世界(含一千日、一千天、一千梵界)远,甚至比三千世界更远。他们可以放光穿越那一切世界,和声音一起到达住在那里的所有众生。
阿难达对于这样的描述感到很高兴,它无所不摄并超越一切层面,他因此叫道:「我真是幸运,有个如此具大势力的无上师!」伍达夷(Udayi)驳斥他:「阿难达吾友,你的大师具大势力,与你何干?」
这些话是个严厉的指控:阿难达一直都只看到佛陀个人,而忽略了他的真舍利(sarira)益——自己的觉悟。佛陀立即站在阿难达这边,说:
不是这样,伍达夷,不是这样,伍达夷!如果阿难达未得完全解脱就死了,因为他心的清净,他会七次成为天王,或七次成为南贍部州之王。但是,伍达夷!阿难达会在此世就证得究竟解脱。(AN3:80)
佛陀在阿难达面前作这样的预言,显示对他的信心。佛陀知道阿难达并不会因为对佛语的广大知识,而疏于修行。这番话也显示出佛陀发现,藉由安慰阿难达的努力与精进,来保护他免于自责或他人的责备是有效的,将能为阿难达在此世带来最高的成就。如来只有在一个人表现得非常诚恳而非轻忽时,才会如此宣示。
佛陀对阿难达的告诫
佛陀主动对阿难达的告诫只有一次,也是最重要的。㈡
应避免沉溺于闲谈
佛陀指示阿难达去监督给比库们做衣服的布料分配,阿难达圆满地完成这项任务。佛陀称赞他很谨慎,并告诉其它比库阿难达很会缝衣服,它会作好几种缝边。对好的比库来说,为衣服缝边有其必要,这样它们才不会从边缘磨损,能使他免于遭到粗心毁损施主供养的指控(Vin.1:287)。
之后,当佛陀住在他的故乡附近时,他看见寺院准备了许多席位,就问阿难达是否有许多比库住在那里。阿难达证实这点,并补充说:「世尊!现在是准备我们衣服的时候。」
在此阿难达是针对佛陀的指示,一个比库应妥善照顾自己的衣服。然而,阿难达似乎安排某种形式的裁缝班,以教导同修比库们这项受到赞扬的裁缝技艺,可能因此才有共同的夜间裁缝时间。
阿难达并未考虑到,这会演变成如家庭聚会般的谈话时间,比库们可能因此而沉溺与闲谈①。唯恐比库落入世俗社交的危险,因此佛陀对此所了严正的声明:
喜欢社交,或在伙伴关系中得到喜悦或满足,或喜欢亲密,或因而高兴,这种比库不应受到赞叹。受赞叹的比库,应随其意愿达到出离的喜悦、独居的喜悦、平静的喜悦与觉醒的喜悦,但在群聚时,这是无法成办的。
凡是乐于社交者,到无法达到只有在独居时才能获得的喜悦。即使那样的人能入定,成就也是不稳固的,很容易就动摇与失去。对于喜好伙伴关系的人而言,要达到究竟解脱可说是困难重重。因此,凡人在接受劝诫时说,任何一个执取的对象,都会因为它内在的无常而造成痛苦。这是「法」的普遍性。
佛陀接着对阿难达详说修行之道。因为阿难达具有深厚的定根,所以佛陀没有提到八正道的前七项,而是从第八项的正定开始。他在此详细解释最高目标——灭受想定,并强调只有在独处中,藉由努力调心才可能达到这目标。
陶壶的比喻
我们可以说佛陀利用事实的与个人的这两种方法,帮助阿难达一次彻底斩断剩余的世俗习气。最后他以这比喻作为结论:
因此,阿难达!为了你长远的利益与快乐,要对我保持善意,而非敌意。我不会像陶工对待未烧制的陶胚般对待你。我会对你反复劝诫,阿难达,反复考验。只要是够健全的人,就能经得起考验。
如果有人看过《甘塔拉本生》(Gandhra Jataka, Jat.406),就会比较容易了解这个比喻,它谈到阿难达的过去世。
他曾经是个国王,后来放弃王位出家,菩萨也是如此。有一天,第一位沙门——未来的阿难达,被人发现储存少量调味的食盐,那违反沙门清贫的规定。
菩萨指责他说:「你以放弃王国的一切财富,但现在又开始储存食物。」这个沙门因此不悦。他回答,一个人不该以责备的方式伤害另一个人;不该以粗暴的言语责备,犹如以钝刀去切割东西。
菩萨回答:「朋友之间说话,不应像陶工处理未烧制的脆弱陶胚。朋友应可以责备,因为只有透过反复劝诫与持续建设性的批评,,才能给予对方陶土烧制后的坚硬度。」听完之后,这个沙门请求菩萨原谅,并恳请他出于慈悲,持续地引导他。
因为陶器在当时是常见的商品,陶壶的比喻在那个时代是易于了解,它暗指敏感度与需要小心处理。因为陶工拿陶胚土壶时,需要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捧着,以防破掉。然后,在过火之后,他会反复测试它,看看是否有瑕疵或裂痕等,并只有在烧制良好的情况下,才会使用它。他会一再轻敲它,直到声音通过测试为止。同样地,只有健全的人——具有杰出特质者,才能达到阿拉汉的道与果。
在那个过去世中,菩萨的责备很有成效,它引领阿难达——那个沙门——到达梵界。这一次,在他们的最后世中,它也很有成效,因为阿难达高兴地接受批评,虚心、认真地对待它,并遵循它,直到完全灭苦为止。
原注
㈠SN 16:11.见本书第一部.第七章<与同修比库的关系>,页97-99。马哈咖沙巴称阿难达为「年轻人」这件事,似乎和指示传统里称阿难达和佛陀同一天出生的说法矛盾;果真如此,他当时已经是个八十岁的老人,不太需要指着几根灰白的头发,证明他自己不再年轻。
㈡接下来的内容摘录自MN 122.见《大空经》(The Greater Discourses on Voidness,BPS,WheelNO,87,1982)。
译注
①在《清净道论》有列举三十二种「无用的谈论」,例如食物论、床室论、女论、男论、世俗学说等,比库谈论这些会妨碍修行。而比库可以谈论的有十种事,例如少欲、知足、远离烦恼、无着、精勤、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