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第三章 阿奴卢塔的心灵之道

2014-12-30 浏览次数:33270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第三章 阿奴卢塔的心灵之道
  阿奴卢塔尊者的心灵之道有两个重要特色:第一,精通天眼(dibbacakkhu)与其他神通;第二,修习四念处(satipatthana)①我们将依次讨论它们。
  精通天眼
  『天眼』顾名思义就和天人所见相同,即能在遥远的距离,在障碍背后,并在不同的存在维度,看见事物。①
  修习光明遍至第四禅而生起天眼
  天眼是由禅定力开发而成,它并非具体的感官,而是一种视觉功能运作的智明。这功能是在第四禅的基础上生起,特别是透过光明遍或火遍②,即以光明或火为禅修对象而获得。在透过这些遍处通达四种禅之后,禅修者再退回较低层次的近行定(upacara-samadhi),将光明扩展到附近区域,因此能产生平常无法认知到的视觉形相。
  当禅修者愈来愈精通这种散发光明的能力时,他就可以逐渐扩大光明区域,将光明向外投射到遥远的世界,或人生存地之上与之下的生存地④,这会揭开凡夫肉眼无法达到的许多存在维度。
  死生智能知晓从生死亡与转生
  根据经典,天眼的独特功能是知晓众生死亡与转生的智明——死生智(cutupapata-nana)。佛陀在觉悟那晚获得这种智明,且一直将它纳入逐步渐修过程完成的成就中,它是三明(见MN 27的例子)中的第二明,也是六神通(chalabhinna,见MN 6)中的第四神通。⑤
  藉由天眼,禅修者能看到众生从一个存在形式死亡并转生到别处。但天眼不只能看到从这一世到另一世的转生过程,藉由适当的决心,也能用它来发现是何种业导致转世。在这种运用中,它被称为『随业趣智』(yarhakammupagp-nana)⑥。
  天眼的最大效能可以照亮整个有情世间的全景,也能揭露决定转世过程的业力法则。只有无上的佛陀能完全掌握这种智,成就天眼的弟子们能觉知的有情宇宙范围,远远超出我们最强力的望远镜。
  天眼第一
  佛陀称阿奴卢塔尊者为“天眼第一”(AN1;chap. 14)。有一次有一次,当一群杰出的比库(bhikkhu)一起住在牛角娑罗树林中,交换哪种比库可以为森林增添光彩的看法时,阿奴卢塔的回答充满特色,他说具有天眼者,能俯视一千个世界,就如人站在高塔上,能看见一千个农庄一样(MN32)。阿奴卢塔也帮助他自己的学生获得天眼(SN14:15),在其偈中便颂扬这方面的能力:
  专注五支禅,
  平静具一心,
  我已得禅定,
  吾天眼已净。
  立足五支禅,
  知有情死生,
  知彼等来去,
  此世与来世。(Thag,916-917)
  修习四念处
  阿奴卢塔心灵之道的另一个特色是努力修习四念处:
  有比库安住于身,循身观察,。。。。。。安住于受,随观感受,。。。。。。安住于心,随观心识,。。。。。。安住于法,随观诸法。热诚、正知、正念,捨离对世间的贪欲与忧恼。
  通达“大神通”
  四念处的修法,有时候被当成一种快速到达觉悟的“乾”道,因为它跳过禅定与神通。⑦但从阿奴卢塔的话来看,他对于他及其他座下接受训练的人来说,这种禅修的方法可以被当做获得心灵力与神通的工具,且能达到涅槃,这是很清楚的。
  每一次当阿奴卢塔尊者被人们问到他如何能通达“大神通”(mahabhinnata),包括五种世间神通和第六的阿拉汉果时,他总是回答是透过增长与修习四念处。他说透过这个修法,他能忆起过去一千劫,展现神通力,以及直接认知一千个世间。
  获得“圣神变”与段除渴爱
  阿奴卢塔还说,四念处帮助他获得能完全掌握情绪反应的“圣神变”(ariyaiddhi)⑧,一个人可能因而将厌恶的事物视为不厌恶,将不厌恶的视为厌恶,以及以“平等心”⑨看待两者。(3)他甚至说,凡是忽略四念处者,即忽略到达苦灭的圣道,而採行他者,即是採行到达苦灭的圣道,以此来强调这个修法的重要。
  他也宣称,四念处可以导致渴爱的断除,就如恒河的水终将流入大海一般。同昂地,修笫四念处的比库,不会偏离出离的生活而重回世俗的生活。
  有一次,阿奴卢塔病时,他忍受痛苦的“平等心”令比库们很惊讶。他们问他如何办到,他回答自己的平静都是源于修习四念处。
  还有一次,沙利子晚上来看阿奴卢塔,并问他现在经常修习何种法门,以致脸上总是散发喜悦和平静。阿奴卢塔再次回答,他大部分时间都在规律的修习四念处,并说这是阿拉汉(arahant)生活与修行的方式。沙利子因此对阿奴卢塔的话,表达他心中的喜悦。
  拥有“如来十力”
  有一次,当沙利子(Sariputta)与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询问阿奴卢塔(Anuruddha)。“有学”(skeha)(4)之人与“无学”(asekha)⑩阿拉汉(arahant)的差别时,他回答其差别在于修习四念处;前者只完成局部,后者则全部圆满完成。
  阿奴卢塔也宣称透过修习正念,而拥有十种崇高的特质,别处称之为“如来十力”(dasatathagatabala; 见MN12)。它们是:(一)知处非处智力;(二)知也报智力;(三)知遍趣行智力;(四)知一切界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六)知狠胜劣智力;(七)知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八)知宿住随念智力;(九)知生死智力;(十)知漏尽智力。(11)注释书中说,阿奴卢塔拥有的这些智力只是局部,全部圆满者只有正自觉的佛陀。
  原注
  (1)有关于后期文献对天眼观点的详细叙述,请见Vism.13.95-101。
  (2)四念处的完整修法佳释,请见DN 22yu MN 10。关于杰出的现代解释,请见向智尊者著,《佛教禅修心要》(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London,Rider,1962;BPS,1992。
  (3)请参阅注(2),向智尊者之书,PP.181-82;p.207;n.45。
  (4)包括“入流者”(入流(sotapanna))、“一来者”(一来(sakadagami))与“不来者”(不来(anagami))。
  译注
  ①四念处(satipatthana):意指“四种‘念’的立足处”,“念”有专注于目标,守护六根的功能,四种念处是身、受、心、法念处,修习四念处,能使众生清静、超越愁悲、灭除苦忧、体证涅槃。
  ②光明遍或火遍:“遍”是指“全部”或“整体”。在《情景道论》中有列举十遍处作为十种修定的业处,曾称之为“遍”,是因为修习这十种业处时,必须将其似相扩大至十方无边之处。修习光明遍者,可专注于月光或不摇曳的的灯光,或照在地上的光。修习火遍者,可起一堆火,透过一张皮或布剪出的圆洞凝视那火,以及观察它为“火、火”修习者两种业处,都能成就天眼。
  ③近行定(upacara-samadhi):指接近安止的定,相对于心完全专一状态的安止定(即四色界定与四无色界定)而言,其禅支尚未强固,定心无法持续。
  ④生存地:三界众生的生存地有恶趣地、欲界婶趣地、色界地、膸色界地等四种,共有三十一界。人界居于欲界婶趣地中,在其之上的生存地是指欲界天、色界地与无色界地;在其之下的生存地即指地狱、畜生、饿鬼、阿苏罗(asura)等四恶趣地。
  ⑤六神通(chalabhinna)即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尽通。后三者在阿拉汉则称为“三明”--宿命明(知众生前生的往因)、天眼明(能见众生的色业,知其来生的去处)、漏尽明(知断尽一切烦恼)。
  ⑥随业趣智(yathakammupaga-nana):禅修者以人的清静天眼,见诸有情死时、生时,知诸有情随所造业,而会投生于善或恶的业趣之中。例如:身、语、意皆造做恶行,就会憝于恶趣地狱;若造作善行,则会生于善趣天界。
  ⑦“乾”(sukkha)意指无禅定之水滋润。所有证悟道与果的禅修者,都因修习知见无常、苦、无我的智慧而成就。然而,诸道与果之间在定力上的程度有所差别,不以禅定为基础而修习观禅的禅修者,即名“乾观者”。
  ⑧圣神变(ariyaiddhi)获得漏尽明的圣者,对厌恶不悦的事物,以遍满慈心或以作意为界(地、水、火、风),而作不厌恶想而住。对不厌恶喜悦的事物,以遍满不净或作意为无常,而作厌恶想而住。乃至于彼捨、念、正知而住。
  ⑨平等心:即捨心(upekha)指对一切所缘包持中立的态度,心在于平衡、无执著、平等的状态。
  ⑩证得四种道与果前三种的圣者,称为“有学”,共有七种,最初证得入流(sotapanna)的圣者称为“见道”的圣者,其余六种称为“修道”的圣者。证得第四最高阿拉汉(arahant)果的圣者,则称为“无学”(已无可学的学尽者)。
  (11)如来十力(dasatathagatabala)如来有此等十力,得无上中王之地位,于众中作狮子吼、转梵轮。十力是指:
  (一)知处非处智力;如来得先佛最胜处智,于大众中能狮子吼而吼。
  (二)知也报智力;如来如实知三世业报之异熟,其处与因。
  (三)知遍趣行智力;如来如实知导致一切处之道。
  (四)知一切界智力;如来如实知世间众生种种诸界。
  (五)知种种解智力;如来如实知众生种种意解。
  (六)知根胜劣智力;如来如实知众生种种诸根差别。
  (七)知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如来如实知静虑、解脱、等持、等至之杂染、清静、出离。
  (八)知宿住随念智力;如来如实忆念种种宿命。
  (九)知生死智力;如来以天眼净,如实知众生死(生)时、妙(恶)色,上(下)色、向于善(恶)趣,随业法受。
  (十)知漏尽智力。如来漏尽、无漏、住心解脱、慧解脱,于无漏现法自达、自证、成就无上智。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