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的几个中国女性形象
观音女性形象的产生有几个来源,虽然有些可以在佛经找到根据,但她们却是中国人对佛教理念的改造,更重要的是,它们含有孝道及女性贞洁等中国传统的中心思想。观音的这些形象产生于民间撰造的“传记”,且与特殊的地缘有紧密的关系,经由灵验及信徒的报导,并透过文学及艺术的推广变得众所周知,直到遍及全中国。
妙善公主
妙善公主是目前所有观音女性形象中最著名的,她的故事很可能是用于解说印度密宗千手千眼观音的图像。对一般中国信徒而言,千手千眼的形象可能是奇异而不易理解的。妙善的传说及她与河南汝州香山寺的关系已深受学者的注意,香山寺内大悲塔原来置有一尊千手千眼观音像。
唐朝时随著密教的观音像传入,千手千眼的造像非常流行。然而,香山的观音像却是独一无二的,因人们相信观音不仅在此创造这种造像,而且也在此过了一段显圣的生活。杜德桥认为香山之所以成为进香圣地,是于一一○○年开始由当地的官员及寺庙住持联合提倡的结果。蒋之奇(一○三一─一一○四)在汝州当过短期的知府,曾与香山寺的住持怀昼见面交谈过。怀昼送他一本《香山大悲菩萨传》,这本书由一位到香山朝圣的神秘僧人带给怀昼。内容据说是一位神明针对道宣(五九六─六六七)所提问题的答覆。此书叙述观音如何化身为妙庄王的三女儿,她修习佛法并拒绝婚嫁,当父王生病时,她牺牲双臂及双眼救治他。她在双亲面前显现千手千眼的形象,再恢复原样,然后谢世。她的舍利子与“自造”的像很快成为每年二月十九日朝圣的目标。
蒋之奇依怀昼所述撰写妙善观音的故事,并由蔡京写成碑文。蒋在转任汝州不到三年后调任杭州,这故事可能由蒋从河南带到杭州。杭州的上天竺寺曾有一石碑,上面可能是“重刻大悲传”,碑文的前半部已毁损,所以保存下来的拓本缺前段。这碑立于一一○四年,重述妙善公主的故事。在当时,上天竺寺已是个有一世纪历史的观音朝圣中心,在蒋到任前,这故事在杭州可能尚未为人所知,可是传到杭州,就变得与上天竺有紧密的关联。它被详细地记载在《香山宝卷》里,传说这宝卷是该寺的普明写的,而该寺所供奉的就是白衣观音。
《香山宝卷》现存最早版本的年代是一七七三年,序文中叙说一一○三年九月十七日有位和尚造访普明,指示他写下这个观音故事以救世。他依造访者所述,同时看到观音手持净水及柳枝显身而撰写此文。后来有位女大士又把此文交给庐山的宝丰,并要他传给根机浅无法修习禅的人。
《香山宝卷》提供许多有关妙善观音的生平细节。该书说妙善出生于二月十九日(一般庆祝的观音圣诞日以此为据),她从小吃素,长大时拒绝婚嫁而触怒父王。于是被监禁在御花园,后送到白雀寺做苦工,但她仍没有屈服,她的父王便焚烧该寺,烧死了五百名僧尼。由于未能把妙善烧死,她的父王将她判刑绞死,她的身体被山神带到“尸林”,地藏菩萨现身引她的灵魂游历地府,她为地狱众生讲道并让他们解脱。閰罗王怕地狱内的人被度空,只好请她回到阳间。然后妙善到香山修道九年,当时她的父王罹患一种群医束手无策的怪病,妙善化装成和尚去见他。她宣称只有由终身心中无恨者的眼及手做成的药才能救他,然后指示他去寻找香山“大仙”,当使者来时,她将双臂、双眼给他们带回去。国王吃下药后,身体果真痊愈了,决定前往感谢救命恩人。当皇后、国王认出这无眼无臂的仙人正是自己的女儿时,他们深受感动并皈依佛教,他发愿祈求妙善能回复到“全手全眼”,当下仙人宣称她其实是真正的观音。然后现出她的真身:头带真珠冠,璎珞绕身,手持杨柳枝及净瓶,立在一座金光闪闪的千瓣莲花台上。(这与早期所描述千眼千手大悲观音的形象不同)。《香山宝卷》也提到紫竹林及鹦鹉,这是从造像特征以显示与观音的普陀山有。
南海观音
十六世纪的《南海观音全传》是《香山宝卷》的改写,明显地把香山及普陀岩确认为同一地方,而普陀在当时已变成国内外的主要朝圣中心。此书也为观音及善财、龙女提供一个民间传说而非正统经典的解释,此三人组于十二世纪开始出现于图像中。在佛经内,观音仅与善财或龙女有关,但并不是同时与两者有关。善财在《华严经》里是年轻的朝圣者,他为了学习佛法拜访了五十三位善知识。龙女则可在密教经典内找到出处,经文叙述观音往龙宫传授陀罗尼,龙女因感恩而赠送价值无比的摩尼珠。《法华经》也提到她,但未直接与观音有任何关联。我相信这两位随从在佛教的身份相当于道教的金童、玉女,自唐朝以来,金童、玉女即是玉皇大帝的随侍。
《南海观音全传》的作者在处理其他资料时,也同样不被传统所拘束,整个皇室被神化了玉皇大帝赐给三位公主头衔,她们并全部化为菩萨。妙善被赐名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并被指派为南海普陀岩的主人。两位姊姊是文殊及普贤菩萨,并被命统理五台山。玉皇大帝更赠予她们二位绿狮及白象作为坐骑,它们从释迦牟尼宫的守护岗位上逃出,并企图凌辱两个姊姊,最后妙善观音出现相救,后来观音也有了称为“孔”的坐骑。这些增添的资料可能是用来解释宋朝以后流行的三大士的新组合。晚唐四川大足石窟似乎提供了最早的式样,千手千眼观音站在中间,文殊及普贤分立两侧。
妙善是观音女身的显现,但并没有任何图画或造像起源于此,妙善的故事主要是解释千手观音的由来。然而,当普陀被认为是妙善的故乡时,南海观音开始被描绘成一位女神。她通常坐在竹林中或满月环绕的岩石上,她或携带著净瓶,手握杨柳枝或将净瓶置于身旁,杨柳枝也常被置于净瓶内,善财及龙女随侍在旁。她也被画成乘著波浪或立在鳌头上,白鹦鹉嘴衔念珠翱翔在她的右上方。国剧“天女散花”也有描述这观音像:“普陀宫殿,观音满月脸,善财龙女站两边,白鹦净瓶,杨枝甘露水,广度众生离苦渊。”在《西游记》里观音被称为“南海观音”,有人认为吴承恩可能到过普陀,因《西游记》中约有九处对这个岛作详细的描述。
十六世纪时,普陀山经长时为人忽视之后,于明万历皇帝及其母李太后的支持下,再现为一个主要的朝圣中心。这个岛在十七及十八世纪于康熙、雍正及乾隆朝内继续秉承皇恩,因此南海观音在那几个世纪能超越其他形象实非偶然。在这段期间,可能为增加普陀的声望而出现了宝卷,《善财龙女宝卷》是描写善财与龙女,而白鹦鹉则是《鹦哥宝卷》的主角。
《善财龙女宝卷》叙述观音如何收了两个侍从及白鹦鹉。善财是九世纪时陈宰相之子,他年过五十而无子,因此前往普陀向南海大士求子。由于他命中注定无子,观音赐给他一个在赐福天官座下的侍童──招财童子做儿子。这孩子很早就显露出非凡的能力,拜在黄龙真人的门下学习,此人是妙善观音的挚友,也是《观音济度本愿真经》的主角。
黄龙真人为这男孩取法名“善财”。过了三年,善财表现很好,甚至从未回家,为了考验他,师父告诫善财当他出外访友时好好看守洞府。由于当时是善财父亲六十岁生日前夕,他决定回家探望。但尚未离山便听到一个女孩哭著求助,在获救后,她回复成大蟒蛇要吃他,因她已饿了十八年。观音随后救了善财,并施法使蛇魔爬回当初监禁她的瓶子内,然后把瓶子放在普陀山的潮音洞中,要她涤净心中之毒。她修炼了七年转化为龙女,毒心转化为夜明珠,也就是她献给观音的那颗珍珠。
鹦鹉的出处应是《阿弥陀经》,其中描述鹦鹉、频迦鸟等鸟在极乐世界中歌诵赞叹净土的功德,使往生净土的人得到利益。如善财的来历一样,鹦鹉的出处也受到民俗式的处理。这只鹦鹉是《鹦哥宝卷》的主角,它父亲死了而母亲也罹患重病,她想吃仅生长于东土的樱桃。虽然她警告东土的人都很邪恶,这只孝顺的鹦鹉仍不顾一切地飞去取樱桃。它不幸被猎人逮捕,他们发现它会说人话,就把它卖给一位富有的地主。它便开始讲道,结果使那些猎人放弃打猎皈依佛教,但这富人拒绝释放它。有天达摩降临提示它以装死来逃脱,当这富人看到它濒临死亡,就把它丢到地上。它飞回家去看母亲,但母亲已经去世,它悲伤得昏了过去。观音为它的孝心所感动,以净水洒在它身上,它苏醒了过来,观音也帮助它的双亲投生善处,它请求终身跟随观音以报恩。《善财龙女宝卷》结语中说:“菩萨站在鳌头之上,善财脚踏莲花,冉冉竟望紫竹林而来,又见,白鹦鹉口衔念珠从空飞来迎接菩萨。至今留此一幅画图在世。”作者在写此卷时,可能正看著这样的图画,因这样的造像现存最早的是十二世纪。十六世纪后,普陀的声名愈盛,南海观音流传更广。
鱼篮观音
如果妙善公主是处女童贞的象征,鱼篮观音则是较复杂的女性形象。。唐朝佛教盛行,但在陕西东部一带的人因性喜打猎,对佛教缺乏兴趣。约八○九或八一七年时,有位年轻貌美的女子来此扬言谁能于一个晚上熟记《法华经》中的〈普门品〉,她便愿委身相嫁。第二天早上,有二十人通过测试,女子称言无法嫁给这么多人,她要他们熟记《金刚经》,又有十多人通过测试,她再要他们于三日之内熟记《法华经》,这次只有马郎通过测试,所以他准备婚礼并邀请女子到家中。一进门,女子便道身体不适需要休息,就在婚礼之前,女子突然去世,尸体很快就腐坏了,于是立即下葬。几天后,一位身著紫袍的老和尚来到此地,要求马郎带他去看这坟墓,当和尚打开坟墓,尸体的血肉早巳腐蚀,只剩下一身骨头串著一条金链子,就像舍利子。和尚告诉围观的群众,这是圣人显灵的征兆,祂来此就是为了要解救他们脱离罪业果报,和尚用水将骨头洗净后系在杖上腾空而去。之后,许多居民就此改信佛教。
在最早的传述中,女子还未被指为观音的化身,且也未提到鱼篮一物,甚至连出现圣迹的地方也不知名,这些故事细节是后世补加的,并在崇拜风气下发展成为普通常识而常被人引用。如汝州禅师被一位和尚问起:“何为法身?”他即回答:“金沙滩马郎妇”。黄庭坚于一○八八年所写的诗中也曾引用此句“锁骨金沙滩”。这女子后来被认为是观音的化身,人称她为“马郎妇”或“鱼篮观音”,因当她到金沙滩时妆扮宛如一位卖鱼妇,手中还提著鱼篮。? 多题名为马郎妇或鱼篮观音的画被保留下来,宋濂曾写一“赞”于鱼篮观音的肖像上,这可作为鱼篮观音完整的傅记。
无论在中国的诗词或绘画中,鱼篮观音总是年轻貌美且有魅力,她答应婚事,不像妙善拒绝婚姻,但与妙善同样地保持著处女之身,她是利用性欲为手段去帮助人们向善。另外还有个传说,在大历年间,住在陕西东部延州的一位女子,她比马氏略早几十年,这女子与任何有求于她的男子都发生性关系,大家都当她是淫妇,但奇怪的是,只要与她发生性关系的人,据说从此都不再有性欲,这名女子廿四岁就死了,被随便埋在路边。不久,一位从西方来的外地和尚到这女子的坟前诵念经文。那些憎恶这名女子的村民们纷纷问和尚为何要理会这个人尽可夫、寡廉鲜耻的女人?和尚说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慈悲,并预言她的骨头连成一串,当坟被打开,只见她的骨头果真串成一条链子。
这二个故事清楚地说明了同一个主题──性,不论是直接地有性关系或开始答应尔后又拒绝,都可以成为有利的工具,成就精神上的更高境界,这在? 多大乘显密经典中,都有同样的例子。在《华严经》〈入法界品〉中有位善知识就告诉善财,她满足所有带著欲望来见她的男人,并藉此使他们消念弃欲。有些人一见到她就立刻灭除热情,有些人则需要与她说话,或握她的手,或待在她身边,或凝视著她,或拥抱她,或亲吻她才能消灭他们的情欲。
鱼篮观音及延州女子的傅奇,其实可以在佛教中找到根据。然而一般人主要是经由民间故事及宝卷得知。如《鱼篮宝卷》、《提篮宝卷》、《卖鱼宝卷》、《西瓜宝卷》和《观音妙善宝卷》。有关这个女主角的生平细节﹙如生日、年岁及身份等﹚,都是根据妙善的故事写成,而它的发展却是从陕西移到江苏、浙江,这说明佛教信仰已在沿海地带生根发展。在这些宝卷中,观音首次以卖鱼老妇的面貌出现,观音又老又穷的形象是始于宋朝之后,从明朝开始,她便被称为“观音老母”,这可能是受到当时民间教派奉“无生老母”为主神的影响。很少画家将观音画成老相,除了丁云鹏“观音五相”的最后一相,在这幅画中,观音是位苍老严肃、身著白衣的妇人,坐在靠海的山岩中。
其他几种宝卷都保留著这故事的主要情节,但也有配合当地习俗而做的适当改变。所有故事的共通点就是对鱼篮观音的造像给予合理的解释,且记载鱼篮观音在当地盛行的景况。事实上,有关鱼篮的主题,并没有在所有形容观音为一富有诱惑力女子的宝卷中出现,如在《观音妙善宝卷》以及《西瓜宝卷》中,观音并不是个卖鱼妇,反而强调她是个身著白衣的年轻寡妇。也就是在十世纪后,广受膜拜的白衣观音形象加诸于马氏及鱼篮观音之上,这是个很好的例子,可看到晚近宝卷的综合性,作者自由地把来自不同传统的故事凑和在一起。
白衣观音
观音的另一个主要形象是白衣观音。依笔者之见,送子观音应是白衣观音的变体。白衣观音一直是学者争辩的主题,如马斯培罗及陈观胜视祂为密宗女神潘达拉娃西尼(白衣女神),且是白多罗女神的中国化(白多罗是观音的首要女性配偶,西藏佛教的女神)。陈观胜说唐朝时祂被引入中国,进一步转变成保护生殖的女神,因祂属胎藏界曼荼罗,中国民间宗教从佛教中移用了祂,将“胎”一词望文生义,使祂变成送子观音。
罗夫.史坦不同意上述的解释,他认为潘达拉娃西尼不应和白多罗混淆在一起。他有两个主要的论点,首先他认为白衣观音第一次出现是在六世纪时译出的《陀罗尼集》中,而非马斯培罗所说的八世纪经典,此神的外貌在六世纪的经典中也有清楚的记载。祂没有特定的性别,穿著白衣坐在莲花上,一手握莲花(不是杨柳枝),一手持瓶,头发往上梳,这大概是观音造像的经典基准。白衣观音画像的文献记载自唐至宋均有,但他们从未精确地描写造型,所以无从知晓此经的描述是否一直被遵守。
史坦第二个比较重要的论点是,在唐朝译入的有关“佛母”或佛陀女性化身的密教经典中,同时提到白衣(潘达拉娃西尼)和白多罗,白衣是以观音为首的莲花部的母亲,祂又称为“白居”,因祂住在一朵白色纯净的莲花里。有些经典形容白衣坐在莲花上,垂下的左手拿著套索,举起的右手拿著般若波罗密多经,这和早先著白衣拿著莲花和瓶子沉思的形象大不相同。白衣也与白身不同,白身与其他神环绕在不空绢索观音四周,坐在普陀洛迦山上。让事情更复杂的是在胎藏界曼荼罗中,位于观音宫中的三个女神──白居、白身和大明白身,全都身著白衣,所以全都能称作“白衣”。白色是开悟心灵的表征,而诸佛菩萨狴挬撮z而生,居住在观音宫中的莲花部女神之所以都是白色,因为她们是诸佛菩萨的“母亲”。
从十世纪以来,白衣观音在雕刻、绘画、诗歌等受到广大的欢迎,祂常被描写成戴著白色长而飘逸的披风,帽子有时盖住头。中国人于十世纪开始信奉祂,固然观音崇拜和密教经典中潘达拉娃西尼很可能有关联,但我们没有明确的证据,因中国的白衣观音和密教仪轨并没有直接关系。除了陀罗尼以外,赞颂祂的经文没有任何密教的成分。祂似乎是在多罗、准提和其他密教神祇之外独立发展而成,我确信祂的崇拜是由于一些中国撰造的经文将祂描述成灵验的送子女神或生殖女神,祂本身虽不具性别,也从未作母亲,但祂将小孩送给别人。这个区别可以心理学家凯伦.佼尼说的话为准则:“祂是代表母性慈爱心的表征,但不是代表母性。”
这些本地撰造的经文一般都称为《白衣观音经》或咒,它们都很短,一律附有咒语。人们坚信念或背诵这些经文一定有灵验,其中最著名的是“白衣观音(大士)神咒”。在十一世纪它就已流行,直到今日仍广泛地由信徒印制赠送。另外,《观音十句经》时常和前者合并在一起而有数种不同的名字,如《观音梦授经》、《观音保生经》、《观音救生经》。这经文也可追溯到十一世纪,据说是由白衣观音传授给她的虔诚弟子,人们相信持诵这些经会自各种痛苦中解脱,但经文并不特别和生育有关。
允赠小孩(特别是男孩)的能力,记载在另一部经文,这部经也有许多不同的名称,最普遍的是《白衣大士(观音)五印心陀罗尼经》。若长久期待男婴而未得,持诵此经就可得男,且这男孩会以特别的方式降生,最早的例证可追溯到唐朝,这或? 可以解释经文的起源。
唐朝有位住在衡阳的仕绅,他年岁已高但膝下无子,为求子而到处祈求。有天他突然遇见一位老僧送他《白衣观音经》。僧人告诉他任何人只要持诵此经,所有愿望将会满足,假如想要有子,就会得到聪慧的儿子,此子出生时将会“白衣重包”。此后他和妻子虔诚诵经,数年之内有了三个儿子,全都以“白衣重包”的方式出生。当衡阳县令闻知此事后,也捐钱印制发行此经而获得子嗣。
很多附于这部经的奇迹的特性值得注意。第一,虽然有些事发生在十一至十三世纪,但大部分集中在明朝,尤其是明末,所以,将白衣观音当作送子观音崇拜的信仰,坚固地在中国建立起来的时间,应在一四○○至一六○○年间。第二,作为画卷封面插画的木刻观音通常是坐著,腿上抱著婴儿。十七、十八世纪福建出产的白磁制品与象牙雕像可见典型的送子观音像,送子观音和圣母玛丽亚、圣婴之间的相似点引起广泛的注意,而这种圣母像也在这两世纪于欧洲部分地区流行。早在十三世纪基督教传教士就曾来过褔建、广东,而在十六至十八世纪间,大量的西班牙商人和传教士携带西班牙和北欧的雕像到中国,他们也请中国工匠雕刻基督教的造像,其中大都是圣母玛丽亚与圣婴,这些工匠以漳州、褔州和广州占最多数,而这些也是塑造送子观音的地方,因都是相同的工匠来制作宗教方面的图像,所以圣母长得像中国人,观音看起来有点“哥德式”,一点也不令人惊讶。〈普门品〉中谈到观音会送子,然而在明朝以前,即使描绘观音是女性,也很少有手抱男婴或将男婴放于腿上的图像,这图像的基础来自佛经的典故,但艺术的表现可能受到圣毌玛丽亚造像的影响。
这些奇迹的第三个特性是提供了捐赠者的姓名和出生地,他们大多来自安徽的歙县和徽州,徽州商人素以富有闻名,并不是只有此地崇拜观音,但信仰似乎最普遍,因当地的人印得起经文。有趣的是捐赠者太太的名字中,有十七个人有个“妙”字,“妙”字是女性佛教徒很喜欢的法名,或? 因为“妙善”的关系,中国佛教家庭的女儿被取名为妙善或相似的名字,就好像基督教的女孩名字被取为玛丽或玛丽亚一样普遍。
《妙音宝卷》是白衣观音的自传,女主角名叫妙音,最早的版本是一八六○年,又名《白衣观音宝卷》、《白衣观音证道宝卷》,这故事显然受《香山宝卷》的影响,这是其他宝卷所有共同的特性。
这故事发生于宋太宗(九七六─九九六)时的洛阳,徐先生四十岁时,夫人生下独生女妙音,她七岁时开始吃素,长大后大部分时间都在诵《法华经》,她拒绝结婚,但父母偷偷将她许配给王承祖,且和王家秘密计划举行婚礼,父毌骗她去看花灯,出门后就被王家埋伏等她的两百人绑架,她向上天祈求,感动佛袓派遣天王、雷神、风神、雨神等制造暴风雨,在混乱中抢救妙音并送到白云山,当暴风雨平息时,她竟神秘地失踪了,只留下一本《法华经》。
妙音的父母控告王家谋杀,王承祖被抓入狱,在严刑逼供下只好招认,王因此体认生命的多变,在狱中诵佛名号祈求释放。当皇帝庆祝六十大寿举行特赦时,王放逐边疆从军,两位狱卒押王上路。有天晚上他们听到庙里传来木鱼声,寻声发现妙音,她告诉王事情的经过,使王皈依三宝并受五戒,当狱卒回家把这件事传开来,官吏、双方父毌及其他十八人都决定皈依她,尊她为“大仙”,这也是妙善的称号。最后,在某年第一个月的第三天,她在光天化日下升天。
结论
宝卷提供很多重要线索,帮助我们了解晚期中国艺术中观音女性形象的演变。这些通俗的文献可看到一些佛经的来源,但它们很少忠实于经典,反而大胆地结合不同的内容而创造出本土化的故事,如善财、龙女和白鹦鹉,可以追溯到《华严经》,《法华经》、《阿弥陀经》或千手千眼观音的密教经典。此外,后期的宝卷与较早期的有亲密关系,且把前者的特色加以重覆、润色。
各种不同女性观音化身如何来的呢?灵验记和朝圣传统可能提供了最初的导因,而艺术和文学的推广使它们受到欢迎。我认为每种形式的女性观音原先都发展于一特定的地区,并和某一特定人的生命及某种造像有关。如妙善公主原先在河南受到崇拜,马郎妇﹙鱼篮观音﹚在陕西,白衣观音在杭州,南海观音在普陀,由原是外来的男神,就这样转化为独具中国特色的女救世者。随著普陀发展成中国的“普陀洛迦”,在明朝时更成为国内外观音的崇拜中心,南海观音也吸收了妙善、鱼篮和白衣观音的形象,当我们研究南海观音的造像时,可同时发现其他观音形象的痕迹,经由“重叠”的过程,南海观音成功地保留祂的特性,也加入了其他观音形象的神奇传说,有时甚至相冲突,但互相确认证实的结果,却加强了信徒眼中观音的“灵验”。
前面我们谈到观音“如何”转化成为女神及祂所变成的形式,我想对观音“为什么”成为中国人“慈悲的女神”提供假设性的答案,首先,尽管大乘佛教反对二元论,但仍有把般若波罗密多人性化、女神化的传统。在《小品般若经》中有首赞美般若波罗密多的长颂:“我们可以从她找到避难处…… ,她带给盲者光明…… ,她把迷路的人引导到正途,她无所不知,…… ,她是菩萨之母。 ”既然观音是代表慈悲和智慧的菩萨,且有关般若波罗密多最短的经文──《心经》,是观音在深定中所讲的经,所以观音非常合适作人格化的女神,但这答案并不能解答为什么观音菩萨在中国、韩国和日本以外的佛教国家,没有经历过任何性别转换的情况。
另一方面,女性观音化身主要出现在宋朝,也可能是重要的线索。在十二、十三世纪民间宗教发展出现了新的地方神明,如瓦拉瑞?韩森在《中世纪中国神明的变化》里提到:如早期的神明一样,男人和女人在死后被封为男神和女神,但不像早期的神明,这些新的神在世时,他们只是个平凡的人,他们由于示现奇迹而被认定为神明。女性观音含有与这些神明相似的特征,她们﹙除妙善公主外﹚在变成观音之前,都过著卑微及平凡的生活,原来是宇宙菩萨的观音要成? 地成为中国人的信仰之前,她必须适应中国神祇的特色与信仰模式。
当观音采用中国神祇的特色时,她成为全国人广泛的信仰,我想观音能受到欢迎应和同时期内女神出现的现象应一并观察,如妈祖、碧霞元君、无生老母,她们的起源与某些地方有紧密的关系,但最后都变成大地区甚至全国性的信仰,被认为与观音有母女关系或就是观音的化身,为什么这些女神支配中世纪中国人的信仰直至今日呢?这是个复杂的问题,除非能更了解这些女神,否则可能不容易得到解答。无论如何,观音本地化和女性化,对晚期全中国女神崇拜的兴起应当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