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平等,众生皆有佛性。放生即救命,是佛教中慈悲精神的体现,也是现代人生中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表现。
禅语禅事:
有一年,杭州灵隐寺前放生池旁,正在做放生佛事。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婆婆正要把半筐田螺倒进放生池,一个恶霸走到老婆婆跟前,一把夺下老婆婆的箩筐,大喝一声:“呔!这是什么地方,一个穷要饭的也敢在此放生,不撒泡尿照照!”说着,恶霸举起箩筐就要往地下摔,“住手!”只听人群中有人大喝一声。只见一个头戴破僧帽,脚下趿拉一双破草鞋,手里拎一把破芭蕉扇的和尚向池旁挤来。大家一看,不是别人,正是大智大勇、救人苦难的济公活佛。他用芭蕉扇指着恶霸的鼻子说:“众生平等,放生又是大善事,你凭什么不让老婆婆放这一筐田螺?”“济癫!这里没有你的事儿,你要自找没趣儿,可别怪我不客气!”说着,恶霸便举起了拳头。济公哈哈大笑,说:“路见不平,我当然要管,要打架吗?先别动手,你看……”说着,济公用芭蕉扇一指,嘴里念道:
池水落,溪水涨;
鸟儿飞,鱼鳖藏;
世事有短长。
说什么螺瘦鱼胖,
道什么穷富天壤?
狗莫吠,狼休狂,
放生池旁,
别做势利场!
今富贵,明糟糠
甚是荒唐!
念罢,济公从恶霸手里夺过箩筐,跑到山下小溪旁,哗啦一声,将田螺倒进溪水里。接着,济公将芭蕉扇向放生池那边一指,口里念道“落!落!落!”又低头向小溪指了指,叫道“涨!涨!涨!”只听放生池那边的人喊了起来:“怪呀!怪呀!池水一个劲儿往下落,快见底儿啦!鱼鳖也都没了!”溪边也有人嚷起来:“看,水涨了!水涨了!满溪全是鱼虾!”慌乱中不见了济公,只听远处传来两句唱词:
水涨水落为哪桩?
留与世人细思量!
哲理浪花:
“放生”这个词出于佛教的大乘经典,它是基于佛教众生平等、大慈大悲的思想和生死轮回的因果论提出来的。信仰虔诚的佛教徒在他可能的条件下,都要进行放生活动,以实践他们救济众生的生命危难和痛苦的誓愿。
《放生仪轨》中的十二首诗分别从爱生、护生、放生、戒杀生以及物我同体、生死轮回等角度写出放生对人生参禅学佛的真实意义。放生的根据,主要来自两部佛经。一部是《梵网菩萨戒经》。该经中说:“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是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教化讲说菩萨戒,救度众生。”另一部是《金光明经》。该经在卷四“流水长者子品”中讲了释迦牟尼前身行菩萨道时用大象运水救干涸池中鱼的故事,这是后来开设放生池的根据。总之,放生是从佛教戒规中的“戒杀”衍生而来的,也可以说,戒杀是放生的前提。佛教还提倡众生都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动物属于众生之一,有寿命相,当然,亦可成佛。放生也就属于助他人成佛的善行之一了。而助人为乐又得益于大慈大悲精神的感染,因此看,戒杀仅止恶,属于被动的善行,放生救生才是积极的善行。
当今,放生已经成为佛教界的一项重要的佛事活动。每逢佛教节日,大规模的放生是必不可少的。放生的种类不外乎是一些极易受到伤害的虫鱼鸟兽,其来源都是佛教信众花钱买来的。如果说佛教的放生是一种慈悲精神的体现,那么在今天,就更具有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意义了。保护动物,特别是那些濒临灭绝的珍贵稀有的动物,不能仅仅靠精神和道德的约束,而且还要靠国家的法律来保护它们。我们国家已制定了《野生动物保护法》,设立保护区,采取规定禁渔期等一系列保护措施,对那些敢于以身试法者严惩不贷!
如此说来,放生——不是简单地放几只鸟、几条鱼的事。值得我们深思的是,现在全球都在关注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佛教早在几千年前就已提出并付诸行动,我们还犹豫什么呢?赶快行动吧!如果地球上的人多一些慈悲之心,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加幸福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