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放生乱象的背后 隐藏着竟是人类的伪善和愚善

2017-10-12 浏览次数:2742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善待世间一切生命,是中国传统的儒释道都推崇的价值观。
 
儒家说“天地之大德曰生”,道家曰“天道好生而恶杀”,佛家更主张众生平等。挽救面临杀戮的生命——哪怕是一条狗、一条鱼,也是一大功德。因此“放生”成为中国人传统一种优良习俗,体现了中华文明所包含保护自然、爱护生命的精神。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传统文化的回归,“放生”这一习俗又在一些人群中热了起来。
 
但是,有些放生行为不是保护自然、爱护生命,而是伤害大自然,伤害其他的生命。
 
媒体报道:9月9日,一名男子在湖南湘潭某公园放生剧毒的眼镜蛇,以扰乱公共场所秩序被行政拘留5天;9月23日,网络上又爆出两名英国华人将361只美洲龙虾和350只螃蟹放生至英吉利海峡,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
 
只要稍加留意,此类胡乱放生、野蛮放生的新闻常常能见到。这类放生行为危害很大,实则是“害生”。主要危害有:一是危害公共安全,如放生毒蛇、鳄鱼这类动物;二是破坏生态平衡,放生的外来生物在缺少天敌的环境中,会疯狂繁殖,吞噬本地生物,造成生态灾害;三是不顾生物习性,将一些小动物投入到它不适应的环境中,加速其死亡。
 
这种胡乱放生的行为为何屡禁不鲜,背后有什么心理机制和社会背景?我认为在当下略显浮躁的社会转型期,有着适宜“愚善”和“伪善”生长的土壤。而且,很多时候,愚和伪是相互依存,融合在一起的。
 
先说“愚善”。我们小时候听过的寓言故事“农夫和蛇”、“东郭先生和狼”是很典型的例子。农夫和东郭先生怀着爱护生命的朴素情感,而不顾毒蛇和狼容易伤害人类的习性,最终被反噬。
 
今天那些放生毒蛇、鳄鱼的善男信女,我相信他们不会把冻僵的毒蛇放到怀中温暖而使其苏醒。但许多人没有一点科学素养,罔顾放生对象的生物习性,和农夫的愚蠢没什么不同。
 
再说“伪善”。刘备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生活中,举手之劳行善,是值得鼓励的。“放生”也应该属于日常行善。可对有些人来说,花钱买小动物放生,简直就是在购买“赎罪券”。平时在生意场上,坑蒙拐骗,连起码的诚信都做不到,为了挣钱能置公德甚至法律于不顾。可当夜深人静扪心自问时,又害怕报应。于是相信“放生”积德的说法,反正有钱,拿出一部分,买了野生动物放生,似乎罪孽就消除了。这样的心态,和《金瓶梅》中西门庆宣称的那样其实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咱闻那西天佛祖,也不过要黄金铺地;阴司十殿,也要些楮镪营求。咱只消尽这家私广为善事,就使强奸了嫦娥,和奸了织女,拐了许飞琼,盗了西王母的女儿,也不减我泼天富贵!
 
当然,这种西门大官人式的“伪善”,对放生的行善者来说,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尤其在今天都市里,许多普通人的行善更多是一种从众,一种自我感动、自我赋能的心理需要。
 
我们必须承认,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远远高于古人,但是我们的生活节奏更快,压力也更大,心灵的焦灼感、空虚感和无力感尤甚。我们确实需要精神上的某种寄托和归依。在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商业社会快速转型中,给各种宗教或准宗教信仰传播提供了沃土。传统的佛教植根于中华文化中两千年,在经过几十年的相对沉寂后,有着复兴的迹象,获得了越来越多生活在城市里的年轻信众,亦在情理之中。
 
大乘佛教有六大“度(渡)”的法门。何为六度,乃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些修炼法门中,能够做到禅定,做到真正的大智慧“般若”是非常难的。而布施钱财,遵守一些戒律特别是不杀生、不偷盗的戒律,相对容易。因此,对多数人来说,给寺庙布施钱财或向穷人施舍财物,不杀生甚至从别人手中买来引颈就戮的动物来放生,就是一种常见的、容易推广的修炼方式。
 
佛教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文化,不一定是正式皈依佛门的人,普通人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接受了佛教的这种布施、不杀生是大功德的理念——世界的主流宗教多有类似的教义。赈济灾区和穷人,保护野生动物既植根于传统文化价值观,又和现代文明理念相符合,值得肯定与大力提倡。可一旦走偏,不考虑时代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往往是善行结恶果。
 
以“放生”为例,在中国古代社会,交通不方便,多数人散居在村落里,物种人为地跨地域迁徙很少——多是如候鸟南飞那样的自然迁徙。行善的人买来一些将被杀掉的动物如鱼、兔甚至是蛇,这些动物几乎都是当地所产,放生的地方是人烟稀少的野外,是这些动物适宜生存的的地区,很难造成对公共安全的危害和破坏生态平衡。而现在一些人只为了求得“行善”给自己心灵带来的愉悦感,又图方便,于是不计较生物链的平衡和动物的习性,管他是什么动物,买来就是,找个地方放了。而一些商家瞅准这样的“放生”人群,弄出了一个“放生”产业,把野外或家养的动物捕捉,卖给放生者大赚其钱,对动物造成严重伤害,不少动物在捉、卖、买、放的过程中死去。你说这种行善不是愚且伪么?
 
 
 
“放生行善”的理念没什么不对,但需要警惕是:只要认为自己是在“行善”,目标正确,似乎就不必讲究行善的效果究竟如何了,哪怕是与行善的初衷相背离,甚至在作恶,只要自己为自己感动,就可不管不顾。这其实比有心作恶还可怕,危害更大。
 
何以如此说?因为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作恶的,除了少数穷凶极恶者外,人多多少少有些害怕,有些忌惮,作恶是偷偷摸摸的。一旦认为自己作为是“行善”,是做好事——可实际效果是作恶,这人就会理直气壮,不在乎别人的反对。就如一些爱狗人士,痛恨那些吃狗肉的饕餮之徒,这没错。可为了挽救狗的生命,聚众在高速公路上堵截运狗的货车,或者围堵狗肉店逼迫店家交出购买而来的肉狗,这就是危害交通安全,侵犯别人的财产权了。可不少爱狗人士抱团,自认为占据道义的高地,法律在他们眼中反而算不了什么。
 
社会发展到今天,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行各业越来越专业化,放生行善,完全可以有更科学、文明的表现方式。比如资助一些专业的动物保护组织,或者作为志愿者去参与专业的野生动物保护行动。从自己做起,一点点影响身边人,保护动物的栖息地,对伤害野生动物的行为譬如开着越野车追逐藏羚羊积极举报。对动物特别是野生动物最大的保护,是不干扰它们的正常生息,自然界有天然的平衡法则。
 
行善之心值得珍惜,但每个有善心的人,对自己的善行多一份自省,或许就能避免胡乱放生实则害生的荒唐剧上演了。
 
上年在哈佛读书,偶得几则材料,窃以为有助于全真教历史之研究,愿飨同人。
 
马钰归山操记
 
陈垣先生《道家金石略》录有丘处机所书马钰归山操一碑及吴似之跋。跋文作于1188年。我于方志中发现马钰为此事所写的文字。清人周悦让撰《登州府志》和民国于清泮篡《牟平县志》都记录了这段文字。文字稍有差异。《牟平县志》题名为"琴操归山操",碑在县城南范园。其文云:"钰与云水僧竺律师、殿试范寿卿相会于郡城之北三教堂,因焚香宴坐,命郦州道士王大师鼓琴。久之,亦一时之盛会。日昃则有乡人云集,由此作琴操。盖钰有归真之意也。时大定二十年九月十一日。昆嵛山丹阳马钰记。"《登州府志》记作"大定二十三年",并记录了归山操全文,未言为丘处机所书,且可校正《道家金石略》录文。
 
这一文字是由马钰挚友范怿命人刻石,并为其作跋。其文云:"吾乡刘宜之,郡城之北,有庵一所,宽闲清靓,以馆四方云水之士,命僧烛律师主之。予因暇日与丹阳马真人尝游息其中,名之曰三教堂。一日焚香晏坐,有郦州道士王公抱琴而来,作金石弄。其声清越,远山与之俱应。真人作归山操以示众人,皆升仙妙语,无一点尘气,人敬爱之。噫!真人已羽化矣,斯文不可复得,命工刻之于石,用传不朽耳。大定甲辰中元日,州学正范怿跋,男景仁书。"
 
范怿舍宅为观
 
范怿是马丹阳挚友,由上文可知其过从之密。方志中保存有高晔所作玄都观碑,记载范怿将私宅范园捐给马丹阳为庵。范怿字寿卿,一字明叔,宁海州学正。范宅本是马丹阳遇王重阳之地,见于《甘水仙源录》。范怿舍宅之事在马丹阳东归之后。碑记云:"岁在壬寅,真人复归仙里,是以明叔施此昔游之圃,永为清化之庵。"壬寅为1183年,即马丹阳逝世之年。范氏故园似乎自舍出后即归道门所有。碑记又云:"泰和六祀,长春真人鹤驾东来,宅斯仙境,敬丹阳之故居,冀宏模之大辟。令门人邱志坚贸其观额,目曰玄都。"是知范氏故园对于山东早期全真道之兴盛功不可没。它不仅是马丹阳、王重阳道教活动的旧址,并且是丘处机发展全真教的见证。玄都观的兴建曾经在贞佑年间受到蒙古南下、金廷南迁的影响,未能成志。"数载之功,一时俱废。"但是,丘处机的应诏雪山又给了它新的契机。范氏故园终于被改造成为规模宏大的道观。1249年,李志常请旨再次命名为玄都观。碑记记录了丘处机时代参与其事的道士姓名,为我们进一步考察当时的历史留下了珍贵的史料。此碑署纪年为"戊午"。《宁海州志》称延五年(1318)。《牟平县志》卷九断为蒙古宪宗8年(1259),并且认为州志有误。
 
唐四仙姑和丘处机
 
方志中保存有"寓真资化顺道真人唐四仙姑祠堂碑",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有关丘处机早年修道经历的罕见史料。碑记作者为"从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鞠孝恭。《道家金石略》中有一则他写的"栾氏修神清宫残碑",为柳风堂遗拓,年代署"丙寅",似为泰定三年(1326)。唐四仙姑碑作于泰定五年,正文如下:"仙姑宁海牟平人。唐氏第四女。其家好善,尤崇玄化。姑自幼不茹荤血。及长,性孤洁,乐淡泊,常有出尘之想。父母欲嫁,誓而弗许。一旦,道妆拜辞二亲,径诣昆嵛山危岩之下,结庵而独居焉。其山险峭幽邃,树木蓊蔚,猛兽纵横,人迹罕到。姑处之恬然,殊无动虑。久而人见其心志紧确,修炼精专,深造元元之妙,大加敬奉,遂以仙姑称之。初,长春真人年方弱冠,甫入道门。闻姑之名,特来师问修行之要。姑曰:汝勿吾问,异人从西不久而至,乃汝师也。且道其状貌。重阳祖师果自关西而来,化度七真,达于宁海。开烟霞洞,创神清宫。姑居之处遂为全真张本之所。噫!若非宿仙缘妙通神异,焉能逆知如是乎? 姑之羽化虽在重阳未至之前,其灵柩实长春诸真辈安措于岩穴之中。为经岁久,门垒颓败。泰定四年冬,山东宣尉同知泰不花公按治到州。公爱民重道,忠厚人也。拈香于东华宫,因见石刻圣朝宁海王赠姑真人令旨,深加叹美。本宫提点耿道清话及仙姑归真至今一百六十余年,未曾迁葬。公即回辔烟霞,叩坟瞻礼。顾谓本州监郡拜也及州判官蒋本敬曰:仙姑道行如此,其于葬事,可不为助理乎。二侯欣然领略,首出己俸,暨诸司属施钞三十定,付道清同神清宫提举林道润共办其事。于是命工伐石修砌。迁废既毕,在上复立坚□,以纪姑德。道清等持姑行状踵门来谒,恳文于予。辞不获己,因论次之。自黄帝问道于广成,而神仙之说始兴。迨乎殷周,太上以道德五千言垂教于后。汉唐而下得道之士,代有显人,独蒙皇元褒赠见重于世者,五祖七真而已。至于清净真人孙不二暨姑,是乃女流,诚为罕有。二人生于同代,姑又先辈,亦加徽号,至今令人景仰仙风,固宜表显其墓,用垂不朽云。铭曰:成道之因,在乎修行。历代师真,举皆男众。由来女辈,实罕其人。惟孙不二,暨姑之身。姑自幼年,荤膻不茹。誓不嫁人,真风是慕。粗衣粝食,苦志劳躬。结庵独处,昆嵛山中。修炼精深,玄机洞透。长春闻名,尝来问候。姑云尔师,自西而来。重阳遂至,其言果谐。功行既圆,翛然羽化。人道于今,称其道价。昨膺王命,赠以真人。今迁仙骨,葬以坚坟。立石刻铭,表姑盛德。对此群峰,同垂无极。"
 
碑文收入《登州府志》和王原阶同治三年重修《宁海州志》。以上文字依照《登州府志》,参照后者补正。《登州府志》附录了编者的考辩,指出了碑记中年代的误会。碑石为东华宫提点耿道清和神清宫提举林道润所立。
 
《玄风庆会图》传本
 
现存于明正统道藏内的《玄风庆会录》为一卷本,耶律楚材编。卢文?《补辽金艺文志》著录为五卷本。我在日本的藏书目录和相关材料中发现有两个传本。这使我们有可能见到明正统道藏以外的传本。
 
1931年,日本美术研究所举办了一次中国版画展览。展品为冈田伊三次郎收藏的中国版画,其中有大德九年刊《长春大宗师玄风庆会图》。这次展览的内容在1932年由日本美术研究所编辑出版,书名《支那古版画图录》。书中收入了该书插图照片。照片上书名为"长春宗师庆会图卷第一",信官周道清助刊。图画有题目曰"分瑞栖霞"。《支那古版画图录》里有黑田源次写的"支那版画史概观",进一步介绍了这部书的概况。北大研究生朱力为我翻译了有关段落,在此转述如下。这个本子是在杭州印刷的。共四册。有原画作者和摹画作者。结尾的跋署大德九年。黑田称此书是长春真人的画传,我们由此知道这本书是讲丘处机生平事迹的。至于这个画传内有多少图画则不能得知。黑田的介绍有一处待查对原书。他说卷首有至正六年(1346)的发愿文。如果属实,则这个本子不应该是大德九年刊本。
 
 
《天理图书馆稀书目录》著录的本子题名《长春大宗师玄风庆会图说文卷第一》,一册,也是大德九年的刊本。提要称书中有卷一至卷五的内容目录。提要项目甚多,值得在此介绍的有:卷头卷末均印有"长春大宗师玄风庆会图说文卷第一"字样。提要未提及有其余四卷的内容。有李道谦、赵孟俯、杜道坚等人的序言。书前还刊印了至元六年(1269)的诏书。这个本子显然是道门主持印刷的。有"大都大长春宫佥请本宫道士路道通募缘"。所谓本宫是指杭州路玄妙观。
 
 
特别要指出的是这个五卷本是"洞玄子史志经编集",显然有别于正统道藏内耶律楚材本。李道谦序言作于至元十一年(1274),下距大德九年三十年。可知此书传世已久。赵孟俯的序言作于大德八年。此书注明刘伯荣原画、许宗儒画。《天理图书馆稀书目录》刊印该书书影一页两面。第一面为图画,署许宗儒画。第二面为文字,标题为"敕修庵像",记叙了丘处机在京城与皇家的往来。无卷次标志,下署助刊信徒姓名。由书影可知两书属于同一类型的画传,亦均为道门刊物。第二个本子保存了多篇道士序言和道士信徒的大量信息,翔实地记录了丘处机的事迹。对于研究早期全真道历史有重大史料价值。如能得东瀛友人协助寻访两书印本,则必大有助于本土道教研究。
 
澳门的土地庙和福德正神宝诞记趣
 
福德正神;即土地公,自古以来人们称土地之神为社神,又称为社公。社神本是自然神,天下君主臣民,皆得对土立社,以祈福报功。土地之本行是职掌土地行政,但如今习俗雕塑绘画士地公,大都右手掌杖,左手执元宝,“白发知公老,黄金赐福人”,显示他兼理财务;同时土地公也佐理死魂引渡事项,是一位集地政、财政、法政于一身之小主管,所以各地街巷溪边,奉祀土地公之大小祠庙社龛林立,以供善信虔诚致祭。
 
澳门的土地公的祠庙也是星罗棋布,尤其在沙梨头、下环区及雀仔园等旧域区街巷内都安奉土地。其中以沙梨头土地庙、下环福德祠及雀仔园福德祠历史最悠久,三座庙宇都建庙达一百年以上。若论规模和历史,则以沙梨头土地庙可算最古老,是建于清乾隆年间,迄今已逾二百年。沙梨头土地庙原前临浅湾,后山岩石错杂,往昔有曲折小径通往澳门名胜白鸽巢公园,由土地殿(永福古社)、医灵殿、水月宫、观音岩等四小殿宇组成,占地颇大。庙中最具历史是“永福古社”,相传南宋末年(距今六百多年),名将张世杰奉宋帝昺逃避元兵至本澳沙梨头海湾(旧称浅湾)。今庙内存有“永福古社”四字横匾,永福是宋帝籨陵墓之名,但是否属实,则因无记载难以考证。建庙初时在一岩洞内,置立望海观音像,故当时有观音岩之称,而今庙门上的“水月宫”横匾原在望海观音殿外。庙内一些建筑造型确实引人入胜,如水月宫,整个庙宇依石而建,只靠两块大石支撑成为庙宇,上面的字体是真迹。但遗憾的是当时没有刻上人名,令后人无从考究。
 
沙梨头土地庙初建之时,仅是简陋庙舍,曾几经重建和扩建,尤其经过清朝嘉庆年间和民国十三年两次重修之后,始具规模。在六七十年代,土地庙日久失修,失去了往日色彩。1998年沙梨头土地庙慈善会考虑沙梨头土地庙,是澳门最古、最大的土地庙,也是澳门的名胜之一,具有历史及旅游价值,于是决定重修沙梨头土地庙计划。回归后在文化局支持及坊众积极筹措下,经过三年努力,四座庙堂中已有两座进行了重修工程,大致已回复往昔旧貌。去年在土地诞前夕,沙梨头土地庙慈善会邀请道教信善二分坛道侣,由吴京意道长前后主持土地殿(永福古社)及水月宫的重修和神像开光仪式。但两座庙堂——医灵殿及观音岩的修葺因涉及文物遗产独特模式,如水月宫的结构只由两块大石支撑,修葺具难度,而且还需文化局的专业人士确实考究后,才能开始重修工作。
 
在澳门每年二月初二日福德正神宝诞与三月廿三日天后宝诞各自精彩和热闹,澳门居民对福德正神宝诞极其重视。往昔在诞日,除了搭戏棚演戏,道侣建醮之外,在沙梨头土地庙及下环福德祠等较大的土地庙前空地燃放花炮,所谓花炮实际是纸扎的神龛,通常备有多座,分别赋予吉祥大利名称,例如:丁财两旺、如意吉祥、生意兴隆……等等,再把逐个名称写在系有铁环或铜钱的小红布条上,然后分别藏在炮竹内。到了择定时间,由嘉宾或主办人仕主持燃点炮竹,当炮竹爆开后,内藏的铁环或铜钱便弹上空中之后,小红布便随随飘下,在场善信便蜂涌上前,互相争接,气氛热闹。若夺得小红布的善信,便可按红布条上的名称,到庙内恭请那座纸扎的神龛,回家供奉。翌年诞日,该善信亦照样扎作一座花炮送回庙中,称为还炮。但由于抢炮活动常生意外,后改为以抽签形式进行。到了60年代,这种习俗已不复见。今日恭贺土地诞的习俗仪式,除进香和演戏外,还增加了敬老聚餐和茶叙,通过诞日活动,团结坊众,发扬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别具意义。同时澳门特别行政区对于民间传统及宗教习俗都给予支持和推动,在民政总署、文化局及旅游局的赞助和协助下,使各项贺诞活动更加生动和丰富。
 
《本经阴符七篇》养生法述要
 
《本经阴符七篇》是一部代表鬼谷子养生学派的著作。鬼谷子,晋平公时人,姓王,名翊,因隐居鬼谷,号称鬼谷子,是我国战国时代著名的养生家。他天性"凝神守一,朴而不露"(见《仙传拾遗》),以"黄老心术"论世事,讲求内外损益,养性持身之道。据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六《鬼谷先生》记载其曾"受道于老君,入云气山采药合服得道,颜如少童","在人间数百岁,后不知所之"(见《仙传拾遗》)。世传鬼谷子的四门学问之一就是出世学,既"修真养性,服食引导,祛病延年,冲举可矣"。修真,即调养真性,保养神气,使神气不散;养性,即炼心神,涵养本性;服食,指服用草木矿石类药物等以求长生;引导,是春秋战国时创立的一种以形体运动配合呼吸吐纳的炼养方法;冲举,又称轻举,既所谓的白日飞升。也就是说,只要通过以上方法的修炼,就可以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这些理论,对后世养生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鬼谷子养生以精神为宗,主张养生要寓于人的精神活动之中,强调静态养生以调理养护精神,安定心志为主,动态养生则借想象,动作为引导精神与身体,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他归纳出的一套养生方法,虽然其中内容复杂,其方法也不尽具体完善,但总体上仍可以给人以某些启示,所以至今仍是人们研究鬼谷子养生学说的主要论据,下面概要地述及书中的养生方法。
 
一、养德安神,调摄心态:养德,即温养阴德,指道德修养而言。《本经阴符七篇》中将道德修养放在养生的首位,有"德之为人,养神之所归诸道,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的理论,认为道德是培养人心、肝、脾、肺、肾等五种脏器的根源,也就是追求养生的根源,一个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心境高远,不谋私利,则精神内守,五脏安和,自然身体健康长寿;反之,如果欲求过多,思虑过甚,造成神不守舍,日不得食,夜不得寐,导致精神和躯体功能失调,因而发生疾病。这与道家提倡返朴归真,清静无为的养生方法是一致的。他认为:"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之谓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长也。静和养气,养气得其和。"精神,古人称之为神,又称心神,认为神为一身之主宰,统帅五脏六腑,有神则生,无神则死,神强则健,神弱则病。精神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为基础,由内脏产生的,与人的健康长寿有着密切的关系。
 
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是一切精微有用的、维持生命活动的、滋养人体的物质基础;是充养人体的一种精微物质,或是人体脏器生理功能活动的总称,包括意识、知觉、思维活动和内在脏腑精气的外在表现。精、气、神三者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但这三者之中,神起着主导作用,五脏得到养护的关键是调神,心神安定、宁静就能养气,养气就能使五脏得到平和。
 
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六欲(指生、死、耳、目、口、鼻之欲),是有思想、有意识、有情感的生物体,有着非常丰富而又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仙鹤神清因骨老,鸳鸯头白为情多",若情欲激动过度,则可导致内脏功能失常,气血不调而发生疾病,惟有心志平和,性淡平易,才可以免忧虑,避外邪,才可以"怀天心,施德养"。鬼谷子在漫长的修炼和洞察世事中总结出"人动我静,人言我听,知性则寡累,知命则不忧","心平则仁义着矣"的养生法则。若违背了这个法则,就犹如"草木之术不得时","江河无雨润泽之"。鬼谷子提倡"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志意实则威势不分"(见《本经阴符七篇》)。这就是鬼谷子的"全生"之道,这种清静无为,忘我无欲,恬淡虚无的养生观,这种注重修养,保持乐观的养生之道,对后世养生学说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这些纯朴的语言,即使在今天看来,对养生祛病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仿生养生,动静相宜:养生,也叫"摄生"、"道生",即保全生命的意思,其目的为了健康长寿,而养生中有一个重要的方法便是仿生养生。仿生养生是我国古代人们为追求躯体上的健康圆满,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及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总结流传下来的一种让肢体运动和呼吸运动相结合的养生方法。即通过吸进新鲜空气,吐出浊气的调息法和模仿自然界禽兽动作的方法调心、调气、调形,从而促进精神和躯体的健康。《抱朴子・别旨》指出仿生养生具体做法为,"象物粉绘,表形着图,但无名状也,或伸屈,或俯仰,或行或卧,或倚之,或踯躅,或徐步,或呤或息……疗未患之患,通不和之气,动之则自觉气畅,闭之则三宫血凝,实养生之大律,祛病之玄术矣","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庄子・刻意》中亦有"导引之士"、"熊颈鸟伸"的记载,还有今人皆知的华佗的五禽戏,都是根据自然界动物现象提出的动静相宜的仿生养生方法。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