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意的放生,危及物种安全,甚至威胁他人生命和社会秩序,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通过法律对民众放生行为进行规制,让随意放生者承担必要违法成本。放生动物,原本是一种释放内心善意的良好行为,客观上来讲,恰当的放生,也有利于保持生物的多样性,但凡事有个度,这个度就是法律的明文规定:“应当选择适合放生地野外生存的当地物种,不得干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生产,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一旦触及,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承担民事甚至刑事责任,实在得不偿失。
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自2017年1月1日起实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增加了不得违法放生的规定。《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将野生动物放生至野外环境,应当选择适合放生地野外生存的当地物种,不得干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生产,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随意放生野生动物,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或者危害生态系统的,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近年来,随着野外放生成为“时尚”,一些放生乱象也逐步进入公众视野。此外,日益井喷的放生需求让人嗅到了“商机”,刺激了黑色产业链的发达,捕捉野生动物现象日渐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