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放生行为有点草率,一旦毒蛇伤人,后果不堪设想。放生不是简单的一放了事。什么能放生,什么不能放生,什么季节适合放什么生,什么环境适合放什么生?这些问题如果不搞清楚,放生不但难以取得善效,甚至变成“害生、杀生”,乃至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现实中,这样的例证举不胜举,近日媒体就报道了“北京一公益组织江西放生数百只狐狸夜间下山扰民”的新闻。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有人购买动物放生,必然催生猎捕动物、贩卖动物的利益链条。当动物被放生者购买放生,许多动物在猎捕和贩运过程中已经伤痕累累,放生后的命运可想而知。
近年来,各种公益放生活动越来越热,可是,由于缺失法律法规的约束,各种放生乱象也层出不穷。放生是一种善举,因此,放生应该实现真正的慈善效果,而非变成“害生”,破坏生态平衡。
若想放生不再任性而为,终结“放生乱象”,放生必须装进法律的“笼子”。在法律上明确规定放生需承担什么责任,什么野生动物可以放生,什么野生动物不能放生,以及放生的审批程序、放生的时间地点、违反放生规定的责任和惩戒措施。唯此,才能真正规范放生野生动物的行为,从根源上终结放生乱象,使放生真正实现善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