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农村最鲜活的“标志”是写在墙上的那些口号,比如“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其实世界并不大,学好知识就不怕”。
而前两天有记者走访发现,这些曾经的“政策窗口”如今已经变了模样,“计划生育”的地盘儿很多都让给了商业广告:“少生优生,幸福一生”变成了“购物不往城里跑,买啥都能上淘宝”。
想想也对,更时髦的墙体广告,恰恰体现出了农民更多元化的需求。别以为咱农民现在关心的还是种子化肥那点事儿,从内容上看,墙上的农资类广告已经大幅减少,而像“老婆必须开速锐,遥控停车不受罪”这样的汽车类广告越来越多。这说明,对于任何产业来说,现在的农村都是大“金主”,而曾经写着“计划生育好”的那面墙,依然是农村最有效的广告载体之一。
正所谓,“旧瓶装新酒,这个可以有”。
这礼拜赶上了元宵节,有人专心致志的猜灯谜、玩自拍,也有人玩着玩着还就把钱挣了。
正月十五这天,北京延庆办了场灯会,当地的传统民俗手工艺“戏楼灯笼”抢足了月亮和元宵的风头。原本这“戏楼灯笼”只是当地人逢年过节的“玩意儿”;而如今,别看它用的材料依然还是地里的高粱杆和粗布,您要是想带一个回去,最少三百!无独有偶,在福建珪塘,当地人已经玩了500多年的民俗“三公爷落水操”,今年吸引了更多外地游客主动掏钱、一起折腾。
看得出来,民俗产业已经成了很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越来越多的老民俗变身新商机,也能给咱农民更多信心,以前是向土地要钱、向工地要钱,以后,咱可以更多的向文化要钱。
有人喜欢看灯,有人忙着放生。
趁着过节,山东某地的大妈们又行动了起来。这次不是买黄金,而是团购了上万条鱼进行放生。您想想,这边儿刚花钱买了鱼,扭头就给倒了,旁人看了多少觉得有点滑稽。
当地每到初一和十五,都有人买鱼放生。时间长了,竟然还出现了一条“放生产销链”,这就有意思了。周边乡镇的一些养殖户,瞅准了这个“刚需”,主动联系放生的组织者,在该放生的时候,直接把货车开到湖边儿,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把鱼大量卖给放生的市民。这一来二去,是“放生者把心安,养殖户把钱赚”,两边儿都不耽误。
不过呢,要说这湖边儿有放生的也有捣蛋的,人家上头刚放,就有人带着长竿渔网在下头捞。您说这您能卖几块钱的?奉劝您一句,卖鱼别丢钱,出门别丢脸。
这条“放生产销链”的服务模式,也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借鉴,可谓是“主动出击,精准营销;薄利多销,年年有‘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