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一走進鄧怡家,就被魚缸內的各種不知名魚類吸引住了。其中,有一種小魚色彩艷麗,叉形的尾鰭在燈光下閃耀著金屬般的光澤。鄧怡說,這是叉尾斗魚,在福州的一些淡水區域有分布,魚體顏色會隨著棲息環境以及狀態的改變而發生改變,或紅或藍,又似火焰,因外形美觀而享有“天堂魚”的美譽。
叉尾斗魚不僅“顏值高”,還“接地氣”。在資深養魚愛好者眼裡,這種魚有“福州人的性格”:愛拼,顧家。
“兩三條放在一起必定相爭,四五條放在一起則會產生一條‘魚霸’,統領這個魚缸,斗魚其實是在爭交配權。”鄧怡說,單養的斗魚會優於混養的,一個方缸養一條斗魚,最多時他家裡放了40個魚缸。
從“宅男”到“魚爸”
7年養育放生上萬條魚
“它改變了我,我也改變了它。”鄧怡告訴記者,他今年36歲,目前從事保險工作,2008年開始養魚,之前是一名沉迷於游戲的“宅男”。“有一回,朋友帶我去撈魚。撈到斗魚后,我就被它的‘顏值’吸引,慢慢開始養了起來,經常與朋友交流養魚心得,對游戲的興趣也轉移到了養魚上。”鄧怡說,時間一長,他也養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家裡人也支持他養魚。
此后,鄧怡不斷研究斗魚的生長與繁殖,至今已培育出幾代雜交的斗魚,體形更大、顏色更鮮艷、抗病能力更強。
從沙粒般的魚卵,到芝麻大小的魚苗,再到七八厘米長的小魚,保育時間需要八九個月,他如同“魚爸”般細心呵護。等這些斗魚保育成功,他就會拿去放生。7年時間裡,他花費了數萬元,放生的原生魚也多達上萬條。
將採集並繁殖的原生魚
放歸到原棲息地
鄧怡表示,福州原生魚除了常見的叉尾斗魚外,還有比較稀少的蝦虎魚、??、吸鰍魚、寬鰭?等。
“我們平時會去福州的各大公園以及永泰、閩侯等地的湖泊、稻田、池塘,採集一些種魚進行保育。近幾年,有的採集點已經被人為開發成工廠、養豬場,部分水域被污染,甚至可見漂浮的農藥瓶,魚群的密集度降低,一些點再也採集不到原生魚。”鄧怡說,水源污染、電魚、毒魚是原生魚的三大威脅。
“我們每年都堅持在森林公園等水域進行放生。”鄧怡說。資深養魚愛好者盧先生表示:“放生的都是原生魚,即福州土生土長的魚種。野採、放生也遵循適量的原則,如採集30條,放生300條﹔採集點都會保密,以防有人大肆捕撈﹔遵循的是放歸的理念,即將野採並繁殖的小原生魚放歸到原棲息地,從而避免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
鄧怡告訴記者:“放生一年后,一些原本沒有斗魚的水域發現了斗魚,說明放生是有一定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