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又名“沉水香”,“水沉香”,古语写作“沈香”(沈字,同沉字)。沈木香是沉香的早期名称之一。“沈”字源于甲骨文,形如沉牛入水,表沉重、沉没;古无“沉”字,东汉后俗用讹为“沉”,故“沈木香”应早于“沉木香”。“沈木”是指沉香为木质而又重于木。而“沈水”的较早记载可见于3世纪《南州异物志》,言“置水则沉”,魏晋后沈、沉并用,多用“沉(沈)水香”、“沉(沈)香”,也有“沉木香”。古代成语“沉檀龙麝”形容的是(百度搜索),其中之“沉”,就是指沉香。沉香香品高雅,而且十分难得,自古以来即被列为众香之首。
二、 沉香的形成
与檀香、松柏香不同,沉香本身并不是一种天然就含有香味的木材,而是植物学中属于瑞香科类的一些树木在受到外界力量破坏后,为修复自身而“结”出的,混合了油脂(树脂)成分和木质成分的固态凝聚物,实际观察中,外观基本就是奇形怪状的木头,而这些树木的木材本身并无特殊的香味,而且大多数木质较为松软,只有个别的倒伏在沼泽地里的,软木部分已经被腐蚀掉,剩余部分基本上含香脂非常高的,才很硬实。
古时沉香的采集完全是采香客成群进入原始深林进行寻找、采割。到明末时候人们发现可以用人为破坏沉香树木的方式使其结香,故此开始人工移植、种植。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有了人工在沉香树身上用烧红得铁钎钻孔进行破坏,使其结香,现在叫火孔香。但由于这种方法结香速度还是和野生结香速度一样,想要结成好的沉香,需要时间的积累,往往是祖宗做工,儿孙享福,采香客为生活所迫也就一直也没有断绝采集野生沉香。这也造成现代野生沉香树木极其稀少。
据历史记载,中国秦岭以北也有天然白木香树(土沉香树),但是却没有能结香的,故此有岭南结香、岭北不结香之说。现代研究发现,在亚热带、热带特定的气候环境条件下(中国的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正好是以位于北纬35度的秦岭南北坡为分界线),沉香树在遭受创伤、真菌寄生、虫蛀等几个因素或多因素组合作用下会生成沉香。一般来说在树干受损后,被真菌侵入寄生,木薄壁细胞内的淀粉在菌体酶的作用下,开始形成香脂(沉香树脂)。
三、沉香的历史发展演变
沉香进入中国是随着印度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而进入的,最早是为香料的一种,后期中医吸收了佛教的熏香疗法,并把其中涉及到的植物、香料等加以研究吸收,这才把它作为了中药的一种。
1、2100年前,多产沉香的地区(海南岛、越南北部、两广等)已经进入西汉疆域。
2、《西京杂记》也有西汉(公元前16年)使用沉香和青木香的记载:汉成帝永始元年,赵飞燕封皇后,同为宠妃的胞妹赵合德有书信记载送赵飞燕的三十五种贺礼中就有“沈木香”等。沈木香是沉香的早期名称之一。
3、唐朝时期,诸多诗歌大师都明确写下了关于沉香的诗歌,并且熏香之道由鉴真和尚东渡带到日本,并一直传承下来。
4、宋朝时期的《清明上河图》中,明确画有一香铺门前立牌上写有“刘家上色沉檀拣香”,其中的“沉”指的就是沉香。
5、明代,东莞一带(万历时,又从东莞划出新安,辖香港)沉香种植业兴盛,所产沉香也称莞香、土沉香、白木香。那时的香港地区也多有白木香树,且沉香品质甚好,其码头、港口还是周边地区沉香(莞香)的集散转运之地,尖沙头(今尖沙咀)也称“香埠头”,石牌湾(今香港仔)也称香港。香港地名由此而来。
6、清代,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写到,皇妃元春在元宵节省亲时及贾母八十大寿时送给贾母“沉香拐拄、伽南珠等。”
7、清代,海南采香业的发展规模比起宋元时代有过之而不及。受“香价百金”、“一片万钱”的巨大商业利益的驱使,导致毁林开路、砍树伐木,致使香树枝干伤残、断根绝种。
康熙七年(1668年)时任崖州知州的张擢士觉察到沉香采办之艰难,并针对赋贡征收起解之流弊,斗胆上书朝庭,请免供香。
8、百姓清末,八国联军入侵,清政府灭亡,然后是军阀混战,日本入侵等,百姓生活混乱,民不聊生,传统的熏香逐渐被忘记。
9、解放后,由于沉香在中药材方面的应用,在1955年在广东省的药材收购站又开始在广东省内收购沉香。
10、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些台北商人将一些沉香送到福建进行雕刻加工,福建人逐渐知道其收藏价值。
11、2007年,日本斗香团到中国北京寻根问祖,却发现现在中国已不知道熏香之道。故此一些爱国人士自发组织起来,重新研究中国熏香的历史,并进行了部分推广。
12、2008年,越南产地的一部分假沉香进入到中国大陆,并由于其低廉的价格迅速的推广到了中国的各个阶层,这才使得更大一部分中国人知道了沉香这个概念。
13、到现在,国人从不了解沉香,到感兴趣,到主动学习了解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