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悉,我省画家李乃蔚、李洋父子创作的《李自成进京》,李也青、谭崇正、王晓愚创作的《青铜文明》入选“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这一由中国文联、财政部、文化部共同主办、迄今中国最大规模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历经5年创作和评审,146幅作品将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长5.3米、高2.7米的画作上,170多个历史人物神态各异,服饰、动作皆不相同。中国画《李自成进京》展现出闯王李自成进京时特定的历史场面。
“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需要研究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乡间俚俗、坊间轶事,酝酿并形成历史人物的生动影像。”李乃蔚说,5年来多次去北京查阅史料,并就多处细节向明史专家李宝臣请教。李宝臣多次给予修改意见,如:李自成进内城,时值春末(1644年4月26日),北京的天气尚不能穿短衣;明朝服色尚红,红代表火,四品以上官始可服之,五至七品青色八九品绿色。
“这是创作时间最长、最辛苦的一幅画。”李乃蔚之子、“80后”画家李洋说,一次次评审,一次次修改,这样的巨幅画作仅底稿就改了上十稿,每个人物神态各异,服装、旗子纹饰都严格考证,稍有与历史不符的地方,就推翻重画,但能参与这样的国家工程,5年辛苦是值得的。
据悉,遴选过程非常严格,全国共1000多幅作品参选,组委会组织历史、考古、美术专家50余人,经5轮评选反复提意见,甚至连画面上一个远景人物的衣襟是左搭还是右搭,都经考证修改。
“和其他入选的画坛大家相比,我们三个算是草根。”湖北另一幅入选的画作,是李也青、谭崇正、王晓愚共同创作的《青铜文明》。谭崇正介绍,5年前参与招标时,3人还都在黄石工作。黄石号称“青铜文明发祥地”,保存着3000年前先民开采和冶炼铜矿的遗址,所以选择《青铜文明》这个选题进行创作。
五羊方尊!司母戊大方鼎!曾侯乙编钟!画作中工人们冶炼出炉的青铜器,都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5年画了7稿,你看这个青铜双面神像是2013年画第5稿时加进去的,因为它 2013年 7月才被考古发掘出来。”
李也青说,为了真实展现青铜文明,他们多次深入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考察,到图书馆、博物馆搜索素材,冒着近40℃的酷暑关在工作室构思、构图、画初稿。“一个细节不实就能毁掉一幅画。”谭崇正说,最初几稿人物的发型都与历史剧中一样的偏斜发髻,但经考证发现,在夏朝、商朝,男子的发型类似现在流行的齐刘海波波头,只能重画。“每次出去考察、收集素材都住最便宜的小旅店。”身为大学教师的谭崇正说,虽然住宿费只有百元左右,这几年也花去了2万多元,但画作能为记录中华文明贡献一点力量,一切都是值得的。
2011年12月,经中宣部批准,由中国文联、财政部、文化部主办,中国美协承办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启动。作为迄今国内最大规模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作品主要表现公元前至1840年间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涌现的杰出人物和文明成果,按各个历史阶段的主次,遴选出150个左右的历史题材创作主题内容,并面向全国公开选拔优秀作者。
整个工程计划历时5年,用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形式呈现煌煌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力争表现一批重大历史事件、塑造一批杰出历史人物、展示中华科技文化成果、描绘历代社会风情图卷。让广大受众直观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充实中国美术史中欠缺“大写”的人与“大写”的恢宏气象的艺术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