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
香文化知识博大精深
“沉香并不是一种木头,而是特殊类型的香树结出的香,沁和了树脂和木质成分的固态凝结物。”本次活动的讲师、市沉香艺术鉴赏协会秘书长杨天泼,特地穿上一袭唐装,给前来参加活动的读者们讲了什么是沉香,沉香的分类以及出产地区等沉香知识。
为了让大家有直观的感受,杨老师现场还点燃了一支价格昂贵的越南富森红土沉香。“请大家静心去品味,有什么样的感受?”根据杨老师的提示,在座所有的人,呼出一口气,然后再深深地吸气。“最开始是苦涩的味道,带有淡淡的酸味,这是富森红土独有的味道。”随着时间加长,那株线香的味道慢慢变淡,但是香味持久端庄,确有一种历久弥香之感。
“沉香,不仅可以品味,还可以入药,制茶。”伴随脉脉清香,在杨老师的讲析下,读者们对沉香有了更深的了解。
不仅此,在杨老师的讲述中,读者们还了解到,我国古代文人雅士把识香、鉴香、品香、制香、斗香和咏香作为文化素养的体现,沉香极受赞誉。如李白诗云“博山炉中沉香灰,双烟一气凌紫霞”,李贺诗云“沉香熏小像,杨柳伴啼鸦”。
表演
一炉篆香沁人心脾
香匙、香铲、香压、香扫、香篆炉……当身着唐装,挽着发髻的香道师吴冬梅步履轻盈地走上讲台,大家立刻有一种安宁平和的感觉。这是主办方特别为参加活动的读者安排的一次香道表演。
据介绍,香道缘起于中华文化,兴盛于中华文明,品香、斗茶、侍花和挂画的相互结合,演化成为休闲与学养内外兼修的文化生活方式,是古时最时尚的生活,而香道是集优雅和技术于一体的表演。
只见香道师在香炉里倒入适量香灰,作为香篆炉的基底,起助燃功用,用香铲打散整理香灰,再用香压将香灰压紧、压实,整理香灰这一过程,香道师全神贯注,屏息静气。“如果香灰不磨平,将会令香粉松紧不一,香粉无法连续燃烧。”
最终,读者们在香篆炉里看到一枚用印度老山檀香制成的吉祥图案的篆香。香道师点燃后,用右手轻轻摆动,香气随之袭来,沁人心脾。“古时,燃着篆香还作为一种计时器,来计算时辰,更是雅致。”曾撰写多篇香文化文章的扬州香道专家王启标说。
随后,工作人员将燃着的檀香一一送到在座的读者面前品味。“大家注意下,品香时,要以左手持炉底,右手半掩炉面,双臂展平,轻扰香气,低头缓缓吸气品香,吸纳淡雅的清新之气。换气时,将头转向左边呼气,吐出浊气。”
学习
插花作品一一“出炉”
欣赏完香道表演,中运文化会所的工作人员开始忙碌着一趟趟把雏菊、康乃馨、睡莲等鲜花,以及剪刀、花盆等送到活动现场。一切安排停当,花艺师梁华,开始教读者们学习插花技艺。
“大家先取一片剑兰,再取一枝睡莲……”根据老师的讲解,读者开始动手学着插花。读者黄静带着14岁的女儿前来品香,学花艺。黄静说:“我很早就想学插花了,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时间,想到这次有机会,所以让孩子翘了英语补习班的课,过来学习。”跟着老师的节奏,母女俩一步一步地剪花叶,修花枝,再一一插进花泥中。
68岁的“方虾子”是网上比较活跃的网友,他也特地冒雨前来参加活动。在学习插花时,他一点不逊周围能干的巧手姑娘、主妇们。“我觉得这几枝雏菊不够,应该再添加一些绿叶点缀。”老师梁华过来指导时,看到“方虾子”的作品,也啧啧称赞,说做得不错。
经过半个小时的学习,大家手中的插花作品一一“出炉”,一个个忙着拍照片,发微博、微信,晒自己的作品。
捐赠
给智障孩子一份圣诞礼物
值得一提的是,本报的“葭月雅集”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还收到了几位读者的爱心捐款。读者朱长军和他女儿以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孩,现场共捐了200元。古琴爱好者赵军特地冒雨带着古琴赶来,表演一曲古琴《渔樵问答》。他说:“也算表个心意吧。”
活动主办方中运文化会所,与广陵区爱心阳光庇护中心负责人韩丹沟通后,买了10多箱冷冻包子,送到庇护中心,作为一份特别的圣诞礼物,给智障孩子们。“孩子们吃到这些可口的早点,一定会很开心。”
除此,中运文化会所还向庇护中心捐赠了20多袋优质大米。“他们不能像普通孩子一样,感受到圣诞节的快乐,我们就献上一点点爱心,希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