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山禅寺始建于东晋建元二年(公元344年),一千六百多年来,即色宗发源地,禅茶祖源,创宗立说,佛教文化影响全球。开山祖师支遁更有“中国十大佛教名僧”闻名中外。支遁会通玄学,开创了中国特色佛学体系;援儒入佛,佛教的入世化改造第一人;三教交融,奠定了禅宗的发展基础和方向。
寺必有茶,茶必有禅 东晋高僧支遁被称为禅茶之祖饮茶修行之举 更开了禅茶先河,远播东瀛 衍生出了后来的“禅茶一味”之说 也被爱茶之人赞为“支公茶风”。因为不局限于沙门教义,支遁在融合佛、道、儒三教的理念方面颇具优势,为后世禅宗的兴起做了充分的理论铺垫。《高僧传》记载支遁“晚移石城山,又立栖光寺。宴坐山门,游心禅苑,木食涧饮,浪志无生。乃注《安般》、《四禅》诸经及《即色游玄论》、《圣不辩知论》、《道行旨归》、《学道诫》等。追踪马鸣,蹑影龙树,义应法本,不违实相。”由此可知,支遁晚年时注重禅修,在禅学理论和修行方面颇有心得。在禅学的修习方式上,支遁是提倡顿悟的,被认为是“顿悟说”的最早提出者。南齐刘虬在《无量义经序》称:“寻得旨之匠,起自支安”。不过,支遁主张到第七地生起顿悟,七地以上尚须进修,因此被称为“小顿悟”。《世说新语·文学篇》注引《支法师传》云:“法师研十地,则知顿悟于七住。”《肇论疏》也说道:“第二小顿悟者,支道林师云,七地始见无生。”早期禅学存在大乘佛学和小乘佛学交融互通的特点,支遁则是引导禅学向大乘佛学方向发展的人。他在禅诗《咏禅思道人诗》中写道:“会衷两息间,绵绵进禅务。投一灭官知,摄二由神遇。承蜩累危丸,累十亦凝注。悬想元气地,研几革粗虑。冥怀夷震惊,怕然肆幽度。曾筌攀六净,空同浪七住。逝虚乘有来,永为有待驭。”“会衷两息间”即出入息,为《大安般守意经》中的修行禅法,支遁通过这首诗传达的思想是通过小乘佛教的禅定,即凝神于呼吸,以神思统摄身心,从而达到六净、七住的大乘佛教境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