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讲用兵之道乃“国之大事”“ 不可不察”。我经常在想喝茶仅仅是喝茶吗?仅仅为了消渴养生吗?如果仅仅是喝茶,为什么喝可乐、雪碧、白开水没有喝茶的雅致?为什么喝茶就有“春有鲜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韵味?为什么说“有茶禅心凉,无禅茶不香”?而茶境是否真的通禅,随处可见悬挂的“禅茶一味”是否皆晓得个中的三昧?
茶,这个在古代称为“荼”“槚”“荈”“蔎”“茗”的东东,不单单是“开门七件事”之一,很早很早至少在佛教的传入、道教的产生就逐渐脱离了单纯的物质含义,成为一种精神层面的象征。
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对此有很是深邃的诠释:“在茶叶与人类刚刚接触的时候,这种状态、这种人文的内涵就已初露端倪。比如‘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以解之’。茶与人类的接触最早便建立在生命的意义之上……从那个时候,文化的基因与种子就已经埋下了。”
道家是先秦时期的哲学流派之一,主张清静淡泊、自然无为的思想;道教是东汉时期形成的中国本土宗教,承继道家思想,注重养生延年之术,以“得道成仙”飞升羽化为理想。
中国的饮茶极可能始于古巴蜀,巴蜀又是道教的发源地,南朝道教理论家陶弘景在药书《杂录》记“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丹丘子、黄山君为汉代修道的隐士羽化成仙),传说为道教真人的壶居士《食忌》竟直接说“苦荼久食,羽化”,视茶为成道的“仙药”。修道的隐士退居山林,崇尚自然怡情悦性,茶不但成为必需品,加之确有养生延年功效,连“诗仙”李白都夸赞饮茶“采服润肌骨”。
再到“茶仙”卢仝的“七碗茶歌”“……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对茶在精神层面的升华无以复加。
当然,如果没有佛教文化的渗入,茶在精神层面是远不够如此丰韵、厚重和愈加空灵,甚至无法真正提升到“道”的高度。佛教传入中国,就与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密切相关。
法瑶系东晋名僧慧远再传弟子,据《续名僧录》记载他以擅长讲《涅槃经》著称,“年垂悬车,饭所饮茶”;《宋录》记载鸠摩罗什再传弟子昙济设茶待客南朝刘宋两位王子,豫章王刘子尚饮后称“此甘露也,何言荼茗”。
寺院僧侣“学禅务于不寐”饮茶有助于参禅悟道,干脆将“饭后三碗茶”作为“和尚家风”,茶事成为佛寺日常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禅僧道原《景德传灯录》记,“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
茶事兴盛以后,佛门出现茶寮、茶堂、茶鼓、茶头、施茶僧、茶宴、茶礼等名词,唐百丈怀海《百丈清规》、宋宗赜《禅苑清规》都对寺院茶事明确规定,禅借茶以入静悟道,茶因禅而提高美学意境。
乃至于唐代赵州禅师三声“吃茶去”禅宗公案和宋代圆悟克勤挥笔而就的“茶禅一味”震慑古今中外,乃至于当代中国佛教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赵朴初诗云“万语与千言,不外吃茶去”“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另外,禅宗对中国茶文化传播国外特别是日本、韩国等国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可以说日本茶道、韩国茶礼就是在中国禅宗影响下形成的。
就中华茶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来看,其源头不得不说在道家,升华和丰富在佛家。不过,作为社会思想文化主导的儒家,却是发展特别是传播茶文化的主力军。
儒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信条,重视道德教化,追求人格完善。“茶圣”唐代陆羽在《茶经》提出茶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将儒家修身养性的道德追求引入茶文化。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指出“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概括茶有清、和、淡、洁、韵、静的秉性,饮茶有助修德。特别是宋、明时期品茗与焚香、挂画、插花、抚琴、弈棋等成为文人阶层风韵雅致的必修,儒释道三教综合之风弥漫朝野,名贤硕儒援禅入儒,借禅说诗,品茗论道,“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
现代著名作家和学者林语堂说“茶象征着尘世的纯洁”,“当代茶圣”吴觉农说“君子爱茶,因为茶性无邪”,自唐代刘贞亮《饮茶十德》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作为具“君子性”的茶其形貌风范从古至今是超越物质层面的。
尤其“茶圣”陆羽作为一个划时代的茶文化的代表人物出现,创作出真正意义上中国茶文化概述与历史总结的《茶经》,标志着茶文化的确立,使“茶”形成自身完整的文化体系,成为一个世人所认可的文化范畴。
有句话叫“英雄自有高格调”,喝茶不仅仅是为了消渴养生,喝茶就是比喝其他饮品如酒、咖啡、可乐等显得悠雅,就是比从事其他活动如吸烟、赌博、打牌、玩游戏等显得高尚。
为什么?就是因为喝茶,不仅仅是喝茶,不仅仅是消渴养生、打磨时光,端起茶杯茶汤里就若隐若现出“吃茶去”的禅意,周边就弥漫起儒、释、道交融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
那么多在历史长河中有意无意推进茶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先贤硕儒、名僧高道,都好像与我们同饮;那么多典籍史料、诗偈公案、名句轶事,都好像浮现眼前,给我们以或多或少的启迪。
陆羽好友、唐代著名诗僧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孰知茶道全尔真”,首次提出“茶道”一词。饮茶之所以可得道,而且得到的道“全而真”,发展到今天,我们更加明了,儒、释、道文化林林总总竟全囊括在一杯茶中了。没有一种事物能够囊括,唯有“茶”。
所以喝茶,不仅仅是在喝干树叶泡的水,喝茶就有了很多很多的讲究。还有高度的精神概括,听了您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自己都无法原谅自己。
所以在中国,不但有陆羽提出的饮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刘贞亮“饮茶十德”,当代茶界泰斗庄晚芳提出中国茶德“廉美和敬”,当代禅门巨匠净慧长老提出中国禅茶文化精神“正清和雅”;在日本,村田珠光曾在大德寺跟一休宗纯参禅,他将日本茶文化真正上升到“道”的地位,提出日本茶道精神是“谨敬清寂”,后被尊为日本“茶圣”的千利休改为“和敬清寂”;同样在中国禅宗影响下形成的韩国茶礼,以“和敬俭真”为宗旨,韩国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文化一样辉耀世界。
英国下午茶文化的形成虽未直接受到中国禅宗的影响,而是得益于凯瑟琳王后、斐德福公爵夫人两位女士,但他们喝茶的热忱丝毫不减,英国有句民谣称“当时钟敲响四下时,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止”。即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德两军对垒,每到下午4点钟英军也会喝下午茶,德军在这段时间也不进攻,一起享受短暂的和平。看看,一杯茶和谐了世界,这是不是富有禅意的感觉呢?
中国禅茶文化精神“正清和雅”,是2005年9月当代佛门泰斗、中国佛教协会原副会长净慧长老在河北提出的,我是中国禅茶文化精神诞生的参与者、见证者,也是第一个在报刊撰文公之于世的执笔者。
禅与茶本是两种文化,在其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发生接触并逐渐相互渗入、相互影响,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禅茶文化。日本山上宗二在《山上宗记》中说:“茶道是从禅宗而来的,同时以禅宗为归依。”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儒、释、道三种文化的融合,儒家主正气,佛家主和气,道家主清气。
茶文化的发展是基于儒家的治世机缘,倚于佛家的淡泊节操,洋溢道家的浪漫理想,倡导清和、俭约、廉洁、求真、求美的高雅精神,由于有了佛家禅文化的渗透,才有了“禅茶一味”的思想以及今天的禅茶文化精神和功能。
“正清和雅”的禅茶文化精神确定后,长老又归纳出禅茶文化的四大功能“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并在“天下赵州”首届世界禅茶交流大会上隆重发布。
而今,“正清和雅”作为中国禅茶文化精神已经响彻海内外,通过“正清和雅”禅茶文化四大精神所传递出的“儒释道”传统文化精髓的光芒,以及所附带的“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禅茶文化四大功能,让我们再次深深感受到日本茶道重要奠基者村田珠光禅师所言“一味清心,法喜禅悦,赵州知此,陆羽未曾至此”的精妙。
“学僧体悟到,八万四千法门中茶禅就是一个法门。禅茶妙法味,只有自知且无法用语言表达。”我在课堂上讲“中国式雅致生活”时提到“禅茶可为修行法门”,课后我的法师学生释演明深受启发与我倾心交流。
成就他们的成就便是我的成就,这就是我在南海佛学院的教学理念。这种度人与自度的理念,来自于我对茶的感悟,恰恰是这种理念,让我100多名法师学生不是一般地喜欢上我的禅茶文化课:“只要是您的课我一次都不会落下”“我正是冲着您的禅茶课才来到大海南的”“唉,老师,上你的课还要等一周啊”“感恩遇见,以后跟随老师更好地学习,是我的幸运” ……。
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设立四年制本科佛教大学——南海佛学院,立足南海面向世界,在出任院长的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印顺大和尚带领下创新设立专业,中国第一个禅茶专业应运诞生。
我从“吃茶去”禅林公案的发祥地,应邀前来任教,在祖国的最南端传播禅茶文化。这个专业,从历史的角度考究,可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中华茶文化从孕育到形成,刚刚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就未缺席,尤其在中华茶文化以后的鼎盛发展、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特别是禅宗更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禅宗是佛教融合儒、道文化而形成的中国化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思想学术领域、在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中发生过极大作用,作为文化的心理积淀,尤其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效应。
南海佛学院禅茶专业秉承历代祖师“吃茶去”“且坐吃茶”“吃茶、珍重、歇”“这一碗是什么”“吃茶是谁”等公案,通过“眼观茶色、耳闻水声、鼻嗅妙香、舌尝珍味、身感柔处、意摄慧法”总持六根、直指涅槃的禅茶六法熏习,使学生明了禅宗祖师藉茶演法指示路头、借汤澄心锤炼心性的方法。
喏,喝茶仅仅是在喝干树叶泡的水吗?诚然不是了吧。
可是,喝茶喝得真的只是文化吗?喝得是文化,茶中有文化,“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不过还有茶的实实在在物质层面的特殊养分和功效。不然,上述这些林林总总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符号不会附着在这一片树叶上。
茶叶中的化学成分经过分离鉴定的已达700多种,加工过程中还会反应形成更多新的成分。其主要特征性成分是茶多酚、生物碱、氨基酸,又一儿茶素、咖啡碱、茶氨酸为最丰富。茶多酚可谓“人体保鲜剂”,能有效清除自由基,实现抗氧化、抗癌、抗衰老等;咖啡碱,众所周知具有提神益思、强心利尿、消除疲劳之功效;而茶氨酸却安神,被称“天然镇静剂”,与咖啡碱相辅相成,让茶有提神作用但又不会过度兴奋,能够使人注意力集中。
明朝皇族宁王朱权著《茶谱》云:“茶之为物,可以助诗兴而云山顿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谈而万象惊寒,茶之功大矣。”这就是茶为什么最早为道家修仙、佛家参禅所倚重和推崇甚至到无以复加程度的真正原因。这就是茶为什么全世界都在喝的真正原因。有数据说,全世界一年喝掉的茶有9000亿杯、咖啡6000亿杯、可乐1000亿杯。茶是世界除了水以外消耗量最大、最普及的一种饮料。
英国著名诗人拜伦公然在他的诗中为茶做广告:“你还在心情忧郁吗?那就去喝中国茶吧。”日本容西禅师曾两度入宋,回国后撰写《吃茶养生记》称“茶也,末代养生之仙药,人伦延龄之妙术也”,300年后日本茶道形成,容西既是日本的禅宗之祖,也是日本的“茶祖”。
茶刚刚传入法国的时候,其皇室贵族最早接受并视之为医治疾病的“万灵丹”“长生妙药”,《关于咖啡、茶与巧克力的新奇论文》一书称赞茶叶是医治头痛及帮助消化的妙叶,甚至可以当作处方药来开。
我不仅醉心于禅茶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也关注茶营销。中国是茶的母国,我发现中国所有的名茶都是有文化、有故事的,正是这些文化和故事让茶不再只是一片树叶,成为某个地域的一张名片,在世人津津乐道中行销天下。
2018南亚(国际)名茶大会在云南昆明举办,邀请我在国际名茶论坛第一个发言,主持人请我为名茶下一个定义,我如此说道:“所有的名茶都是有文化的茶,并不是所有的茶都有文化,有的是历史文化,有的是现代创造的文化,但是茶一定要有文化,没有文化的茶不可能成为名茶。”
这个观点赢得与会中外专家的广泛认同。著名茶文化专家、中国高等院校茶文化教材编委会主任林治率先肯定,现场诵诗;我与南亚中国友好合作组织主席阿努伯·巴塔来依成为好友,约定尼泊尔加德满都品茶论道。
文化,文化,茶于文化,古今中外、僧俗仙道、茶里茶外、达官商贾乃至下里巴人论茶莫不言文化。我最尊敬的鲁迅先生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必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
大先生说得没错,然而实际喝起茶来我认为亦不用过度讲究,小小品茗杯不用非要分三口喝,泡茶未必夸张地翘起兰花指。因为时下茶界乱象,表面讲究得过了,致使许多不经常喝茶的朋友会对我说“尹老师,我不会喝茶,我不懂茶”,我会笑而答之:“喝茶和吃饭一样,没有什么会不会的。你不用懂茶,茶懂你,只管喝就是。”
为匡正茶界时弊,我不管出现在什么茶业高端论坛、寺院茶会,穿着都不复古,手不拿佛珠,我就是告诉世人茶如禅在心而非相,喝茶随心、随缘、随喜最好。当然,依据茶性了解一些泡茶、品茶的规律和方法是必要的,就像炒不同的菜,需要不同的烹制方法、不同的火候。敢喝茶了,喜欢喝茶了,再去讲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禅茶一味。
作者:尹纪周 著名禅茶文化专家、茶营销专家。云南昆明茶叶行业协会文化顾问、中国茶人发展联盟高级顾问、CCTV我爱你中华共享之旅栏目文化专家高级顾问、南海佛学院禅茶专业主任、教授。荣获“全国弘扬茶文化功勋人物奖”“滇茶国际十大功勋人物”“改革开放40年中国茶业致敬40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