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心相艺术生活

2017-12-13 浏览次数:1714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禅茶一味·心相艺术
 
开篇或许会让您惊奇,
在您还没有对
心相艺术
有很多体验的情况下,
请持续读下去吧!
惊奇吧!
这将是一场
心灵的“发现之旅”!
充满冒险精神!
重新链接艺术与生活的密码!
这不仅仅是一个理论体系,
而且是一场伟大的践行!
 
 
 
 
 
 
 
 
禅茶一味 | 心相艺术与生活
 
高铁上偶遇女孩,
突然间女孩开口问我,
艺术对于你意味什么? 
什么是艺术? 
艺术家是什么样?
艺术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我顿了顿……
答:
 
      《禅茶一味》iPad心相绘画作品
   “艺术于我是呼吸。相当于生命。”
 
这句话说来容易,
但践行和操守却很难。
人的身体,
需要每日营养,
人的精神也需日日滋养的食粮,
才会永保心灵健康。
拥有健康身心的人们
更容易与自然沟通,
体验获得人自在自为
“凝道成德”的精神性欢愉。
如果说,
把艺术比做“禅”,
那么生活就是“茶”。
如此,
心相艺术的目的,
不是将艺术奉为至高无上的神
而束之高阁。
也不是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和谈资。
心相艺术追求的正是
“禅茶一味”的生活。
一场对于生命真谛的践行,
一场“心灵返本”的寻根之旅。
心相艺术家就是“行者”。
从这个角度看,
每个人都是心相艺术家!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载:“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黏妄发光。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
 
 1 
原理
 
声音和色彩
 
 
 
乐音震动的频率,
产生完美比例的图像 。
光波震动的不同频率,
 产生  各种色彩。
 
 
        《味》iPad 心相绘画作品
 
“通感”自古以来
一直是人类研究的重要命题,
其中视觉、听觉是
人类重要的两种感觉。
因此,
衍生出多种绘画和音乐艺术形式,二者之间的相互沟通
既作为一种心理上的直觉现象,
又可成为一种艺术上的审美体验。对于“通感”效应的研究
成为很少见的一种
跨学科的现象研究,
包括,哲学、宗教学、科学、
心理学艺术学等方面的探索。
 
如柏拉图说:“天文学的眼睛,音乐的耳朵都需要知道数字比例。”
 
由于粒子震动
产生不同频率形成声音,
色彩和不同维度的时空关系
(具体可参看《心相音乐·声音密码》和《心相艺术·时空奥义》)。
古希腊哲学家认为
数字比例是宇宙的密码。
亚里士多德提出
人类各种感知拥有独自模块,
并研究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之间的对应关系,
从人类知觉角度阐释“通感”。
科学家牛顿从科学角度
把彩虹七色和七声音阶对应。
心理学佛洛依德和荣格从直觉主义和精神分析角度
将东方宗教与心理分析、
科学哲学结合在一起。
以此影响早期所有超现实主义
和抽象性视觉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使得绘画创作和音乐相呼应。
 
 
神经生理学家
通过实验表明:
 
 
我们的感知功能是在大脑皮层独立发生的,儿童可以同时激活不同的感官领域,使得听觉、视觉和嗅觉同时作用,产生“通感”现象。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婴儿期,而随着大脑皮质成熟通感体会变小。科学家们推断成人中,这种类型人群的比例约为4%,历史上,如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超现实主义画家克利、后印象派画家高更、抽象主义画家康定斯基等都具备这种“通感”的连接功能。
 
 
心相艺术中,
“心相”的 “心”指意识。
“相”是心的存在状态、状况。
也有视察,照见的意思。
可以理解为“相心”。
 
 
参看《心相音乐·声音密码》
和《心相艺术·时空奥义》中的原理,
空间和粒子产生后,
由粒子的运动引起了
“意识”的各种反应,
产生“感觉”。
“意识”将各种感觉
凭借想象定名并赋予意义,
粒子就在意识力的支配下,
按照“意识”的想象组成虚幻的生命个体。
如《楞严经》中描述人体产生过程为例:
由于虚空中粒子分布密度不同,
“意识”产生了明暗的视觉感受,
“意识”为扩大感受,
便抓取明暗的幻觉,
而粒子则刚被抓住结成视觉器官
---“眼睛”。
 
 
意识
《眼》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载: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
于妙圆中。
黏湛发见。
见精映色。
结色成根。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因名眼体如蒲萄朵。
浮根四尘。
流逸奔色”。
 
 
 
 
 同样,
由粒子的动与空间的静相互衬托,
使意识产生了动静的听觉感受,
意识抓取声音幻觉,
把粒子摄集起来,
形成听觉器官
---“耳朵”。
如《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载: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黏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由于粒子在空间的薄厚不同,
使意识产生畅通或堵塞的感觉,
意识抓取感受,
把粒子吸纳成嗅觉器官
---“鼻子”。
如《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载: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黏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由于粒子与空间相对运动,
意识产生了恬静和变动的感觉。
因为尝试这种感受,
意识将粒子摄集成味觉器官
---“舌头”。
如《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载: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黏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自此,
六种器官相互为用。
如《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载:
“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
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3 
结论
 
 
 
 
 
 
 
心相艺术与生活的“一味”:
 
以此原理,
禅茶可以一味,
禅为“静思”。
静中生智慧,
感知天地万物一体,
通过舌尖感知茶树、种子、
阳光、雨露的精华,
体悟味道的形色韵律。
茶是生活,
也是一首曲子,
又是一幅绘画。
艺术为心灵带来安静与和谐,
使我们在完美的秩序中
体验万物一味的生活。
艺术于我是呼吸!
生活的真谛在于一呼一吸之间!
至此,
禅茶一味,
艺术与生活在真理层面统一,
如何践行这种“一味”?
需要
 
用“心”体悟
 
知行合一
 
 
心相艺术理论体系
建立的基础
就是
知行合一
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不是肤浅的对哲学、
艺术理论片面的思考和功用。
而是
推动新型艺术和生活的关系。
从用“心”体悟的角度看,
每个人
都可以依照心相原理
成为心相艺术家。
 
当艺术主体的观念(德性)集聚到一定程度(自由)与天道的真理性认识(天性)发展到内外合一时(自在),就是获得天人合一的智慧(自由自在)。
 
中国心相画学理论体系研究
正是本着
“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
的原则,
提供如何使艺术主体
获得(自由)
返归本性(自在)
方法和路径的智慧。
进而实现
“立德为本”
的教育本质
和人类心灵不断提升
的新模式。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