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身为中国人,
连一杯好的茶都喝不上,
一个好的器具都用不上,
那我们的未来在哪里?”
何健的冶堂在巷子深处,雨滴滴答答地打在青苔石板的小院子里,像是瑜伽的呼吸练习,让人在进屋之前先调理好气息。冶堂并不是很大,空间却分布的落落有致。一进门的地方展示着七方印,分别是“躬自厚,曲则全,纯真;素,朴,醇,妙”。这是他对茶的感悟,比如曲则全的印款为:茶虽淡而人意自厚,不求全而曲亦何妨。在何健的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一个茶人,或者更确切地说一个文人的风骨,他对于茶的理解,已经由术的层面上升到道的层面,对他而言,茶与插花、佛法一样,都是一个“眼”,一旦进入了本质,就可以通观一切事物的面相。
茶与物、人、自然
常常有人问我,21世纪了我们为什么还要喝茶?我觉得可以从茶与自然、茶与人、茶与物三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21世纪,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重要,因为地球在老化,人类消耗着地球上的资源,所以每一个人都责任和义务去关心生态。茶是我们都市人与自然接轨的媒介。通过一杯茶,可以让我们感受自然山川的香气,感受这一季茶受到什么样的自然因素,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是产量变多了、变少了,不香了,好不好喝、安不安全。楼宇参差,道路交隔,都市的面貌已经改变,茶能够提醒我们要保持一份关注自然的心,关心这泡茶产自哪里,关心那里的生态有没有被破坏。人可以通过茶来维持与自然友善的关系,而不是过度地破坏它。环保人士常常讲要保护,我认为最重要是不破坏,和谐地取得资源。过度保护就会出现负面,比如台湾猕猴、澳洲袋鼠,被保护之后反而碾压其他物种,同样是一种生态的破坏。对我们来说,最简单的就是从一杯茶开始,关心生态,并且去要求种茶的人和卖茶的人。
这种对自然的关注其实就在生活的细微处落实,琐碎中见性情,茶才能从感官层面慢慢到精神层面,就像过去的孩子读私塾,小时候并不懂得四书五经的道理,但是他背来背去这些东西就会慢慢长到他的骨头里,最高深的哲理都是与生活接轨的。
通过茶,找到你合用的器物,假以时日,就可以形成正确的用物观念。这个世界沉浸在资本主义二百年的氛围下面,不断地刺激消费、消化生产力,最终的结果就是浪费。现代人往往是所拥有的器物远远超过需求,时间长了你会发现很多东西你是用不到的。一个物是否合用在于它的价值而不是价格。一只碗可能五块钱,你觉得很便宜买回来,不合用、或者用不上,就搁在那里,另一只碗五百块,但是你很喜欢,用得也很好,给你很多欢乐,那五百块的碗就是值得的,五块的碗虽然便宜,也是浪费的。慢慢养成爱物惜物之后,就能建立起人与物的正确关系,才不会浪费资源,制造垃圾。这就是通过茶去理清人与物的关系。
当然,最重要是通过茶来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首先,通过一杯茶,让自己沉静下来,关照自己。现代人最少做的就是关照自己,从生下来就要取悦父母,求学的时候要取悦老师,走向社会要取悦上司。很多人从来没有静静地思考我是怎样的人,我的条件是怎样的,这辈子我要怎样过才是快乐的、开心的。今天不同于过去,在这个多元的社会,要找到自己的路,不要让自己有挫折感,更不能只靠分数、收入来衡量是否成功。我们应该通过茶来观察、思考社会,了解自己,在适当的时机,把自己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赚钱能力强不等于有品位。学习就像是注入养分,让我们提升注意和关照细微、美的事物的能力。如果懂得欣赏,美的事物就越来越多,生活的品质也就越来越好,我们就能够源源不断地从生活中与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做接轨。
学茶要进入本质
既然学茶,就要学习它的本质。什么是茶的本质?我认为那就是通过茶这个媒介改变生活,建立生命指标。这意味着我们通过茶要与生活、生命做接轨。茶的特质在于它的包容性很强。中国茶有六大类,光是绿茶就有上千个品种,可以分得很细。不同的人解读、不同的人在用它,对茶的不同诠释,就会产生不同面相。
作为一个学习者,要进到茶的本质深耕,而不是瞎子摸象,只从一个角度去表达它。常常有人质疑,现在的茶道是不是过于仪式化,又或者有些泡茶的方法是不是太随便,对茶本身又会问是不是太苦、是不是太淡、是不是树太高了不好等等。仪式本来就是茶的面貌之一,你批评说现在的茶是不是太仪式化,那就是把茶所谓的“仪式”看得太重、太唯一了,茶有几千年的历史,哪里在乎你这几年的光阴,茶最后还是会回到最关乎它本质上的。
当你可以从茶里找到最本质的味道,这种味道和你的感官对上之后,就会引发你精神上的、思想上的共鸣,甚至再往上、往深发展和延伸。这时,你就不会过于执着这个“仪式”,从最早的以茶事佛、用茶来接待上宾,茶都需要仪式化,这样才有专注感,才有程序和节奏,而在生活中泡茶就不必这么沉重。因地制宜,我们可以做不同的诠释方法,不必总是一个节奏,就像在家里插花和参加插花展,你的创作思维是不同的,不能简单评断高下。所以,不能因为了名利心去固化茶,用一个死脑筋去面对活的东西。很多人今年讲的话和去年的话打架,甚至有些人三五年之后完全推翻自己,这是因为茶在变动,它要与人结合,茶是动的、是活的,它有一个活的源头,你不能斩断它,只能适应它。当你自以为是觉得你可以改变它、创造它,真实的情况却是你只不过是它文化长河里的小卒子而已。
所以,作为一个茶人,我们能够做的是把茶提供给大家,让大家站在我们的肩膀上,做与茶文化接轨的工作而已。
极致之后,复归平淡
每个人都有他的个性、面貌、风采,所有人都应该被尊重,你不能放弃或贬低一个人,因为他一定会在某个特定的时空点是对的,就像做学生成绩不好,但是他可能是篮球健将。所有东西都一样,你只要给它一个对的时间和空间,它都有它的风采,万物都必有其用。茶也如此,我们不要轻易地否定某一个茶,我今天对人的这种尊敬和客气其实是茶教我的,它来自内心,不用做不用演。在茶的文化、脉络面前,人是微不足道的。
通常我们的学习过程,最初是尽量找好的,中期就会是“没那么好我让它变好”,等到这个阶段都过了之后,你会觉得万物皆好,可能它有缺点,但这时的你会觉得这些缺点都是可以接受的,可以欣赏的,你会感激大自然的孕育,让万物可以为我所用。
极致之后,还有极致,它是没有顶的,往上一定都还有的,所以我们要学会慢慢退回来,有时候不完美其实都是可以被欣赏的。在你接触茶、学茶、追求茶的过程中,你所谓的好茶,一定是有一个标准的,是你定的或者是大家规定的,比如好香、好甘等,都是好好好,在这种定义下,就形成了很多名茶,比如红印、蓝印、金峻梅,价格很高,虽然好喝,但是与我们的消费能力都脱节了,不是花得起花不起的问题,是有没有必要这样去花钱。很多年轻的朋友,可能几个月赚来的钱就只够喝一斤茶,那他怎么过日子。如果我们身为中国人,连一杯好的茶都喝不上,一个好的器具都用不上,那我们的未来在哪里?
所以,这是“你们”定义的好,不是我认为的。在我来看,还有更多更多其他的好:可能茶叶并不是那么精致,外形不那么好看,颜色没有那么透亮,香气不是那么清扬,滋味带苦带涩。可是,它来自小村庄的茶农在家边的私家茶园,农忙之余,农人采下成熟的茶芽,在前一晚还炒青菜的锅子里,洗一洗就开始炒茶,些些还有一丝的油毫味。因为不为经济效益,它很干净,你完全可以从里面感受到阳光照射的味道,土壤肥沃的味道,能感受到茶芽的肥润,感受到自自然、自自在的味道,而这种自自然、自自在,却是现在很多名茶无法达到的了。这种入口的自然感,用一个很简单的比喻,就像你的棉被是烘干的,还是太阳晒过的,太阳晒过,盖起来都能感觉到一种香甜。慢慢的,在这种追求中,你会发现更多的美好,发现茶更吸引人的部分,让你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开心的,因为你对美的欣赏能力越来越高。而且,当你可以接受不是所谓的大众标准的好之外的美,那你的心胸会越来越宽广。这就像花展中的作品固然美,但是你也要懂得欣赏墙边花草那种生命的美好。
尽信书不如无书
我其实并不赞同对茶产生兴趣之后,就买来一大堆书来看。因为在你还没有分辨能力的时候,你可能很喜欢一本书,就被他带到他的观点里去了。如果一定要推荐,那还是经典中的经典,就是《茶经》,刚开始学的时候看一遍,三五年之后再看,十年之后再看,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收获。
我在学茶的时候真的遇到了几个好的老师。观念上,我有一个很好的老师教我泡茶,如何帮茶加功,比如看某一种茶是碎、还是完整,是绿还是熟,然后决定投多大的量;什么茶适合低温,什么适合高温;再来就是时间如何判断等。
另外一个老师是台北故宫的,教我人与器物的关系,他说所有好地东西你都要上手,除了视觉以外,触觉很重要,要体会一个器物在手中的肌理、质感,于是我就把房子卖了买了几把壶(清中期的文人壶),每天在家里抱着看。
茶道与倒茶
大陆和台湾的茶道是存在很多因果关系的。台湾的很多都是从大陆过来的,在台湾慢慢地长出来一些东西,再反哺到大陆。比如我们现在小杯小杯喝茶,是原自广东、福建的功夫茶,也就是早期福建的人迁到台湾后,就把喝茶的习惯也带过来。后来,随着台湾乌龙茶的发展,将这种习惯做了改变,我说改变而不是改良,因为到现在并不能看到底是不是“良”,还要靠历史评断。这种改变增加了方便性,扩展出一些周边的器物,增加了生活乐趣和美感。
台湾和大陆的关系,就像是火种的传递,当大陆需要了,再传递回去。1919年,安溪铁观音的老茶做法传到了台湾,直到现在我们还保留着这种老茶做法,但是大陆在改革开放之后,放弃了老茶的做法,做了清香型,还要放冰箱保存。因为清香型等于做了一个半成品,如果不用低温环境,不能保持茶在物质上不裂变,但是最终它在你的身体里是要变的。
我很早就提出中国大陆是茶发展的源头,其他周边如台湾、日本、韩国,都只能作为案例,无限回溯之后,还是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其实就是“龙生九子”的关系,母龙在沉睡之前,澳门给了葡萄牙,香港给了英国,台湾割让与日本……这条巨龙把各种可能性都放出去了。等到巨龙苏醒,这些孩子就要交心得报告了。台湾和日本结合之后,产生了什么现象,香港被英国人统治之后产生了什么现象,澳门又怎么样。在这个验收中,每个孩子都应该有不同的贡献。台湾比较特殊的是,解放之后有了故宫的藏品和大陆来的一些精英人士,所以在保持传统文化方面做的还不错。
其实中国大陆有悠久厚实的文化底蕴,所有东西都是自然形成的、自发的,现在社会政治安定、经济发展,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致,是最容易发展文化。茶道,我常常玩笑说最重要是倒茶:更多的人愿意倒茶,为自己倒一杯茶,犒赏鼓励自己,安定自己,关照自己。给亲友倒茶,亲近家人的关系,给同事倒茶,增加工作默契,给陌生人倒茶,增进人与人的礼貌、尊敬、信任。给自己不喜爱的人倒茶,化解分歧。整个社会信任感、和谐度都建立,茶道就确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