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禅茶公案之七字关

2016-11-07 浏览次数:1499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朝闻道夕死可矣
 
“朝闻道,夕死可矣”是出自《论语》的名言,是说道的重要性。这个道在儒教中叫仁义,在道教中叫虚无大道,在神道教叫唯神之道,在佛教叫至道,即通向觉悟的至极大道。
 
六祖慧能说:“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万古不变的大道遍在四面八方。这道绝非高不可及,远不可触。“平常心是道。”我们的日常生活,行住坐卧,皆处道中,起卧往来、十二时中,不会与道分离。一切都在道中,与道同行。道就在日常生活中显现着。早上起床是道,白天劳动是道,夜里睡觉也是道。如果这样自始至终和道贯穿在一起的话,生死早已不是问题。死,也不会与道分离。
 
 
 
谁家无明月清风
 
“谁家无明月清风”这句禅语出自《碧岩录》第六则的注释,是圆悟禅师对云门大师“日日是好日”的眉批。明月清风是经常被用到的话,指毫不被烦恼所污染的心境,和“白日青天”的意思一样,是清净无垢的佛心、佛性,是人人本具、个个圆成的佛心,谁都不会没有的至宝。只是人们不知道而已。和这句话的音义相同的环有“谁家灶里火无烟”。是说,任何一个人家没有不烧火的。和这没有无烟的火一样,没有无佛性的人。《涅槃经》上有句名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切众生是指从人到所有有生命的动物,这一切生命都具备了佛的本心、本性。所以,真正地觉悟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问题。特别是人,虽说是一种觉悟的存在,但不亲自证悟那觉悟是不行的。而这种觉悟必须靠修行才能明了,自己真正地明了了才是最重要的。道元禅师在《正法眼藏》中说:“虽说人人都本具佛性,但因尚未修行而未被发觉,因未证而不得。”这是一句千古至言。只是嘴上说明白的道理,不是真正的明白,要通过实证,将之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是这句禅语特别强调的地方。
 
 
 
话尽山云海月情
 
“话尽山云海月情”出自《碧岩录》第五十三则的颂语,是说能够推心置腹、意气相投地和知音在一起说话。因此,禅家用这句话来指彻悟的人和彻悟的人相逢,比喻彻透心髓地讨论禅机。另一种说法是,这句话形容的是宇宙的真理、自然的妙趣、人情的极致。心头无事一床宽 "心头无事一床宽”说的是如果心里没有任何的阴影,到了清清净净的无事境界,身心就能够有说不出的悠闲自在。无事是说没有烦杂的事情,并从烦闷恼乱的世界中超脱出来。松岛瑞岩寺的中兴祖师云居国师作过一首偈子:三毒生时双眼暗万缘脱处一身安衲僧行李只如是伞下杖头天地宽这个偈子是对“心头无事一床宽”这句禅语最直接的歌颂。三毒指贪欲、嗔恚、愚痴,是烦恼的代表。也就是说对顺境起贪欲之心,想追求更多;对逆境起嗔恚之心,因为不如意而生气。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不懂道理。烦恼的根源是愚痴。三毒一生起来,我们的眼睛就会变暗,想要从这黑暗里超脱,不放下万缘不行。如果放下万缘,心头就会云开雾散,“无事是贵人”的境界就会显现。禅僧如此地修行,就能踏上通天达地的无碍大道。
 
 
 
不风流处也风流
 
“不风流处也风流”是《碧岩录》第六十七则的颂语的一句注释,是说不风流的地方有想说也说不出的风流。从禅的角度来说,这多数是指向上宗乘的事情而非济度众生。济度众生要向下堕,做被世间笑话的事情,这也有说也说不出的禅的妙趣。只是,一边倒不行。不能一个调子。偶尔看去不风流,但那不风流之处依旧有欲说无语的韵味。当然,这不是指那种没有禅悟,不懂巧行方便愚痴的不风流。如世人皆知的一休和尚,那么机智的人也有很多滑稽的事情。但是,因为一休和尚是禅宗一代宗匠,有着别人没有的洒脱。如果凡夫一开始就模仿一休,会变得非常奇怪。川柳因模仿一休,被逐出寺院。模仿就不成体统。不深深地咀嚼,真正体悟“不风流”这三个字的奥义是不行的。特别是在茶道中,像被把玩的茶碗,是真正不风流的东西。因为不匀称的茶碗比匀称的茶碗更有情趣,所以,数量更多,更被人喜爱。其实,不只限于茶碗和茶盒、水罐,以及整个茶室,所有被认为是茶道美术品的东西,都匀称端正的话便没有情趣了。在不匀称的不风流处,实际上有着说也说不出的神韵。在茶道,这被称之为“数寄”。“数寄”的寄就是奇,在除法上是不能被分成两半的数字。这种奇数,在它不能被分割的地方,有无限的趣味。于此,可以充分体味到“不风流处也风流”这句禅语的真正意义。
 
 
 
安眠高卧对青山
 
“安眠高卧对青山”出自《五灯会元》第十八卷,在《禅林句集》“七言对”中也有记载。原句是:“老倒疏慵无事日,安眠高卧对青山。”是咏叹人生到老了之后,闲居山中的诗句。真正老了,虽然还做天天做的事情,却成了健忘的人,什么也记不住,终日无事地度日。这“无事”二字有着极深的意思,悠悠闲闲不求名利.对浮世没有任何执著心,以清清净净的心高枕无忧。因为连客人也没有,只有自己一个人随意而为。进山砍柴,煮水饮茶,面对青山听松风的模样融进大自然之中。在“安眠高卧对青山”这句禅语中,能令人看到没有自己这个小我的超逸悟境。这句禅语充分显示出清寂的茶心,是一句优美的令人难以忘怀的禅语。
 
 
 
脚跟下放大光明
 
“脚跟下放大光明”出自《碧岩录》第一则的解说语,是表达自己“本分底”的话,意即要照看脚下。徒然地向外部寻求佛法,只会迷惑。那是将自己与佛法分开的缘故。认为佛在自己的身外,忽略自己,只向外求,是一种迷惑。佛法不在外部,就在自己的起居动作中,在平素的行住坐卧中。早晨起床的时候,白天劳动的时候,夜里睡觉的时候,哪一时哪一处,不显露着佛法呢?那是即使再向外寻求也难以得到的法。所以,要首先照看好自己的脚下。在脚下,有佛法大放光明。自己的举手投足随时都和佛的神通光明一起闪现。所以,临济禅师说:“若有人出来向我求佛,我即应清净境出。有人问我菩萨,我即应慈悲境出。有人问我菩提,我即应净妙境出。有人问我涅槃,我即应寂静境出。境界万般差别,人即不别。所以,应物先行,如水中月。”自己只有一个主人公,即佛性,不是别的什么。因为真的体悟了佛法,纵使面对万般差别,也能自由自在显露自己的佛性,令其不断地在行住坐卧中大放光明,这就是这句禅语所表达的百尺竿头进一步这是《无门关》第四十六则的一个公案:
 
“石霜和尚云:‘百尺竿头如何进步?’又,古德云:‘百尺竿头坐底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关于这则公案中石霜和尚有不同的说法,大都认为是石霜庆诸禅师(?—887),但从年代上讲,却像是石霜楚圆禅师(987—1040)。古德是赵州和尚的同门长沙景岑禅师。百尺竿头,到了长长的竹竿的顶头。而这个公案是指到了竹竿顶头再往前进一步。无论怎么想再往前进一步,但这个的顶头已经没有了余地。若是非要进的话,除了飞到空中别无选择。而飞到空中必定堕地而要丧失身家性命,这便是问题所在。禅宗说在这百尺竹竿的顶头等待的时候,就是“向上宗乘”的悟处所在。从这个悟处再进一步的,不是往前,而是往后,是退步的意思。说悟了,悟了,不在悟处待着,退下来,从那百尺竹竿的顶上滑下来,来救度众生。为了救度众生而以蓬头垢面的样子全心全意地去行动。这是为了让修行至今所觉悟到的事情有实际作用,为了世间人们全心全意地行动自己觉悟到的,毫不保留地用来下化众生,在十方世界现全身,身心和灵魂全部投入那“下化众生”的行动之中,叫“十方世界现全身”,这也是这个公案的结句。
 
 
 
回光返照学退步
 
“回光返照学退步”是出自道元禅师《普劝坐禅仪》中的有名禅语。这部《普劝坐禅仪》是曹洞宗的重要典籍,是道元从中国回到日本后的第一部著述,从二十八岁开始写,后来又逐步修正,成就了现在这样一部完整的著述。这部书被日本曹洞宗视为“立教开宗宣言书”,认为它是坐禅的真正旨趣,是禅修的必读之书。书中有一节写道:“寻言逐语修解行,回光返照学退步。身心脱落自脱落,本来面目自现前。欲得恁么事,急做么事行。”这三对六句话,实在是金科玉律。第一对两句话说明坐禅的意义;第二对两句话说的是坐禅的功能;最后一对两句短句是劝人要自己亲自去坐禅。坐禅应该留意的是:坐禅是专注本身之事,不能向外求。参与种种议论,是得不到禅宗的要义。那样如同数别人的珍宝,对自己没有分文的价值。相比之下,不如回到自己,找到自己的本来模样。“回光返照”说的就是退出自己看自己,令自己的佛心、佛性清楚明了。退步是以自我的立场,看清楚自己的本来模样。然后,在那里,身心脱落的境地就会自然而然地显现,本来面目就会现前。“恁么”是宋代的俗语,即“如是”的意思“要想身心这样地脱落,本来面目就能现前,不这样地坐禅不行。”这是道元禅师所劝导的。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