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碗受至味
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
不如吃茶去
- 正文 -
茶中有禅,禅中有茶,茶禅就会一味,茶味就是禅味,禅味也就是茶味,禅茶不就一味了吗!至于,茶禅一味是什么味呢?
禅茶一味的第一味,是“苦甘”之味。
人有四大苦,生老病死,还有小苦、小小苦,岂只八万四千个苦。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茶性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茶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让禅家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禅的人,在品茶时,品味人生,使人生回甘味,参禅的目的,要参破“苦”的意义,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体会到先苦后甘的意义,求得对“苦”的解脱。禅茶的第一味,就是苦甘之味。
禅茶一味的第二味,是“调和”之味。
茶的元素加入禅的元素,茶就变成禅茶。茶一旦成了禅茶,就有茶和禅两种元素。凡喝这茶的人会接受这两种元素,享受茶的解渴,也享受禅的满足。
茶与禅调和,并不是说原来的两种元素消除不复存在。相反的,禅还是禅,茶还是茶。不同的是,茶与禅一旦调和,两种元素就不再是分开的,因为,已经调和在一起,构成一个实体、一种饮品,让我们享受到柔和、圆融的抒情意识,也让我们享受明快愉悦的感受。人人若内心充满慈悲,就可以调和一切,享受禅茶一味的调和之味。
禅茶一味的第三味,是“清净”之味。
静是修持者的最初步,静的目的在“宁静以致远”,定、静、安、虑、得,太多的事物需要在静中求取真解。要达到“静”,首先需要“清”、需要“净”,清净是建筑“静”的基础,没有清净就无法静。
从字面来看“静”就很清楚了,静是青与争之组合,青者清也;争者净也。清什么?什么不清?争什么?什么不争?人有太多需要去清的事物,也有太多弄不清的事物。人也有经常不争的事物,也有经常需要去争的事物。那该清的清,不该争的不争。由此,也就没有不清的,没有不净的,自然就静了,品茶讲究静,就是为了品出清净味,清净味必须先要有“静”,静的时候品茶,必能品出茶的清净之味。
禅茶一味的第四味,是“高雅”之味。
凡是正确,合乎规范就是“雅”;情趣高尚、超凡脱俗、意趣深远、正而不邪是“雅”。富贵不矜、贫贱不卑、出淤泥不染、做而无做、无做而做,是谓“高雅”。“雅”对中国茶文化影响很深,品茶谈心是雅事,茶人啜客为雅士。
品茶时的感官体味,与人的感觉直接的接触,同时引发感觉之外的领悟。茶的意境在于雅,禅的精神在于悟,茶承禅意,禅存茶中,把茶的内在体验用语言和艺术表现出来就是“雅”,而“雅”所蕴涵茶的无限“真谛”需要“喫茶去”。禅茶的“高雅”之味,需要茶的雅与对禅的领悟相结合,才能体验到禅茶的高雅之味。
静默率真是禅的精神之一,质朴清幽的性质也在品茶的过程中进行。茶是禅的活用。品茶要求简单来体现禅的意境,并不需要多余的语言,人们只是专注于体会茶的味外之味,禅的精神也在于此。
茶性清香,饮茶时,安详静谧的心态,能帮助参禅者达到自我启示的作用,进入冥想的第一阶段,同时也感受到平和的风致。
真正理解“禅茶一味”要靠自己去体会,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实践去感受,也可以通过对茶的品位去参悟。茶艺是动态的艺术,在操作三段十八步作品完成前的“听味品趣”,就是茶味与禅味同一兴味,也就是说:“茶禅一味”是茶艺的核心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