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韵勳然茶学会不时前往鸡足山,在各大寺庙举办供僧专场茶会;报恩寺、放光寺都曾留下我们的足迹。最近一次在鸡足山的供僧茶会,是在碧云禅寺进行的。不同的是,此次为期四天的茶会,除了供僧,还协办了首期“华首叩禅”禅修班;禅修内容包括受持“八关斋戒”,禅修示要,消灾、延寿清吉普佛,传灯祈福,六人席雅集茶会,坐禅八段锦等。
碧云禅寺位于鸡足山半山腰,山环水绕,距山脚“灵山一会”牌坊约十二公里。明代天启年间,由“唯以参禅为宗”的北京人幻空和尚创建,后蔚为大观,“宏伟精好,累傍岩广,金碧荧煌,人胜境奇,化为兜率,遂为鸡山第一最胜”。其后多次重修,终毁于二十世纪中叶。公元2006年,鸡足山金顶寺方丈惟圣和尚暨门人传开比丘等睹寺址“碧水流成任意景,云山幻出自然图”,誓愿依旧址重兴祖师道场,以期其后专弘禅修,再扬祖宗家风。
活动期间,一切都挺顺利,从早课,正授“八关斋戒”,到念佛、诵经,禅修示要,每个环节都没有问题。唯一困扰我们的是,时值雨季,鸡足山终日阴晴不定,细雨绵绵;我们的茶会难以在室外进行。苍松古树下,竹林摇曳间,那些最美的地方,都不能作为主场。
后来我们把茶席摆在了大雄宝殿侧面的廊檐下,钟楼、鼓楼、天王殿尽在眼前,无为舍、客堂和祖师殿也放眼可见;环境挺好,就是略显仄避,活动空间小了点。签到、净手有所不便;茶录想全面观察现场、记录交流也大受限制。
第一天茶会开始的时候,茶韵勳然茶学会的会长普文,详细介绍了六人席雅集的缘起、传承、发展历史。“六人席”兴盛于唐宋,传承于庙宇,是集佛家心法、道门灵气、儒教规程于一体的泡茶方法;要求泡茶的茶主和喝茶的茶客“静”和“定”。平时的茶会,头三道茶止语,之后茶客之间可以交流;此次茶会,在座的都是高僧大德和参加禅修的人士,就全程止语,静下来,慢慢的喝茶。
六声罄响,茶会开始。席上的茶客都静悄悄的,有的聚精会神盯着茶主泡茶,不放过一个流程,一个动作;有的正襟危坐,闭目养神,像会长所说,尝试着让自己静下来,不问世事;还有的出家人和居士,手持念珠,一粒粒转动着,想必这也是一种让自己静下来的方式,它可以帮你集中注意力,进而达到静心的目的。
活动期间,正授“八关斋戒”,从茶会开始到结束,席上无人言语;在茶主收席的时候,有的茶客起身,双手合十,说声“谢谢”,然后离开了茶席。也有少数茶客,仿佛意犹未尽,静看茶主收席。连续几天都如此;后来甚至迎来了猴群的围观。
在最后一场茶会结束的时候,茶客才开始交流起来。有的茶客表示,在参加禅修班的时候,有这么静心的茶会,很舒服。有的茶客对我们的这套茶术很感兴趣,表示平时也没少喝茶,但所喝的红茶,香气和甜度不足;而普洱茶的苦涩味又过重,百思不得其解。
显然,茶客中有爱茶的,还有懂茶的,这时候他就插话了,“泡茶也是技术活,我们只看到她动作优美,实际上,每一个动作,都有其意义。”这话说到点子上了,就好像有茶客好奇,我们泡茶,为什么不洗茶一样。放心茶叶不用洗,问题茶叶洗不净;所谓洗茶,其实是“醒茶”,就是把茶叶唤醒,尽可能的释放茶叶的内在物质。
说着话题就转移到茶器上,有茶客提出,为什么不用“茶漏”?我们在茶会上所用的茶叶,都是经过用心挑选和不断实践的茶品,没有杂物,茶渣不多;而且这套六人席茶术,遵循“满招损,谦受益”,每次分茶,都会留有余地,无须茶漏过滤茶底。
茶客依然不解,表示平时自己泡茶,特别是普洱熟茶,洗一遍不够,再洗一遍,依然有很多杂质,不然没法喝。懂茶的那位茶客说,“我平时几乎不喝熟茶,除非是放了几十年,自然发酵的。”在很多懂茶、爱茶的人看来,好的茶叶是舍不得做成熟茶的,而现代人工渥堆发酵的普洱茶,两三个月就催成了十几二十年的效果,品质可想而知。他还劝人“少喝熟茶”。
话题再扯就远了。
这个时候,碧云禅寺食堂里的师傅,及时的敲响了吃饭的钟,“我们的茶会到此结束,大家先去吃饭,让茶主慢慢收席。”
吃完饭,我们收拾装备,下山;连续阴雨的鸡足山,终于放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