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蘇福记之禅茶一味

2016-07-11 浏览次数:1828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禅茶文化内涵
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禅茶的“正”就是八正道,“清”就是清净心,“和”就是六和敬,“雅”就是脱俗。
 
   禅茶与八正道
泡茶、喝茶,可以说与修行佛陀的教诲“八正道”一致。因为泡茶时,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 此外,静静地喝茶的态度,也类似于坐禅修行法。有句话说:“茶禅一味”即喝茶和修禅是一个味道。
八正道的解释有两种含义:一是世间的八正道,即是正确生活的一种标准。二是出世间的八正道,是修习智慧解脱道之修行者所应遵行的生活标准。因此可以这么说,八正道是任何修学佛法之佛弟子皆应完成的生活方式和修行态度,唯有依八正道才能真正净化修行者的身心。它是一条通过德行(戒)、理性(慧)与精神净化(禅定)而走向体证世间及实相的路径。所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命、正念、正定为八正道。 
   1.正见:正确的知识和见解就是正见,反之为邪见。世俗生
活中的正见是指一些正确经验所积累的知识、善良的心肠,理性恪守的情操,通过名称、标志及事物的相貌与形状而产生的一种分辨体系,有一定的相对性。出世间的正见指依教义保持慧照分明,见理正确。但根本上讲,出世间正见则只有在明心见性后的人才会真正拥有,只有通过修习正确的禅定及放下一切杂念与染着后才能
生起。
 
 
  2 .正思维:没有贪、嗔、痴等烦恼的情况下,依正见观
察、思维,如理地作出决定的过程和状态,所以正思维又称为正欲或正志,也只有由正思维才能做出正确之身口意三业的行为。比如脑海里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等,都是正思维的表现。出世间的正思维则指依佛学义理作想作观,利于我们断惑证真。 在品茶时,应该暂时放下世间名利、是非人我,以一颗谦虚的心、无染的心来品茶。
   3 .正语:不撒谎,不花言巧语,不搬弄是非,不发表引起
两者间的憎恨、敌意及不和之言论,不粗恶口骂人,不苛刻、酷毒之讽刺,不作无意义之空谈。等等就是正语。所谓直心为道场,修行人须光明磊落、坦荡荡、和蔼可亲地说话做事。出世间正语要求较严,不专心修道四处游说、行咒术、算卜、仰观星宿等言辞即是没做到正语。 品茶时当然不可论及东家长西家短的是非以及谈论与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无关的事情。
   4.正业:不违法,不侵害一切众生利益的行为和职业等就是正业。修道时修无漏慧,住于清净梵行之中,在行住坐卧中正念而住也为正业。日常生活中,比如我们从事赌、淫、盗、猎、宰屠、毒品、军火买卖等都为邪业。而且这个盗很广义,我们占小便宜,甚致偷税漏税都是盗。因此,凡不属于我们的利益我们硬要占为己有都为盗。 禅茶人当然要坚守正业。
 
   5 .正命:以合法不损害众生利益的谋生方式来维持生命,乃至不贩卖众生、军火、杀生器具、毒品或嫖赌等行为或行业都为正命的一种体现。若是出家人,则是如法修行,如法求衣服、饮食、坐卧具、病缘医药,不贪图供养等为正命。
   6 .正精进:如法认真地修行等都为正精进。反之为邪精进。佛门将木鱼视为法器之一,认为鱼昼夜都不合眼,因此用木制成鱼形,以敲击木鱼警戒僧众昼夜思道,努力修行,这就是正精进的表现。 吃茶就老老实实吃茶,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一门深入。
   7.正念:以世间法来说,不生邪恶之心念,称为正念,反之则是邪念。以修行来说,即是忆念正法,生出信持正法的念头,念经、念佛、念佛咒等都为正念,否则即是失去了正念。在高层次修法中,哪怕有不行善和犯恶的心念也为失去正念。 时时刻刻不离禅茶之“平常心”。
   8 .正定:日常生活中,信守正念,不为外境诱惑而沉论、迷失也为正定。对于修行而言,对境无心即是正定,正确的禅定是我们转识成智的有力保障(由定发慧)。外道气功也修禅定,有的则很可能是邪定(易走弯路或走火入魔)。修习正定者才有开启大智慧的无上果报。
 
 
 
  禅茶与清净心
清净心,即无垢无染、无贪无嗔、无痴无恼、无怨无忧、无系无缚的空灵自在、湛寂明澈、圆融无住的纯净妙心。也就是离烦恼之迷惘,即般若之明净,止暗昧之沉沦,登菩提之逍遥。有了清净心,则失意事来能治之以忍,快心事来能视之以淡,荣宠事来能置之以让,怨恨事来能安之以忍,烦乱事来能处之以静,忧悲事来能平之以稳…… 
 
 
   品茶就是需要清净心,禅茶首先要“静”然后再进入“净”;“静”者歇却狂心,“净”者一尘不染。经常听到佛教的朋友们说发心,一般所说的发心,不外乎出点钱出点力,这是发小的心。经典上说发菩提心,什么是发菩提心?大彻大悟而成佛,这是真发心。发菩提心又叫发大悲心,真开悟了,才可以无我,才可以牺牲自我度一切众生。大悲心是菩提心的行用,菩提心是大悲心的体,那么,菩提心的相呢?就是‘圆觉经’所讲的清净心。诸大菩萨虽然大大慈大悲中,自性却是清清净净。菩提者觉悟
也,悟了道,得了清净心,才进入大慈大悲菩萨道。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