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二维码   
气动力禅修打坐垫
佛宝旅游泰国禅修
北京芳香展

文化历史

2016-04-08 浏览次数:1580 手机访问 使用手机“扫一扫”以下二维码,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摘 要】 禅茶文化思想主要是 “四大精神文化”,即: “正、清、和、雅”。从历史的角度,叙述了禅茶文化在历史上的作用及禅茶在佛教中的结合和交融。阐明了禅茶文化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人生观的真理,世界观的内涵,宇宙观的真谛。在禅茶文化中,去体现禅的真实和内涵。中国的禅茶文化对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各国的禅茶文化与茶文化的影响和意义。
 
        佛教饮茶的形成与茶对禅的作用,是与禅宗寺院几乎是同步发展的。佛教重视参禅悟道,息心静虑,而茶又是清心、提神、寡欲的,这种外在原因,有助于禅思的内在因素,从而让精神与自然,让心内境界与身外境界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则是所谓 “禅茶一味”。然而,这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大贡献。茶与禅两种文化,在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相互溶解,相互影响,也相互吸收各自的精魂,在佛教里起着极其重要作用。
 
       早在公元前四年,佛教传入中国后,四川吴理真在蒙顶山落发修道,种茶参禅。把采来的茶,先是供养佛菩萨,在中国佛教史上首创“佛茶一家”,而他也被尊为甘露禅师。唐代封演在 《封氏闻见录》中记录了北宗禅习茶的情景。“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杯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这也算是历史上最早的禅茶文化文献记载。
 
        茶圣陆羽,三岁时就被寺院僧人收养,从小就跟师父学习采茶、煮茶,更是每天在僧人身边体悟禅和茶的关系。虽然,他在 《茶经》中没有记述禅茶文化方面的文字,却把茶的历史、种植、加工,以及茶品、品茶习俗作了详细的描述。唐代南禅有了禅堂,那些禅僧们也注重饮茶参禅。 《景德传灯录》卷十记载,唐末五代,河北赵州从念禅师,总以 “吃茶去”的禅机接度弟子们。无论来过或是没来过的参禅者,都是以此三个字应之。唐朝佛教兴盛,禅宗更为大阐,相应地更是寺必有茶,教必有茶,禅必有茶。特别是南方寺院,几乎出现了每座寺院都种茶,无僧不茶的嗜茶风尚。开元年间,地处中国南北交界地泰山灵岩寺的僧人们,在大兴禅教的同时大兴茶事,前来修学者边学禅法边学茶事,如煮茶、饮茶等。一些原来没接触过茶的北方僧人也学会了参禅煮茶,还把禅茶文化传到北方。唐代中国佛教禅宗不仅影响着日本佛教,大量的日本僧人随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留学,学习期间不仅精通了中国佛教禅学,也更精通中国茶文化。如空海、永忠等日本高僧,把中国禅学文化带到日本,也把中国茶文化带到了日本,形成了后来的日本禅茶之道。中国历史上最盛行的禅茶文化时期,也是盛唐时期的开元年间。
 
        宋代高僧圆悟克勤禅师 ( 公元 1063———1135 年) 四川彭县人,俗姓骆。宋徽宗政和年间,入住夹山灵泉禅院。克勤禅师住夹山期间,潜心研习禅与茶的关系,以禅宗观念思辨,用禅理来解释和品位茶的奥妙,终有所悟,亲自挥毫写下了 “茶禅一味”四字。后来圆悟克勤禅师奉召迁金陵、镇江等地,于东南沿海名刹,传碧岩宗法,授碧岩茶道,使石门夹山的茶风禅光,得以熏沐吴、越、闽大地,后又跨海东渡,远及于朝鲜、日本。圆悟克勤禅师 “茶禅一味”的四字亲笔,也为日本所珍藏,视为茶道的最高指示。宋代曹洞宗的一位大德芙蓉道楷禅师曾讲: “新到相见茶汤而已,更不煎点。”意思是说新来的拜见方丈,大家见一下面,就请他喝碗茶汤。“更不煎点”,则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备点心,喝茶汤不用茶点; 另一种是不需要复杂的煎点程序。从道楷禅师的开示中就知道,在古代吃茶悟禅,即使是在简朴的寺院里,也有这些规矩
 
        大慧宗杲禅师 《大慧集》里记载: “抚州明水逊禅师,在法云侍者寮时,道林琳禅师挂搭。”道林琳禅师也是新到,方丈和尚就 “特为新到茶”,专门为新到准备茶汤,极为隆重的禅堂茶礼。北宋文人多喜参禅,其广泛性甚至引发了文人居士阶层的出现。而出生于禅宗圣地江西的黄庭坚更是深受濡染,他曾自称“是僧有发,似俗无空,作梦中 梦,悟 身 外身。”同时尚茶爱茶又是他生活的重要部分。禅、茶两种文化蕴涵,都集中于他的身上,必然谱写出溢满茶香禅味的美妙佳句。他的 《寄新茶与南禅师》中写道: “筠焙熟香茶,能医眼病花。因甘野夫食,聊寄法王家。石钵收云液,铜鉼煮露华。一欧资舌本,吾欲问三车。”作者以茶明目提神的功效,并以谦逊的语气,表达对佛门高僧的尊敬和仰慕,俨然是借品茶叩问禅锋机语。
 
        到了元代,禅宗处于衰弱,茶文化同样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逐渐也淡出了日常生活,而寺院也只有一小部分种茶,更多的是遵循朝廷,学他们改为饮奶了。佛教也更多地改为藏密。由此给佛教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也加速了佛教宗教化、世俗化与混乱化。到了明代,佛教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茶文化也同时进入了另一个时代。明朝的两百多年间,“茶禅一味”在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得到了全新的阐释和传承,天心禅茶开始被撩开神秘的面纱,走进了世人的生活。明代文人徐柳在 《天心禅茶疏》里这样描绘天心永乐禅寺的茶禅盛事: “借水澄心,即茶演法。涤随眠于九结,破昏滞于十缠。于是待蛰雷于九龙窠中,声消北苑,采灵芽于天心岩上,气靡蒙山。依马鸣、龙树制造之方,得地藏、清凉烹煎之旨。焙之以三昧火,碾之以无碍轮,煮之以方便铛,贮之以甘露碗……”作者不仅写作手法浪漫,而且语言优美,最主要的是把饮茶参禅所得机锋,真妙而圆融的演绎禅理茶趣。以茶的真味,透出禅的智慧哲理,让禅茶文化得以传承。
 
        代乐纯的 《雪庵清史》写过这样的话:“清课有焚香、煮茗、习静、寻僧、奉佛、参禅、说法、做佛事等。”这短短的一句话,已经很详细地描述了明代禅宗道场里,茶和禅之间的密切关系。佛教认为 “茶有三德”: 坐禅时通夜不眠; 满腹时帮助消化; 茶可抑制性欲。这三条不但是经验,更是参禅悟道的助外缘。
 
        清代湛愚老人 《心灯录》 称赞: “赵州‘吃茶去’ 三个字,真直截,真痛快。” 清代康熙年间著名僧人祖珍和尚开示弟子们: “此是死人做的,不是活人做的。白云嫩么说了,你若不会,则你俱是真死人也,立在这里有什么用处,各各归寮吃茶去。” ( 石堂偈语) 。再如清代杨焯的 《游弁山资福寺呈霞胤师》 诗云: “赵州茶熟人人醉,卧听空林木叶飞。”当今,佛教界、茶界的人士,则更为广泛的谈论禅茶文化,但始终无法归纳出禅茶文化的精神核心。禅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的传统文化与精神内涵,应该得到升华和传播。
 
 
文本助手 资讯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阅读关键词
  • 手机浏览本文

    手机应用中扫描本文二维码,即可浏览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网络中。

  • 福宝网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福宝网微信公众号,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版权/免责声明:

佛云网是专业的佛教.寺庙综合互联网技术服务商
今日热点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荐品牌更多
热门频道
福宝网京ICP备2022007900号 公安备案          2005-2018 北京 福宝网 www.fobao.cn 版权所有 佛教用品门户网站 佛教行业商务媒体